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蛋白原料的质量控制杨海鹏 讲稿杨海鹏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412288
- 上传时间:2022-12-16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8.59KB
动物蛋白原料的质量控制杨海鹏 讲稿杨海鹏Word格式.docx
《动物蛋白原料的质量控制杨海鹏 讲稿杨海鹏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蛋白原料的质量控制杨海鹏 讲稿杨海鹏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90
100
92
掺羽毛
水解
—
↓
↑
未水解
掺脲醛聚合物
掺皮革粉
铬↑
掺水溶性非蛋白氮
原料变质
加温过度
现在最难达到的是新鲜度指标(酸价、VBN)。
其次就是不掺羽毛、畜毛的太少。
至于肉粉,现在还无标准,基本情况与肉骨粉差不多,只是含磷小于3%。
(目录中鸡杂粉、动物油渣都可归入肉粉)。
二、鱼粉、鱼膏、鱼精粉
原料──→转筒干燥──→蒸干鱼粉
│
↓固体
蒸煮──→压榨──→干燥──→脱脂鱼粉
│液体
↓
鱼膏←──浓缩──→吸附──→干燥──→鱼精粉
参考《鱼粉》国标。
目前鱼粉中存在问题:
脱脂鱼粉中加不脱脂鱼粉,加虾成分,加鱼干。
还有加麦麸、锯木屑、花生壳。
不脱脂鱼粉中加贝壳粉、海草、虾蟹成分。
另外就是掺羽毛粉、脲醛聚合物、屠宰下脚物、皮革粉、粉丝蛋白粉、饼粕、尿素……。
(见附表)
目前鱼粉很紧缺,新鲜度要求时常达不到。
虾、蟹、贝、海草、鱼干的问题也有不少。
另外,对添加明矾的问题,要专门研究一下。
虾粉、虾壳粉有些问题与鱼粉类似,但要简单多了。
(掺杂、新鲜度、明矾)。
乌贼膏、乌贼粉、鱿鱼粉为水产料诱食剂一类,新鲜度、载体成分、自身掺杂都有些问题。
外观
(%)
氨基酸(%)
“真”蛋白(%)
胃蛋白酶消化率(%)
酸价
粗脂肪
粗灰分
钙
磷
盐分
砂分
粗纤维
蛋
脯
进口红鱼粉
直接热风干燥
正常
流动性好
61-64
4.6-5.1
1.8-2.0
约2.0
0.5-0.7
90%
93
3-7
10-12
17
2
4
2-4
过熟
有焦糊味
略低
同上
基本同上
间接蒸汽干燥
色较浅
95
国产
脱脂
鱼粉
新鲜正常
松散肉丝明显
有蒸干或鱼干
偏红
60-62
4.4-4.9
1.6-1.8
白鱼粉
色浅
约65
4.8-5.4
1.9-2.2
97
3
蒸干
双拖
小黑球多
53-58
3.8-4.6
1.45-1.75
85
单拖
比重大
50-55
3.3-4.2
1.35-1.5
----
18
新鲜度不良
有臭味
50-60
3.3-4.7
1.35-1.85
84
鱼
干
粉
软好
腥气重
55-60
4.1-4.7
1.45-1.85
一般
腥臭
3.2-4.1
1.35-1.50
80
虾蟹多
色杂气味重
/
有
羽
毛
松散、比重小
有“蛋白精”
有皮革
色深
Cr↑
有屠宰下杂
色深臭味
有饼粕、粉丝蛋白粉等
臭味
有尿素及其他水溶性非蛋白氮
做平衡氨基酸的…
三、血粉、血浆粉(血清粉)、血球粉(血细胞粉)
血球粉与血浆粉生产工序
血球与血浆
分离
冷藏保鲜
运输
冷藏
处理
收集
猪血
屠宰健康的猪
血球储藏罐
血球浓缩
低温
储存
无菌状态下
包装
高压喷雾
(微生物灭活)
血浆储藏罐
血浆浓缩
血粉有国家标准,参考国标。
血粉(全血粉)
1.定义
血粉(全血粉)往屠宰动物的血中通入蒸汽后,凝结成块。
排出水后,用蒸汽加热干燥,粉碎形成血粉。
根据工艺可分为:
喷雾干燥血粉、滚筒干燥血粉、蒸干血粉、发酵血粉、载体血粉、晒干血粉、膨化血粉。
2血粉的主要加工工序
2.1喷雾干燥血粉的加工工序:
喷雾
干燥
血液
储藏罐
包装
屠宰的猪
2.2晒干血粉的加工工序:
把新鲜血液倒入锅内,加入相当于血量1-1.5%的生石灰,煮熟使之形成松脆的团块,捞出团块,摊放在水泥地上晒干至呈棕褐色,再用粉碎机粉碎成粉末状。
2.3发酵血粉加工工序:
家畜屠宰血
混合发酵
糠麸
菌种
粉碎
低温干燥
2.4滚筒干燥血粉加工工序:
畜禽血液于热交换容器中
血液凝固
压辊、粉碎
60℃-65.5℃
水蒸汽
2.5膨化血粉加工工序:
血液
凝固
膨化机
膨化
3.质量特征
3.1感官指标
项目
指标
性状
干燥粉粒状物,喷雾干燥血粉似晶亮的红色半透明小珠;
滚筒干燥、晒干、发酵及酶解血粉为块状。
气味
具有血制品固有气味,无腐败变质气味
色泽
一般为红褐色或黑色
质地
喷雾干燥血粉基本无杂质;
滚筒干燥、晒干、发酵及酶解血粉色泽较混杂,杂有血块,像干硬的沥青块样
3.2理化指标
粗蛋白质,%
≥80
粗灰分,%
≤7%
水分,%
≤10.0%
3.3卫生指标
