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86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412985
- 上传时间:2022-12-16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54.13KB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86Word文件下载.docx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86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86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入学率
入学率,是指全国适龄学生入学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某一级入学率=某一级教育在校生数/全国相应学龄人口总数×
100%,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可分为毛入学率和净入学率,前者是指公式中计算分子在校生数时,不考虑学生的年龄大小,后者则要考虑在校生的年龄大小,只计算与分母相同年龄段的学生人数。
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还很突出。
不论是很多家长头疼的“择校”,还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同城”苦恼;
不论是学前适龄儿童“入园难”,还是不同地区考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公平……这些都与教育公平息息相关,反映出城乡、地区和校际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不同群体之间接受优质教育机会的不均等。
那么,教育不公原因何在呢?
发展不平衡的影响。
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比较突出。
目前,发展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地方。
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直接决定了教育水平的差距。
[政策传真]
加大教育投入确保2012年实现达到4%的目标
1.严格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保证财政教育支出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预算内基建投资用于教育的比重。
2.从2010年12月1日起,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制度,教育费附加统一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实际缴纳税额的3%征收。
3.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统一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实际缴纳税额的2%征收。
4.从2011年1月1日起,土地出让收入中,按照扣除征地和拆迁补偿、土地开发等支出后余额10%的比例,计提教育资金。
5.合理安排使用财政教育经费,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加强管理,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
教育投入不足的制约。
尽管近年来教育投入大幅增长,但是与教育发展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偏低,尚未达到4%的目标。
这制约了教育条件的改善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展。
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限制。
目前,城市和发达地区集中了大多数优质教育资源,而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则相对稀缺。
即便在同一城市,不同学校占有的资源也存在巨大差距。
虽然国家已取消了重点学校制度,但很多地方名校的“名牌效应”依然存在,加剧着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
制度改革滞后的掣肘。
目前,我国教育发展中,一些不利于教育公平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没有完全消除,一些促进教育公平的机制还未建立。
例如,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和工资待遇缺少同一标准;
教师合理流动制度、省级政府统筹管理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机制还不完善;
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造成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
[权威声音]
促进教育公平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战略重点之一
袁贵仁(教育部部长):
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两大战略重点。
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每个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部负有重要的指导、设计、推进的责任。
要坚持以加快发展促公平、资源配置促公平、完善资助促公平、规范管理促公平,有效解决择校问题、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切实实现教育的起点公平。
此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更加重视教育,把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家庭“投资”,都希望孩子能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这造成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矛盾凸显,使教育公平问题更加突出。
2010年7月,广大群众热盼已久、寄予厚望的“新教改”方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颁布实施。
纲要绘制蓝图,公平跃然纸上。
促进教育公平成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被列为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促进教育公平的一系列举措,让人们看到了实现教育公平的美好前景。
◇着力促均衡
有效缓解“择校热”
每逢开学前,都见“择校热”。
在我国许多城市,中小学择校都非常普遍。
为了孩子能进名校,家长托关系、找门路,不惜举家迁移,不惜付高额“赞助费”;
孩子们也疲于参加补习班,学“奥数”,练英语,考证书……“择校热”高温不退,已成为教育公平问题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突出表现。
教育公平与“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一些专家提出,人才培养的基础在于教育,只有给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最公平的教育,才是出人才的教育。
虽然学生的天赋、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但当前围绕着升学指挥棒,很多学校提供的还是“千人一面”的教育,这妨碍了素质教育的落实,也是对学生的一种不公平,妨碍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是最应体现教育公平的领域。
破解择校难题,根本在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
201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2011年又与大部分省区市签署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
各地正按照确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硬件建设标准化。
学校硬件的标准化,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
2010年,国家启动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全年投入83亿元用于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的学校改造。
应进一步加快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校舍、设备、图书、体育场地等硬件。
天津、河北等地提出,2012年每一所学校都将达到确定的基本标准。
师资双向流动。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择校”实质上是“择师”。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于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
应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实行区域内中小学教师编制和工资待遇同一标准;
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职务(职称),必须有在农村或薄弱学校的任教经历;
配足配齐农村、薄弱学校合格教师,加大培训力度,组织教师到优质学校学习进修,提高教学水平。
规范升学入学。
国家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但有些学校为了争夺优秀生源和自身利益,在招生过程中不按章办事,给择校制造了空间。
应按照适龄儿童、少年数量和学校分布情况,科学划定学校服务范围,合理分配招生名额,通过规范升学入学,不给择校留机会。
禁止公办学校开设“实验班”、“占坑班”,杜绝以任何名义收取择校费,切断录取择校生与获得利益的联系。
焦作市推行“五个统一”
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河南省焦作市推进城区优质学校与郊区薄弱学校实体捆绑发展,按照一校两区、统一管理模式进行重组,实行统一学校牌子、统一领导班子、统一教师队伍、统一教学模式、统一考核奖惩的“五个统一”管理体系,在两校区之间均衡配置经费、设施、师资、学生,并给第二校区教师优先优惠政策,以提高整体办学水平。
优质资源共享。
优质教育资源始终是相对稀缺的,应通过共享扩大其辐射面,发挥最大效能。
浙江的集团化办学,广东的“千校扶千校”,为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作出了积极探索。
应合理确定现有优质学校辐射范围,探索通过实行学区化管理、结对帮扶等多种模式,发挥优质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
同时,借助网络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应用水平,促进优质资源远程共享。
远程教育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新手段
“一面‘大锅’朝天扬,五洲四海到机箱,数理化生样样有,连着知识大海洋。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不仅给教育带来一场新的革命,而且也为促进教育资源共享、维护教育公平带来新的契机,提供新的手段。
破解家长“心结”。
选择一所好学校,“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很多家长解不开的“心结”。
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也应看到,教育是终身的投资,起步早晚并非决定一个人发展的唯一因素。
过于强调起跑线上的竞争,反而会加重孩子负担,使孩子“伤”在起跑线上。
家长应理性选择,树立“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的观念,不盲目跟风,不相互攀比。
◇强化“两为主”
公平惠及“民工娃”
“我是‘民工娃’,在上海读书很快乐!
