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中课程改革语文学科课程实验指导意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8419928
- 上传时间:2022-12-16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1.56KB
广东省高中课程改革语文学科课程实验指导意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广东省高中课程改革语文学科课程实验指导意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高中课程改革语文学科课程实验指导意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拓展”,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提出支撑高中语文的要素,这三大支柱在厚实的基础上撑起了“发现·
创新”的一片天地。
语文不是一个个孤立的、静止的学习内容,而是五个方面同时生成发展的过程。
(1)“阅读与鉴赏”的要点: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与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重视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和课外阅读。
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强化文言阅读,重视文化传承。
鉴赏与阅读同等重要,要以积极的鉴赏态度,获得审美体验。
(2)“表达与交流”要点:
书面表达与交流。
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
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
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
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
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
口头表达与交流。
要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教学,注重过程,注重互动,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主要方式有演讲、讨论、辩论、朗诵。
(二)把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思想、体系和特色
1、编写指导思想。
教材都是遵照《纲要》的精神和按照《标准》的基本理念、规定及要求,吸收中外语文教材编写和语文研究的成果,根据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高中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需要编写的。
2、体系结构。
教材都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必修选修分别表现为若干模块,模块之间相互独立;
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3、具有时代的特色:
(1)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全面达到高中语文教育的各项目标。
加强了文化的分量。
(2)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
(3)适应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4)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和自学习惯的养成;
口语能力的培养也有了系统的安排。
(5)选文大都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彩,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
(6)体例和呈现方式较灵活多样,注意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专题;
各套教科书的体系和结构都作了较大的改革。
(7)安排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方面,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和选择的空间,也给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余地,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8)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着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简洁明了地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能力。
同时,各套教材还创建了自己的特色。
4、使用教材要注意几个问题:
(1)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只着眼于学科本身的知识结构,应与社会生活和人类发展联系。
(2)要以科学的教育理论来把握教材的学科知识系统、思想文化内涵、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和学习规律,培养学生的母语意识和开放的文化心态,从三个维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发展学生个性,要在引导学生主动实践、自我感悟、自主创新上下工夫。
(4)教学要注重习惯养成、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内容的确定和教法的选择,要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但不排除必要的训练。
(5)把握好教材体现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处理好难易深浅的问题,认真探索如何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和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6)不把教材当作金科玉律,利用教材体例和呈现方式的灵活多样,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特别是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专题。
(7)要充分利用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给地方、学校、教师、学生留有的空间,努力开发自己的教学资源,大力开展校本教研,尽量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8)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资源和广阔空间,着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简洁明了地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能力。