符合饲料卫生标准,且大肠杆菌、志贺氏菌不得检出。
血球粉(血细胞粉)
血球粉是指动物屠宰后血液在低温处理条件下,经过一定工艺分离出血浆经喷雾干燥后得到的粉末。
血球蛋白粉又被称其为喷雾干燥血细胞粉,生产血球粉要求的基本条件是①低温处理②分离出血浆③喷雾干燥。
2.质量特征
2.1感官指标
干燥粉状物,无块状物
暗红、红褐色
无杂质,均匀一致
2.2理化指标
一级
二级
≥91
≥88
≤5
≤6
≤8.0
≤10.0
挥发性盐基氮(mg/100g)
≤25
≤35
2.3卫生指标
血浆粉(血清粉)
血浆蛋白粉是指动物屠宰后血液在低温处理条件下,经过一定工艺分离出血细胞后上部的血清经喷雾干燥后得到的粉末。
血浆蛋白粉又被称其为喷雾干燥血清粉,生产血浆蛋白粉要求的基本条件是①低温处理②分离出血细胞③喷雾干燥。
淡红色至中等黄色
≥72
≥70
≤14
≤17
IgG/粗蛋白质
≥10.0%
≥8.0%
备注:
IgG含量测定无标准测试方法,目前,国内采用较多的方法为琼脂单向辐射免疫扩散法。
国外有采用蛋白质电泳法。
血球粉与血粉化学测定值的差异单位(%)
名称
国产血球粉
进口血球粉
样品A喷雾干燥血粉
样品B喷雾干燥血粉
牛血球粉
天门冬氨酸ASP
10.35
10.53
9.16
10.06
10.59
9.29
苏氨酸THR
3.00
3.13
4.32
2.76
2.67
4.05
丝氨酸SER
3.95
4.08
4.45
3.56
3.67
4.28
谷氨酸GLU
8.04
8.61
7.76
7.91
7.94
7.75
甘氨酸GLY
4.39
4.31
3.78
4.19
4.10
4.02
丙氨酸ALA
7.87
7.34
7.84
7.1
6.89
8.13
缬氨酸VAL
8.33
7.65
7.2
7.06
7.11
蛋氨酸MET
0.93
0.96
1.56
0.78
0.98
1.32
异亮氨酸ILE
0.00
0.69
0.31
0.53
0.70
亮氨酸LEU
12.87
11.81
11.57
11.4
11.0
12.58
酪氨酸TRY
2.12
2.24
2.41
1.87
1.79
2.34
苯丙氨酸PHE
6.49
5.98
6.77
5.54
5.61
6.97
赖氨酸LYS
8.07
7.83
8.24
7.16
7.20
8.49
组氨酸HIS
7.04
6.55
5.92
6.08
6.04
6.51
精氨酸ARG
3.59
4.22
3.72
3.73
3.70
3.32
脯氨酸PRO
2.42
2.94
2.68
2.70
2.49
氨基酸总和
88.93
87.95
82.41
82.69
89.60
94.26
92.76
91.95
86.1
87.65
91.45
水分
3.71
4.64
5.60
5.86
3.89
4.04
4.36
5.69
胃蛋白酶消化率
98.55
98.45
98.51
97.82
97.81
四、羽毛粉、水解羽毛粉、水解毛发蛋白粉
一般水水解的羽毛不易被动物吸收利用,而且病菌污染问题也大。
目前出售的基本都是水解羽毛粉。
参考标准。
蒸汽水解:
有时没有高压,起了个“调质”作用。
羽毛变形、变色、杂质不除反加。
消化率低。
酸水解:
消化率可高,成本稍高,有时盐分偏高。
“酶解”:
消化率能达80%,流动性、适口性均可。
注意:
致病菌问题、消化率、杂质含量。
水解毛发蛋白粉与水解羽毛粉类似。
另外,蹄角粉也可归入这一类。
五、皮革蛋白粉
皮为特别坚韧的胶原蛋白,经揉制成皮革,其中含铬。
经水解后脱去部分有毒物质,并成为胶状,干燥后较易粉碎。
水解皮革粉一般不存在致病菌问题。
主要是含铬量,另外还有铅残留问题。
消化率是品质好坏的重要指标。
六、乳清粉
乳清是乳凝结后的液态部分,经干燥即为乳清粉。
含乳糖约69~70%,含粗蛋白约14~15%,脂肪含量很低。
主要利用其中的乳糖,作为幼畜的能量来源。
乳清粉要注意新鲜度、加工条件。
七、动物脂肪、饲料级混合油
温血动物油脂有牛油、猪油、禽油,也有混合的。
这类油脂一般熔点较高(常温下呈固态)。
其中所含饱和脂肪酸比例高。
鱼油含有较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很多动物生长是有利的。
因为鱼油价高,故容易发生掺杂,检查时要注意外观性状、色泽气味,必要时测碘价,甚至可以测脂肪酸含量。
为防止掺入矿物油,可以用测皂化值的方法去检查。
饲料级混合油有标准(参考标准)。
以上油脂品质检查项目一般为酸价、过氧化值、杂质、水分。
八、蚕蛹、卤虫卵
均有国标(参考标准)
要注意蚕蛹的新鲜度,一般蚕蛹含粗脂肪大于20%,不脱脂的尽量不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动物蛋白原料的质量控制杨海鹏 讲稿杨海鹏 动物 蛋白 原料 质量 控制 杨海鹏 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