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394114
- 上传时间:2022-12-16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41.25KB
第五讲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Word文档格式.docx
《第五讲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讲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为了帮助幼儿了解中西饮食文化的不同,教师设计了“制作水果色拉”的活动,指导幼儿清洗水果,去除皮核,切割加工,混全搅拌,最后大家一起品尝。
⒉考虑幼儿的个别差异
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和环境,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理解水平也是不同的,教师在传授社会常识时,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比如,针对幼儿来自不同职业的家庭这一特点,教师组织幼儿开展了“夸夸我的好爸爸好妈妈”活动,使幼儿认识到教师、医生、营业员、司机、军人等都是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一种职业,并为自己父母所从事的职业而感到骄傲;
在角色游戏中,鼓励来自医生家庭的幼儿去邀请同伴玩“医院游戏”,鼓励来自营业员家庭的幼儿去邀请同伴玩“超市游戏”等。
⒊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向幼儿介绍社会现象时,要注意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力争使幼儿好学、乐学,成为知识的积极探索者,以提高社会性教育的效率。
如,在教幼儿学儿歌《让座》时,教师既可以先和幼儿一起用积木搭“公共汽车”,玩“乘车”的游戏,把儿歌的内容通过游戏的情节展现出来,使幼儿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易于接受。
㈡提高基本的社会能力
教师要重视提高幼儿的社会能力,这主要包括:
①自理能力(如自己做事的能力、自管物品的能力、照顾自己的能力);
②学习的能力(如看地图的能力、收集材料的能力);
③思考的能力(如比较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
④交往能力(如了解别人的能力、设计能力、控制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⑤表达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动作表达能力);
⑥遵守规则的能力(如遵守生活规则的能力=、遵守教学规则的能力、遵守游戏规则的能力);
⑦完成任任务的能力(如完成生活任务的能力、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完成劳动任务的能力)等。
教师在提高幼儿基本的社会能力的时候,应注意如下两点:
⒈通过游戏提高幼儿基本的社会能力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教师要创造条件,广泛开展各种游戏活动,培养和以展幼儿的社会能力。
如,为了让培养幼儿遵守规则、完成任务的能力,教师创编了“小青蛙捉害虫”的体育游戏;
戴着“小青蛙”头饰的劝告,要想完成“捉害虫”的任务,就必须“立定跳远”。
⒉充分发挥语言的作用
语言对幼儿的行为具有启动、调节、强化、导向等多种功能,为了提高幼儿的社会能力,教师要重视发挥语言的作用。
例如,为了指导幼儿如何看地图,启发幼儿讨论、寻找出最佳路线;
接着,教师总结幼儿的发言,和幼儿一起绘制秋游简图;
然后,教师鼓励幼儿想象在途中看到哪些东西?
可以用什么标记加以记录等。
㈢培养科学的社会态度
教师要培养幼儿对社会的科学态度,这主要是:
①对自己的态度(如正确认识自己、知道自己如何做才有益于社会);
②对群体的态度(如小组、班级、幼儿园、家庭、社区、社会);
③对知识的态度(如旺盛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等。
教师在培养科学的社会态度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⒈树立模仿范例
幼儿喜欢模仿,但辨别能力较差。
因此,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正面的榜样,使幼儿建立对社会的正确态度。
例如,为了培养快要升入小学的大班幼儿对知识的态度,教师安排了“整理书包”的活动:
首先,教师向幼儿示范如何把书本摞整齐、放赶紧书包进里去;
接着,要求幼儿仿照老师的做法,把铅笔、橡皮先放进文具盒中,理放入书包内。
⒉重视情感感染
幼儿的情感易受感染,所以教师要用自己对社会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幼儿、影响幼儿。
比如,为了培养幼儿对群体的态度,教师和幼儿一开展了“找朋友”的音乐游戏活动:
教师通过简单的言语、直观的动作、欢快的表情(如敬个礼、笑嘻嘻、握握手),向幼儿展示自己“找到了好朋友心里真高兴”的愉快心理,以激发幼儿产生情感共鸣现象。
四、幼儿德育的原则
幼儿德育的原则是进行幼儿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思想。
幼儿德育的原则是根据幼儿德育的目的任务和幼儿品德形成的规律提出来的,也是在总结了长期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幼儿德育必须遵循的原则有:
㈠以正面教育为主
正面教育原则就是通过榜样、说服诱导,积极引导幼儿辨别是非,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准则,使幼儿能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形成良好的品德。
正面教育的原则体现了无产阶级自觉纪律的精神,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思想教育的特点。
