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8450738
- 上传时间:2022-12-16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161.89KB
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国不存在与封建专制的斗争,排除B;
英国建立的是君主立宪政体,排除C;
美法建立的都是民主共和政体,排除D。
4.1912年3月宋教仁被杀后,在社会舆论强大压力下,袁世凯被迫批准严查,最后却查到内阁总理赵秉钧身上。
国民党没有坚持依法追究下去,不顾舆情和力量对比发动“二次革命”,结果不到两月“二次革命”失败。
材料旨在说明
A.民主共和深入人心B.国民党缺乏宪政意识
C.国民党的革命精神D.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
【详解】宋教仁被杀后,国民党没有坚持依法追查凶手,而是不顾舆情有利,力量对比悬殊的实际,轻率发动“二次革命”,导致民主革命进入低潮,材料旨在说明国民党缺乏宪政意识和合法斗争的意志,B项正确;
材料不能说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A项错误;
材料旨在说明仅有革命精神,不讲究革命策略,不顾国情不利于民主革命的发展,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D项错误。
5.有人认为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帝国”,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
隋唐是“第二帝国”,形成了新的官僚政治。
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因为
A.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B.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C.国家走向统一与强盛D.藩镇割据削弱皇权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削弱世族力量,导致新的官僚政治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A项正确;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是隋唐政体更具有官僚政治特色的表现,而非原因,B项错误;
国家走向统一与强盛是秦汉与隋唐政治的相同点,不是两个时期政治不同的原因,C项错误;
唐朝后期削弱中央集权的藩镇割据不是官僚政治发展的原因,D项错误。
6.宋朝有这样的两个老规矩:
“官员不入酒肆”、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
一旦违反受到御史弹劾,不是罢官免职,就是纪律处分。
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B.强化了封建中央集权
C.国家治理走向法制化D.有利于防止官员腐败
【详解】“官员不入酒肆”和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是为了防止官员和贵族大吃大喝,这两个老规矩有利防止官员腐败,故选D;
这两个老规矩是为了防止官员腐败,并不是遏制官吏的横征暴敛,排除A;
这两个老规矩和强化中央集权以及国家治理走向法制化无关,排除BC。
7.1688年,威廉三世与其妻玛丽一起被接受为英国国王,但条件是必须接受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
1693年,英王威廉三世选用了4位宠臣担任了政府要职,到1698年又重新任命了新的政府成员。
材料说明
A.英王仍实行专制统治B.王权还没有受到限制
C.君主立宪制还未确立D.英王仍有很大
权力
【详解】根据“英王威廉三世选用了4位宠臣担任了政府要职,到1698年又重新任命了新的政府成”可以看出光荣革命后的英国国王仍然有一定的行政权,故D项正确;
英国已经不是君主专制的国家,排除A;
《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排除B;
君主立宪制已经初步建立了,排除C。
8.南京国民政府1935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其中一条规定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
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
这一规定的实质是
A.加强了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B.有利于政府选拔人才参与政治
C.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D.剥夺了共产党参政议政的权力
【详解】根据“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
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可得出这一做法加强了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故A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不是选官,排除B;
材料的规定与积极性无关,排除C;
当时中共没有机会参政议政,排除D。
