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小建中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8442287
- 上传时间:2022-12-16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5KB
13小建中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3小建中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小建中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7]
、10.本方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
药用小建中汤加黄芪治疗消
化性溃疡,25天为1个疗程.临证加减:
反酸者,加乌贼骨、
川贝母l痛甚者,加延胡索、丹参、川楝子。
:
11。
本方加味治疗寒性溃疡病:
以小建中汤加味治疗溃疡病
属虚寒证者。
处方组成及用法,黄芪12g,桂枝9g,白芍18g,生
姜3片,大枣7枚,炙甘车5g,饴糖50g(冲)。
上方水煎去渣,
加入饴糖烊化,每日1剂,分2次服。
连服7剂为1个疗程,于第
8天服粗鹿茸(价廉效佳)3g.鹿茸焙成焦黄色,研细末,用鸡汤
或瘦肉汤送服。
服鹿茸后忌食豆类3天。
12.本方加减治疗胃炎与胃溃疡:
以小建中汤加黄芪(即黄
芪建中汤)加减,药用黄芪、白芍、大枣、麦芽各30g,;
桂枝
10g,甘草6g,玄胡15g。
大便色黑者加乌及散(乌贼骨、白芨各15g);
病久者加丹参20g;
胃脘冷痛甚者加良附丸(高良姜
12g,香附15g);
便溏纳呆加白术、焦山楂各15g。
13.本方加减治疗胃倾倒综合征。
胃倾倒综合征是胃切除
后,出现的一系列血容量不足的临床症状和合并症。
以小建中汤
加黄芪(黄芪建中汤)加减,药用黄芪、党参各30g,芍药20g,
桂枝、炒白术各15g,甘草、玫瑰花各lOg,炮姜6g,大枣5
枚。
贫血者加当归12g,枸杞子15g,阿胶、鹿角胶各6g;
脘腹
胀满者加香橼、炒枳壳、煨木香。
失眠者加肉桂、黄连各工0g;
吻合口溃疡者加浙贝母lOg,生三七粉6g;
吻合口炎症、舌苔黄
厚者加蒲公英20g,黄芩lOg,减桂枝为6g,去炮姜;
大便稀溏
加入炒扁豆lOg,山药、麦芽各15g,芡实20g
14.变通小建中汤治疗胃痛:
将小建中汤原方中之桂枝改为
肉桂,生姜改为干姜,并加大白芍、肉桂、干姜、饴糖四味药的
剂量。
药用肉桂20~30g,白芍24~36g,干姜15~30g,炙甘
草15g,大枣15g,饴糖90g(可用白砂糖代替)。
胃痛剧烈腹微
闷胀者加延胡索15g,木香12g;
上消化道溃疡加地榆24g。
15.本方治疗习惯性便秘:
药用饴糖30g,白芍15g,桂枝
6g,炙甘草5g,生姜3片.,红枣3枚。
后5味用清水600ml煎
取400ml,滤渣,人饴糖加温令化,空腹热服,每日2次,7日
为1个疗程。
16.本方加黄芪,治虚劳里急,诸不足,名黄芪建中汤。
[金
匮要略]
17.本方加当归,治产后诸虚不足,腹中痛引腰背,少腹拘
急者,名当归建中汤。
[千金翼方]
18.本方加前胡、细辛、黄芪、橘皮、人参、当归、茯苓、
麦门冬、半夏,去饴糖.治脏腑虚损,潮热自汗,将成劳瘵者,名乐令建中汤。
[和剂局方]
19.本方加当归、白术、人参、麦冬、川芎、附子、肉苁
蓉、半夏、黄芪、茯苓、熟地、去饴糖。
治阴斑、劳损,名十四
味建中汤。
[和剂局方]第九节小柴胡汤证的兼变证与疑似证
(102、103、104、105、107、108、109)
一、小建中汤证(102)
[原文]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102)
[提要]里虚兼感外邪的证治。
[释义]本条论述中焦虚寒、气血不足而兼感外邪的证治方药。
