西学中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489366
- 上传时间:2022-12-17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40.40KB
西学中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
《西学中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学中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化
五方
五季
五脏
五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五声
变动
五华
五液
五神
角
酸
青
风
生
东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呼
握
爪
泪
魂
徵
苦
赤
暑
长
南
夏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笑
忧
面
汗
神
宫
甘
黄
湿
化
中
长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歌
唇
涎
意
商
辛
白
燥
收
西
秋
金
肺
大肠
鼻
皮
悲
哭
咳
毛
涕
魄
羽
咸
黑
寒
藏
北
冬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呻
栗
发
唾
志
8.用五行关系分析脏腑生理上的联系和病理上的影响
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1)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
木生火:
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
火生土:
心阳温煦脾土,助脾运化;
土生金:
脾气运化,化气以充肺;
金生水:
肺之精津下行以滋肾精,肺气肃降以助肾纳气;
水生木:
肾藏精以滋养肝血,肾阴资助肝阴以防肝阳上亢。
(2)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
水克火:
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
火克金:
心火之阳热,可以抑制肺气清肃太过;
金克木:
肺气清肃,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
木克土:
如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
土克水:
脾气之运化水液,可防肾水泛滥。
(3)以五行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
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说明每一脏在功能上因有他脏的资助而不致于虚损,又因有他脏的制约和克制而不致于过亢。
本脏之气太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
本脏之气虚损,又可由他脏之气补之。
如肺(金)气不足,脾(土)可生之;
肾(水)气过亢,脾(土)可克之。
这种制化关系把五脏紧紧联系成一个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环境的统一。
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可用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规律来阐释。
如肝脏有病:
病传至心,为母病及子;
病传至肾,为子病及母;
病传至脾,为乘;
病传至肺,为侮。
五行学说认为:
按相生规律传变时,母病及子病情轻浅,子病及母病情较重。
按相克规律传变时,相乘传变病情较深重,而相侮传变病情较轻浅。
9.相乘、相侮与相克的关系,发生的原因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
又称“倍克”。
相乘次序与相克相同,即木→土→水→火→金→木。
相克用于说明正常(生理)情况,
相乘用于说明异常(病理)变化。
导致五行相乘的原因
1所不胜过亢,对其所胜过度克制。
如“木亢乘土”。
2所胜过弱,其所不胜的克制相对过亢;
如“土虚木乘”。
3既有所不胜过亢,又有所胜过弱。
如既有木亢(肝气亢逆),又有土虚(脾气虚弱),出现“肝脾不和”。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
又称“反克”。
五行相侮的次序是:
木→金→火→水→土→木。
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
1所胜过亢,反向制约其所不胜。
如“木亢侮金”。
2所不胜过弱,受其所胜的反向制约。
如“金虚木侮”。
3既有所胜过亢,又有所不胜过弱。
如既有木亢(肝气亢逆),又有金虚(肺气虚弱),出现“肝火犯肺”。
五行相乘与相侮的关系
相乘和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现象。
相乘与相侮的主要区别是:
前者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度的克制,后者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
相乘与相侮的联系是:
在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侮;
发生相侮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乘。
10.气的概念
气是人体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气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新代,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
气的运动停止,则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11.气的生成来源及相关脏腑
(一)生成之源
人体之气来源于:
①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元气),②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谷气),
③自然界的清气。
后两者又合称为后天之气(宗气);
三者结合而成一身之气,《经》称为“人气”。
(二)相关脏腑功能
1.肾为生气之根2.脾胃为生气之源3.肺为生气之主
12气的功能
推动与宁静作用(阳气的兴奋、促进与阴气抑制、调控作用:
生长发育;
脏腑的功能;
精血津液的贮藏运行输布)
