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自考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401750
- 上传时间:2022-12-16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45.10KB
普通心理学自考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普通心理学自考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心理学自考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始人华生,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并以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为主要内容,意识不应该包括在心理学研究范围内,构成行为的基础是个体的反应,而某种反应的形成是与相关刺激有关,个体的行为不是生来就有,而是在生活环境中习得的4格式塔心理学:
创始人惠特海默,代表人物考卡夫,苛勒,认为人脑中有一个“场”,决定了人看外界东西的状况,个体的任何经验或行为本身是不可分解的,每一种经验或活动都有它的整体形态,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5精神分析学派:
创始人弗洛伊德,该理论基础来自医学临床经验,尤其是关于人格以及心理治疗者方面更突出,用潜意识、生本能和死本能等概念解释人的行为的内在动力,用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性征期等概念解释个体的心理发展历程,用本我、自我和超我等概念来解释个体的人格结构6人本主义心理学:
创始人马斯洛和罗杰斯,该理论主张研究属于正常人的心理活动各级层面的问题,特别是蕴藏在人性中的无限潜力。
通过改善环境和创设条件以利于人类潜能充分发挥而达到自我实现7认知心理学:
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一种趋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逐渐演变而成,广义的认知心理学包括对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研究,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信息加工心理学,力求通过揭示人们获取和利用知识(信息)的机制来探究人类的认知活动的规律性
神经元:
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其基本功能是接受和传递信息
去极化:
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细胞膜的通透性迅速变化,Na+比K+和Cl-更容易通过细胞膜,于是Na+内流,使膜内电位迅速上升,并高过膜外电位,解除了细胞膜静息时的极化状态的过程
电位差:
细胞膜外主要是带正电荷的Na+和带负电荷的Cl-,而膜内主要是带正电荷的K+和带负电荷的生物大分子,由于细胞膜对不同离子具有不同的通透性,在静息状态下,它对K+通透性较大,对Na+通透性较差,从而造成K+外流,而Na+又挡在细胞膜外,致使膜内外出现电位差,膜内比膜外略带负电,出现静息电位
全或无法则:
刺激达到一定强度,神经元则产生一个完全的反应,达不到一定的强度则不反应,它并不随刺激的强弱而改变
突触:
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是神经元在机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是信息传递和整合的关键
神经网络:
神经纤维交织纵横穿行呈网状
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脊髓和脑,脊髓位于脊柱中,脑位于颅腔内
周围神经系统:
由脊神经、脑神经和植物性神经三部分组成
大脑皮质:
大脑两半球表面覆盖有灰质,即大脑皮层
感觉区:
包括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嗅觉中枢和味觉中枢,接受来自各种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加工
运动区:
躯干和四肢各肌肉运动单位在皮层的投射区,主要功能是支配、调节身体的姿式、位置及躯体各部位的运动
联合区:
大脑皮层范围更广具有整合或联合功能的区域
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反射弧: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是反射活动的基础
脑电图:
脑电活动可以通过脑电图仪进行记录,记录的脑电活动图形称为脑电图
条件反射:
机体后天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非条件反射:
又称无条件反射,是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关于狗的食物性条件反射的研究,狗吃食物时引起唾液分泌,这是非条件反射,在每次给狗喂食物之前先打铃,本来铃声对狗来说是无意义的,但当铃声与食物多次结合后,仅仅打铃而不呈现食物,狗也有唾液分泌,这样原本无意义的铃声刺激变成了条件刺激物,即成为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物,从而形成条件反射
操作条件反射:
斯金纳发明了著名的“斯金纳箱”,对白鼠和鸽子进行实验,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又称工具性条件反射,即通过动物自己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条件性抑制:
又称内抑制,是在后天一定条件下逐渐习得的
非条件性抑制:
有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扩散:
在一定条件下,兴奋与抑制在大脑皮层某一部位产生后,并不停留在原发点而向周围皮层蔓延传播,使得周围部位也产生同样神经过程现象
集中:
兴奋和抑制过程从扩散开的皮层区域向原发部位靠拢的现象
相互诱导:
大脑皮层上的一种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种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的现象
分析:
将客观事物分解为不同方面、不同属性,并对它们分别做出反应
综合:
将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同属性联系起来,进行整体的反应
神经兴奋的产生和传导:
当以某一形式刺激神经时,神经元就会从安静状态转至活动状态,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细胞膜发生“去极化”,之后细胞膜又恢复极化,这一电位变化即动作电位,是神经细胞受刺激时的电位变化,代表神经兴奋的状态,一次去极化和一次恢复极化,代表神经的兴奋状态,当动作电位产生时,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部位电位即产生变化,细胞膜表面带较多负电荷呈负电位,而细胞膜内带较多正电荷呈正电位,邻近未受到刺激部位与之相反,在此情况下,原来静息状态时不存在的电位差的细胞膜表面,在受刺激和未受刺激的两部位间也出现电位差,于是膜表面未兴奋部位的正电荷流向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的正电荷流向未兴奋部位,从而产生反方向的电流,形成回路,这样未受到刺激的部位也被引起去极化,引起下一部位膜的去极化,使得一个刺激很快传遍整个神经纤维,即为神经冲动的传导
