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物理熟读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432059
- 上传时间:2022-12-16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87.54KB
八年级上物理熟读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八年级上物理熟读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物理熟读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例如:
5米/秒=5×
3.6千米/小时=18千米/小时。
(m/s转化成km/h时,乘以3.6倍)
72千米/小时=72/3.6米/秒=20米/秒。
(km/h转化成m/s时,除以3.6)
3、物体的运动主要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即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
4、在变速运动中,常用平均速度来粗略地描述物体运动快慢。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
v=s总/t总。
四、测量平均速度
1、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实验的基本器材必须有:
刻度尺、停表。
2、实验原理:
。
第二章声现象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振动__。
2、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一般说来,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v固>
v液>
v气。
3、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4、声速公式:
s的用单位_m_,t的用单位_s_,v的用单位_m/s_。
5、回声是原声在传播途径上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
利用公式S=vt计算到障碍物的距离时,一定要考虑除于2。
下列实验或现象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1)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这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花样游泳”能听到岸边收录机的音乐做各种各样的动作,这说明了水可以传声。
(3)看到闪电后的几秒钟后才听到雷声,这说明了光速比声速快得多。
(4)在月球中不能当面交谈,需要借助无线电话进行交谈,这说明了:
真空不能传声,但无线电波在真空中可以传播。
6、人能通过耳朵听声音;
人还能通过骨传导的方式听到声音。
7、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
8、声音的三要素是:
音调、响度和音色;
其中反映声音高低的是音调,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反映声音大小、强弱的是响度,由物体的振幅决定;
不同的发声体,其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音色不同。
女高音和男低音中的“高”与“低”是指声音的音调不一样;
引吭高歌与低声细语中的
“高”与“低”是指声音的响度不一样。
“不见其人,先闻其声”说明了不同人的音色不同。
9、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至20000Hz;
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有些动物能预知大自然的许多活动,如地震、海啸等,是因为它们对次声波有很好的反应。
10、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能发出不同的音调。
大的编钟振动慢,音调低。
11、弦乐器是通过弦的振动发声。
长而粗的弦发声的音调低,短而细的弦发声的音调高。
绷紧的弦发声的音调高,松动的弦发声的音调低。
12、吹奏管乐器时,靠管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
抬起不同的手指,就会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音调。
长的空气柱产生低音,短的空气柱产生高音。
13、声的利用:
(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
听诊器、B超、声纳探测、回声定位等。
(2)、声音能传递能量,如:
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利用超声波清洗物体等。
14、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声音的等级用分贝来区分。
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一般人说话的声音大约是60dB;
大声说话时,声音可达70dB。
15、为了保证良好的睡眠,声音不可以超过50dB;
为了保证正常学习、工作,不可以超过70dB;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可以超过90dB。
16、控制噪声可以从“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这三个方面着手。
晚上在家学习时,邻居放音乐的声音很大,干扰了你的学习。
请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写出几种减小干扰的方法。
答:
(1)请邻居将声音调小些,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关闭门窗,这是阻断噪声的传播。
(3)戴上耳罩,这是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第三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测量温度的工具是温度计。
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3、温度计使用时要注意:
(1)、要看清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2)、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充分接触;
不要碰到容器的底部和侧壁。
(3)、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视线要平视。
4、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用字母表示为℃。
5、在1标准大气压,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沸水的温度是100℃。
6、人的正常体温是37℃,读作37摄氏度;
-8.6℃读作负8.6摄氏度或零下8.6摄氏度。
常用体温计的量程是35—42℃。
7、体温计用于测量人的体温。
由于体温计的“缩口”,使用体温计时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8、测体温前,要先拿着体温计用力向下甩几下;
用没有甩过的体温计去测量体温,会出现只升不降的情况。
例1:
下列有关温度计的使用正确的是(A)
分析:
B错在碰到容器的侧壁;
C错在没有与液体充分接触;
D错在于碰到容器的底部。
例2:
如图所示,甲温度计的读数是33℃,乙的读数是-37℃,丙的读数是38.4℃。
温度计的读数应注意:
①分度值(每小格对应的刻度);