伤寒二三日,尚属
病之早期,当有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等表象。
今见心中悸而烦,必须认真分析其原因。
若心烦而喜呕,伴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症,则为邪传少阳,治当和解,主以小柴胡
汤;
若心烦口渴、高热汗多,当属邪传阳明,治宜清下,主以白虎、承气等方。
若心悸
而渴、饮水则呕,并见小便不利等症,则为水气停蓄,饮邪凌心,治宜温阳化饮,主以
茯苓甘草等方。
然此条既未言及诸症,亦未治以诸方,反以小建中汤方主之,以方测
证,则知其必为中焦虚寒、气血不足,而复为外邪所感,以致表里同病。
结合100条原文理解,二者皆属表里同病,惟本条为太阳太阴同病,而100条所论
为少阳太阴同病,是以所见证情同中有异。
太阴之病,是中焦虚寒、气血不足,此二者
所同之处,故有心神失养之悸烦,经脉失濡之腹中痛,气血不充之脉涩等症。
而本条表
证为病在太阳,故当见发热恶寒、身痛脉浮等;
而100条则为少阳邪郁,故可见呕烦腹
痛、胁痞脉弦等症,此二者所异也。
然就其治疗原则而论,表里同病里虚者多宜先里后
表,故二者均先主以小建中汤,温建中土,调补气血。
待气血充盈、脾土复健之际,无
论太阳、少阳之邪,皆可因正气得复而自行解除。
设若未解,视其邪之所在,或汗或
和,此又随证遣方用药之理也。
[选注]
程郊倩:
可见阳去入阴,必有其先兆,善治者,急宜杜之以未萌矣。
心中悸而烦,
则里气虚而阳为阴袭,建中汤补虚和里,保中州,以资气血为主。
虽悸与烦,皆小柴胡
汤中兼见之证,而得之二三日,里证未必便具,小柴胡汤非所与也。
(&
lt;
伤寒论后条辨。
辨少阳病脉证篇))
汪苓友:
伤寒二三日,邪当传里之时。
今则别无他证,但心中悸而烦者,此外邪已
微而不传,正气骤虚不能自持也。
盖阳气内虚则心悸,阴气内虚则心烦,故与小建中
汤,以建其里气之虚。
愚以此条病,必是太阳伤寒发汗之后所变,故建中汤,即桂枝汤
小变其制也。
伤寒论辨证广注。
卷四))
徐灵胎:
悸而烦,其为虚烦可知,故用建中汤以补心脾之气。
盖栀子豉汤治有热之
虚烦,此治无热之虚烦也。
伤寒论类方.桂枝汤类))
&
医宗金鉴):
伤寒二三日,未经汗下,即心悸而烦,必其人中气素虚,虽有表证,
亦不可汗之。
盖心悸阳已微,心烦阴已弱,故以小建中汤先建其中,兼调营卫也。
医
宗金鉴。
订正仲景全书。
伤寒论注。
太阳中篇))
尤在泾:
伤寒里虚则悸,邪扰则烦。
二三日悸而烦者,正虚不足,而邪欲入内也。
是不可攻其邪,但与小建中汤,温养中气。
中气立则邪自解,即不解,而攻取之法,亦
可因而施矣。
伤寒贯珠集。
太阳权变法))
[评述]历代医家对本条所论证候看法基本一致,大多认为其为表里同病,而以里
证为病理重心。
对里证的认识,多倾向于脾气不足、气血两虚。
心悸一症,自以虚证为
多;
而对心烦一症,则有主张邪扰者,有认为阴弱者,观点不尽相同。
笔者认为,在复
杂的病理状态下,将某一症象单纯解释为某一特定病机的体现,有失偏颇;
症象的出
现,往往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在里虚已著而外邪未解的情况下,心悸而
烦,既是邪气扰乱心神的体现,更是气血失养之病象,若加凿分,则太过拘泥。
[治法]温中健脾,调补气血。
[方药]小建中汤方(参见100条)。
[方义]本方虽以桂枝汤为基础,然倍芍药而重用饴糖,则变解表之剂,而为建中
之方。
方中饴糖、甘草、大枣,味甘性温,补益脾胃,温建中州,中气得复而气血生化
有源。
桂枝、生姜性味辛温,与甘药相合,而奏辛甘化阳之功。
倍用芍药之酸寒,得甘
药之助,而成酸甘化阴之义。
如此甘温建中而阴阳气血双补,可使阴阳平调,营卫协
和,是以本方具有调补气血、内外兼顾之功。
值得强调的是,本方与桂枝汤组成药物仅差一味,然其组方大旨却自此而变。
汤桂芍等量,与甘药相伍,辛甘助阳,酸甘化阴,“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