9.据调查,解放初的农村村干部多是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多是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新时期选拔大学生当村官成为。
个新动向。
这些变化说明
A.宗法实俗操控农村民主选举B.社会需求影响农村干部任用
C.经济地位决定农村干部身份D.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不同,因此需要的管理人才也不同,从贫下中农到劳模、劳动积极分子再到大学生的变化,反映出社会需求影响农村干部任用,B正确;
材料与宗法无关,排除A;
材料不能反映农村干部的经济地位,排除C;
材料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无关,排除D。
10.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邓稼先等大批英雄模范人物。
这些英雄模范人物所体现出来的最突出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A.实事求是B.崇尚节俭C.无私奉献D.勇于创新
【答案】C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这些人都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无私奉献的优秀的英雄模范人物,故C项正确;
ABD项并不是其共同点。
11.公元5世纪日耳曼人灭亡西罗马帝国,但是日耳曼各国纷纷尊奉罗马为正统,特别是各个日耳曼王国将各自部落的习惯,借助于罗马法的某些术语,并吸收罗马法的一些原则,编纂为成文法典。
这说明
A.罗马法丰富了其他民族文明的成果B.罗马法的适用地域和对象不断扩大
C.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渊源D.被征服地为罗马法的完备发达折服
【详解】灭亡西罗马帝国的日耳曼各国尊奉罗马为正统,借助罗马法的术语,吸收罗马法的原则,将各自部落的习惯,编纂为成文法典,说明罗马法丰富了其他民族文明的成果,A项正确;
罗马法的适用地域和对象不断扩大与材料内容不符,B项错误;
材料不能说明罗马法是近代资产阶级法学渊源,C项错误;
被征服地为罗马法的完备发达折服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
12.表1是全国法院行政案件统计表,表中的现象反映了
受案数(件)
原告撤诉率(%)
原告败诉率(%)
被告败诉率(%)
1992年
27125
37.84
35.93
21.98
2001年
100921
32.38
28.61
2567
A.法律在规范政府行为中的作用日益突出B.中国建成完备的法律体系
C.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已经完全得到保障D.依法治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展示的1992年以来,全国法院接受的“行政案件”增多,但原告撤诉率、败诉率下降,被告败诉率上升等现象,反映了法律在规范政府行为中的作用日益突出,A项正确;
材料不能说明中国建成“完备的法律体系”,B项错误;
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已经“完全”得到保障与材料内容不符,C项错误;
依法治国的观念深入人心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
13.“厚往薄来”“倍偿其价”“宣扬国威”“友好交往”,与这四个关键词相关的古代中国历史现象是
A.丝绸之路B.朝贡贸易C.对外开放D.闭关锁国
【详解】“厚往薄来”“倍偿其价”“宣扬国威”“友好交往”指的是古代朝贡贸易体系下的状况,朝贡贸易主要是为了宣扬国威,贸易过程中不计成本,故B项正确;
AC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
14.法国一处教堂保存了大量15世纪当地农民的遗嘱,遗嘱内容表明农民捐献给教会的财产比例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
这主要表明15世纪法国
A.农民财产去向多元化B.农民收入日趋减少
C.教会影响力逐渐减弱D.教徒数量日渐减少
【详解】根据“遗嘱内容表明农民捐献给教会的财产比例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可得出教会获得的捐献下降了,反映出其影响力在下降,故C项正确;
材料与多元化无关,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收入的教徒数量,排除BD。
15.国际联盟(简称国联)拥有42个创始成员国,在1936年至1940年期间,共有12个国家宣布与国联断绝关系,国联已经名存实亡。
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
A.美国退出国联的影响B.联合国即将要取而代之
C.国联纵容法西斯侵略D.德日法西斯的干扰破坏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36年到1940年是法西斯势力猖獗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时,面对这种情况,国联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使得许多国家与国联断绝关系,国联名存实亡,故选C;
美国没有加入国联,排除A;
联合国的成立是在二战结束后,排除B;
国联名存实亡是因为它纵容法西斯侵略,不是由于德日法西斯的干扰破坏,排除D。
16.表2是亚非会议相关的部分外交记录。
根据这些记录可知,当时中国政府致力于
时间
记录
1954年6月.