”2010年,上海40多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全部享受本地免费义务教育。
在这里,“同一片蓝天,同一张课桌”的梦想,照进了他们的现实。
上海为“民工娃”读书创造良好条件
上海市采取扩大公办学校招收比例和政府埋单(补贴办学成本),委托民办学校免费招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等举措,保障“民工娃”和“城里娃”一样在窗明桌净的教室里上学求知。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1100多万。
让他们享有与当地学生同样的学习机会,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课题。
为此,2001年国家提出了“两为主”政策,即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和以公办中小学为主,并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有效缓解了随迁子女就学难问题。
但也要看到,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公办校入学“门槛高”,部分民办校教学质量低,在当地接受“初中后教育”难等问题。
而且今后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提高4个百分点,意味着有5000万人“进城”,将带来约800万适龄随迁子女,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
必须切实贯彻“两为主”政策,更好地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政府为主导。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凝聚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劳动和汗水,让他们的子女安心上学,是当地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应该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纳入区域教育管理体系,指导和督促公办中小学做好接收就学和教育教学工作。
对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给予充分经费保障,按实际在校生人数及时足额向学校核拨教育经费。
合肥市提出随迁子女入学“五个百分百”
2010年,安徽省合肥市提出百分百有学上、百分百上公办学校、百分百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百分百同等标准录取省市示范高中、百分百以同等待遇录取高中阶段就学。
绍兴市将民办民工子女学校整编为公办民营学校
浙江省绍兴市将私人营利性民工子女学校转为公办民营的非营利性学校,由财政按义务教育学校标准核拨经费。
公办唱主角。
公办校是免费提供义务教育的主渠道,也应该成为随迁子女接受平等教育的主力军。
应扩大公办教育资源,合理调整和完善学校布局,新建、改扩建一批学校,提高公办校的接收能力。
降低入学门槛,简化入学手续,禁止收取借读费。
民办补缺口。
公办校容量有限,短期内无法完全吸纳随迁子女入学,必须发挥民办校拾遗补缺的作用。
应建立健全以接收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校的审批、管理和扶持制度,将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纳入本地规划,帮助改善办学条件。
制定具体办法鼓励公办校对民办校结对帮扶,组织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轮流支教,鼓励社会各界向其捐资助学。
壁垒须打破。
随迁子女无法享受“同城待遇”,根本在于“身份”壁垒的限制。
必须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吸纳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转为城镇居民,使其子女能够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目前,针对随迁子女无法在当地参加高中升学考试的问题,应积极探索解决“初中后教育”难题。
如北京、上海等地,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门已经敞开,2010年两地中职招收了1.6万名随迁子女。
◇加快补短板
大力破解“入园难”
帐篷、行军床、躺椅板凳……为给孩子争取一个入园名额,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年轻的“80后”父母,备足“装备”,在幼儿园门前排起长龙、日夜坚守。
这种“壮观”场景,在很多城市不断上演。
“入园难,难过考公务员;
入园贵,贵过大学收费。
”如今,入园难已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
然而到2010年,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仅为56.6%。
今后几年,受人口流动、阶段性生育高峰等影响,学前教育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专家点评]
学前教育影响人的一生
冯晓霞(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6岁前是人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是口语发展、数概念掌握的关键期,是行为、性格的奠基期,是人一生中最富有可塑性的时期。
科学的学前教育,能使儿童更适应今后的学习、生活。
为此,国家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
2010年1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体系。
目前,各地正在编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努力缓解入园难。
“公”、“民”并举,扩大资源。
入园难,难在学前教育资源总体不足,入园机会不够。
因此,必须坚持公办、民办并举,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大力发展公办园,鼓励优质公办园举办分园或合作办园,支持街道、农村集体开办幼儿园。
鼓励社会力量办园,赋予在审批登记、分类定级等方面与公办园同等地位,引导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
城镇小区应按规定配建幼儿园,新建小区要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学前教育前景
“十二五”时期,学前一年毛入园率提高到85%。
到2020年,学前教育一、二、三年毛入园率分别达到95%、80%、70%。
充实队伍,强化师资。
