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县高坡煤矿水文地质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401663
- 上传时间:2022-12-16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73.10KB
荔波县高坡煤矿水文地质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荔波县高坡煤矿水文地质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荔波县高坡煤矿水文地质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00
附件
1、矿山业主委托书
2、采矿许可证副本(复印件)
3、专家审查意见书
第一章概况
第一节目的与任务
为深入推进煤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逐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防治水工作。
荔波县高坡煤矿特委托我单位开展对该矿水文地质调查的工作,其目的是查清矿井的水文地质条件,了解地表水及地下水对矿井的影响程度,了解矿井充水因素,预测矿井涌水量,基本掌握矿井的水文地质规律,为矿井安全建设及合理利用、保护地下水资源,提供水文地质资料,并编制本报告。
此次调查的主要任务是:
一、收集矿区以往勘探资料及矿井开采的有关资料。
二、调查矿区地表水体、气象水文情况及其它地质、水文地质情况。
三、了解矿井矿界范围内及矿界以外50-150m内老窑、废弃井巷,开采范围、开采年限,并对积水情况进行预测。
四、了解矿区内水文地质特征、含水层和隔水层、井上下出露断层及隔水类型、涌水通道情况。
五、分析充水因素,对矿井充水条件进行分类。
六、划分矿井水文地质类型。
七、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对矿井涌水量进行分析计算,并实地进行矿井涌水量观测。
八、为矿井切实可行的地面和井下防治水措施提供基础依据。
九、进行矿井水害分析,提出水害防治措施的建议,提出矿井防治水工作年度计划和长期规划的建议。
十、提交矿井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及相关图件。
第二节矿井位置与交通
一、矿井位置及范围
荔波县高坡煤矿设计规模为9万吨/年,贵州省国土资源厅2010年2月23日颁发采矿许可证,有效期限2010年2月至2018年6月(证号:
C5200002010021120057063)。
矿区面积为1.7954km2,开采标高为850-280m,该矿地理坐标为:
东经108°
06′31″~108°
07′44″;
北纬25°
24′02″~25°
24′42″。
矿区形状呈不规则多边形,采矿权范围由10个拐点坐标圈定(见表1-1)。
表1-1荔波县高坡煤矿拐点坐标(西安80)
拐点编号
X坐标
Y坐标
2811417.012
36511144.957
2811425.011
36511657.960
2811312.009
36512106.967
2811742.011
36512312.965
2811562.009
36512626.967
2810972.005
36512896.967
6
2810442.002
36512676.964
7
2810442.007
36510876.953
8
2810866.010
36510855.954
9
2810866.009
36511176.956
开采标高
+850—+280m
矿区面积
1.7954Km2
二、矿区交通
荔波县高坡煤矿位于荔波县城南东方向96°
,直距荔波县城26km,直距立化镇5km。
矿区有公路通往立化镇,经立化镇北可通荔波县城等地,南可达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县市。
经平寨站有铁路专线可往广西各地,行政区划隶属荔波县立化镇管辖。
交通为方便(见交通位置图1)
荔波县高坡煤矿交通位置图1