周恩来访问印度,向尼赫鲁表示:
中国赞同正在酝酿中的召开亚非会议的计划
1954年12月
缅甸总理吴努访问中国,双方领导人认为,这一会议使向无往来的亚非国家能够会面,可消除误会和隔阂
1955年1月
毛泽东对这次没有帝国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很重视,责成周恩来亲自负责准备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方案
A.调整政策全面发展睦邻外交B.打击殖民势力维护世界和平
C.强化对外联系提升国际地位D.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合作
【详解】通过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非会议前后,中国政府积极与印度、缅甸等相关国家交流意见,推动亚非会议的召开、万隆精神的形成与落实,反映出当时中国政府致力于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合作,D项正确;
材料不能说明中国政府“全面”发展睦邻外交,A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政府“打击殖民势力”,B项错误;
“强化对外联系提升国际地位”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
17.1850年,伦敦毫无疑问是世界金融体系的太阳,1950年,纽约成为全球财富的中心。
世界金融中心从英国转到美国的标志是
A.浮动汇率制的确立B.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确立
C.金本位制
崩溃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国主导建立的世界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从英国转到美国的标志,故选D;
综上所述可知ABC均不是世界金融中心转移的标志,排除。
18.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某一时期人口与人均耕地数变化情况。
据此推论,1720年以后图示情况出现的原因可能与哪项赋税改革有关
A.租庸调制B.两税法C.摊丁入亩D.一条鞭法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反映出的情况,即1720年后人口明显增长,人均耕地却不断下降出现的原因与雍正皇帝推行摊丁入亩的赋税政策有关,C项正确;
租庸调制是公元780年以前,即唐朝前期实行的赋税政策,A项不符合题意,唐朝后期即780年开始推行的两税法,与18世纪早期人口与人均耕地的变化无关,B项错误;
1581年明朝政府推行的一条鞭法与距其一百多年后中国社会人口、人均耕地的变化无关,D项错误。
19.秦朝的郡县制和什伍连坐制形成了“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治理体系。
这一体系有利于
A.稳定中央政府
赋税来源B.促进基层社会自治
C.削弱郡县长官的行政大权D.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
【详解】“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治理体系有助于国家对基层的掌控,强化中央集权,从而保证中央政府赋税来源的稳定,故选A;
秦朝并没有促进基层社会的自治,排除B;
材料反映的体系有助于国家对基层的控制,并没有削弱郡县长官的行政大权,排除C;
该体系是为了强化国家治理,并不是为了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D。
20.济贫税是英国圈地运动后为救济贫民而征收的税。
1802—1803年,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济贫税年均为530万英镑;
1813年,增长到860万英镑:
从1802年到1833年,济贫税增长了62%.导致济贫税增加的主要因素是
A.社会贫困人口的增加B.宪章运动的推动
C.社会福利体制的完善D.工业革命的发展
【详解】1802年到1833年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工业革命的开展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由此使得英国为救济贫民的济贫税的增加,故选D;
社会贫困人口增加的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发展,A项是现象描述,没有指出真正的原因,排除A;
BC是工人运动和社会发展的表现,不是导致济贫税增加的因素,排除。
二.非选择题:
本题共4题5共50分。
21.中国制度的创新与变革推动了国家治理的进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9发号施令。
将全国地区分为13个监察区域,叫十三州部,……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冬,初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二唐朝在政治运行机制的继承与创新方面做的比较好,通过制度变化,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在牵制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严密的体系。
——摘编自《中国政治文明运行机制路径与选择》
材料三(1898年,上谕)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
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
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
……礼部即通行各省,一体遵照。
——摘自《光绪朝东华录》第四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改革政治体制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
观点加以论述。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政府变革科举的新举措并分析其变革背景。
【答案】
(1)建立“中朝”制度;
实行刺史制度;
推行察举制。
(2)通过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皇权;
(或答通过完善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
)
(3)措施:
增加考试内容,加强对政治、历史和时务的考试。
背景:
民族危机加剧西方思想的传播;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八股取士的弊端。
【详解】
(1)根据“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并结合所学得出建立“中朝”制度;
根据“将全国地区分为13个监察区域,叫十三州部”得出实行刺史制度;
根据“初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得出推行察举制。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代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通过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皇权。
(3)措施: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清政府变革科举制的措施主要是增加考试内容,加强对政治、历史和时务的考试。
背景结合所学可知主要和民族危机加剧、西方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八股取士弊端明显等因素有关。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对上图反映的历史事件进行解释。
(要求:
主题明确,逻辑清晰,语言规范。
【答案】背景:
明代土地兼并的加剧,财政危机加剧,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流通量的增加。
内容:
丁亩承担,赋役合并、折成银两,统一征收。
意义:
这是我国税收历史上由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的一次重大改革;
放松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保障了国家对政收入的稳定;
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详解】根据题目要求,通过阅读材料,综合其中的信息,把握核心事件为“一条鞭法引起的赋税变革”;
明确主题后,根据材料展示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逐层对一条鞭法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即背景)、内容(或特点)、及其在中国赋税史上的地位、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即意义)一一展开解释说明;
