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案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408734
- 上传时间:2022-12-16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25.77KB
心理学教案Word下载.docx
《心理学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教案Word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婴幼儿感觉的发展
第一节能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一、案例导入
二、知识要点:
、婴幼儿的感知觉
()肤觉
()前庭觉
()嗅觉、味觉
()听觉
()视觉
()形状知觉
()深度知觉
()方位知觉
、多通道感知与自我效能感
()多通道感知
()自我效能
、感觉剥夺与感觉轰炸
第二节幼儿记忆的发展
一、名词记忆导入
二、知识要点
、记忆的概述
、婴儿的记忆
()婴儿的记忆的发展
()自传记忆
、幼儿的记忆
()识记
()再认与回忆
()记忆恢复现象
()幼儿的记忆策略
第三节幼儿的思维
一、复习前二节导入
二、知识要点
、思维的概述
、儿童思维的一般趋势
()直觉行动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罗辑思维
、表征
、概念
、问题解决和推理
()问题解决
()堆理
、幼儿的社会认知
三、总结
人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连续的过程。
把人生成功的关键押在儿童早期是不理智的。
早期教育也必须尊重儿童发展的规律,不能采用不科学态度和方法。
四、作业
视知觉有哪些功能?
为什么说感知觉是婴儿的主导心理过程?
幼儿有哪些记忆策略?
思维有哪些特征?
第三章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1、了解情绪和情感的作用
2、了解情绪的发生和表现
情绪和情感的作用
情绪的发生和作用
早期情绪的发生
第一节早期情绪的发生
一、概念:
焦虑:
只是一种朦胧的、游移的、不确定的心神不定。
陌生人焦虑:
指婴幼儿对陌生人的警觉反应。
分离焦虑:
是孩子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时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
情感:
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一、情绪和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联系:
情绪和情感与认识过程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
区别:
第一,认识过程反映客观事物本身,而情绪和情感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第二,认识是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
而情感则通过态度的体验、变化来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第三,认识过程有着较强的有意性,人们可以有意地感知、记忆和思考,也可以有意地停止这种认识活动;
而情绪和情感有着较强的自发性,人的情感只有在认识的作用下才会增强有意性。
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1、情绪和情感都是人的内在体验,都是心理体验。
2、情绪是情感的具体形式和直接体验,情感是情绪经验的概括。
3、情绪和情感密切相关,情绪要受情感的制约和调节。
4、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1、从发生过程来看,情绪发生较早,情感发生较晚。
2、情绪带有情景性和暂时性的特点。
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3、情绪有明显的外部表现;
而情感则比较内隐,不轻易流露出来。
三、情感的种类:
(一)按情感状态分.激情.心境.应激
(二)按社会性内容分.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四、情绪和情感的作用:
(一)情绪和情感的动机作用
情绪对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
情绪直接驱动、促使儿童去做出某种行为,或抑制某种行为。
(二)情绪和情感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
(三)情绪和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情绪的外部表现叫表情,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是以表情作为交际的工具。
(四)情绪和情感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儿童的情绪和情感对性格举要重要影响,儿童形成的稳定情绪特征是性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婴儿的基本情绪表现:
、哭(消极情绪)
()饥饿的啼哭()发怒的啼哭()疼痛性啼哭()恐惧和惊吓的啼哭()不称心的啼哭()吸引别人注意的啼哭
、笑(积极情绪)
、恐惧(消极情绪)
、焦虑(消极情绪)
()陌生人焦虑
()分离焦虑
第二节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道德感:
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言行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
理智感是人在理智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情感体验,是人们认识现实、掌握知识和追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美感:
美感是人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艺术品以及人的道德行为的美学价值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情绪掩蔽:
在现实生活中,有时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利益的冲突,人们会采取某种策略,是外表的情绪表现与内心的情绪体验并不抑制,这叫做情绪掩蔽。
幼儿情绪和情感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一、情绪和情感的社会化:
(一)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二)表情的社会化
、理解(辨别)面部表情的能力
、运用表情的能力
二、情绪和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一)幼儿情绪和情感的丰富化
所谓情绪和情感的丰富化表现为幼儿的情绪和情感与各种心理过程都发生紧密联系即心理体验全面生效。
根据与认知过程的联系,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分为以下水平:
1、与感知觉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
2、与记忆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
3、与想象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
4、与思维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
5、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
(二)幼儿情绪和情感的深刻化
所谓情绪的日益深刻,集中体现在幼儿高级情感的发展,如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发生。
三、幼儿的情绪调控
情绪调控是个体对情绪反应的监控、评估和改变。
个体情绪调控的方式:
第一类:
适应性调控
第二类:
功能性调控
第三类:
特征性调控
(一)幼儿情绪调控的发展趋势:
、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情绪和情感从外显到内隐
、幼儿情绪调控的手段
第一种:
建构性策略
第二种:
回避策略
第三种:
破坏策略
(二)幼儿的情绪掩蔽
情绪掩蔽是情绪调控的重要体验,也是情绪调控的一种主要过程。
情绪掩蔽驱动因素:
一是规则驱动的掩蔽:
由于文化的要求对情绪的掩蔽,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
二是情绪驱动的掩蔽:
在某些引发强烈情绪反应的情况下,出于某种利益的需要将自己的情绪隐蔽起来。
四、影响幼儿情绪调控的因素:
(一)父母的影响
第一,父母对儿童情绪的反应。
第二,父母与儿童讨论情绪。
第三,具体情景的作用。
(二)同伴的影响
在于同伴的交往中,儿童通过协商、争执、妥协、服从等活动,逐步学会通过适当的策略调节自己的情绪。
(三)教师的影响
教师是幼儿情绪情感的管理者,要帮助幼儿消除消极情绪,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帮助幼儿学会认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教师帮助幼儿提高情感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第一,认知策略
改变认知和学会合理认识,是情绪调控的重要方法。
第二,行为策略
从观察幼儿的具体行为入手,利用强化原则,增进良好行为发生的次数,减少不良行为发生的次数。
第三,情感策略
营造一个安全、宽容、接纳、温馨的心理环境,是幼儿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培养幼儿情感的重要性:
首先,情感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们行动的动力。
高尚的情感推动高尚的行为,比如,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很,促使战士们在战斗中奋不顾身,英勇杀敌。
情感在成人行动中具有这样重要的作用,对于幼儿也是如此。
第二,情感对幼儿的认识过程,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不论是在感知、注意、记忆过程中,还是在思维、想象过程中,都可以明显地看到情感因素的作用。
第三,幼儿情感的发展与幼儿个性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第四,幼儿的情感发展是以后情感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六、幼儿情绪和情感发展的特点:
(一)从幼儿情绪和情感的进行过程看,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具有三个主要特点.幼儿情绪和情感不稳定。
.幼儿的情感比较外露
.幼儿的情绪极易冲动。
(二)从情绪和情感所指向的事物看,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情感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情感不断丰富。
.情感所指向事物的性质逐渐变化,情感日益深刻。
(三)从幼儿的情感发展水平看,幼儿的高级情感开始形成
.幼儿道德感的发展
.幼儿美感的发展
.幼儿理智感的发展。
小结:
与婴幼儿特殊的思维方式一样,婴幼也有特殊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只有尊重理解他们的情感世界,你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维护情绪和情感的健康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心理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业:
幼儿情绪和情感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怎样使幼儿拥有健康的情绪?
第四章幼儿的社会化
1、幼儿语言的发展
2、幼儿的同伴关系的作用
3、幼儿道德的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幼儿语言的发展
幼儿道德的发展特点
什么是儿童社会化?