内证得之,
化气调阴阳”,然究以辛甘发散为重,故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为其主要功效。
而本方加
用饴糖,以甘温建中为主,且倍用芍药而增其化生阴血之力,是以本方虽具桂枝汤之基
本组成和功效,却以调补里虚为其主要功效,而兼具调和营卫之作用。
[方论选]
成无己:
脾者,土也,应中央,处四脏之中,为中州,治中焦,生育荣卫,通行津
液。
一有不调,则荣卫失所育,津液失所行,必以此汤温建中脏,是以建中名焉。
胶饴
味甘温,甘草味甘平;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
建脾者,必以甘为主,故以胶饴为君,
甘草为臣。
桂枝辛热,辛,散也、润也。
荣卫不足,润而散之;
芍药味酸微寒,酸,收
也、泄也,津液不逮,收而行之;
是以桂枝、芍药为佐。
生姜味辛温,大枣味甘温;
胃
者卫之源,脾者荣之本,(黄帝针经)曰荣出中焦、卫出上焦是也;
卫为阳,不足者益之
必以辛;
荣为阴,不足者补之必以甘;
辛甘相合,脾胃健而荣卫通;
是以姜枣为使。
或
谓桂枝汤解表,而芍药数少;
建中汤温里,而芍药数多。
殊不知二者远近之制。
皮肤之
邪为近,则制小其服也;
桂枝汤芍药佐桂枝以发散,非与建中同体尔。
心腹之邪为远,
则制大其服也;
建中汤芍药佐胶饴以建脾,非与桂枝同用尔。
&
内经&
gt;
曰:
近而奇偶,制
小其服;
远而奇偶,制大其服。
此之谓也。
((伤寒明理论.诸药方论))
是方也,即桂枝汤倍芍药加胶饴也。
名曰小建中者,谓小小建立中气
也。
盖中气虽虚,表尚未和,不敢大补,故仍以桂枝和营卫;
倍芍药加胶饴,调建中
州;
而不啜稀粥温复令汗者,其意重在心悸中虚,而不在伤寒之表也。
中州建立,营卫
自和,津液可生,汗出乃解,悸烦可除矣。
呕家不可用,谓凡病呕者不可用,恐甜助呕
((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张路玉:
桂枝汤,方中芍药、桂枝等分,用芍药佐桂枝以治卫气;
小建中方中加倍
芍药,用桂枝佐芍药以荣气,更加胶饴以缓其脾,故名之曰建中,则其功用大有不同
耳。
伤寒缵论.卷上})
[点评]成氏以药物性味理论,结合经义,全面阐释了本方的组方大旨;
金鉴)从
病理出发,认为本方虽以桂枝汤为基础,但重在心悸中虚,而不在伤寒之表;
张氏比较
分析了桂枝汤与本方的组方意义。
诸家皆认为本方以扶植中土为其功效,然吴氏更主张
本方具有解肌和表之功,只是以温建中州为重点。
上述各种观点虽立论角度不一,但皆
持之有据,阐论平允,有助于全面正确理解本方之功用。
[临床应用]
(1)张仲景对本方的应用
1)用治中焦虚寒、气血不足之证而兼伤寒表证,见102条。
2)用治脾虚腹痛兼少阳邪郁者,见100条。
3)用治虚劳病中焦虚寒、阴阳两虚证,见(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
4)用治黄疸病脾虚气血不足者,见(金匮要略.黄疸病篇&
。
(2)后世医家对本方的应用
1)&
千金方):
治产后苦少腹痛,芍药汤(即本方)。
2)&
苏沈良方):
此药治腹痛如神。
然腹痛按之便痛,重按却不甚痛,此止是气痛;
重按愈痛而坚者,当自有积也。
气痛不可下,下之愈甚,此虚寒证也。
此药偏治腹中虚
寒,补血,尤止腹痛。
若作散,即每五钱匕,生姜五片,枣三个,治一栗大。
若疾势
甚,须作汤剂,散服恐力不胜病也。
3)&
本事方后集):
治肠风痔漏,赤芍药、官桂去皮、甘草炙,已上等分,右父咀,
每服二钱,生姜二片,白糖一块,水一盏,同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
4)&
证治准绳):
治痢不分赤白久新,但腹中大痛者,神效。
其脉弦急,或涩浮大,
按之空虚,或举按无力者,是也。
5)(方极):
小建中汤,治里急,腹皮拘急,乃急痛者。
6)&