整个解题过程,注意主题明确,逻辑清晰,语言规范。
23.中国近现代外交经历了由屈辱走向辉煌的历程。
材料一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晚清国人也对西方的领事制度有了新接触,逐渐萌生了国际法上向国外派遣公使和领事的需求,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
中国外交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1)根据材料一归纳清政府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的表现,并分析原因。
材料二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
(2)从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建交的高峰中任选两次,分析促成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
(1)表现:
派遣公使和领事,形成使领馆制度;
重视通过国际法的谈判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接受条约外交。
原因:
战争失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
从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外交涉中对西方外交的了解增多;
列强不甘心以外夷身份与清政府打交道,强烈要求清政府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
(2)第一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实行“一边倒”对外政策,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第二次:
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
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的增多。
第三次: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外交关系;
苏联和部分东欧国家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一批新国家建立。
(1)表现:
根据“逐渐萌生了国际法上向国外派遣公使和领事的需求,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得出派遣公使和领事,形成使领馆制度;
根据“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得出重视通过国际法的谈判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接受条约外交。
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战争失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从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交涉中对西方外交的了解增多,列强不甘心以外夷身份与清政府打交道,强烈要求清政府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等因素有关。
(2)本题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状况。
结合所学内容进行作答即可。
如第一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实行“一边倒”对外政策,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第二次是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第三次是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外交关系;
24.关注城乡贫困居民生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
材料一如何解决城市居民的隹房问题,成为当时城市治理的重大问题。
……在伦敦,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为了改善普通劳动者的住房条件,商人乔治。
皮鲍迪和悉尼•沃特娄发起“模范住宅运动「盖起了成排的大杂院房屋,虽然拥挤但比较卫生,低价出租给劳动者。
……1875年---1876年,伯明翰通过立法清除贫民窟,(市长)张伯伦下令拆除了17公顷的贫民窟进行开发,这个项目由城市资金承担。
……在利物浦,市政会1840年颁布了《关于调整利物浦房屋建筑的条例》,1842年颁布了《利物浦建筑法》,对居民住房和建筑物提出了一些要求。
——任其怿、吕佳《从住房和卫生条件的改善看近代英国的城市治理》
材料二1951年以后,英国先后颁布了国民救助法、国民卫生服务法等,进一步完善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福利体系。
德国于1957年颁布《农民老年救济法》,开始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1972年建立农民医疗保险体系。
法国1952年为农民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960年将医疗保险覆盖到农业从业人员。
——摘自刘家庆《现代西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与思考》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在农村设立了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保障体系。
1956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和1960年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了农业合作社对于无依无靠的鳏寡孤独要做到“保吃、保穿、保烧、保教、保葬”的“五保”制度,后来又扩展到保住和保医。
1994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确定了“五保”供养赡养的具体规定和内容,从此“五保”制度走向规范化和社会化的道路。
——摘自陆月娟《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构与改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英国出现住房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2)根据材料二归纳西方国家二战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农村“五保”制度实施的社会意义。
(1)原因:
工业革命的深人,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居民增多。
方法:
建设廉租房;
政府出资进行城区改造;
立法规范房屋建设。
(2)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
以养老和医疗保障为主要内容;
以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为基础;
以政府为主导;
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等等。
(3)有利于缓解农村贫困,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有利于弘扬爱老敬老、扶残助孤的社会主义新风尚,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原因: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世纪英国出现住房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的深人,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居民增多。
方法:
根据“盖起了成排的大杂院房屋,虽然拥挤但比较卫生,低价出租给劳动者”得出建设廉租房;
根据“(市长)张伯伦下令拆除了17公顷的贫民窟进行开发,这个项目由城市资金承担”得出政府出资进行城区改造;
根据“市政会1840年颁布了《关于调整利物浦房屋建筑的条例》,1842年颁布了《利物浦建筑法》,对居民住房和建筑物提出了一些要求”得出立法规范房屋建设。
(2)根据“英国先后颁布了国民救助法、国民卫生服务法等”得出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
根据“开始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1972年建立农民医疗保险体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学年 山东省 临沂市 上学 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