②区分正、负温度(图甲和图乙的对比)。
③尤其注意负温度值的读数,从零开始,从小往大推导。
(如图乙)。
二、物态变化:
1、固体可以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凝固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
(1)、晶体熔化过程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点。
常见的晶体有:
冰、海波、萘和各种金属。
(2)、非晶体熔化过程要吸热,但温度不断上升,没有固定的熔点。
常见的非晶体有:
蜡、玻璃、松香和沥青。
2、同种晶体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
3、如右图所示的两种固态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其中
甲物质是非晶体,乙物质是晶体。
4、冰熔化成水,体积变小;
水凝固成冰,体积变大。
其它大部分
物质熔化体积变大,凝固体积变小。
5、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6、汽化的两种方式是沸腾和蒸发。
7、沸腾与蒸发的比较:
蒸发
沸腾
相同点
都要吸热,都是由液态变成气态。
不
同
点
发生部位
液体表面
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温度条件
任何温度
一定温度(沸点)
剧烈程度
缓慢
剧烈
(1)、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的条件是:
①温度达到沸点;
②不断吸热,但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不同液体,沸点也不同。
液体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低,沸点越低。
(2)、蒸发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是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的气流。
(3)、蒸发过程要吸热,所以蒸发有致冷作用。
8、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温和压缩体积;
居民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把石油气液化后变成液体储存在钢瓶里的。
9、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10、常见的云、雨、雾、露、“白气”、“出汗”都是属于液化现象;
都是由于水蒸气的遇冷,温度下降,液化而成的小水珠,真正的水蒸气是看不见的。
霜、雪、冰雹、“雾淞”的形成是属于凝华现象;
灯丝变细、樟脑丸变小,人工降雨、舞台上的烟雾的形成是属于升华现象;
灯泡变黑是属于先升华后凝华现象。
11、六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有:
熔化、汽化、升华。
属于放热的有:
凝固、液化、凝华。
下列分别属于哪种物态变化:
南方冬天(温度在0℃以上)湿衣服变干了这是汽化(蒸发)现象;
北方冬天(温度在0℃以下)湿衣服变干了这是升华现象;
寒冷的冬天人口呼出“白气”:
液化;
铁水铸造铁元件:
凝固
冰融了:
熔化水结冰:
凝固
地上的水干了:
汽化云、雨、雾、露的形成:
液化
霜、雪、冰雹的形成:
凝华闷热天水管“出汗”:
液化
樟脑丸变小了:
升华灯泡变黑:
先升华后凝华
12、水沸腾时,不断有“白气”冒出来,从水到形成“白气”的物态变化过程是:
先汽化后液化.
附:
物态变化总表:
第四章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太阳、电灯等。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例子有:
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排队看齐、激光准直、树底下的光斑等。
3、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C=3Χ108m/s=3Χ105Km/s;
光在其他各种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小;
4、光年是一个长度单位,它等于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
二、光的反射:
1、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叫入镜角
2、光的反射规律:
(1)反射角=入射角;
(2)光路是可逆的。
(3)垂直入射时,入射角i=反射角r=0。
3、光的反射可分_镜面_反射和__漫反射。
不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反射规律规律。
4、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人的眼睛。
我们平时说的黑板“反光”,是由于光的镜面反射的缘故;
而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光的反射的例子有:
平面镜成像,水中的倒影,潜望镜,太阳灶,汽车观后镜,光纤通信等。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像和物大小相等;
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平面镜所的像是:
等大、正立的虚像,它是由于光的反射而成的。
3、凸面镜、凹面镜统称球面镜;
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小明身高1.7m,距镜前2m,则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为1.7m,像距镜2m。
当他向平面镜前进了1.2m,则平面镜中的像为1.7m,像距小明1.6m。
小结:
(1)像的大小只与物体的大小有关,与距离无关,当人向平面镜走出时,像的大小始终不变。
(2)有关“距离”,这里涉及到像与物的距离和像到镜面的距离,希望注意。
4、光的反射可以改变光传播的方向;
还可以反射成像(照镜子收妆,水中月,水中的太阳,房屋在水中有倒影)。
如图所示的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平面镜旋转300
甲图
乙图
解:
丙图
图甲:
入镜角=300,则入射角=反射角=600,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1200。
图乙:
镜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0,入镜角=600,则入射角=反射角=300,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600。
图丙:
镜面转动300,入镜角=600,则入射角=反射角=300,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600。
四、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叫做光的折射。
2、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3、光的折射规律是:
(1)空气中的角大;
(2)光路是可逆的;
(3)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
(4)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三角为0,即:
入射角、反射角和折射角都为0。
4、发生光的折射时,看到的虚像比实物高。
5、光的折射的例子有:
池水变浅、钢笔错位、看见水中的筷子弯折,海市蜃楼、星星闪烁、
雨后彩虹、早上的日出、看到水中的鱼。