第三节自然地理
一、地形地貌
矿区地势总体东西高中部低,海拔标高一般700~850m,最高点位于矿区西北部一无名山头,山顶海拔988.1m,最低点位于矿区中部一溪沟附近,海拔约760m(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最大相对高差228.1m。
矿区总体上属低山地貌,区域地层碳酸盐岩覆盖范围广,峰丛、洼地、溶斗、溶洞等喀斯特地貌较发育,碎屑岩地层在反向坡地带易形成陡崖、陡坡,含煤地层经多次风化剥蚀形成低凹或缓坡地形。
二、气象水文
1、气象
矿区所在区域属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区,据荔波县气象局多年气象资料:
年平均气温18.3℃,年平均降雨量1320.5mm,年日照时数1272.8小时,雨季多在5~10月,枯季多在12月至次年3月。
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干旱、冰雹、暴雨和洪涝等。
2、水文
矿区内地表水系属樟江上游支流,都柳江水系珠江流域。
区内无较大的河流、水库等地表水体,地表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及地形控制,雨季地表水则由碳酸盐岩高地向溶蚀洼地排泄。
矿区中部有一条山间雨源型小冲沟,沟水动态变化极大,季节性变化十分显著,雨季暴涨,旱季流量较小或干枯。
一般2L/S。
第四节矿井的生产概况
荔波县高坡煤矿为整合矿井,由原高坡煤矿、岜项煤矿整合而成,2008年8月开工建设,目前系统建设已经完工,于2011年5月开始联合试运转,待验收合格后正式投产。
该矿设计生产规模9万吨/年,采用平硐开拓,矿区可采煤层2层(1号、2号煤层),其中1号煤层位于大塘组寺门段(C1d2)下部,厚度0.8~2.23m,一般为1.2~1.5m,煤层无夹矸。
2号煤层位于大塘组寺门段(C1d2)下部,上距1号煤14~21m,一般17m。
煤层厚0.12~1.55m,一般0.7~0.8m,煤层无夹矸。
现采拟开采2号煤层。
矿区老窑开采历史悠久,大多是利用冬春农闲时自采自用。
开采方法为斜井或平硐开拓,沿煤层掘进,多为“独眼井”,季节性土法开采,手镐落煤,人力搬运,油灯或矿灯照明,自然或半机械化通风,巷道支护差;
所有调查老窑,由于存在不安全隐患及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禁采,老窑开采已全部取缔。
在该矿矿界范围内的共形成了面积约118.0268×
104平方米的采空区,预测积水量约62.2878×
104立方米,其中1号煤层采空面积为93.3179×
104平方米,预测积水量为54.1026×
104立方米,2号煤层采空面积为24.7071×
104平方米,预测积水量为8.1852×
104立方米。
根据矿方抽水统计,从2011年4月至2011年8月底,共抽出0.35×
104立方米的积水,抽出水量为1号煤层积水量,故目前1号煤层预测积水量为53.7526×
第五节以往地质工作
该区先后有多个地勘单位在此开展过地质工作,但地质工作程度极低,对工作区煤矿资源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评价,以往主要地质工作简述如下:
1)1957年西南地质局558地质队进行煤矿普查,提交《贵州瓮安、都匀、荔波等地区煤田地质普查报告》。
2)1959—1964年贵州省地质局区调队开展1:
20万榕江幅区域地质调查涵盖本矿区。
3)1969年广西第九地质大队组织踏勘,1970年5月—1974年3月开展野外勘查,1976年11月提交《贵州荔波茂兰煤田普查勘探报告书》。
4)2005年8月贵州省有色地质勘查局物化探总队对该矿进行了资源储量并编制和提交的《贵州省荔波县高坡煤矿储量核实报告》及《贵州省荔波县岜项煤矿储量核实报告》。
5)2007年6月,贵州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提交《贵州省荔波县高坡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通过以上工作,对所积累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对该矿构造变化规律及水文地质条件等有了一定了解;