第一节幼儿语言的发展
概念:
儿童社会化:
是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学习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主要涉及到语言的发展、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亲社会行为等方面。
语用能力:
是指儿童如何运用语言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这是反应儿童语言水平的重要标志。
、自我中心语言:
儿童最初的语言称为自我中心语言,这种语言主要是自己与自己交流而用的,对自己的行为具有调节功能。
、符号:
是客体以外的一种表达,从一定意义上说,符号是约定俗成的。
、积极词汇:
凡是儿童能理解也用对了的词,称为积极词汇。
、消极词汇:
凡是幼儿虽然能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称为消极词汇。
、前语言时期:
婴儿从不会讲话到能够运用语言表情达意,是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语言发生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称为前语言阶段。
一、婴幼儿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发展特点:
(一)语音的发展特点:
.婴幼儿的语言发展普遍经历了相同的五个阶段。
阶段一:
反射性发生期(—月)。
阶段二:
牙牙语期(—月)。
阶段三:
词和句子模式的萌芽期(—月)。
阶段四:
学说话期(—岁)。
阶段五:
积极的语言发展阶段(—岁)。
.婴幼儿发音过程中已发出“音节”为主,逐渐发出“清晰的单音”
第一阶段:
(个月)单音节阶段
第二阶段:
(个月)多音节阶段
第三阶段:
(个月)学话萌芽阶段
.岁的婴幼儿语音发展有扩展趋势,此后有收缩的趋势。
.两岁的婴幼儿建立了词的语音表象,辨音能力先于发音能力。
(二)婴幼儿词汇和语法发展的特点:
.词汇的数量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词类范围逐渐广大
()词义逐渐丰富和加深。
.婴幼儿语法的发展
()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
()从简单聚到复合句
()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二、幼儿语用能力的发展:
儿童语用能力的发展一般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合适的表达方式
幼儿可以根据所处的情景以及听着的特点决定说话的内容和方式。
连贯的复述能力
儿童从岁开始,能够独立连贯地复述一个故事,调理清楚,但语言不够生动流畅。
行动的调节能力
大约六七岁,儿童的自我中心语言逐渐向社会化语言过度。
(四)语言发展中的个别差异
儿童习得语言的总趋势是一致的,但每个具体的儿童在语言发生的时间、习得的策略上是不同的,具有明显的个别差异。
三、自我中心语言有三种表现形式:
、重复
、独白
、集体独白
四、社会化语言,其表现形式有四种:
、适应性告知
、批评和嘲笑
、命令、请求和威胁
、问题和回答
第二节幼儿的亲子关系
依恋:
依恋是儿童对养育者最持久、最稳定的情感关系。
主要对象是母亲或其他亲近的养育者,经常表现为微笑、啼哭、咿咿呀呀、依偎、追随等、
二、问答题
、依恋的类型:
安斯沃斯
安全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
矛盾型依恋
、依恋形成的原因;
首先,婴儿对亲人的依恋方式,主要取决于父母对孩子采取的不同的养育方式。
其次,婴儿的气质,是形成不同依恋类型的生物学基础。
、依恋的作用:
(一)帮助儿童认识世界,提高认知能力
(二)稳定儿童的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三)规范儿童的行为,发展教育能力。
第三节幼儿的同伴关系
一、概念
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同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同伴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儿童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
(二)有助于同伴之间的相互社会化
(三)成为儿童积极情感的重要后盾
(四)有助于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五)为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基础。
、儿童同伴交往的类型:
(一)受欢迎性
(二)被拒绝性(三)被忽视性(四)一般性。
、儿童交往能力的必备要素:
分享、合作、自信、移情。
、师幼交往对儿童的影响:
(一)增强儿童的安全感、自信心以及探索精神
(二)促进儿童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影响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高低
(四)有助于儿童自我概念及社会性的发展。
、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
(一)行为特征
(二)认知能力
(三)身体吸引力
(四)成人的鼓励
、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一)教会儿童合作,增强儿童的自信感
(二)教会儿童游戏,提高儿童的参与度
()提供游戏的主题和一些需要的材料
()用多种方式鼓励儿童参与到游戏中
()主动参与儿童的游戏,并担任一个角色
()针对目标,略作示范
(三)教会儿童接纳,融洽儿童的同伴关系
(四)教会儿童表达,培养儿童的积极情感
第四节幼儿道德的发展
、道德:
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道德的发展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自律:
就是按照自己内在的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他律:
就是按照外在的标准,主要是成人的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亲社会行为:
通常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
、移情:
移情是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
既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方式。
二、简答题(问答题)
一、有关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的理论
儿童对道德判断的发展规律是一致的。
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
(—岁)前道德判断阶段特点:
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判断
(—岁)他律道德阶段特点:
以成人的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岁以后)自律道德阶段特点:
以自己内在的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二)科尔伯格的理论:
科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一级水平:
前习俗道德
服从于惩罚定向
快乐的相对主义
二级水平:
习俗道德
好孩子定向
第四阶段:
社会秩序与权威的支持
三级水平:
后习俗道德
第五阶段:
民主地承认法律
第六阶段:
普遍的原则
二、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一)特点:
幼儿道德发展具有具体性、他律性、模仿性、情绪性的特点、
(二)影响因素:
、家庭及其父母
、游戏及其活动
、同伴及其交往
、社会榜样
、教师及其环境
三、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社会认知水平
、情感移情作用
对孩子进行移情训练,增强孩子助人、分享、合作、礼貌等亲社会行为。
、家庭引导方式
首先,家长鼓励幼儿亲社会行为最有力的方式是运用微笑、表扬、拥抱和奖品等手段。
其次,父母自身的榜样,为孩子直接提供行为方式的示范,可帮助儿童习得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传播媒体影响
帮助儿童接受媒体正面的影响,抑制负面影响。
习题:
1、什么是依恋?