正面教育的原则对幼儿来说,更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幼儿正处在个性形成的最初时期,他们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他们对各种影响都容易接受或模仿,因此,更需要有成人从正面加以引导。
贯彻这条原则应注意以下三点:
⒈坚持说理教育,反对压服和简单粗暴,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
说服就是要用具体生动的形象,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幼儿说明道理,使幼儿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准则。
对幼儿不能说反话,更不能进行讽刺、挖苦。
通过说理使幼儿知道应该怎样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而不是盲从。
日常教育中要防止过多地限制和斥责幼儿“这也不对”“那也不行”,但却没有使得幼儿明白“为什么不对”“为什么不行”的错误方式。
⒉树立榜样,通过榜样向幼儿进行教育。
根据幼儿对道德行为评价能力差和幼儿好胜的特点,对幼儿中出现的好的道德行为和表现,要及时表扬,在幼儿中树立榜样。
榜样是多方面的,除来自幼儿中的榜样外,教师的榜样以及来自文学作品中的榜样,都可以对幼儿产生积极的影响。
⒊以鼓励表扬为主,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对幼儿的进步和优点要及时地加以肯定和表扬,以肯定的口吻提醒幼儿应该如何做,不仅能帮助幼儿明确是非、分清好坏,还有利于巩固良好的思想和行为,增强上进心,既教育了个人又教育了集体。
在鼓励、表扬的基础上向幼儿提出批评或要求,发扬幼儿的积极因素,帮助幼儿克服消极因素。
㈡坚持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贯性
教育的一致性即指教育影响的各方面因素和力量的相互配合。
在幼儿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影响幼儿品德形成的各种因素和力量要一致。
如违反这一原则,不仅会使教育力量相互抵销,还容易形成孩子的双重人格。
教育的连续性是指品德教育,要按照一定的目标计划、有计划有系统地执行,做到前后一致。
教育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是基于德育因素的广泛性和教育过程的反复性决定的。
在教育实践中坚持教育的一致性和教育的连续性,会使儿童感到教育要求的可靠性,并使之进取方向专一,也会提高教育者的威信,增强说服力和幼儿对教育者的信任感。
贯彻这一条原则应注意以下四点:
⒈统一幼儿园内部的教育力量。
幼儿园成人之间对幼儿的教育要求、态度方法一致。
⒉统一幼儿园和家庭、社会各方面力量,以便形成对幼儿品德发展影响的合力。
⒊德育工作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不能一曝十寒。
⒋德育要贯穿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
㈢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幼儿园的德育是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教育。
集体教育指的是利用集体的荣誉、舆论、行为规则和集体中的榜样,对幼儿进行教育;
同时也指通过教育者面向全体幼儿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讲述、要求等。
个别教育指的是针对每个幼儿的具体情况,分别对他们进行教育。
在德育中教育者要教育集体,培养集体,并通过集体活动教育个人,再通过个人的进步,促进集体的发展,幼儿的集体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力量。
这就是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幼儿园是集体教育的场所。
教师要建立一个有秩序的、团结友爱的、活泼向上的集体。
通过各种集体活动使幼儿受到教育,使他们遵守集体活动的要求,分享集体生活的乐趣,在集体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集体的舆论,集体的行为准则,集体的荣誉,集体中的榜样都是教育幼儿的力量。
教师要充分利用生动有趣的集体活动,应用集体的力量,教育每一个成员,有效地培养和巩固幼儿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这在当前城市里独生子女占多数的情况下,通过集体向他们进行品德教育更有重要意义。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是幼儿德育中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幼儿园要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并重。
集体教育是为了发展和提高每个幼儿。
但幼儿间存在的个别差异,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个性,他们行为习惯不同,性格不同,品德培养的重点也不同,同时他们身体素质不同,接受能力有高低,兴趣爱好有区别。
所以,在进行德育时必须重视个别教育,从每个孩子的实际发展出发,提出要求,在不同的水平和起点上,向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要通过和依靠集体来教育个人,又通过个人来丰富和发展集体。
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是个别教育的对象,为了保证每个幼儿都能达到德育的要求,教师要通过细致的观察、研究,以熟悉、了解每个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他们的认识能力,情感、兴趣、爱好,意志等个性特征如何?
它们的行为习惯怎样?