但现代信息技术只是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目的,不能喧宾夺主;
同时还要抵制不良信息的污染。
(9)要根据各套教材的特色从整体上处理好必修和选修、基础与选择的关系,做到资源互补,相辅相成。
(三)把握高中教材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首先,了解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必修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由“语文l--语文5”五个模块组成,目的是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选修突出课程的选择性,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目的是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模块之间是横向并列关系,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学或者重新学习某个模块的内容,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
其次,清楚模块与教材的联系。
教材由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
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
这有利于学科内容的相对稳定和课程内容的适时调整,学校可以灵活安排和自主开发课程,创造特色;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和发展个性。
第三,在具体的教学中体现新的课程理念:
阅读与鉴赏
1、阅读
(1)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语言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深层含义是隐性的,必须反复思考推求,揣摩领悟:
有的是遣词造句与众不同之处,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言在此而意在彼,话中有话;
有的是看似平淡却意味深长。
揣摩时可联系语境揣摩,包括内部语镜和外部语境;
可借助艺术手段揣摩,如音乐、绘画、影视等;
可结合自身的知识、阅历、文化心理等进行想象;
可诵读揣摩,包括朗读、听读、默读等;
可进行比较,包括与其他相关语言的比较和对原来语言的变换;
也可读一些赏析性的文字,接受大家的启发。
(2)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理清思路一般从分析层次入手,层次是思路的外化形式。
梳理全文的思路,要善于把握文章层次结构的特点;
梳理段落的层次,要深入了解和把握语句之间的意义关系;
从篇章、段落的行文方法看,要善于分析那些具有结构意义的语句对显示思路的作用;
从表情达意的角度看,要善于把握作者贯穿文段之中的情感线索。
(3)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概括内容要点应以帮助学生识别并纠正常见的错误为重点,常见的错误有:
用复述代替概括;
没有具体内容;
以偏概全;
用罗列代替概括等等。
还要指导怎样表述内容要点,如摘引文句、联缀关键词和自行组织语言。
(4)整体把握,筛选信息。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阅读就要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如对重要知识、概念的介绍与解释;
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把握内容要点等等。
筛选信息离不开整体感知,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准确地筛选信息。
筛选的过程,一般包括辨识(认清、辩析各类不同性质的信息)、选择(根据需要选取、组合)和表达等。
(5)研究探讨,深入领会。
要深入探究,多问几个为什么,达到透彻领会的目的;
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能由教师代替学生思考和解答。
(6)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理解分析是评价的基础,评价是理解、分析的发展,是更高层次的阅读;
借鉴吸收是分析评价的进一步发展,三者要互相联系。
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言文,要重视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学习。
教学中要摒弃那种逐句串讲和语法分析的方式,让学生多诵读,多背诵,多积累。
要加强学生的诵读和背诵的指导,在诵读中掌握读音,明了词义,分辨语气,理解语意,通晓文章大意;
在背诵中要引导学生发现背诵技巧,如利用关键句(如名句、起结句、衔接句等)掌握文章层次之间的关系,利用修辞如对偶、排比等帮助背诵,让学生在诵读和背诵中感受和积累。
课外阅读
要重视语文的课外阅读。
一是课本内容的扩展,可作为课本的辅助;
二是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和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2、鉴赏
(1)诗歌的鉴赏
诗歌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其鉴赏实际是一个从文本出发去探求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意的过程。
可先解读诗歌的节奏、韵律、词语、句式、章法等,进而理解诗歌的内容。
然后把握诗歌的意境,如有些诗歌可以在脑中再现诗人描绘的画面,把画面中诗人没有直接写到的部分补充出来,领会画面背后无限深远的意蕴。
还可从局部鉴赏。
如:
抓诗眼,辨虚实,视开合,析名句,析妙语,析“炼字”等等。
(2)小说的鉴赏
除三个要素外,要强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强调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一篇小说的特点。
如欣赏人物形象,不仅要注意人物本身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还要注意人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看看是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了人物的性格,同时也要注意从故事情节、矛盾冲突的发展中把握人物的性格,看看人物性格是怎样逐步发展的。
(3)戏剧的鉴赏
首先要了解剧本所展示的矛盾冲突,弄清哪个冲突是主要的,冲突的实质是什么,进而把握戏剧的情节和主题。
要深入品味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一要重视个性化的语言;
二要重视富有动作性的语言;
三要重视蕴含丰富潜台词的语言。