6、站在平静的湖边,既可以看到水中映出蓝天白云,也可以看到水中的游鱼,前者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后者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五、光的色散:
1、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白光可以分解为:
红、橙、黄、绿、蓝、靛、紫
七种单色光。
2、色光的三原色是:
红、绿、蓝。
混合色是白色。
颜料的三原色是:
品红、黄、青。
混合色是黑色。
3、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白色物体能反射各种色光,黑色物体能吸收各种色光。
如果一个物体能透过所有色光,则该物体是无色透明的。
4、红外线的应用:
红外线测温计,电视机的遥控器,红外线烤炉。
5、紫外线的应用:
消菌杀毒,验钞机,适量的紫外线能促成人体合成维生素D。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1、近视眼镜为凹透镜;
远视眼镜为凸透镜。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
(1)、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2f时,成缩小、倒立的实像,如:
照相机。
(2)、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f<
u<
2f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如:
投影仪。
(3)、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f时,成放大、正立的虚像,如:
放大镜。
注意:
物远像小、物近像大,实倒虚正;
1焦分虚实,2焦分大小。
①、光屏能接收到的是实像,光屏不能接收虚像。
实像一定是倒立的,虚像一定是正立的。
②、成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是2倍焦距处,在2倍焦距处物体成等大的实像。
③、成实像虚像的分界点是焦点处,在焦点上物体不成像。
④、当物体由远到近向透镜移动时,像逐渐变大,像距也变大。
完成下列光路图(画出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
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平行过焦,过焦平行,心不变。
(光总是向厚的部分偏折)。
3、凸透镜的表面越凸,焦距越小,折光本领越强。
4、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要注意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低,使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才可在光屏中央位置附近得到烛焰的像。
5、用纸挡住透镜一半的现象:
仍然是全像,但亮度弱了一些。
6、光线的延长线会聚得到的像是虚像。
如:
平面镜成的像、放大镜成像、看见水中的鱼都是虚像。
实际光线会聚得到的像是实像。
照相机成的像、幻灯机、小孔成像都是实像。
7、人的眼睛就好象一架照相机,眼球的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视网膜相当于底片(胶卷),成在视网膜上的像是一个缩小、倒立的实像。
8、放大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使用时,必须将放大镜放在物距u<
f处,才可以看到一个放大、正立的虚像。
例:
潜望镜、太阳灶、汽车的观后镜所用的面镜分别是(B)
A、凹面镜、凸面镜、平面镜B、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
C、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D、凸面镜、凹面镜、平面镜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一、质量
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
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分子的直径约为10-10m。
1nm=10-9m。
3、物质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态。
多数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变小,特例:
水结冰时体积变大。
4、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m表示,主单位是kg。
一名中学生的质量大约为50kg,一个鸡蛋的质量大约为50g。
5、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6、水结成冰,质量不变,因为质量不随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但水结冰时体积变大,因为冰的密度比水小(冰总是浮在水面上)。
7、把一个物体从地球搬往月球,质量不变,因为质量不随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但物体的重力会减小,原因是月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仅为地球的1/6。
8、测量质量的工具是天平,它是一个等臂杠杆。
此外测量质量的工具还有:
电子秤、杆秤、磅秤、台秤等。
9、天平的使用方法:
(放、调、测、读)
放:
将天平水平放置;
调:
游码回零,轻调螺母;
(往天平“轻”的一边)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测:
左物右码,用镊子添加砝码(先大后小);
最后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
读:
待测物的质量=砝码总质量+游码左端对应的刻度。
二、密度
1、单位体积内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密度的单位:
(1)国际单位:
kg/m3,辅助单位:
g/cm3。
3、1mL=1cm3=10—6m3,1L=1dm3=10—3m3。
4、水的密度:
ρ=1×
103kg/m3,物理意义是:
1m3的水,质量是1×
103kg。
5、密度的公式:
其中:
m是质量、V是体积、ρ是密度。
6、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
一般来说,不同物质其密度不同;
同种物质,不论质量、体积是多大,其密度是一定的。
金属块除去一半后,密度不变,质量和体积都是原来的一半。
三、测量物质的密度
1、测物体的的密度:
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再用量筒测出物体的体积,然后根据
,计算密度。
(1)实验器材:
天平、量筒。
(2)实验原理:
四、密度与社会生活
1、风的形成:
由于密度
,一定质量的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后,密度变小而上升。
热空气上升后,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从而形成了风。
2、生活中,常常利用密度来鉴别物质。
商业中利用密度来鉴别牛奶、酒的浓度,农业生产中配制盐水选种、工业生产中根据不同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材料等。
3、当温度改变时,物体的体积也会改变,一般的物质遵循热胀冷缩的规律。
可见温度
能够改变物质的密度。
但水会反常膨胀,40C的水的密度最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物理 熟读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