他们品德中有哪些优点和不足之处,怎样促进他们良好品德和性格的发展;
要针对不同的幼儿的特点和情况给以个别培养和教育,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有些幼儿因种种原因而有特殊的个性和行为习惯的表现,教育者应加强对这些幼儿的个别教育,更多地接近他们,帮助他们健康发展。
㈣热爱幼儿、尊重幼儿与严格要求幼儿相结合的原则
⒈热爱幼儿
教师热爱幼儿是幼儿教育中一般的教育原则。
爱使幼儿感到安全和满足,爱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
但是在德育过程中,热爱幼儿有更大的教育作用。
爱是教育的手段,是打开幼儿心灵的钥匙,热爱幼儿是向幼儿进行德育的前提。
爱是双向活动,教师与幼儿之间必须有爱的感情交流,其中关键在于教师对幼儿的爱。
幼儿对成人的信赖和热爱,是他们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
一个儿童从他出生时起,就在父母爱护下成长,当他进入幼儿园后,教师对他是最有影响的成年人。
幼儿把同父母交往中的各种思想感情、期望和要求迁移到教师身上,追求教师的爱。
他们努力服从规定的秩序和完成教师提出的一切要求,使自己成为教师心目中的好孩子,从教师对他的赞扬和肯定中得到安慰、快乐。
实践也证明,一个充分享受到成人的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容易接受教育。
反之,被成人厌弃的儿童,则常常自暴自弃,不愿意接受教育。
这说明“爱”的这种感情力量,能够转化为儿童心理的动力,接受成人对他的教育和影响。
教师对幼儿的热爱,是塑造幼儿灵魂的一种伟大力量,这种爱不仅是感情问题,更是从社会的责任感出发,是建立在无产阶级的感情基础上。
首先要爱每一个幼儿,要对所有的幼儿一视同仁,要了解他们,关怀、体贴他们。
由于家庭和教育的不同,幼儿也是各不相同的。
成人对所有的幼儿,教法上可以因人而异,有所不同,但热爱之心决不能两样。
特别不能岐视那些有缺点、有缺陷的幼儿或者接受能力差的幼儿,而应更多地关怀他们。
偏爱使幼儿感到待遇的不公平,会引起幼儿不信赖老师,而所偏爱的幼儿也会产生不良思想,这些对教育工作,对幼儿的发展都是有害的。
只有热爱幼儿才能做到根据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探讨对他们进行德育的方法,才能用全部心血教育他们。
再者,爱幼儿不是溺爱,不是无原则地宠爱,而是有理智的爱。
溺爱是违背热爱幼儿和严格要求幼儿的辩证统一规律的。
⒉尊重幼儿
真正爱幼儿就必须尊重幼儿。
幼儿也是一个独立个体的人,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兴趣和爱好,以及自己的要求与愿望,教师应该尊重幼儿,平等相待,给幼儿以应有的地位。
尊重幼儿也是教育幼儿的前提,尊重幼儿是尊重幼儿的人格和自尊心。
自尊心是一种自尊自爱,争强好胜心理,是促使个人克服缺点,发扬优点,积极上进的因素,是人们身上一种进取的动力。
它和虚荣、骄傲不能相提并论。
所以,爱护幼儿的自尊心,就是爱护他们前进的动力,调动幼儿的积极因素。
成人应更多尊重那些淘气的、不守纪律的幼儿的自尊心,否则会使他们思想上抵触,情绪上对立,无法接受正确的教育。
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决不是放弃严格要求。
在教育工作中,不允许那种认为幼儿年幼无知,可以任意训斥、讽刺、挖苦、责骂和恐吓的做法。
那样会伤害幼儿的自尊心和幼小的心灵,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要使尊重寓于要求、关怀与批评之中,在要求、关怀、批评中体现尊重。
⒊严格要求幼儿
正确地爱幼儿就必须和严格要求相结合。
严格要求幼儿就是根据教育任务向幼儿提出合理的要求,并且坚持执行;
不满足幼儿的无理要求;
不迁就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
不允许幼儿破坏他们应该而且能够遵守的规则。
对幼儿提出的要求必须是合理的,经过幼儿一定的努力可以达到的。
只有符合幼儿接受能力的严格要求,才能使幼儿的行为纳入道德规范的轨道,才能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但是,不能把严格要求理解为消极的管束,处处限制幼儿的活动,捆绑幼儿的手脚。
要让幼儿在积极的活动中理解教师的合理要求和行为规范的实际意义,并逐渐学会遵守各种规则。
更不能将严格要求与严厉混为一谈,严格要求是建立在讲道理的基础上,是晓之以理,引导他们将懂得的道理变为自己的行动。
而严厉则是一种粗暴的态度、高压手段。
至于体罚更不是严格要求,而是对幼儿身心的摧残,并对幼儿未来的发展也带来极坏的影响,必须坚决禁止。
爱和严是相辅相成的,爱之深,责之切,严格要求是出于深切的爱。
在德育过程中,热爱和尊重幼儿是辩证统一的,他们是互为条件的,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
在教育过程中,三者必须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幼儿道德品质的发展。
㈤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指帮助幼儿重视道德行为,进行反复练习,使幼儿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习惯,形成道德品质。