张氏医通):
形寒饮冷,咳嗽,兼腹痛脉弦者,小建中汤,加桔梗,以提肺气
之陷;
寒热自汗,加黄芪。
7)&
证治大还):
凡膈气病,由脾胃不足,阳气在下,浊气在上,故痰气壅塞膈上,
而饮食难入也。
若脉弦,宜小建中汤。
(3)现代应用
本方在现代临床中亦得到广泛运用,无论内伤外感,大凡病机属于脾胃虚寒、气血
不足者,均可酌情选用小建中汤,其中尤以用治消化系统病证最为常见。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习惯性便秘、慢性肝炎等病证,多以
中焦虚寒、气血不足之腹痛为应用要点。
赵氏以本方治疗脾胃虚寒之胃脘痛21例,全
部病例均见胃脘疼痛绵绵,时剧时缓,痛喜按压,得温则舒,喜热饮食等症,胃镜检查
示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2例萎缩性胃炎,11例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治疗效果良好,
胃镜检查比较结果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而张氏以本方加减治疗十二指肠溃疡30余例,
均获良效。
基本方:
桂枝9g,芍药18g,黄芪、乌贼骨、白芷各30g,甘草15g;
水煎2
次分服,每日1剂,连服6剂停药1天,为1疗程,一般3—5疗程可愈。
便秘加火麻
仁9g;
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者,加黄连9g;
痛剧者白芷可增至60g,甘草增至30g。
宜
空腹时服用。
对于小儿反复发作性腹痛,本方化裁治疗亦颇见效。
83例治疗结果表
明,疗效可高达98.1%。
该方对神经精神系统的多种病证亦有良好疗效。
对16例轻、中度抑郁情绪并伴食
欲不振的患者治疗结果表明,本方对精神症状全面改善性良好。
尤其对抑郁情绪有效,
具有速效性,且无副作用。
临床评价结果显示P值(精神症状)在该方的有效范围内
呈高值,由此认为本方的适应症为抑郁情绪,并推测其适用于轻度意志减退的病例。
另外亦有报道用本方化裁治疗松果体瘤、脊髓空洞症而获良效者。
本方对虚劳病之脾胃虚弱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金匮要略。
虚劳病篇)曾经明
确指出: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者,
小建中汤主之。
”结核病属中医虚劳病范畴,故可辨证选用小建中汤予以治疗。
李氏报道治疗一粟粒性肺结核女性患儿,下午低热,久治不愈,病延3月余。
体瘦食少,精神
萎靡,大便干,日行1次,舌质淡,苔正常,脉沉细无力。
以本方加党参、黄芪、
当归,服2剂后,热退食增,精神转佳。
7剂后复诊又有低热,依上方继服14剂而
愈‘“。
(4)医案选录
1)里虚伤寒。
治乡人邱生者,病伤寒发热,头痛烦渴。
脉虽浮数而无力,尺以下
迟而弱。
许(叔微)曰:
虽麻黄证,而尺迟弱,仲景曰:
“尺中迟者,营气不足,未可
发汗。
”用小建中加当归、黄芪,翌Et脉尚尔。
其家索汗药,言几不迩。
许忍之,只用
建中调营而已。
至五日,尺部方应,遂投麻黄汤二服,发狂须臾,稍定略睡,已得汗
矣。
信乎医者当家其表里虚实,待其时日,若不循次第,取效暂时,亏损五脏,以促寿
限,何足贵也。
寥笙注:
本案患者病伤寒,头痛发热,虽似麻黄证,而脉浮数无力,尺以下迟而
弱,此为里虚气血不足之候。
脉证不相吻合,应舍症从脉,虽有麻黄证,亦不可发表,
故以小建中汤加当归黄芪,大补营血,建立中气,中州既建,然后审其病之在表在里,
或汗或下,方不致误。
以中州既建,虽发汗不致亡阳,虽下阳亦不致内陷,所谓急则从
标,而缓则从本也。
服小建中汤加味五日,营血得复,尺脉方应,然后以麻黄汤解表,
得汗而愈。
若不循次第,妄用麻黄汤发汗,虚以实治,必亡阳而死。
小建中汤为桂枝汤
化裁,功能温养中脏,补虚和里,使气血两调,外邪亦能自解,中寓攻于补的方剂。
