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441845
- 上传时间:2022-12-16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51.84KB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文档格式.docx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文档格式.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
5、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6、用比喻赞美"
的句子是:
,。
7、《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
:
?
8、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
9、《陋室铭》中与"
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
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10、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八、重点语句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孔子云:
“何陋之有。
”
3、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九、课文内容理解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十、开放性试题
1、“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功颂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
人们经常用“座右铭”来激励鞭策自己。
请你从平时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则有关学习方面的“座右铭”。
*示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通假字
1、亲戚畔之:
通“
”
,
三、重点词语解释
1、天时()不如地利()
2、环而攻之而不胜()
3、地利不如人和()
4、是()天时不如地也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7、得道()者多助
8、亲戚()畔()之
9、故()君子()有不战
10、兵()革()非不坚()利()也
11、寡助之至()
12、委()而去()之
13、池()非不深也
1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四、理解性默写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
。
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
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哪句话。
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5、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 ”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 ”之势。
(用《孟子》三章)中两句话填写
7、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8、“战必胜”的条件是;
“得道者多助”。
五、重点语句翻译
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六、课文内容理解
1、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从中可反映出孟子
的政治思想。
2、作者在文中指出管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不能只"
"
、"
和"
然后提示争取"
的实质在于“”。
3、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4、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
5、“得道者”的意思是;
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6、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观点:
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
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他的“仁政”主张。
七、开放性试题
1、根据文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
2、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
或者:
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
3、结合现实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人和”的体会。
*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一、文章内容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二、文学常识
1、作者:
陶渊明,朝代:
晋宋诗人,散文家。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归园田居》(其三)《饮酒》等
三、通假字
1、便要还家通“”,。
四、古今异义词
1、阡陌交通交通,。
2、无论魏晋无论: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
绝境:
4、芳草鲜美鲜美:
五、一词多义
1、志
(1)处之志之()
(2)寻向所志()
六、重点词语解释
1、欲穷()其林
2、具()答之
3、悉()如外人
4、咸()来问讯
5、黄发()垂髫()
6、并()怡然()自乐7、缘()溪行
8、乃()不知9、便要()还家10、绝境()
11、豁然()开朗12、不足()为()
13、便扶()向路14、归()往15、寻()病终
七、理解性默写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
欲穷其林"
的?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
,,。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
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a.。
b.。
7、本文"
"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7、此中人语云:
”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九、课文内容理解
1、线索:
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顺序:
时间先后
3、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简答):
;
4、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5、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
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6、虚构目的:
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7、作品意义:
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8、为什么“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9、“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
或:
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10、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增添神秘色彩。
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十、开放性试题
1、成语:
(1)世外桃源:
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
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
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
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
津:
渡口。
没有人来问渡口。
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
落英:
落花。
缤纷:
繁多凌乱的样子。
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
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本文出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
三、语音
谪(zhé
)守朝晖(huī)夕阴霏霏(fēi)薄暮冥冥(mí
ng)
霪(yí
n)雨
心旷神怡(yí
)皓(hà
o)月宠辱偕(xié
)忘
潜行(qiá
n)浩浩汤汤(shāng)
潇(xiāo)湘属(zhǔ同“嘱”)
1、属予作文以记之作文:
今义:
五、重点词语解释
1、增其旧制()制()2、大观()
3、横无际涯()涯()4、前人之述备()矣
5、朝晖夕阴()晖()
6、山岳潜()形
7、薄()暮冥冥8、何极()
9、翔集()集()
10、岸芷汀兰()
11、长烟一空()一()
12、樯倾楫摧()
13、郁郁()
14、把()酒临风
15、微()斯人
16、吾谁与归()六、理解性默写
1、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答:
悲“,;
”喜“,。
2、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
答:
3、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
4、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
(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是什么?
)
5、“进”“退”分别照应什么?
6、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答:
7、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
)答:
8、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9、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
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
、,,;
(、)
10、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什么?
11、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
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是怎样“述”的?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12、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
,,,
13、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
14、由"
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
,"
的心态。
(用《岳阳楼记》中原句答)
15、在文中,“进”是指“”,“退”是指“”。
七、重点语句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
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4、至若青和景明,波澜不惊
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8、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12、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
13、微斯人,吾谁与归?
八、课文内容理解
1、归纳段意
第一段:
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记叙)
第二段:
(写景)描写岳阳楼周围雄伟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
引出下文。
第三段:
(写景、抒情)写“迁客骚人”“以己悲”的心情”。
第四段:
写“迁客骚人”“以物喜”的心情。
第五段(抒情、议论)抒发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抱负。
揭示全文中心。
2、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绩,交待作记缘由,为后文的阔达胸襟做铺垫。
3、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
4、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
5、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
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气的阴晦晴朗会影响人的情绪,天气恶劣才会“感极而悲”,天气美好才会“心旷神怡”。
6、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
(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表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7、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
以物喜,以已悲。
8、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
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否定。
9、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
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
10、“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悲喜观不同;
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已悲”。
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1、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
勉励友人。
点明中心。
12、词语欣赏。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怒”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风势之大,声音之响。
13、在下面句中用横线画出直接抒发“二者之为”的词语。
(1)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2)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
“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本文选自《战国策》或《战国策•齐策一》,文章题目中“讽”意思是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
昳(yì
)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
o)于齐
间(jià
n)进
四、通假字
1、孰视之
通,
五、古今异义词
1、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
名词,地点,处所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
方位词
3、明日,徐公来
明日:
今天的下一天
4、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
诽谤,讥讽(贬义词)
5、窥镜而自视
窥:
偷偷地看
6、暮寝而思之
寝:
睡觉地方
六、词类活用
1、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
长,这里指身高
2、朝服衣冠
朝: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服:
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3、私我也
私:
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4、王之蔽甚矣
蔽:
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
5、闻寡人之耳者
闻: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6、吾妻之美我者
美: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
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七、重点词语解释
1、而形貌昳丽
昳丽:
光艳美丽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
谁,哪一个
3、旦日:
明天,这里指第二天
4、皆以美于徐公
以:
以为,认为
5、能谤讥于市朝
谤:
指责别人过错
讥:
讽刺
市朝:
公共场合
八、理解性默写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一个美?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能在公众场所批评议论我的缺点,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到下等奖赏。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3分)
*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
示例:
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
意对即可。
3、“王曰‘善’。
”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体现了本文语言精练的特点。
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王的赞同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他的矜持和尊贵。
4、揣摩“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暮寝而思之”,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文言文 精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