对矿山的结构、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开采技术条件及其变化规律已初步查明。
第六节本次工作情况
我单位接受委托后,组织了有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于2011年9月3日至9月4日对该矿进行了矿井水文地质调查。
本次调查按照《矿井水文地质规程》,收集了荔波县高坡煤矿矿山区域范围内水文地质资料及地质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使用矿方提供的1:
2000矿井井上下对照图,地质界线采用原精查报告放大,新填地质点采用袖珍经纬仪实地交汇定点,对矿山与外围含水层及隔水层的分布、断层及其展布,井泉、出水点、溪沟、水仓、老窑和废弃井巷等位置及其特征进行现场详细调查、踏勘,共采集地质点、水文地质点11个。
通过上述工作所取得的基础资料,基本满足了本次提交报告的需要。
第二章井田地质特征
第一节井田地层
矿区及周边出露地层由老到新有:
石炭系下统岩关组(C1y)、大塘组(C1d),石炭系中统大埔组(C2d)和第四系(Q)。
现从新至老分别叙述如下:
1)第四系(Q)
主要分布于矿区低洼处,为灰、褐灰、黄灰色粉质土、砂质土、砾石等,厚约0~10m。
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2)石炭系中统大埔组(C2d)
岩性上部主要为浅灰、灰色夹浅红色厚层状中~粗晶结构的白云岩,下部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细~中晶结构白云岩,中夹少量灰岩。
地层厚度230~330m,一般260m。
3)、石炭系下统大塘组(C1d)
岩性灰色中厚层灰岩、白云岩、石英砂岩及深灰色、灰黄色薄层状泥岩、粉砂岩、及煤层组成。
根据岩性厚度及组合可分为三段即罗城段(C1d3)、寺门段(C1d2)、和黄金段(C1d1)。
地层厚度500~570m。
一般550m。
(1)黄金段(C1d1):
由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及钙质泥岩组成。
顶部夹少量泥质砂岩,中夹煤线3~5层。
该段地层厚度60~100m,一般80m。
(2)寺门段(C1d2):
上部以泥岩、砂岩为主,夹钙质泥岩、泥质灰岩及煤线1~4层。
下部为浅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砂岩、石英砂岩与泥岩。
中夹少量泥质灰岩。
含煤层11~19,为矿区内主要含煤段,地层厚度260~350m,一般330m。
(3)罗城段(C1d3):
上部为灰色、浅灰色细晶结构,薄~中厚层状灰岩。
中夹少量泥质灰岩、紫色泥岩及钙质粉砂岩,顶部夹数层白云岩或白云质灰岩。
下部为灰色、浅灰色细晶结构,中厚层状~厚层状灰岩。
底部夹少量钙质砂岩或石英砂岩。
厚度110~150m,一般140m。
4)、石炭系下统岩关组(C1y)
上部为浅灰、灰白色中厚~厚层状细~中粒石英砂岩与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互层,夹少量薄煤层。
下部为深灰~灰黑色中厚层状细~中晶结构灰岩,中夹泥岩、燧石结核或燧石条带。
厚340~500m,一般420m。
矿区内未有出露。
第二节井田地质构造
高坡煤矿大地构造位于扬子准地台次级构造单元黔南台陷的贵定南北向构造变形区内南侧,其构造形迹主要表现为近南北向隔槽式褶皱为特征。
矿区位于茂兰向斜东翼中部即茂兰煤田更班井田北东部。
岩层倾向北西西,倾角10~25°
,一般为13~16°
。
沿倾向地层产状有变化,即地层往深部地层变陡的趋势,煤层产状与地层产状一致。
矿区总体上为单斜构造。
矿区地表未发现断层,根据钻孔资料、井巷资料,地层深部发现有数条小断层,即Fa、Fb、Fc,断距小,约5~20m。
Fa为正断层,断距约10~20m,Fb、Fc断距小,在此不再叙述。
区内未发现次一级褶曲,矿区外发现有一组背向斜,延伸长度300~400m。
矿区构造复杂程度类型属简单。
第三章水文地质
第一节区域水文地质
