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431767
- 上传时间:2022-12-16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943.58KB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Word文件下载.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1)图5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工业化)
【解析】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超过英美国家,故A项正确;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冷战下的东西方对抗不会制约美英工业发展,故B项错误;
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两极格局下巩固国防的需要,并非急躁冒进,故C项错误;
美英传统工业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不及中国,是因为其已经确立优势地位,达到较高水平,与产业衰落无关,故D项错误。
2.(2015·
福建文综·
18)图8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
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
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运动
【解析】“过渡时期”是指1949~1956年,从图中1956年信息可知农业总产值低于工业总产值,故A项错误;
“三大改造”期间是指1953~1956年,从图中1956年信息可知农业总产值低于工业总产值,故B项错误;
“一五”计划完成时是在1957年,而1956年后农业总产值在下降,故C项错误;
“大跃进”是在1958年,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总产值在不断下降,工业总产值在不断上升,故D项正确。
3.(2015·
上海单科·
29)下面的新闻出自哪一时期( )
A.“大跃进”时期B.土地改革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初期
【考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三面红旗”(大跃进运动)
【解析】该新闻标题中的小麦产量明显不符合实际,忽视客观规律,这是大跃进时期“大放卫星”,浮夸风的体现,故A项正确;
土地改革时期,农户实行分散经营,与农业社无关,故B项错误;
“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与新闻中的浮夸风无关,故C项错误;
改革开放初期,撤销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户实行分户经营,与农业社无关,故D项错误。
4.(2015·
北京文综·
19)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
按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运动;
“文化大革命”;
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954年宪法;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香港回归
【解析】①“豪情满怀迎跃进”,大跃进发生于1958年;
②“样板戏”出现于文革时期,即1966—1976年;
③第一部宪法颁布是1954年;
④香港回归发生于1997年,据时间排序,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5.(2015·
广东文综·
16)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
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
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0世纪60年代经济调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依据时间“1961年”可知,当时的农村处于人民公社下的生产状态,土地所有制没有发生改变,故A项错误;
农业合作化出现于1953—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1960—1963年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
由材料中“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家庭式作业”分析可知,这则材料可以作为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源的例证,故D项正确。
6.(2015·
海南单科·
23)1956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实行包产到户,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的农户占入社农户的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
此后直到70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薄弱
B.市场经济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
C.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农村包产到户的探索;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我国从50年代到70年代农村出现的“包产到户”现象,并未涉及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问题,故A项错误;
市场经济是1992年南方谈话之后我国经济建设提出的概念,与题目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四川、安徽、广东等地出现的包产到户现象为1978年我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提供了借鉴,故C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采取了自下而上推进,故D项错误。
7.(2015·
24)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101万猛增至5969万。
这主要是因为( )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B.“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
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运动
【解析】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是指从1953—195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1958年我国开展“大跃进”运动,掀起了大炼钢铁运动,因此这一时期职工人数猛增,故B项正确;
公私合营完成是1956年底,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在材料中未体现,且与职工人数增长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B
2014年题组
1.(2014·
重庆文综·
9)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
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一五”计划时期
C.“大跃进”时期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考点】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
【解析】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与题干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
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工业建设,建立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故B项正确,1958年以后,中苏关系逐步恶化,“大跃进”时期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与题干“苏联帮助”的信息不符,故C、D项错误。
2.(2014·
天津文综·
9)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考点】现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五计划;
新中国初期教育事业的发展
【解析】1952年底,国民经济的恢复完成,故A项错误;
中国即将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一五计划),为了培养工业化需要的人才,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建立多科性工业大学,故B项正确;
高校院系调整有助于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但不是这种调整的主要目的,故C、D项错误。
3.(2014·
24)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
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
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
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
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D.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显示出行政区域扩大的信息,与题干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颁布,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依据题干时间1953年以及材料“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
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的信息说明计划经济体制与东北地区发展重工业有很大渊源,这与新中国“一五计划”有关,故D项正确。
4.(2014·
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解析】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没有联系,故A项错误;
抓住题干信息“一五计划期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容,这种体制对于增加积累和扩大投资,推动工业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
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发生在1959—1961年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已经完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5.(2014·
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粮食的统购统销(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农村经济恢复是在1949—195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结合史实可知,新中国成立时,国内政权既已稳固,而1953年的三大改造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经济领域的变革,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
计划体制的特征与“计划收购”“由国家严格控制”相符,故C项正确;
提供劳动力资源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6.(2014·
安徽文综·
17)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
“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
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
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
”其描述反映的是( )
A.农业合作化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农业合作化)