要鉴赏人物形象,如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根据情节的发展,注意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等等。
还要注意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体会想象、夸张、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
通过朗读甚至表演,体味人物性格,品味曲词优美的韵味,以激发兴趣和受到更深切的感染。
表达与交流
1、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
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要鼓励学生自由、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
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为文造情。
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以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
应鼓励学生将自己或同学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进行加工,汇编成册,回顾和交流学习成果。
还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示自己的文稿,学习用计算机进行文稿编辑、版面设计,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
2、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
要研究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
听和读是由外部语言到内部语言的转换,说和写是由内部语言到外部语言的转换。
听说读写是一个有机的、互为促进的整体,心理学研究表明,听和读作为摄取信息的主渠道在人们日常交往中分别占45%和16%,而说和写作为信息的输出方式在人类语言交流中分别占30%和9%。
因此,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训练不能偏废。
明确说话能力训练的总目标,分阶段提出具体的阶段要求,设计不同的活动模式。
基础阶段要掌握一般的说话常识,基本上具有运用普通话朗读诗文、分析问题、讲述故事、说明事物、口头作文的能力,初步具有运用朴实、明白、生动、得体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发展阶段要求掌握讲演、论辩等说话知识,具有发表演讲、论辩事理、即兴发言的能力。
同时语言表达力求做到规范、连贯、生动、得体,既有感染力又有说服力。
教学中要掌握学生最关心的话题、最喜欢的事物并以此设置“热点”问题。
以说促看、促听,以说促读、促写。
要创造说的机会,使学生由不敢说到敢说,由敢说到能说,由能说到善说。
要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开始阶段,可利用课前五分钟鼓励学生上讲台面对全班同学进行简单地自我介绍,或朗读一篇自己认为较有意义的短文;
过一段时间,可举行每周一次的说话活动课;
然后每月进行一次的辩论赛或轮做小节目主持人等等。
探究性学习
探究活动,要特别重视探究的过程,而不是结论。
因为学生探究的题目,有些是早有结论的。
要学生去探究是想让他们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科研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
教学中要让每一个学生有明确的探究目标、科学的活动程序,分工合作,观察、记录、检测、描述都要实事求是,讨论时要尊重其他同学的意见,要鼓励新发现、新见解或提出新一轮的探究问题。
探究活动的大多数是分小组来完成的,分组进行有利于学生的分工合作以及互相帮助。
但也有消极被动甚至偷懒者。
因此,在教学策略上应有计划地将小组成员编为A、B、C、D……在不同探究活动中承担的任务,并进行互换,如操作的、设计的、记录的、完成报告的等角色的互换。
经过一段时间,小组的组成也可重新编排。
另外要及时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定都可以,特别是有计划地评价不同的组,发现并表扬能起示范作用的小组或个人,这不仅有教育意义,而且对以后的探究活动有良好的影响。
教材在设计探究活动时,难以适应地区、学校的差别,提供的资料和创设的情景,只能用文字、图片、数据来表示。
这需要教师利用当地的各种课程资源(发达地区还可用网上的信息资源)去弥补,教师不要照本宣科,要充分利用这个空间,创建自己的教学特色。
要重视探究活动的总结报告的撰写和交流。
应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有条件的还可通过摄影、摄像使报告更生动。
要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从一般的课堂讨论交流到举办小型报告会;
从出墙报、办展板到制作网页在校园网上交流;
以及向家长、校友、学校的来宾展示。
探究性学习活动并不是教学活动的全部,有些知识内容,不易于设计探究式活动,或用探究的方式效率太低。
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到课程目标。
一切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让学生能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都应该提倡。
要启发,教师就要说话;
要讨论,教师和学生应当共同参与,不要一讲探究,教师就不说,不讲。
也不要把探究式学习单一化、模式化,探究性学习具有模拟科学家工作的特征,有共同的规律,又充满了个性。
在对学生掌握知识内容有明确目标要求的教学中,要组织起在问题、证据、解释、评价和交流五个方面都具有高度探究性的活动是不容易的,也没有必要刻意追求这样的境界。
要是探究的问题由学生提出,那当然很好,但这并不意味着要等学生提出探究问题后才组织探究式学习活动。
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并通过引导优化和集中学生的问题,这也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此实践是第一位的。
能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综合性学习的目的。
在开展综合性学习实践中,要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在使用语文中学会语文。
1、注意活动的语文性。
综合性学习尽管注重综合,把自然、社会、人类历史等方方面面整合在一起,但它首先应该姓“语”,即不管我们的学习活动涉及到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些方式,其落脚点都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2.注意活动的开放性。
一要保证活动内容的多样性;
二要保证活动内容的选择性,满足学生的多方面需要;
三要注意过程的开放、空间的开放、结果的开放以及师生关系的开放,如师生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尊重、民主平等、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
角色扮演上形成良好的转换机制;
教师可以是传道者、真理的代言人,也可以是学习者、意见的倾听者;