幼儿是娇嫩的花朵,幼师是护花的园丁。
目前全国在园幼儿近3000万,幼儿教师只有130万,有较大缺口。
今后10年,我国学前三年适龄儿童人口将增至约5000万。
必须扩大充实幼儿教师队伍,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办好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立幼儿园园长和幼儿教师培训体系。
今后3年,教育部将对1万名园长和骨干幼儿教师实行国家级培训,5年内各地将对园长和幼儿教师进行一轮全员专业培训。
依法落实幼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切实维护幼儿教师权益。
各地加大投入建设幼儿园
海南省计划今后5年投入6.2亿元,改建100所、新建104所公办园,每个乡镇都至少拥有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解决4成以上适龄儿童学前教育问题。
江苏省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到2012年全省每个乡镇都至少要办好1所达到省级优质幼儿园标准的公办中心幼儿园,从2011年起新设幼儿园须按省级优质园标准建设。
加大投入,保障经费。
目前,学前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总量比重一直在1.2%至1.3%之间徘徊,远低于3.8%的世界平均水平。
必须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今后3年要有明显提高,为破解入园难铸牢“资金链”。
中央财政已设立专项经费,2011年将投入30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此外,还必须强化幼儿园准入、安全、收费和保教质量等方面管理,合理制定公办园收费标准,加强民办园收费管理,坚决查处乱收费。
◇资助更完善
寒门学子享温暖
“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包括“奖、助、减、免、贷”等多种形式。
奖、助、减、免、贷
奖,是指国家在高校设立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
助,是指在高校设有国家助学金和勤工助学,在中职有国家助学金、顶岗实习和半工半读;
减,是指对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无法缴纳学费的学生实行减免学费政策;
免,是指在高校对师范生免费教育,中心小学实行“两免一补”;
贷,是指在高校设有国家助学贷款和绿色通道制度。
目前,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都免除了学杂费,农村和近一半城市免除了书本费,并为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
中等职业教育阶段,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每年安排约180亿元,资助学生近1200万人,并免除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涉农专业学生、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学费。
普通高中阶段,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资助面约占总数的20%。
高等教育阶段,建立了国家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等制度,2010年奖助学金共奖励资助学生499万人次。
政策年年给力,力度节节升级。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是使困难学生得到实惠最多的制度安排。
必须进一步完善这一体系,把各项资助措施真正落到实处,确保每一个学生享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
实现应助尽助。
目前资助体系已覆盖从小学到大学的各阶段教育。
应进一步扩大范围,既向“下”延伸,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
又向“上”延伸,完善研究生资助政策,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百姓心声]
◎在我爷爷的时代,没有书本,没有笔;
在我爸爸的时代,只有小黑板;
在我们的时代,只要走进计算机教室,就走出了高山峻岭……
◎收入不公影响一时,教育不公影响一世。
◎择校现象古已有之,从“孟母三迁”择邻而居至今天择校而居,其本意一致,都是为了孩子。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一个好老师,就是一个好班级。
标准动态调整。
近年来,国家多次提高标准,并对高校助学金资助标准动态调整进行了探索。
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高校国家助学金标准从年生均2000元提高到3000元;
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其生活费补助标准每人每天提高1元。
今后,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标准。
动员社会力量。
长期以来,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得起学、不辍学,社会力量功不可没。
如“希望工程”,截至2009年募集资金超过56亿元,援建希望小学1.59万多所,资助失学孩子340多万名。
要继续弘扬崇文重教、扶弱济贫的风气,完善各项引导激励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关心教育、帮助困难家庭学生。
资助渠道还需要拓展
储朝晖(中央教科所研究员):
目前,资助体系还无法完全满足贫困生增长的需求。
除了政府继续适当加大资助力度外,对贫困生的资助渠道还需要拓展。
比如,可以搭建用人企业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双方签订意向性就业协议,使贫困生有机会接受企业资助。
实现教育公平,是全国亿万家庭的共同心愿,是党和政府作出的庄严承诺。
可以预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加快,教育公平的阳光将普照每一枝祖国的花朵,温暖每一个学子的心灵。
[相关链接]
1.胡锦涛: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0年9月9日。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民日报》2010年7月30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 怎么 看到 怎么办 理论 热点 面对面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