【解析】根据题中的关键信息“单家独户的经营”、“互助组”,可以判定建国后国家对于土改后的个人私有农业进行改造,故A项正确;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没有出现互助组,故B项错误;
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村出现了公社,公有化的程度比合作社还要强,故C项错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改革开放以后的举措,是在人民公社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并没有出现互助组,故D项错误。
7.(2014·
18)“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
”这首歌谣反映了( )
A.人民公社化运动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农业合作化)
【解析】人民公社化运动将若干农业合作社合并为人民公社,与“大组变做合作社”不符合,故A项错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与“大组变做合作社”不符合,故B项错误;
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故C项正确;
中共八大确立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方针,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8.(2014·
25)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明确将中共八大作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
这是因为中共八大( )
A.客观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形势与主要矛盾的变化
B.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
C.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全面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共八大
【解析】中共八大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开始探索中国经济建设的会议,八大正确分析当时中国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与落后农业国现实之间矛盾,故A项正确;
“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故B项错误;
“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中共十三大,故C项错误;
八大属于经济探索会议,与革命经验总结无关,故D项错误。
9.(2014·
山东文综·
20)图6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
它反映出当时( )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析】从图片6材料中“总路线”说明评价不是很客观,故A项错误;
图片中反映不出“拨乱反正”的信息,故B项错误;
图片中“光辉照耀”的信息说明左倾错误思想仍然有影响,故C项正确;
材料图片中反映不出实事求是思想确立,故D项错误。
10.(2014·
全国大纲卷·
19)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
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这( )
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解析】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在三大改造时期,1958年农业上已经开始进行人民公社化运动,故A项错误;
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并没有提高生产效率,故B项错误;
“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与材料意思和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
从题干材料关键词“1958年…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产36956斤的惊人纪录”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在大跃进运动中农业上出现了浮夸风现象,折射出人们对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故D项正确。
11.(2014·
29)右图是某一时期的宣传画,它宣传的是( )
A.土地改革
B.“文化大革命”
C.粉碎“四人帮”
D.“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考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三面红旗”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总路线”、“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可知宣传的是“三面红旗”。
“三面红旗”是在八大二次会议精神下进行的,“三面红旗”宣传的实质是八大二次会议“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口号,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2013年题组
1.(2013·
17)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
学龄
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
这主要取决于( )
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从人均年龄的增长,学龄儿童的入学率来看,我们教育和卫生事业有所发展,材料问取决于,A虽然也有道理,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A。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尚未完善,排除C。
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与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的一个方面,所以排除B,选D。
2.(2013·
14)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
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后者则认为20—30
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它”是指( )
A.土地改革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人民公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新产生的事物,苏联所没有的,排除B.中国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新事物是出现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排除A和C,苏联认为20-30年代苏联进行过类似尝试,农业集体化,故选D。
【答案】D
3.(2013·
9)表1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
表1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单位:
亿元
年份
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957
704
317
387
537
1958
1083
580
503
566
1959
1483
867
616
497
1960
1637
1090
547
457
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解析】此题数据表格题。
此类试题的解题关键是阅读表格,获取表格信息。
从表格数据看出1957年~1960年我国工业产值,尤其重工业产值高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7年~1960年在“左倾”思想指导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国民经济建设,A选项符合题意,D项的说法错误。
B选项的我国的改革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五计划”我国工业化建设开始;
4.(2013·
10)“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
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
“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
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
的规律’了”。
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 )
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②“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
③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④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考点】新中国经济建设:
大跃进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涉及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农业以粮为纲,工业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由此可知①错误,排除含①的选项即可。
其余三个选项均符合大跃进的实情,故正确答案选B.
5.(2013·
23)我国“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民用工业企业中分别有50个部署在
东北地区,32个部署在中部地区,国防工业企业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地区。
国家调
整工业布局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B.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C.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D.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解析】考查对材料的考查,材料强调一五计划中工业的分布,东北,中部,西部均衡分布,强调工业布局的均衡发展,所以选B。
6.(2013·
24)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
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
数月内
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300多首。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B.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
C.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D.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解析】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1958年《人民日报》的社论号召搜集民歌是政治事件,政治事件推动了各地搜集民歌,共搜集到5300多首,故C;
材料没有谈教育水平的问题,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问题,排除B;
搜集诗歌不是文学创作,排除D。
7.(2013·
30)右图主题与下列口号精神相近的是( )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B.公共食堂好,吃饭不花钱
C.自愿又互利,发展合作社
D.联产承包制,走上富裕路
【考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图片反映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五年真题 分类 11 经济建设 发展 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