温煦与凉润作用(阳气与阴气:
维持体温恒定;
维持脏腑功能稳定;
维持精血津液的贮藏运行输布)
防御作用(防邪侵入,祛邪外出。
阳气抵御和祛除阴邪,阴邪抵御和祛除阳邪。
)
固摄作用(精血津液及汗尿唾)
中介作用(信息的载体)
13气机失调的类型
当气的运动出现异常变化,升降出入之间失去协调平衡时,概称为“气机失调”。
气机不畅:
气的运行受阻而不畅通。
气滞:
气在局部阻滞不通。
气逆:
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
气陷:
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
气脱:
气的外出太过而不能守。
气闭:
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
14血的功能
(一)濡养“血主濡之”。
反映在面色、肌肉、皮肤、毛发、感觉和运动等方面。
(二)化神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15血的运行相关脏腑
(一)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
阳气的推动、温煦作用与阴气的宁静、凉润作用的协调。
气的固摄作用。
血液的质量,包括清浊及黏稠状态,都可影响血液自身的运行。
病邪的影响:
阳邪侵人,血液妄行,血逸脉外而出血。
阴邪侵袭,血行缓慢,可出现瘀血。
血液的正常运行,与心、肺、肝、脾等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
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全身。
肺朝百脉,主治节,辅助心脏主管全身血脉。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是保证血行通畅的一个重要环节。
脾主统血,脾气健旺则能控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血逸脉外。
16津液的概念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津液是津和液的总称。
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入血脉之,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
质地较浓稠,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起濡养作用的,称为液。
17气血的关系
(一)气为血之帅
1.气能生血——补气生血——当归补血汤
2.气能行血——补气行血——补阳还五汤
——行气活血——血府逐瘀汤
3.气能摄血——补气摄血——独参汤
(二)血为气之母
1.血能养气——补血生气——八珍汤(气血双补)
2.血能载气——气随血脱——补气固脱——独参汤
18津液运行相关脏腑
津液的输布主要是依靠脾、肺、肾、肝和三焦等脏腑生理功能的协调配合来完成的。
■脾气散精:
脾气将津液上输于肺,也可将津液直接向四周布散至全身各脏腑。
■肺气宣发肃降而行水,肺为水之上源。
■肾为水脏,对津液输布代起着主宰作用。
■肝气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水行,保持了水道的畅通,促进了津液输布的通畅。
■三焦为水液和诸气运行的通路。
19脏腑的分类
畴
生理特点
肝、心、脾、肺、肾
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
胆、胃、小肠、大肠、三焦
受盛和传化水谷
奇恒之府
胆、脑、髓、骨、脉、女子胞
中有空腔类于六腑,贮藏精气似于五脏,但明显别于二者
20五脏六腑各自生理功能
体
华
窍
液
生理功能
生理特性
主疏泄、主藏血
肝为刚脏、肝气升发
喜、惊
主血脉、主藏神
为阳脏而主通明
四肢
口、唇
主运化、主统血
脾气主升、喜燥恶湿
鼻、喉
忧、悲
主气、行水、朝百脉、主治节
华盖、娇脏、肺气宣降
骨、髓
耳、二阴
藏精、主水、纳气、
主蛰守位
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受纳水谷,腐熟水谷;
胃气通降,喜润恶燥
受盛化物,泌清别浊
传化糟粕,主津
贮存和排泄尿液
三
焦
六腑之三焦
疏通水道,运行水液
部位之三焦
通行诸气,运行水液
五脏:
心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藏神)生理特性:
为阳脏(火脏)而主通明。
肺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生理特性:
肺为华盖、肺为娇脏、肺气宣降。
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2、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
3、在志为忧(悲);
4、在液为涕;
5、与秋气相通
脾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生理特性:
脾气主升、喜燥恶湿
1、在体合肉,主四肢;
2、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3、在志为思;
4、在液为涎;
5、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肝主要生理功能主疏泄(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的分泌排泄;
调畅情志;
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径)
主藏血(涵养肝气;
调节血量;
濡养肝及筋目;
为经血之源;
防止出血)生理特性:
肝为阳脏、肝气升发
1、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肝生筋、肝为罢极之本、爪为筋之余);
2、在窍为目;
3、在志为怒;
4、在液为泪;
5、与春气相通应
肾为封藏之本,肾生骨髓
1、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
2、在窍为耳及二阴;
3、在志为恐;
4、在液为唾;
5、与冬气相通应
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统称。
胆主要生理功能:
贮藏和排泄胆汁;
主决断;
胆有“中精之府”、“清净之府”或“中清之府”之称。
胃主要生理功能:
主受纳水谷;
主腐熟水谷。
生理特性:
胃气通降(饮食物入胃,胃容纳而不拒之;
经胃气的腐熟作用而行成的食糜,下传小肠作进一步消化;
食物残渣下移大肠,燥化后形成粪便;
粪便有节制的排出体外);
喜润恶燥
小肠主要生理功能:
主受盛化物;
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大肠主要生理功能:
主传化糟粕;
大肠主津
膀胱主要生理功能:
