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实践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424516
- 上传时间:2022-12-16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112.53KB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实践Word下载.docx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实践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实践Word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联的共产主义梦——“最近的明天”的童话
苏联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36年宣布建成社会主义用了19年时间,但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展开并取得巨大成就之后,开始对社会主义的长期性缺乏清醒的估计。
斯大林在1936年宣布苏联建成社会主义时,就准备向共产主义前进,并认为这一过程只需要10—15年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苏联再次提出向共产主义过渡。
1952年,苏共十九大通过的《苏联共产党章程》指出党的主要任务是:
从社会主义逐渐过渡到共产主义,最后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赫鲁晓夫对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和估计更加超前和冒进,他认为共产主义是“最近的明天”,要用20年时间在苏联建立起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
1959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一大上提出10年内要在按人口平均计算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并超过美国。
镜头二:
中国的“大跃进”运动——“赶英超美”的神话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毛泽东曾估计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大约需要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即15年左右的时间,但实际上到1956年就宣布基本建成社会主义。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成功的,但在改造中也存在过快过急、工作过粗等问题,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长期性认识不足已初见端倪。
这种过急倾向随后表现得更为突出,在宣布建成社会主义之后的两年,即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就急于向社会主义更高阶段过渡。
当时甚至认为:
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的事了,我们应当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探索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
镜头三:
中国共产党新的里程碑——对初级阶段科学认识的重大历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党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所处的阶段进行了清醒的估计和科学的认识,逐步探索和完善了初级阶段理论。
对初级阶段长期性问题的认识也随着初级阶段理论的深化而逐步明确。
中国是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时间不长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对它的基本国情应该怎样认识?
我们党一直进行着极其艰苦和有益的探索,但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总的来说处于不完全清醒的状态。
我国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正确分析国情得出的科学论断。
这一科学判断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构成部分,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在党的纲领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
但是,这个第一次,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没有离开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科学探索的轨道。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还不是直接的实践问题,他们曾根据社会发展的具体水平,把从现实社会向理想社会的发展过程划分出几个不同的阶段。
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空前的发展水平,马克思在1875年撰写《哥达纲领批判》时,曾把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其一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革命转变过渡时期;
其二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初级阶段;
其三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二阶段或高级阶段。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这一设想,是在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之后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一般结论。
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将会经历哪些发展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做出进一步的判断。
在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化为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国家,从时代发展的总趋势上证实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趋势的结论,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条件,与马克思的设想不同,社会主义并不是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诞生于经济社会发展还相当落后的国家。
现实的社会主义无法选择自己的历史起点,这就决定了现实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不能简单照搬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结论。
从本国的实际出发,科学分析和判断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便成为社会主义实践面临的首要问题。
列宁是第一个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者。
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列宁不仅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构想,而且从俄国的具体实际和新的实践出发,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构想的具体内容。
列宁从理论上说明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共产主义,资本主义只能过渡到社会主义而不是共产主义。
他认为,在经济落后的俄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也将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
依据经济上成熟程度的不同,社会主义可以再区分为“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完备形式的社会主义”。
这里包含着社会主义社会也要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备到比较完备的发展过程的思想。
但是,列宁当时主要是回答俄国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具体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发展阶段问题,因而对这一思想未能做出进一步的阐发。
在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上,列宁之后的苏联历代领导人总是把这个阶段所需要的时间估计得过短,总是把自己的意志和能力估计得过高。
1936年,斯大林就认为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
1939年认为苏联进入了“从社会主义逐渐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阶段”,并认为这一过程只需要10—15年时间。
1959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一大上提出10年内要在按人口平均计算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并超过美国;
1961年又雄心勃勃地规划“到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之后的苏联领导人尽管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有向实际贴近的趋势,但都没有做出正确的判断。
这种脱离实际、急于过渡的思想,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的八大确定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基于斯大林的教训,毛泽东区分了社会主义的“建立”和“建成”,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只是“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
1957年是我国建国以来经济工作效果最好的年份之一。
但是,在成绩面前,我们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
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刮起了“共产风”,产生了盲目乐观情绪,造成了一次长达三年的冒进。
“大跃进”的失误,引起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再思考,1959年底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再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
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这种划分,为后来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但是,由于认识不足,纠“左”不力,后又导致了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
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错误判断,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付出了沉痛代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总结建国以来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进行再认识,逐步做出了我国现在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准确地把握了我国的基本国情。
新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不久,邓小平就提出,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有80%的人口是农民,这是中国的现实国情。
强调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
1979年,叶剑英在庆祝建国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有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
之后,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和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分别对这一阶段的内容作了一定的分析。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把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整个报告立论的基础,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和主要特征,完整地概括和表述了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表明了党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理论基础。
1997年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过程特征。
2002年党的十六大再次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2007年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正是由于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了一个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我们才得以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使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今后,我们仍将继续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基本特征
〔案例2〕
清醒认识基本国情1
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悲惨命运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作了各种探索。
近代以来,从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到太平天国的洪秀全,从惨遭杀戮的戊戌六君子到壮志未酬的孙中山,都没能把中国从亡国灭种、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地中解放出来。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仅仅经过三年的时间,国民经济就迅速得到恢复,从而把大规模经济建设的任务提上日程。
这就是要通过国家工业化来实现100多年来中国的志士仁人梦寐以求的强国富民的理想。
近代中国历史已经证明,以资本主义为取向的国家工业化道路是走不通的,而只有社会主义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这不仅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向,是中国人民的主体性选择,而且我们在1956年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
与此同时,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外交上、经济上、军事上对我国实行严密封锁!