实践性原则是根据幼儿品德形成中知行统一的规律提出来的。
幼儿在身心的每一方面的发展,都不能离开实践,道德品质的形成也是这样。
如果在德育过程中光是口头说教与一些形式上的练习,就会造成幼儿在道德认识与行为上的脱节,当然就更谈不上道德情感与意志的练习与发展了。
因此,教师应抓住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机会并想办法组织活动和创设情境,让幼儿的品德在实践中等到练习和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应注意以下三点:
⒈教师必须在幼儿各项活动包括日常生活中,向幼儿提出一定的道德要求,使幼儿能在各项活动中得到反复练习和反复训练,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⒉教师在实际活动中对幼儿的指导和要求不能超越幼儿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⒊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成为幼儿的榜样。
五、幼儿德育的基本途径
㈠幼儿的日常生活
幼儿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日积月累的过程。
幼儿品德又广泛地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处事之中。
日常生活对幼儿的品德形成有多方面的影响。
并且还为幼儿行为的反复练习和实践提供机会。
所以日常生活是实施幼儿德育最基本的途径,德育应贯穿于幼儿日常生活之中。
必须认真做好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工作,才能顺利地实现德育的任务。
幼儿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和周围环境发生着各种联系,接受社会上的各种影响。
但在各种联系中,在一日生活中与人的直接接触和交往,是形成幼儿道德品质最关键的因素。
因为道德品质本身就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在和同伴、成人交往的各种实践活动中,了解和认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一定的行为准则,并且进行各种行为练习,从而逐步形成友好关系等某些道德品质。
教师必须创造一切条件,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与同伴以及成人自由地接触和交往,使他们与同伴一起生活、游戏与学习。
这样才能逐步地培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学会分享、谦让等品德行为。
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比如盥洗、午餐等为形成道德品质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广泛的途径。
有的成人或由于低估幼儿社会交往的作用,或由于怕孩子发生纠纷,不允许幼儿之间更多地接触与交往,对幼儿的限制太多、太死,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幼儿正常的交往,不利于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
幼儿的日常生活也为教育者了解幼儿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表现提供了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认真细致地观察幼儿,抓住时机,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在游戏中,最能表现他们的真实思想和行为习惯。
幼儿的一言一行,一个目光,一个表情都反映着他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他们的思想。
因此,教育者必须深入研究幼儿的生活,通过各种现象,认真去探索幼儿的意愿和要求,捕捉他们心理的瞬间变化,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行为。
从中发现各种微妙的思想问题,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和教育。
实践证明,对幼儿没有了解,就没有教育,没有细心地观察,就没有细致的教育。
对幼儿在互相交往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冲突,教育者应及时正确地处理,帮助他们形成友好关系。
对于凡是牵涉较多人的问题和比较突出的有代表性的问题,要向全体幼儿进行教育。
对个别的问题个别处理。
处理问题要做到:
方法灵活,使人信服;
要明辨是非,处理公平。
这样才能有助于幼儿克服缺点和形成友好的相互关系。
如某孩子为了想多吃糖包,乘人不注意时,把盘子里仅剩的一个糖包吃了一口,又放入盘中。
教师在事后及时向他和全班进行了教育。
教师给幼儿讲了大象请客的故事。
大象过生日请来两只熊作客,大象做了三个甜饼,两只熊各吃了一个,剩下一个怎么办?
给谁吃?