一、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高坡煤矿地表水属樟江河上游支流,为珠江流域都柳江水系。
区内地形以中山为主,内部多盆地和缓坡,境内碳酸盐类岩石广泛分布,岩溶地貌如溶丘、洼地、峰丛、溶斗、伏流等分布普遍。
二、地下水类型与含水层岩组
区域内岩层主要为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两大类,碳酸盐岩包括中石炭统大埔组灰岩、白云岩以及下石炭统大塘组罗城段灰岩,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广,分布区多属裸露及半裸露的基岩山区,地表岩溶洼地、落水洞、溶斗、岩溶潭、岩溶大泉等较发育,地下局部发育溶洞、暗河,大气降水容易通过地表大量的负地形渗入岩溶裂隙、管道、暗河之中,岩层中赋存着丰富的岩溶水,富水性强,这些岩溶水长途径流,最后以岩溶大泉、岩溶泉群或暗河等形式集中排泄于当地河谷中。
碎屑岩分布面积较小,主要包括下石炭统大塘组罗城段、寺门段、黄金段粉砂岩、粉砂质泥岩、钙质泥岩及石英砂岩,碎屑岩靠近地表时风化作用较强烈,风化裂隙较发育,含风化裂隙水,深部发育构造裂隙地段,含构造裂隙水为主,碎屑岩区地下水运动受地形、地貌、岩性、构造控制,富水性总体较弱,主要依靠大气降水补给,受地势影响,一般为近源补给、就近排泄。
三、地表水、地下水运动特征
矿区地表溪流不发育,矿区中部一溪沟,沟水动态变化极大,季节性变化十分显著,雨季暴涨,旱季流量较小或干枯。
一般2L/s,溪沟附近海拔约760m(为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
矿区地下水总体流向由北西向南西方向径流。
四、地下水动态特征
地下水动态变化与大气降水关系密切,地下水峰、枯水期与雨、旱季相对应。
每年5月下旬地下水流量、水位开始回升,5~8月为高值期,其间流量、水位出现2~3次峰值,12~4月进入平水期,随后流量、水位明显衰减,直到第二年3、4月份达到最低值。
五、地下水迳流、排泄特点
地下水补、径、排主要受降水、地形地貌、岩性、地质构造等控制,大气降雨是区内地下水主要的补给来源,补给期集中在每年雨季。
其补给方式为大气降水通过岩石中的岩溶裂隙、洼地、落水洞等形式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并径流于裂隙和岩溶管道中,于地势低洼处以泉的形式排泄。
矿区中部一溪沟附近,最低海拔标高为760m,为矿山最低侵蚀基准面。
区内煤层大部分位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之下,地下水对煤矿开采影响较大。
因此,该矿井为岩溶裂隙充水为主、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文地质勘查类型属二类二型。
第二节井田水文地质条件
一、井田内含、隔水层岩组的划分:
根据岩性组合,岩层的富水性和可采煤层赋存空间等因素,自上而下将煤矿区内地层含水性叙述如下:
1、第四系(Q):
孔隙含水层
含孔隙水,富水性弱。
2、石炭系中统大埔组(C2d)岩溶裂隙含水层
该层露头灰岩遭受风化作用和岩溶作用较强烈,岩溶裂隙发育,含较丰富的岩溶裂隙水,富水性强。
3、石炭系下统大塘组黄金段(C1d1)基岩裂隙含水层
富水性弱,为若含水层,可视为相对隔水层,矿区内未出露。
4、石炭系下统寺门段(C1d2)基岩裂隙含水层
含煤层11~19,为矿区内主要含煤段,地层厚度260~350m,一般330m。
由于煤层赋存于该层内,其地下水将成为矿床充水的直接和主要充水水源。
天然途径为岩石原有的含水裂隙;
人为途径则是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将大面积地揭露该层,导致产生冒落带及导水裂隙带,从而使原有节理裂隙加大,并产生新的裂隙,充水方式为直接充水,即地下水通过冒落带及裂隙带从井巷顶、底、壁进入矿井。
该层含基岩裂隙水,富水性弱。
该层为矿床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
5、石炭系下统罗城段(C1d3)岩溶裂隙含水层
厚度110~150m,一般140m。
