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412950
- 上传时间:2022-12-16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57.56KB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Word文档格式.docx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Word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03年以来,胡锦涛同志在江西赣州、河南梁园区、河北张家口分别考察、了解了农村沼气建设情况,并给予充分肯定。
温家宝总理2002年9月批示:
“发展农村沼气,既有利于解决农民生活能源,又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确实是一项很有意义、很有希望的公益设施建设。
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项工作,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必须加强领导,建立合理的投资机制,发挥国家、集体、农民的积极作用,必须把发展农村沼气同农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发展养殖业结合起来,同农村改厕、改水等社会事业结合起来,同退耕还林、保护生态结合起来。
开展这项工作,要通过典型示范,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二)发展农村沼气的有关政策规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发[2003]3号)指出:
“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对直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效果显著,要加快发展”,“国家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和财政支农资金,要继续围绕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六小’工程,扩大投资规模,充实建设内容。
要重点支持退耕还林地区发展农村沼气。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4]1号)指出,农村沼气等“六小工程”,“对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发挥着积极作用,要进一步增加投资规模,充实建设内容,扩大建设范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5]1号)要求“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继续推进农村沼气建设。
《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文件要求“在农村大力发展户用沼气池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推广省柴节煤灶”。
十六届五中全会要求“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指出:
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
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普及户用沼气,支持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
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
(三)发展农村沼气的相关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54条规定: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农业资源区划、农业环境保护规划和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第四条规定:
“国家鼓励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第十一条规定: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在基本建设、技术改造资金中安排节能资金,用于支持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第十八条规定:
“国家鼓励和支持农村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管理能源工作的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保护和卫生综合治理需要等实际情况,制定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沼气等生物质资源转化、户用太阳能、小型风能、小型水能等技术。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农村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提供财政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退耕还林条例》第五十二条规定: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加强沼气、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等农村能源建设,解决退耕还林者对能源的需求。
二、加快发展农村沼气的必要性