贮存尿液;
排泄尿液
部位之三焦的生理功能:
通行诸气;
运行水液(三焦气化)
21藏象的概念
藏象:
是藏于人体的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22五脏各自有代表性的别称
1)肝:
“将军之官、罢极之本”生理机能:
主疏泄主藏血;
生理特性:
刚脏肝气升发
肝主疏泄:
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
肝气疏泄调畅气机作用:
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
2、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的分泌排泄;
3、调畅情志;
4、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
肝主藏血:
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液、防止出血的机能;
称为“血海”;
2)心:
“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生理机能:
主血脉;
主神明;
阳脏火脏主通明;
3)脾:
“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仓廪之官”生理功能:
主运化主统血;
脾气升清喜燥恶湿
4)肺:
“相傅之官、华盖、娇脏”生理机能:
主气司呼吸;
主行水;
朝百脉主治节;
主宣发肃降
5)肾:
“先天之本”生理功能:
藏精、主水主纳气
23五脏各自的功能(肝、肾为重点,其他也要看)
心的生理功能
主血脉
主血
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
参与血液生成:
心生血
主脉
脉为血之府
心脉血系统:
心起主导作用
主神志
主宰全身生命活动:
“五脏六腑之大主”
主司精神意识思维: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肺的生理特性:
呼吸运动
津液代
血液运行
其他
宣发
呼出浊气
将津液向外向上布散,形成汗液排出
将血液由肺输布全身
宣发卫气
肃降
吸入清气
将津液向向下布散,形成尿液排出
将血液由全身汇聚到肺
肃清肺和呼吸道的异物保持呼吸道的洁净
肺主气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特别是宗气的生成肺的宣发肃降对全身气机发挥调节作用
病理表现:
少气、声低气怯、肢倦乏力以及气机失调。
肺主呼吸通过肺的宣发肃降,呼出浊气,吸入清气,以保证机体外气体交换。
病理表现:
呼吸不畅、咳嗽、气喘等。
肺主通调水道指肺气的宣发肃降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又称肺主行水。
因其位置最高,成为尿液生成之源,又有“肺为水之上源”之说。
水肿、小便不利等。
肺朝百脉指全身血液通过血脉汇聚于肺,经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血脉输送到全身。
起到助心行血的作用
心悸、胸闷、唇舌青紫
肺主治节是对肺各种功能的高度概括。
肺对全身气机的调节肺对津液代的调节肺对血液运行的调节
脾主运化——是对脾在饮食物消化吸收、水谷精微转输中作用的概括。
运化水谷①消化--在脾气推动下,胃肠对食物进行消化②吸收--在脾气推动下,胃肠对精微物质进行吸收
腹胀便溏、食欲不振、倦怠、消瘦、气血生化不足等。
运化水液①吸收水液②输布水液
痰湿、水肿等。
脾主升清指脾能吸收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头目以及升提脏维持脏器位置相对恒定的作用。
升清①吸收精微②将水谷精微向上输送,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③将气血津液输布头面
头晕、目眩、耳鸣等。
升举①升提脏,防止脏下垂。
②防止气机下陷
脏下垂(胃下垂、子宫下垂、肾下垂)脱肛、久泻、腹部或腰骶部坠胀等。
脾主统血指脾能约束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逸出脉外的作用。
是气能摄血的具体体现。
病理表现:
下部出血(如便血、女性崩漏等)肌衄及脾气虚见症。
肝主疏泄指肝能疏通、调畅全身气机,使之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生理作用:
调畅气机疏通血和津液运行调畅情志促进脾胃纳运功能疏利胆汁调节男子排精与女子月经
肝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贮藏血液:
肝中藏有一定量的血液,对于维持肝的生理功能正常有重要意义。
调节血量:
肝对人体各部血量分配,特别是外周血量分配具有调节作用。
防止出血
肾藏精指肾有摄纳、贮藏精气的作用,为精气在体发挥正常生理效应创造条件。
肾中精气的来源:
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包括水谷之精和脏腑之精)
肾中精气的生理效应:
主管生长发育生殖调节全身阴阳
肾阴肾阳是肾中精气中两种不同的功能成分。
肾阴别称元阴真阴真水,对各脏腑组织器官起滋润、濡养、宁静制约阳热作用
肾阳别称元阳真阳真火,对各脏腑组织器官起推动、温煦、气化作用
五脏六腑阴虚阳虚,日久必损及肾阴肾阳;
肾阴肾阳不足,必致五脏六腑阴阳不足。
肾精亏虚:
小儿生长发育迟缓,青年生殖器官发育不良中年性机能减退,早衰等
肾气不固:
遗精、早泄、带下清稀而多、遗尿、尿失禁
肾阳不足:
畏寒肢冷、腰酸、生殖机能减退等
肾阴不足:
潮热、腰酸、遗精、舌干红、脉细数
肾主水指肾有主持调节人体水液代的作用。
尿液的生成和排泄依赖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
肾中精气对参与水液代的各脏腑发挥推动作用
水肿、尿频、小便清长、小便不利。
肾主纳气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以保持呼吸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呼吸运动由肺肾共同调节肾主纳气是肾气封藏作用的体现
呼吸浅表,呼多吸少,动则气喘等。
胆的生理功能:
①贮藏和排泄胆汁②主决断。
胃的生理功能:
①主受纳水谷②主腐熟水谷。
小肠的生理功能:
①受盛化物②泌别清浊。
大肠的生理功能:
①传导糟粕②主津。
膀胱的生理功能:
①贮尿——肾气固摄②排尿——肾中阳气气化。
三焦的生理功能:
①通行元气②运行水液③运行水谷。
三焦各自的生理功能:
上焦如雾——形容上焦布散水谷精微的作用,如同自然界的雾露灌溉植物一样弥漫,营养全身。
中焦如沤——形容中焦脾胃受纳腐熟运化水谷的作用,犹如以水沤物,形成泡沫浮油的状态。
下焦如渎——形容下焦排出尿液和糟粕的作用,如同疏通的水道,畅通无阻。
24五脏各自的形窍志液华