桂
枝汤治太阳中风表虚证,小建中汤治太阳伤寒里虚证,故方可加味互用,一表一里,对
比观之,尤易醒人眼目。
本案辨证关键在于脉诊,尺以下弱而迟,为里虚气血不足,此
为要点,若凭证而不察脉,治必大错,信乎切脉之不可或缺也。
((伤寒名案选新注))
2)虚性眩晕。
邓某,女,50岁,因常发头晕眼花、四肢麻木而来诊。
初诊时需人
扶持才能步入诊室。
消瘦,面色暗灰,眼青唇白,神疲寡言,说话极费力。
诉常有眩
晕,坐时亦需人扶持,否则易倾倒。
不欲食,大便难,小便微黄。
舌苔白,脉弦迟。
西
医一向诊断为高血压病,现按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寒。
投以小建中汤加减:
桂枝、炙甘草
各15g,生姜24g,白芍18g,大枣、党参、麦芽糖(溶服)各30g,水4碗煎服8分,
温服;
另配用吉林参6g炖服。
3剂后病情大有好转,头晕减轻,食欲增加,体力增强。
以后继续用小建中汤加减,1月后症状基本消失。
新医学)1975;
(12):
592)
3)过敏性紫癜。
李某,女,6岁,1980年4月初诊。
患者全身皮肤有出血点伴关
节痛、腹痛3天。
于3天前,全身关节肌肉轻微疼痛,未引起家长注意。
近3天来关节
肌肉疼痛加重,同时伴有腹痛、呕吐,并发现全身有出血点,而去某医院检查:
心肺
(一),肝脾未触及,血常规和血小板计数正常,大便潜血(++),尿常规红细胞20一
30个,蛋白微量,诊断为“过敏性紫癜”。
来诊时查:
患儿体质虚弱,面色无华,全身
皮肤有出血点,脉弦,腹拘急。
金匮要略)曰: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
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据此,投小建中汤4剂,服后其症
大减,关节肌肉疼痛、腹痛明显减轻,出血点减少,呕吐消失。
又投4剂后,诸症消
失,尿常规正常,大便潜血转阴,再投3剂善其后。
经方的临床运用))
4)麻疹后腹痛。
林某,男,7岁,1964年12月15日入院。
其母代诉麻疹后7天,
曾患腹痛吐蛔,经住院治疗3天,用乌梅丸方作为汤剂内服,复用下虫剂等,曾下蛔虫10多条,痛瘥回家,5天后腹痛又起,曾经某医用氯霉素未效,迄今月余,缠绵不愈。
近来喝稀饭即呕,但食炙煿物未见吐。
诊得小儿疹后形衰纳少,面色无华,手足厥冷,
唇红舌绛,苔见灰白,津多不渴,脉见弱而微数,体温正常,大便或溏或结,溏时日必
数次,结时几天不下,腹痛时作时止,小便或赤或白,按腹胃脘虚软,绕脐拒按而痛。
证属久病里虚,气血均伤,寒热错综,阴阳失和;
拟清里温胃,和其阴阳;
予小建中加
黄芩:
黄芩、杭白芍各6g,桂枝、炙甘草各4.5g,生姜9g,大枣6枚,加水煎取药汁
冲入饴糖1食匙,分2次温服。
服药后未见呕吐,并得熟睡3—4小时,醒后腹痛顿止;
次日照原方再服1剂,腹亦未痛,且能食粥。
病家要求出院,即照原方将黄芩用量减
半,配2剂带回自服。
半月后随访,小儿已复健康,腹痛亦未再发。
浙江中医杂志),
1996,1:
23)
[按语]小建中汤以甘温建中为其组方原则,而寓温中健脾、补益气血、调理阴
阳、协和营卫诸多功效于一方,故临床可广泛用于治疗内伤、外感各种病证以脾胃虚弱
为病理重心者。
值得注意的是,本方虽以温中健脾为主,但与理中汤有别,并不适于阳
虚挟湿之证,于阴阳两虚而阳虚为主者尤宜;
若阴虚内热较甚者,亦当慎用。
后世医家
对本方的运用甚为灵活,常据其病证阴阳亏虚的轻重而予以化裁施用,如血虚者加当
归,气虚者加参、芪,内热者加黄芩,挟痰者加枳、橘、夏等,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
治的精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3 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