发展农村沼气,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措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是构建和谐农村的有效途径。
(一)增加优质可再生能源供应,缓解国家能源压力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消费增长很快,能源短缺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对优质商品能源的需求量还将继续增加,农村地区能源供需矛盾也将更加突出。
以秸秆、薪柴等传统生物质能源为主的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既破坏植被,不利于环境保护,又加剧了商品能源供求紧张状况,相应增加了农民负担。
沼气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既可替代秸秆、薪柴等传统生物质能源,也可替代煤炭等商品能源,而且能源效率明显高于秸秆、薪柴、煤炭等。
发展农村沼气,优化广大农村地区能源消费结构,是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加优质能源供应、缓解国家能源压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建设一个8立方米的户用沼气池,年均产沼气385立方米,相当于替代605公斤标准煤,可解决3~5口之家一年80%的生活燃料。
一个年存栏1万头育肥猪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年可处理鲜粪7200吨左右,生产沼气约55万立方米,给居民供气相当于每年可替代850吨标准煤。
如果按照规划到2010年建设4000万户沼气池和4700处大中型沼气工程,相当于年替代2820万吨左右标准煤。
(二)保护林草植被,巩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
农村生活能源短缺,一方面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导致了滥砍乱伐,植被破坏,许多地区陷入“能源短缺-滥砍乱伐-生态破坏-能源短缺”的循环。
国家投巨资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成效显著,但农村燃料和农民长远生计问题已成为巩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的重要制约因素,迫切需要解决农民“没有柴烧就砍树,没有钱花就放牧”的问题,为农民提供可替代的能源。
农村沼气将人畜粪便等废弃物在沼气池中变废为宝,产生的沼气成为农民照明、做饭的燃料,为农村提供生活用能,解决了“没有柴烧就砍树”的问题,也使贫困地区农民告别了上山打柴的状况,昔日烟熏火燎的老式柴灶被洁净的厨房取代。
一个户用沼气池所生产的沼气,每年平均可替代薪柴和秸秆1.5吨左右,相当于3.5亩林地的年生物蓄积量,同时还可减少2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2005年1800万户沼气池,约相当于保护了6300万亩林地。
农村沼气建设涵养绿水青山,建设沼气的地区,山更绿,水更清,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三)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整治人畜粪便和秸秆、垃圾对农村环境造成的污染。
“柴草乱垛、垃圾乱倒、污水乱流、粪土乱堆、畜禽乱跑、蚊蝇乱飞、烟熏火燎”是我国许多地区农村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
炊烟是危害农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每年约有160万人因炊烟引发的疾病而死亡。
发展农村沼气,推行“一池三改”(建沼气池带动改圈、改厕、改厨),建设生态家园,猪进圈、粪进池、沼渣沼液进地,居家环境和卫生状况大为改善,厨房无炊烟,厕所无臭气,农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沼气的使用,解放了农村妇女,使其从繁重的烟熏火燎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了身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目前我国农村近2亿处简陋的农家旱厕,畜禽养殖业每年产生30多亿吨粪便,因未采取有效处理措施,不仅污染了农民生活环境,而且易导致农村疫病流行,传染病多发。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人畜粪便是血吸虫病主要传播途径。
发展农村沼气,对人畜粪便进行无害化、封闭处理,消灭、阻断传染源,切断疫病传播渠道,把环境卫生问题解决在家居、庭院和街区之内,对防控人、畜疾病、疫病有显著效果,已成为各地防控血吸虫病、煤烟型地氟病、猪链球菌病等疾病、疫病的重要措施。
2005年四川爆发的人猪链球菌疫情,农村沼气养猪户无一感染。
据三亚市典型调查,凡集中连片发展农村沼气的地方,年户均节省劳动力60个工日,蚊虫减少70%以上,农民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减少10%以上,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促进了农民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广大农民走向清洁、卫生、健康的生活之路。
(四)改善农产品质量,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
发展农村沼气是建设生态农业的迫切要求,是农民的“致富池、小康池”。
当前,我国化肥年施用量4000多万吨,单位面积施用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平均利用率不到40%,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农药施用量近130万吨,不同程度遭受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达到1.36亿亩。