心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肺在志为悲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
脾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肉其华在唇开窍于口
肝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肾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合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
25病因的分类
1.六气病源说(国医和左传·
昭公元年)
2.邪分阴阳(素问·
调经论:
风雨寒暑属阳伤体表;
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属阴伤脏)
3.三部分类(灵枢·
百病始生:
喜怒伤脏;
风雨伤上;
寒湿伤下)
4.按发病途径分三类(金匮要略:
入脏腑;
外皮肤所中;
房室、金刃所伤)
5.三因分类(宋·
言三因方:
六淫为外所因;
七情所伤为所因;
其他为不外因。
)
6.目前的病因分类:
外感病因,伤病因,病理产物性病因,其他病因四类。
7.本教材的分类:
①六淫②疠气③七情伤④饮食失宜⑤劳逸失度⑥病理产物⑦其他病因
26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寒邪、湿邪为重点,其他也要看)
六淫的基本概念
六淫:
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气:
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不同的正常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六气变为六淫的条件:
①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
②或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候变化而发病时,六气则成为病因,称为六淫。
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1.外感性:
多从肌表、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
六淫所致疾病为外感病。
2.季节性:
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
3.地域性:
西北多燥病,东北多寒病,江南多湿热为病;
久居潮湿环境多湿病。
4.相兼性: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
(一)风邪
1.风邪的基本概念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2.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2)风性善行而数变
(3)风性主动(4)风为百病之长
(二)寒邪
1.寒邪的基本概念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寒邪侵人所致病证,称为外寒病证。
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性凝滞(3)寒性收引
(三)湿邪
1.湿邪的基本概念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2.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重浊有质,损伤脾阳,阻滞脾气)
(2)湿性重浊(沉重,秽浊)(3)湿性黏滞(症状,病程)(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清湿袭虚,病起于下)
(四)燥邪
1.燥邪的基本概念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
初秋尚有夏末之余热,燥与热合,侵犯人体,发为温燥;
深秋近冬之寒气与燥相合,侵犯人体,则发为凉燥。
2.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2)燥易伤肺
(五)火(热)邪
1.火(热)邪的基本概念凡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火热之邪。
火邪与热邪的主要区别是:
热邪致病,临床多表现为全身性弥漫性发热征象;
火邪致病,临床多表现为某些局部症状,如肌肤局部红、肿、热、痛,或口舌生疮,或目赤肿痛等。
2.火热之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
(2)火热易扰心神(3)火热易伤津耗气(热盛→津亏→阴气虚)
(4)火热易生风动血(热极生风,热迫血妄行)(5)火邪易致疮痈(火邪结聚,热盛肉腐→化脓)
(六)暑邪
1.暑邪的基本概念凡夏至之后,立秋以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
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暑邪致病,有伤暑(香薷饮)和中暑(白虎加人参汤)之别。
2.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2)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3)暑多挟湿(湿去热孤—藿香正气散)
27七情对脏腑气机的影响
■怒则气上:
过怒导致肝气疏泄太过,气机上逆。
■喜则气缓:
过度喜乐伤心,导致心气涣散不收。
■悲则气消:
过度悲忧伤肺,导致肺失宣降及肺气耗伤。
■恐则气下:
过度恐惧伤肾,致使肾气失固,气陷于下。
■惊则气乱:
猝然受惊伤心肾,导致心神不定,气机逆乱,肾气不固。
■思则气结:
过度思虑伤心脾,导致心脾气机结滞,运化失职。
28痰饮的概念
■痰饮是人体水液代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痰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之分:
有形之痰,是指视之可见,闻之有声的痰液,如咳嗽吐痰、喉中痰鸣等,或指触之有形的痰核;
无形之痰,是指只见其征象,不见其形质的痰病,如眩晕、癫狂等。
■饮则流动性较大,可留积于人体脏器组织的间隙或疏松部位。
因其所停留的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
如《金匮要略》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不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学 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