中国不仅不可能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那里得到什么援助,而且连通常的贸易和交往都很困难!
当时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和战后为独立而斗争的国家同情中国,只有苏联能够援助中国,这种援助在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这种国际环境,也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因素!
正是上述多方面的因素构成了水到渠成的历史合力,把我国推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社会主义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
诚然,一个新的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还要通过它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这一实践的检验!
从1957年到1978年的22年间,尽管我们犯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样的错误,但从总体上说,我们在经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仍然是巨大的!
1953~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8.2%;
其中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1.4%;
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2.7%。
在这期间,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辽阔的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兴建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尖端科学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增加,人民生活普遍提高。
1980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仅为7100亿,经过二十多年来连续较快的发展,2006年,已经达到209407亿元,跃居世界第四位。
城乡人民的收入普遍增加,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实现了从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在政治上,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得到了较好的维护,人民的政治生活日趋活跃。
教育文化、科学事业有了很大发展。
这是大家有目共睹,亲身感受到的。
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也大为提高增强了。
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从总的来看,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远没有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从经济方面来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上的排位已处于前列。
但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主要不是依据生产总量,而是人均产值。
我国人均产值才刚刚过两千美元,同人均三万多、四万多美元的发达国家比较,相差甚远;
一些发展中国家,人均产值有三四千美元,也比我国高出很多;
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来说,我国都处在不发达状态。
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许多方面的事还没有规范,无序状态不少。
监督不力,贪污腐败现象还相当严重,作为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有待于完善和加强,这些都说明,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
人民的素质还比较低。
我国十五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5年,而一些发展中国家,人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0年以上。
我国占人口多数的农民受教育年限更少,4.9亿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仍然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前一层含义是对我国现有社会制度基本性质的总概括和总规定,后一层含义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程度、发展水平的总认识和总判断。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对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
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表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内在联系。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在经济上,原来的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经基本消灭,社会主义公有制已在城乡普遍建立起来;
在政治上,国家的一切权力已经属于人民,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政权;
在意识形态上,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我们党和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所取得的胜利成果,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向,是中国人民的主体性选择,是当时严峻的国际环境所迫,是我国国情的一个基本的方面。
诚然,一个新的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还要通过它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这一实践的检验。
从1957年到1978年的22年间,尽管我们犯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样的错误,但从总体上说,我们在经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仍然是巨大的。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在改革开放中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居世界前几名,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许多工农业产品总量居世界首位;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也有很大进步。
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很不发达,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不像马克思讲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已经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基础上。
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一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尽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尽管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刚刚越过2000美元,与发达国家还相去甚远;
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
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
人民的受教育程度还比较低。
由此可见,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远没有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的十三大曾从我国人口结构、工业发展水平、地区发展状况、科学教育文化发展等几个方面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
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产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的阶段;
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
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
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
经过10年的认识和实践,党的十五大更加全面地从现代化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经济运行方式、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人民富裕程度、地区发展状况、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设及国际比较等方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过程性特征做出了新的概括,强调指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又经过10年的认识和实践,党的十七大在继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义在新世纪新阶段表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从经济发展、体制改革、人民生活、协调发展、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对外开放等方面作了新的概括。
因此,从生产力还不发达以及相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状况来看,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改革开放前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种种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
2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合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纠正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点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或者只讲程度和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使人们陷入盲目、不清醒的状态,发生“左”的或右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
历史表明,产生“左”和右的干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认识不清。
“左”的思想总想快一点,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
当遭受挫折时又怀疑社会主义是否可行,跳到另一个极端。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过程性特征和阶段性特征的统一认识和把握,则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案例3〕
基本国情与艰巨的历史阶段任务1
新中国的家底——很薄、差距悬殊
1949年我国的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2.6%,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0%,农业生产资料购买额仅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4.8%。
全国人均占有粮食209公斤,棉花0.8公斤,油料4.8公斤,生猪0.11头。
1949年我国钢产量15.8万吨,是美国的0.2%、日本的5%,不到世界的1‰,按人均算不过0.25公斤多。
1952年我国的工业水平实际低于1800年的英国、1890年的法国,接近于1910年的俄国,如果按人口平均,只及英国18世纪后期的水平;
城市职工809万人,只占全国劳动力的4.5%;
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只占10%。
1949年的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大体为100年至200年间。
当时我国人均原煤量为59公斤,落后于法国119年、德国109年、英国250年左右、美国160年以上。
人均生铁0.46公斤,落后于美国190年、法国和德国160年、英国210年。
人均钢产量为0.29公斤,落后于美国89年、德国94年、法国106年、英国120年以上。
人均水泥产量为1.22公斤,也都落后于这些国家70年至120年左右。
新中国58年的建设水平——尚未摆脱不发达状况
经过新中国58年的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29年来,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取得了巨大成就。
以经济建设为例,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增长,最近又连续四年增长10%以上,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万亿元人民币,约合2.7万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位,但并未摆脱不发达状况。
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我国仍处在世界后列。
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6年虽然超过2000美元,但仍排在世界100位以后。
从人民生活水平看,我国人民生活仅在总体上达到小康。
我国还有约1/4的人口没有达到小康生活标准,按国家的贫困标准计算,农村还有2300多万贫困人口,刚脱贫的5000多万人还处于不稳定状况。
从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看,我国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人口还占总人口的60%以上,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仍远远高于工业化国家,也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理论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