2005年1季度,根据农业部对我国37城市蔬菜中农药残留的检测,蔬菜中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为94.2%。
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导致农产品品质下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严重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沼渣、沼液是一种优质高效的有机肥料,富含氮、磷、钾和有机质等,能改善微生态环境,促进土壤结构改良。
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年产沼液沼渣10~15吨,可满足2~3亩无公害瓜菜的用肥需要,可减少20%以上的农药和化肥施用量。
沼液喷洒作物叶面,灭菌杀虫,秧苗肥壮,粮食增产15%~20%,蔬菜增产30%~40%。
按沼气项目户年均减少燃料、电费、化肥、农药等支出500元左右,全国1800万户沼气,年为农民节支90亿元。
(五)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我国农业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十分有限,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不能以消耗农业资源、牺牲农业环境为代价。
农村沼气将畜牧业发展与种植业发展链接起来,促进了能量高效转化和物质高效循环,形成了“种植业(饲料)-养殖业(粪便)-沼气池-种植业(优质农产品、饲料)-养殖业”循环发展的农业循环经济基本模式。
以沼气为纽带的农村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通过利用粪便、秸秆生产沼气和有机肥,推进农业生产从主要依靠化肥向增施有机肥转变,推进农民生活用能从主要依靠秸秆、薪柴向高品位的沼气能源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粪便利用方式和过量施用农药及化肥的农业增长方式,有效地节约水、肥、药等重要农业生产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是发展循环经济、显著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有效途径。
农村沼气把能源建设、生态建设、环境建设、农民增收链接起来,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生活文明。
农村沼气项目进村入户,好政策真正落实到农民头上,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和生态效益;
既体现了先进生产力,又体现了先进文化和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惠及广大农民的实事、好事,受到老百姓的普遍欢迎。
项目区老百姓说农村沼气是干部群众的“连心池”,是党和政府为“三农”举办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农村的具体体现。
江西赣南农民用楹联称颂“干部帮扶建成幸福池,综合利用走上小康路”。
湖北恩施自治州农民用标语反映他们的心情,“沼气一进户,小康就起步”。
三、加快发展农村沼气的可行性
(一)形成良好发展态势,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
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为试验和起步阶段。
90年代以前的较长时期,沼气建设起落较大,总体发展较慢。
五、六十年代进行了研究和试验。
70年代由于农村能源供需矛盾突出,掀起了沼气建设高潮,但由于技术不成熟,又没有专业施工队,主要靠行政命令推动,多数沼气池质量问题突出,使用寿命短。
农村沼气从1970年的6000户发展到1980年的723万户,边建设边报废,到80年代中期,土法上马的沼气池基本上全部报废。
1986年当年新增35万户,报废40万户,年底保有量为453万户。
上世纪90年代为技术突破和工艺完善阶段。
经过多年的科研攻关和试验,我国沼气建设技术和工艺获得重大突破。
研究出了适应不同气候和原料的标准化系列池型,开发出了安全、方便、实用的进出料工程结构和装置,采用了混凝土浇筑施工工艺,制定了一系列沼气池建设国家标准,解决了过去出料难、寿命短、不安全等问题。
同时,将农村沼气技术与农业生产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南方“猪-沼-果”(养猪和沼气及种果树等相结合)和北方“四位一体”(典型模式为猪-沼-蔬菜-日光温室)为代表的农村户用沼气发展模式。
“八五”期间平均每年新增36万户,“九五”期间平均每年新增75万户。
到2000年底全国已有农村用沼气池980万户,其中,55%的沼气池开展了综合利用,推广北方“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32万户,南方“猪-沼-果”能源生态模式215万户。
同时,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开始起步,先后建设了一批示范工程。
2001年以来为快速发展阶段。
自2001年起,党中央国务院加大农村沼气投入力度,加快了农村沼气建设。
2001-2005年,中央累计投入35.30亿元,其中户用沼气池投资34.50亿元,建设沼气池357.60万户;
养殖场沼气工程投资8115万元,建设沼气工程120处。
到2005年底,全国户用沼气达到1800万户,年生产沼气约69亿立方米。
同时,已建养殖场沼气工程3500处,年可处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8700万吨。
2001-2005年农村沼气建设中央投入情况