依恋的类型有哪几种?
2、幼儿道德发展特点是什么?
3、幼儿道德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第五章幼儿的个性因素及发展
1、了解什么叫气质
2、掌握气质的类型
3、学前儿童性格特点
4、幼儿的自我意识
学前儿童的性格特点
幼儿自我意识
幼儿构成个性的因素
第一节学前儿童的气质
、个性:
所谓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气质: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动力特征,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特征。
、个性的基本特征:
独特性、个性的整体性、个性的稳定性与个性的社会性。
、气质类型的主要特征:
根据气质的特性和每种气质类型神经过程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几种典型的气质类型的主要特征。
胆汁质:
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
易感情用事。
多血质:
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
粗枝大叶。
黏液质:
稳重有余而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
抑郁质:
敏锐,稳重,多愁善感,怯弱,孤独,行动迟缓。
、如何看待气质类型:
.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塑性。
.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但能影响工作的效率。
.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和对环境的适应。
.气质类型能影响健康。
、幼儿气质的发展特点:
(一)幼儿气质出现个别性.容易抚养型的儿童。
.难以抚养型的儿童。
.缓慢发动型的儿童。
(二)幼儿气质可能发生变化
(三)幼儿的气质可能出现“掩蔽”现象。
、幼儿的气质和教育:
(一)设计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活动。
首先,组织幼儿活动要动静结合。
其次,活动形式既要安排集体活动,也要安排个人自由活动。
(二)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
提倡以正面教育为主,负面教育为辅。
(三)平等地关注不同气质的儿童。
(四)有差别地进行气质补偿教育。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性格
性格: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二、问答题(简答题)
、性格的分类: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根据心理能量活动的倾向,分为外倾型性格和内倾型性格。
外倾型性格:
重视外部世界,爱交际、活跃、开朗、自信、进取,对外部世界充满兴趣,容易适应环境。
内倾型性格:
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善自省,自恋、孤僻、冷漠、寡言、易害羞、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重要)
答:
对外部事物稳定的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方式,就是一个人的性格。
气质: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动力特征。
两者有密切的联系:
首先,先天的气质,是性格形成的生理学基础。
其次,某一种气质会比另一种气质更容易促使个体形成某种性格特征。
再者,性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
两者之间的区别:
气质主要是先天获得的,是生理性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没有好坏之分;
性格主要是后天养成的,是社会性的,具有可塑性,性格有好坏之分。
、幼儿性格的培养:
(一)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二)引导幼儿参加集体生活和实践活动。
(三)树立良好榜样。
(四)巩固幼儿良好的性格特征,克服性格方面的缺点。
、性格的结构:
.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
、幼儿性格的发展特点:
(一)幼儿前期性格的萌芽.合群性.独立性.自制力.活动性。
(二)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活泼好动.喜欢交往.好奇好问.模仿性强.好冲动。
、影响幼儿性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性格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气质是性格形成的自然前提,社会因素对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作用。
家庭:
亲子关系.家庭结构.家庭氛围.父母榜样
幼儿园
.教师榜样
.集体生活游戏、早期学习、劳动、日常生活
.同伴关系
.师生关系
第三节幼儿的自我意识与性别化
一、概念(含义)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性别认同:
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自我界定
性别稳定性:
性别稳定性是指儿童在、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年龄、情景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
性别恒常性:
是指儿童对一个人不管外表发生什么变化,而其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
性别角色:
是社会对男性或女性各自适宜的行为方式和活动的认识。
二、问答题(简答题):
、自我意识的结构:
从形式上看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从内容上看包括物质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一)儿童早期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对自己身体的认识。
.对自己行动的认识
.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岁以后)。
(二)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
<
>
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
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
自我评价受认识水平的限制。
.幼儿自我体验的发展。
幼儿自我体验发展水平不断深化
幼儿自我体验的社会性
幼儿自我体验的受暗示性。
.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主要特特点和趋势。
从主要受他人控制发展到自己控制
从不会自我控制发展到使用控制策略
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受父母控制特征的影响。
、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
(一)在日常生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学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