可以是长辈、导师,也可以是兄长、朋友。
3.注意活动的综合性。
主要体现在内容的综合、教育功能的综合和考察评价的综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某种程度的学科的学习作为基本条件,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
因此知识必然综合。
要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
4.注意活动的实践性。
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经历、直接体验,看重过程,不过分追求结果;
应尽可能突出过程的完整性。
教师要敢于“放手”,还学生一片自由的天地,凡是学生可以做到的事情,教师决不越俎代庖。
5、突出活动的可操作性。
活动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利于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
为了能使学生们更好地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中,又要从社会活动中汲取学习语文的养料,使语文教学能在更广阔的空间里进行。
教学方法
一是继承优良的传统教法。
如用讲授法,使知识系统化,在较短的时间内交给学生以全面而准确的知识;
用问答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完善常用教法。
如在讨论法中,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学形式,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民主教学思想。
在情境教学法中,将学生带入意境之中去感知课文语言和内容方面的情感因素,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主动和谐、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优化语文教学效果。
三是探索新的教法。
如互动教学,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提倡师生、生生、师师之间多边互动,把教学置于师师、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活动中,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减轻师生负性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
在合作教学中,集思广益,相互切磋,提高学业成绩,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行为,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
四是研究使用教法的方法。
如视类定法,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语文知识教学,类别各异,教学方法就不相同。
如文言文采用诵读为主的方法,感悟内容,理解语言,积淀文化素养;
文学作品则教给学生形象思维的方法,理解作品的形象,增强审美能力;
对结构严谨、思路缜密的文章,则应该指导学生采取速读、默读、摄取大意、编写提纲等方法,体会作者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
五是创造新教法。
针对不断出现新事物、新问题、新矛盾,创造新的学习方法。
如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学生的阅读对象已从单纯抽象化的文字媒介扩展为图像、声音、三维动画等多种媒体,这就向我们提出了超文本阅读的问题。
超文本阅读方式具有迥异于传统的新特质。
如在超文本电子读物中,知识联结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网性的,可以有多种联结组合方式;
超文本阅读材料声像同步、图文并茂,使阅读方式近乎“全息”,使阅读和感受、体验结合在一起;
超文本阅读方式的出现提高了对材料的检索能力,通过计算机自动检索,可以任意调选相关资料,组成一个特殊的文本供你阅读,因此,需要创造新的教法。
。
选修课的教学
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
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
选修课的设计,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它不是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它是一些特色课的生长点。
选修课的教学,要按照课程目标制订计划,不能因其设置灵活而凌乱随意、漫无计划,也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片面追求新奇深奥,脱离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
选修课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和要求,不能单纯从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和喜好出发,必须在充分考虑学生需要和特点的基础上设定。
开设选修课应当从实际出发,充分估计所具备的现实条件,包括师资条件和学校所能利用的物质条件。
课程设计也要因地制宜,注意开发潜在的资源,如聘请校外行家兼课,利用电视、互联网等手段和当地的人文、自然资源,建设选修课程。
不同类型的选修课之间存在着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
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
有的重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选修课的考试方法。
选修课不同于必修课,它的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可以开卷笔试,当堂作答,当堂交卷;
可用小论文测试,文章要有论点、论据、评价、建议等等;
可以口试,教师设计问题,学生当场回答;
还可以是讲演式,由学生自行设计题目,最好是学生有亲身经历过的,或在学习过程中,对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通过收集资料向同学做出较全面的介绍。
(四)教师要与课程同步发展
新课程是一场涉及课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以及学校日常管理全方位的变革,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因此,要认真研究《纲要》和《课程标准》,更新观念,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发挥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与语文课程同步发展。
具体是:
1、要有新的基本功:
(1)合作能力。
为了共同的目的和其他教师、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 高中课程 改革 语文学科 课程 实验 指导 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