岩溶裂隙发育,含较丰富的岩溶裂隙水,富水性强。
为底板间接充水含水层。
6、石炭系下统岩关组(C1y)岩溶裂隙含水层
含较丰富的岩溶裂隙水,富水性中等。
三、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1、地下水补给条件
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在碳酸盐裸露的地层,大气降水通过落水洞,漏斗迅速落入地下,补给地下水;
在非可溶岩分布区,大气降水则沿岩石的细小裂隙或孔隙,渗入地下。
从泉水的动态变化显示了地下水与大气降水的密切关系。
地表水也是地下水的补给来源,特别是在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尤为明显,非可溶岩区的溪沟水进入可溶区后,多数潜入地下补给地下水。
2、地下水径流条件
由于岩性条件的差异,致使地下水的径流方式差别较大,在厚层灰岩分布区,岩溶管道发育,地下水多集于岩溶管道中径流,并以岩溶大泉及暗河形式流于河谷中或沿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带排除地表;
在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相间出现的地区,地下水多以层间水的形式径流。
在非可溶的分布区,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基岩裂隙中,并沿地形自然斜坡作渗流运动,于就近的溪沟中排出地表。
3、地下水排泄条件
地下水的排泄主要受岩性、构造,地貌控制,故岩性组合、构造特征,地貌形态决定了地下水的排泄条件。
张裂性断层结构松散,易形成地下水流通道。
四、水力联系
地下水以沿层面渗透为主,区内分布有沟谷汇集而成的溪沟,地表水必然在一定的垂深范围内有一定的补给,特别是在未来采煤地段,由于工程地质条件的改变,必然产生大量的裂缝会给地表水的渗入补给造成有利条件;
另外还有大气降水补给,大气降水一部份蒸发,另一部份通过裂隙下渗补给地下水。
地下水的流向受岩性、构造的控制,其总体流向由北西向南西方向径流。
矿区内的石炭系下统寺门段含煤地层在接近地表附近,岩石风化节理、裂隙发育,含基岩裂隙水,而深部则发育成岩或构造节理、裂隙,尤其是内部泥岩、砂岩等脆性岩石更为发育,它们是地下水活动的良好通道,并沟通上覆含水层与含煤地层的水力联系。
该矿以大气降水、地表水补给为主,水位埋深低,应注意在雨季接受地表水补给后,水位上涨对煤层开采的影响。
因此,矿区水文地质类型是岩溶裂隙含水层为主,顶、底板间接充水的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岩溶裂隙充水矿床。
第三节矿井充水因素分析
矿井充水因素既决定于水文地质条件,又决定于开拓方式。
充水强度受充水水源和通道的影响。
一、大气降水对矿井充水的影响
矿井内石炭系下统寺门段裸露或浅埋,主采煤层普遍埋藏较浅,风氧化带沿倾向深度普遍达50m左右,补给面积较大,植被较发育。
尽管岩层富水性较弱,由于大气降水的直接补给,可沿节理、裂隙等渗入矿井。
当矿井煤层开采后,易对顶部岩层造成破坏,产生“冒落”,增大地表水对矿井的渗入。
二、地表水对矿井充水的影响
无大的地表水体,中部有一条山间雨源型小冲沟,沟水动态变化极大,季节性变化十分显著,雨季暴涨,旱季流量较小或干枯。
一般2L/S,属山区河源性溪沟,在自然状态下对矿床充水影响小,但在开采条件下可通过塌陷裂隙渗入矿坑而成为充水水源,对煤层的开采构成威胁。
三、老窑及采空区积水对矿井充水影响
据调查区内沿煤层露头线一带分布着大小不一、开采深度或深或浅的老窑,其废弃采面或巷道会成为老窑水、部分地表水进入矿井的通道。
老窑多沿主采煤层露头开采,开采深度30~100m不等。
沿倾向开挖,老窑长期废弃且积水,大气降水是老窑积水的主要水源,也是矿井充水的主要因素。
估算矿区矿井采空区积水约62.2878×
104立方米;
当矿井巷道或采空区与之连通时即溃入矿井,容易造成突水灾害。
四、含水段对矿井充水的影响
当井筒和巷道揭露含水层时,便成为矿井充水水源。
石炭系下统寺门段岩性主要为泥岩、砂岩及煤层等。
裂隙水为直接充水含水段。
富水性弱至中等,据勘探资料,单位涌水量小于0.0084—0.2951/s.m。