突触结构与机能:
每个突触包含三个部分,突触前部分、突触间隙及突触后部分,前部分指神经元轴突末梢分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其中含有许多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内储存有神经递质,突触小体的前端膜称作突触前膜,突触后部分是指与突触小体邻近的神经元的某一部位,突触前膜与另一部分膜相对,这部分膜称为突触后膜,在突触后膜上面有许多突触受体,在突触前、后膜之间有一空隙,称突触间隙,当神经冲动传至突触小体时,Ca2+通道开放,此时细胞膜对钙具有通透性,使膜外浓度高于膜内的Ca2+流入膜内,部分突触小泡移向突触前膜,由于Ca2+内流,突触小泡的膜与突触前膜贴附融合破裂,向突触间隙释放化学递质,通过突触间隙,化学递质即与突触后膜上的突触受体结合,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
神经系统的结构:
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中枢神经系统(脊髓、脑)
脑的机能系统:
脑干、间脑、小脑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异同:
同:
本质上相同,依赖于强化;
异:
1操无条件刺激不明确,一般认为是机体自身的一些因素促使机体操作动作的,经是由于食物引起狗的唾液分泌2在形成操国成中,动物是自由活动的,通过自身的主动操作来达到目的,而经中,动物往往是被动接受刺激的3操中,非条件反应不是由强化刺激引起的,相反非条件反应引发了强化刺激,动物先碰动按键,之后才得到食物,在经中恰好与此相反,食物引起了狗唾液的分泌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础过程:
兴奋过程、抑制过程(非条件性抑制、条件性抑制);
基础规律:
兴奋与抑制过程的扩散和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系统性功能:
分析、综合
内分泌系统对机体的控制与协调:
某种内分泌腺的机能不足或亢进,分泌急速过少或过多,都会引起生理或心理活动的异常:
1脑垂体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内分泌腺,脑垂体结构复杂,分泌激素多,作用广泛,并且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2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3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素,调节人体的血钙浓度等4胸腺分泌胸腺素,与机体免疫机能和衰老有关5肾上腺分为内外两层,内层为肾上腺髓质,外层为肾上腺皮层6胰岛是胰腺内具有内分泌机能的细胞,分泌胰岛素7性腺,男子为睾丸,分泌雄性素,女子为卵巢,分泌雌性素。
内分泌系统是一种整合性的调节机制,通过分泌特殊的化学物质来实现对机体的控制与调节
反映:
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是一切物质形态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意识:
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
自我意识:
个人对于自身内心世界的有意识的反映,包括自己的感知、思考和体验、愿望和动机以及客观事物与自身利害关系的反映,这种有意识的反映是借助于思维活动来实现的
意识的觉知性:
人类意识的最基本特征,人对外部刺激和自身内部心理活动的了解,表现为人不仅能意识到客观事物的存在,而且也能意识到自身的存在,自身同客观事物的复杂关系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等
意识的能动性:
人积极主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动物心理的发生发展:
当动物既能对食物、自卫、繁殖等具有直接生物学意义的刺激进行反映,又能对信号刺激进行反映时,才标志着心理活动的发生;
动物心理的发展水平与其生活条件和本身的生理结构,特别是和它们的神经系统的演化密切相联,动物心理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
人的意识:
自我意识、对周围环境的意识
人类意识产生的社会基础:
随着劳动的产生和劳动方式的变化和发展,人类祖先原来具有的自然群体逐步改造成为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人类,这是人类意识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意识基本特征:
1意识的直觉性2意识的能动性3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
注意:
通常指选择性注意,即注意有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种类及影响条件: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1刺激物的特点:
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2人本身的状态:
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人当时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1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2培养间接兴趣3合理地组织活动4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注意的特殊形式1自觉的目的任务2不需要意志努力)
定向反射:
注意从其发生说是有机体的一种定向反射,每当新异刺激出现时,人使产生一种相应的运动,将感受器朝向新异刺激的方向,以便更好的感知这一刺激
优势兴奋中心:
人在注意某些事物时,大脑皮层相应区域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它是大脑皮层对当前刺激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核心,具有适度的兴奋性,旧的暂时神经联系容易恢复,新的暂时神经联系容易形成和分化,因此能够充分揭露注意对象的意义和作用,对客观事物产生清晰和完善的反映
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稳定性(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2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3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4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注意的基本特征:
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
注意的基本作用在于对信息进行选择,许多心理学家在分析注意时强调了心理活动的选择性、指向性,并把注意定义为心理过程的选择性。
注意是一种内在机制,用以控制选择刺激并调节行为,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各种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即指向一定对象的特性。
注意总是和心理过程紧密联系着,所以它没有自己特定的反映内容,人们也不可能有专门“从事注意”的意向
注意的生理机制:
注意从其发生来说是有机体的一种定向反射,诱发电位的研究有助于探索注意的生理机制,在定向反射发生之后,随即发生适应性反射,人在注意某些事物时,大脑皮层相应区域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注意必须在有机体觉醒状态下才能进行,觉醒状态除受神经系统调节外,还受神经生化调节,边缘系统的一些结构与注意密切相关。
大脑皮层的额叶在调节有意注意上起着重要作用,人由于有了第二信号系统,所以能按照自己的或别人的提醒,集中注意或转移注意的方向,使注意带有有意性的特点,注意既与大脑皮层的活动有关,也与皮层下结构的活动有关,但它们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注意是中枢神经系统多种水平的整合活动
注意的认知理论:
1过滤器理论:
布鲁德本特是主要代表,他认为人类面临着大量的信息,但个体的神经系统在同一时间内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是极有限的,需要过滤器调节,从而使中枢神经系统不致负担过重2衰减理论:
特瑞斯曼是主要代表,她认为没有集中注意而设想被关闭的通道,事实上并没有完全被阻断,而只是被衰减,其中重要的信息仍可以通过而得到高级的加工,并反映到意识中3注意的完全加工理论,认为对信息的选择是发生在模式识别之后,人们能够不受限制或很少受限制地同时对大量信息进行分析,而人类信息加工受阻则在于个人不具备记住这种分析结果的能力,因此堵塞是一种记忆堵塞,而不是对信息加工的堵塞4注意的资料限制和智源限制理论,后者任务是指注意是一种非常有限的心理资源,所以执行了这项任务分配给较多的资源,这项作业便得到改善,但于另一项任务时就会受到智源限制;
前者任务是指,当执行某些任务的作业时不是受智源的限制,而是由资料的质量问题所造成的,如果输入的资料较差,即使再加上一些智源,也不能改善作业成绩
感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绝对感觉阈限:
简称绝对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通过绝对感觉阈限的测量来了解感觉系统的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两个同类性质刺激物最小差异量,与之相应的感受性称为差别感受性
听觉:
人通过听觉器官对外界声音刺激的反映
触压觉:
即触觉和压觉,刺激物接触到皮肤表面时的感觉为触觉,当刺激加强,使皮肤引起明显的形变,就引起压觉
温度觉:
包括冷觉和热觉,低于皮肤温度即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作用于皮肤即产生冷觉,高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作用于皮肤即产生热觉
嗅觉:
由挥发性物质的分子作用于嗅觉器官的感受细胞而引起的一种感觉
味觉:
能溶于水的化学物质作用于味觉器官的感受器引起的一种感觉
视觉:
人通过视觉器官对光的反映
运动觉:
又称动觉,是对身体各部分的位置及相对运动进行反应的感觉
平衡觉:
又称静觉,是对人体作直线的加速或减速运动或作旋转运动反映的感觉
联觉:
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感觉的特点:
1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2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3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感觉的意义:
1感觉是人的认知过程的初级阶段,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也是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成分,通过感觉,人从外界获得信息,这些信息在感觉系统的不同水平上经过加工,并与已经存贮的知识经验进行对照、补充,从而产生对外界事物基本属性的反映2感觉是认识的入口,通过感觉,人才能认识和分辨事物的各种基本属性,才能知道自己身体的运动,姿势和内部器官的工作状况,只有在感觉所获得的信息基础上,其他高级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才能得到产生和发展
刺激的物理强度和心理强度之间的关系:
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用感受性的大小来说明,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感受性是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
感受性的测量:
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阈限是指界限或临界值,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的变化的强度或强度变化所需要的量的临界值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对其他器官的感受性造成影响,或使其升高或降低,这种现象叫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现实生活中人接受环境的信息常常是多通道同时进行的,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时有发生,其一般规律是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
强刺激则会使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降低相同感觉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感觉的相互作用现象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
知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知觉链:
知觉活动过程的五个环节1外界环境2中介物3刺激物与感觉器官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4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系统向大脑传递各种外界信息的过程5大脑对传入到皮层相应投射区的信息进行整合处理的过程
知觉整体性:
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
知觉的选择性:
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知觉理解性:
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况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知觉恒常性:
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而保持相对稳定性的过程
双眼视差:
立体的物体在两眼视网膜上的成像有差异,称为双眼视差
两耳距离差:
由于两耳处于相互对侧位置,侧面声源的声波到达两耳时的距离不同(约27.5cm)这个距离差称为两耳距离差
空间知觉:
人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时间知觉:
人对客观物质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似动知觉:
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把静止物体知觉为运动,或者把没有连续位移的物体知觉为连续的运动
错觉:
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知觉和感觉的联系:
感觉和知觉是紧密联系的心理活动过程,感觉和知觉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而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人们一般都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的,感觉只是作为知觉的组成成分而存在于知觉之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觉存在
知觉和感觉的区别:
1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相同的客观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则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它的产生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物体的各种属性加以整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处处表现出人的主观因素的参与2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3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上,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则比感觉要复杂,它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对复杂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
产生距离知觉的线索:
1单眼视觉线索2双眼线索3双眼视差
听觉方位知觉的线索:
1单耳线索2双耳线索
知觉理论:
1格式塔知觉理论:
主要代表惠特海默,考卡夫和苛勒,他们认为人的知觉具有主动性和组织性,并总是尽可能地用简单的方式去“整体”地认识外界事物,遵循“概略”规律并受神经系统的制约2构造主义知觉理论强调先前经验对知觉活动的重要影响,因此把记忆引入知觉活动领域,认为有组织的知觉是一个人的记忆中选择、分析并添加某些刺激信息的过程,当人们知觉外界物体细微特性和特点时,往往借助记忆中的过去经验作“任意选择”3动作行为的知觉理论由巴普洛夫创立,认为知觉是知觉者借助动作行为习得的,活动及在活动中习得的经验影响和指导着知觉活动4吉布森的知觉理论认为人们所知觉的环境是由具有结构的表面组成的,当在观看三维空间的客观环境时,其表面均是由结构的,它为知觉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知觉指导了运动
记忆:
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从信息加工论的观点看,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形象记忆:
个人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情景记忆:
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或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语义记忆:
个人对各种有组织的知识为内容的记忆,又称语词逻辑记忆
情绪记忆:
个人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无意识记:
没有明确的识记目的,不需要任何有助于识记的方法,也不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识记
有意识记:
具有明确的识记目的,运用一定有助于识记的方法,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识记
机械识记:
只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现形式,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
意义识记:
通过理解材料的意义,把握材料内容的识记,其基本条件是要求识记者能理解识记材料并进行思维加工
记忆过程的基本环节:
1识记2保持(记忆过程的第二个基本环节,以识记为前提,保持的效果是在回忆和再认中得到证明和体现的)3再认(是记忆过程的第三个环节,是经验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感到熟悉并能识别确认的过程)4回忆(又称再现或重现,指过去经验的事物不在面前,能在头脑重新呈现并加以确认的记忆过程)
遗忘:
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是错误地再认与回忆
倒摄抑制:
后继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与回忆的干扰作用
前摄抑制:
先前的学习与记忆对后继学习与记忆的干扰作用
程序性记忆:
对具有先后顺序的活动的记忆,包括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
陈述性记忆:
对事实的记忆,例如人名、地名、名词解释以及定理、定律等
内隐记忆:
在无意识情况下,个体过去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作业产生影响的记忆,又称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信息处理的观点解释人类的记忆系统:
在记忆过程中,从信息输入到信息提取所经过的时间间隔不同,信息的编码方式也不相同,根据这些特点,可把记忆分为三种系统,即感觉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可用以下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表示:
外界信息通过感觉器官时,按输入信息原样的感觉痕迹形式被登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普通 心理学 自考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