年份
合计:
中央投资
农村户用沼气
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
万元
户
处
合计
353270
3575665
345155
120
8115
2001
13050
165424
12370
17
680
2002
30990
286333
28645
49
2345
2003
103000
1033248
101640
24
1360
2004
103250
1044279
101250
20
2000
2005
102980
1046381
10
1730
(二)综合效益显著,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农村沼气建设“多快好省”。
功能多,至少有六大主要功能,直接为农户提供清洁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农村脏乱差的环境卫生状况和农民生活条件,并改善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一举多得。
见效快,7天建成,15天就可产气,立竿见影。
效益好,增肥、增产、增效,减少农作物病虫害,减少投资,以沼气为纽带的“四位一体”模式每年可增收4000元。
支出省,省柴、省电、省力、省钱,每年减少直接支出500元左右。
2003-2005年,中央共补助支持建设沼气310万户,带动地方支持和农户自筹建设了380多万户,形成了社会各界支持发展农村沼气的良好氛围,为加快普及农村沼气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关键技术得到突破,技术支撑能力增强
在池型方面,研究出了适应不同气候、原料和使用条件的标准化系列池型。
在建池方面,目前广泛采用混凝土现浇施工工艺,而且由经过培训的技术人员施工建设,确保沼气池使用寿命达到15年以上,目前正在使用的沼气池有些已经达到了20年以上。
在使用管理上,开发出了各种方便实用的进出料装置和工具,解决了出料难问题,使沼气的使用管理变得简单易行。
利用秸秆作原料生产沼气(生物气化)技术有了突破,目前正在全国示范试点,试验结果显示适应性良好,扩展了沼气原料来源,为非养猪农户建设沼气和养猪农户以后不养猪继续使用沼气提供了可能。
在养殖场大中型工程技术方面,通过自主研发与引进结合,工程建设技术也较成熟,并在发酵工艺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因地制宜,形成了科学的建设模式
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从单一的沼气池,发展到“一池三改”基本单元,即沼气池与改圈、改厕和改厨同步建设,有条件的地方还引导项目村开展改院、改水、改路等配套建设。
根据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地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北方“四位一体”、南方“猪-沼-果”和西北“五配套”等能源生态模式,广泛地适应了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建池农户取得综合效益。
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形成了“一池三建”(养殖场沼气工程沼气发酵池建设与畜禽粪便预处理、沼气利用、沼肥利用设施相结合)为基本单元,工程建设与养殖业和周边的农田、鱼塘等进行统一筹划,沼液、沼渣综合利用,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能源生态模式。
(五)建管并重,积累了成熟的建设管理经验
一是把生态环境建设寓于农民增收之中。
将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与农民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解决生活燃料和长远生计问题,使农民获得综合效益,巩固了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环境建设成果。
二是中央资金直接补助到农户。
从项目的申报、筛选、工程下达、补助资金发放到项目实施等进行全程计算机管理。
通过“国家一份拨款文件,农民一份用户卡片”的方式,把国家政策落实到项目村。
在项目村推行政策、工程、实施方案上墙的村务公开制度,确保中央投入直接补助到农民身上,切实发挥投资效益。
三是集成配套,把适用技术打捆给农民。
通过沼气池这一物化的载体,从建到用,向农民推广一整套生态种植、养殖等适用技术,形成农户基本生产和生活单元内部的良性循环,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
四是建章立制。
农业部制定并颁发了15项沼气建设国家或行业标准(附件1,15项农村沼气国家或行业标准名称),1/3以上的省区市颁布了有关农村沼气的管理规章。
(六)强化服务,初步形成社会化服务体系
全国各省区市和90%以上县的农业主管部门设有农村能源管理和推广机构,人员超过5万人,负责沼气建设的组织实施、建设管理、技术推广及培训服务。
强化培训,实行沼气生产职业准入制度,已有15万多名农民技术员获得了农业部颁发的“沼气生产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加强产品配套建设,实行公开招标采购,有50多家企业生产沼气配套产品,年生产能力达到500万套。
初步形成县乡沼气推广机构服务到户、沼气生产工承包服务、农民沼气协会自我服务等多种服务模式。
部分地区在普及率较高的沼气建设示范村,实施了物业化管理方式。
(七)社会需求巨大,发展潜力广阔
2005年,全国生猪出栏75913万头,羊出栏34586万只,肉牛出栏5265万头,奶牛存栏1267万头,猪、牛、羊等三大家畜存(出)栏总量约11.7亿头只,蛋鸡、肉鸡存(出)栏量约83.64亿只。
绝大多数农户养殖畜禽,考虑混合养殖的因素,能够为沼气发展提供原料的农户约1.91亿户,其中约有1.48亿农户适宜发展沼气。
到2005年底已建设沼气1800万户,只占适宜农户12.16%,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农村户用沼气建设适宜性分析见附件4)