且各小分层之间水力联系差,对矿井的充水影响较小。
由于该矿属于顶板裂隙充水为主的矿床,在开采煤层时,上覆地层和下伏地层岩石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含煤地层局部地段存在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小型断层破碎带等软弱层,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可采煤层的顶、底板稳定性较差,容易造成突水。
五、断层对矿井充水的影响
Fa为正断层,断距约10~20m,Fb、Fc断距小,在此不再叙述。
矿区构造复杂程度类型属简单,断层对开采影响较小。
第四节矿井涌水量
本矿井的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煤系地层本身含水性弱。
矿山巷道掘进过程中及本次调查,煤层开采时无淋水现象,对矿井的开采没有很大的影响;
矿井充水主要来源于老窑积水和大气降水,考虑本矿区湿度大,降水量集中,雨季长细雨频繁的特征,采用大气降水渗入法预计算年平均、雨季平均、雨季月最大平均的矿坑涌水量。
该矿采用平硐开拓,可采煤层2层(1号、2号煤层)。
主平硐井口标高739.28m,开采煤层底板标高+660m。
本次采用地下水动力学法、大井法及水均衡法分别计算矿井涌水量如下。
一、地下水动力学法水平坑道两侧来水计算涌水量计算公式:
计算参数确定
K:
渗透系数:
煤层的渗透系数为0.06m/日;
H:
水头高度:
煤层间的含水带水头高度79m;
M:
含水层厚:
煤层间含水带为80m;
B:
巷道长度3480m;
R:
水平巷道影响半径:
300m;
地下水动力学法求获该矿井开采煤层时涌水量为180.96m3/h,即4343.04t/d。
一、水文地质类比法计算涌水量计算公式:
根据Q=Q1*F0/F1
其中Q——年平均涌水量
Q1——本次实测涌水量,本次实测正常涌水量为60t/d,最大涌水量120t/d,
F0——采空区面积:
取1.180268×
106m2
F1——巷道控制面积:
取0.303548×
预测正常涌水量Q=60×
106×
1.180268÷
0.303548×
106=233.29t/d(即9.72吨/小时)。
预测最大涌水量Q=120×
106=466.59t/d(即19.44吨/小时)。
根据地下水动力学法、矿井实测法作比较,根据参数选用的可靠程度,现选用矿井实测年正常涌水量233.29t/d(即9.72吨/小时),最大涌水量466.59t/d(即19.44吨/小时)。
但随着矿井的进一步生产或暴雨季节坑道涌水量瞬时值要突破上述预算数据。
因此矿井排水设备要充分考虑该瞬变因素,考虑雨季增强系数,选取设备要留有一定的余地。
上述预算矿坑涌水量,是在自然流场情况下得出,在充分采动后,岩石裂隙的扩张、地表水和地下水自然流场的改变,将影响矿坑涌水量的增加幅度,因此,在顶板管理方法上要采取措施,防止塌陷带范围扩张和入渗系数变大。
总之,大气降水是本矿区未来矿坑及采空区充水的主要水源,岩层裂隙及采空塌陷是充水的主要途径,降水量的变化和煤层的开采时岩层裂隙的增加是矿井涌水量发生变化的因素,这也是矿井设计和开拓中要注意的问题。
第五节矿井主要水害
区内浅部1号煤层已形成大量的采空区,区内有大量的积水,对矿井形成充水或突水,其影响程度较大。
在采掘的过程中,要注意发生突水现象,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在靠近煤层老窑采空区时,一定要加强探防水工作,确保安全生产。
大气降水,受季节影响,动态变化较大,大气降水对浅层含(隔)水层进行补给,形成浅层地下水,以渗流或越流形式对矿坑充水进行间接补给;
局部通过导水裂隙带对含水岩组提供大量的补给直接进入矿坑,增大矿坑涌水量,大气降水对矿井生产影响大。
矿井开采石炭系下统寺门段的煤层时,其上覆岩层石炭系中统大埔组和石炭系下统罗城段含岩溶裂水,在开采过程中或采空后,易形成导水裂隙带,对矿床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荔波县 高坡 煤矿 水文地质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