让孩子们出主意想办法。
通过讨论,教师进一步了解了幼儿的各种思想,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收到比较好的教育效果。
日常生活中的常规和生活制度渗透着德育的内容,通过常规的训练和严格执行生活制度,培养幼儿有礼貌、有纪律、学会自制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㈡专门性的教育活动
德育活动是以德育为内容的专门活动。
教育者除抓好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工作外,还必须根据幼儿各年龄班德育的内容与要求,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行为表现,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一些专门性的德育活动,即为实施某项德育内容的教育活动。
如有关德育的谈话(主题谈话)、参观、讨论、上课、情境表演、木偶戏等各种各样的活动,通过具体的实例,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帮助幼儿形成一定的道德行为和习惯。
这样的专门性德育活动,形式应生动活泼,新颖有趣,富有吸引力,方法应灵活多样。
专门性的德育活动是向全班幼儿进行,但也可以分组轮流进行。
在每周的教育计划中应有安排。
这种活动可以在一日生活中的各个时间内进行。
如可在晨间组织有目的的谈话、散步、评价活动等;
可以结合有关课程进行。
如语言、体育、常识、音乐等课;
也可以在自由活动时间内进行。
每次活动时间的长短可视内容而定,一般不宜过长。
教育者应善于抓住幼儿周围生活中的事例,及时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改正缺点,提高他们的道德行为水平。
教育者要多采用幼儿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提出行为的方式,动手进行实际练习的方法。
拟人化的形象对幼儿更有特殊的作用,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㈢游戏、劳动与教学活动
游戏、劳动与教学活动也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社会规范,行为准则是在幼儿的活动中具体表现出来的,教育者应结合幼儿游戏、劳动和教学活动的不同内容,提出品德行为的要求,通过这些活动向幼儿进行德育。
特别是游戏活动是幼儿的重要活动,正是在游戏活动中,研究和反映着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及行为准则,具体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对形成幼儿的道德品质起着积极的作用。
六、幼儿德育的常用方法
为实现德育的任务,并收到良好的效果,还需要研究和选择正确的德育方法,为幼儿更好地接受德育创造条件。
向幼儿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有:
(一)范例
范例是对幼儿具有重要教育作用的典型事例,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行为来影响幼儿的一种教育方法,范例可以起到榜样的作用。
幼儿园常用的范例是故事中拟人化的形象,或者真人真事。
幼儿掌握行为准则是从模仿周围人们的行为和听到人们对行为的评价开始的。
因为幼儿思维具体和他们好模仿,幼儿又对自己直接目睹的行为易于理解,能比较长时间保持在记忆中。
范例对幼儿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影响与支配作用,要比语言指示来得快。
范例可以把抽象的道德认识具体化、形象化,幼儿对拟人化的形象特别感兴趣,使幼儿易于接受并见之于行动。
由于范例形象的刺激,他可以启发幼儿主动地按道德行为准则行事,可以使幼儿经常用范例对照自己,主动地制止自己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动和克服自身的缺点。
越是年纪小,范例的作用就越大。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
对儿童幼小的心灵来说,榜样与范例的作用就像阳光一样重要。
幼儿好模仿,但常从兴趣出发,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教师必须为幼儿选择和确立积极的范例。
这些范例必须能触动幼儿的情感,并能引导他们的行为。
在幼儿的品德形成中,第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范例,是父母本身的行为。
教师的良好道德面貌,也是幼儿模仿的最好范例,具有经常性、直接性的作用。
幼儿周围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范例和幼儿中的范例都能起重要作用。
在运用范例方法时,还必须不断地提高幼儿的认识和自觉性,避免盲目模仿的倾向。
范例主要来源:
①典范:
伟人、民族英雄、导师、科学家、思想家;
②示范:
教师或家长(身教重于言教。
马卡连柯曾说过“不要以为只有在你们同孩子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
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孩子。
你们是怎样穿衣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怎样发愁,怎样对待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
③评优:
幼儿园中的优秀者;
④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拟人化的形象,或者真人真事。
在实践中运用典范法的过程:
⒈为幼儿选好学习的榜样。
⒉激起幼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⒊引导幼儿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二)说服法
又称说理法,或讲解说理,即通过讲解、谈话、讨论等方式向幼儿讲清一些简单的道理,帮助幼儿分清是非,辨别好坏,使幼儿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并能用这些道德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动的一种方法。
说服是正面引导原则的具体体现。
说服的方式,一种是讲解,即结合具体事例,以简明生动、形象和语言,向幼儿讲清道理,进而掌握正确的行为标准。
如通过讲“萝卜回来了”和“小山羊过桥”的童话故事,使幼儿具体理解了小朋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道理,并明白要互相谦让的一些行为准则。
第二种是谈话,即以师生对话的形式,针对幼儿品德教育的具体问题,诱导幼儿自己得出结论的一种教育方式。
如根据幼儿在品德教育中共存的问题,进行情境模拟表演,看过表演后,让幼儿围绕着行为准则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谈话。
第三种是讨论,这是就一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五讲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第五 幼儿 社会性 发展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