全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只统计猪、牛、羊、鸡等大宗畜禽)约为578万处。
其中,生猪(年出栏50头以上)183万处,肉牛(年出栏10头以上)48万处,奶牛(年存栏5头以上)35万处,羊(年出栏30只以上)187万处,肉鸡(年出栏2000羽以上)47万处,蛋鸡(年存栏500羽以上)78万处。
全国大中型畜禽养殖场11952处。
其中,生猪(年出栏3000头以上)6354处,肉牛(年出栏500头以上)1273处,奶牛(年存栏200头以上)1889处,肉鸡(年出栏10万羽以上)1778处,蛋鸡(年存栏5万羽以上)658处。
大中型养殖场数量约占规模化养殖场总量的2.07%,但养殖数量约占12.5%。
绝大多数规模化养殖场适宜建设沼气工程,目前,已建设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工程3500处,其中大中型沼气工程700处。
我国秸秆资源十分丰富,每年的秸秆产量6.5亿吨左右,但有50%以上被直接烧掉或废弃,总体利用效率低。
目前,以秸秆作为发酵原料的沼气生产技术(秸秆生物气化技术)取得突破,通过添加生物菌剂,对秸秆进行预处理,3~7日可以进入沼气池,产气量与粪便相当。
这项技术已在全国100多个村进行示范推广,对已建沼气的农户,即使不再搞养殖,也能使用;
对不从事养殖的农户,也能建设沼气,从而大大拓展了农村沼气发展的空间。
当前,农村沼气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适宜农户普及率较低,供求矛盾突出,普及农村沼气的任务繁重。
尽管国家加大了农村沼气建设投入,但一些地区要求建沼气的适宜农户多,排队等候建设的现象还比较突出。
二是经济困难农户建池相对较难。
农村沼气建设采取国家补助与农户自筹相结合的建设模式,按照“一池三改”建设标准,户均投资需3000~3500元,其中国家补助800~1200元,农民需自筹2000多元,困难农户建池难。
部分农户即使建好沼气池,但“三改”不到位,不能充分发挥沼气建设效益。
三是建后服务滞后。
沼气建设及运行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及服务,各地缺乏必要的服务设施和装备,沼气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四是农村沼气科技创新能力不够,新技术开发应用不快,如:
户用秸秆沼气只搞了100多个示范村,并需要加强高效菌剂、简便进出料等配套技术的研究;
玻璃钢等新型商品化沼气池建设成本还较高,推广难;
采用先进适用的高效发酵工艺的养殖场沼气工程较少,资源化利用程度和综合效益不高,等等。
四、指导思想及建设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普及农村沼气,优化农村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农村沼气建设遵循以下建设原则: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农村沼气建设涉及千家万户,量大面广,政策性强,必须坚持全面规划,近期与远期相结合。
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地区发展规划。
要根据农民需求和财力可能,分步实施。
——合理布局,突出重点。
户用沼气重点安排适宜发展沼气的退耕还林还草地区、粮食主产区、水库库区,同时兼顾畜牧业主产区、南水北调沿线等重点水源保护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血吸虫病、地氟病疫区等。
在资金安排上向中西部适宜发展沼气的退耕还林地区倾斜,尤其要向西部地区倾斜。
为便于建设指导和建后管护,尽可能以村为单位,集中建设,整体推进。
大中型沼气工程重点安排在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
——政府引导,农民自愿。
农村沼气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既需要国家在政策、资金和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又要尊重农民意愿,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企业及其它社会组织参与农村沼气建设。
——创新机制,建管并重。
农村沼气工程技术性强,关系农民切身利益,必须以科技为支撑,坚持专业化施工,社会化管理,完善服务体系,确保安全运行。
五、建设内容及规划目标
本规划建设内容包括农村户用沼气、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技术支撑及服务体系建设三个方面。
(一)农村户用沼气
农村户用沼气的基本建设单元为“一池三改”,包括户用沼气池和改厕、改厨、改圈(使用秸秆做发酵原料或购买发酵原料的农户因地制宜地选择改院、改水等)。
“一池三改”同步规划、同步施工。
沼气池的建设容积为8~10立方米,重点建设“常规水压”、“曲流布料”、“强回流”、“旋流布料”等国家标准规定的池型,每种池型均要实现自动进料、并应配备自动或半自动的出料装置。
改造的厕所、圈舍与沼气池相连,地面硬化。
北方地区建设太阳能暖圈等保温设施。
改造的厨房要建灶台,地面硬化。
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和农业产业结构,将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与农业生产发展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建设“四位一体”和“猪-沼-果”等能源生态模式。
规划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规模化 畜禽 养殖场 主要 环境污染 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 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