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与中学语文论文 5篇语文论文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393662
- 上传时间:2022-12-16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9.61KB
创新教学与中学语文论文 5篇语文论文Word格式.docx
《创新教学与中学语文论文 5篇语文论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教学与中学语文论文 5篇语文论文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新教育中学语文论文篇二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列夫托尔斯泰说“:
如果一个人在学校学习时,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就只会模仿和抄袭。
”创新是人所具有的原始欲望,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常表现为敢于突破前人的规范,善于变换角度重新审视事物,善于从前人或他人的失误和错误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知识是动态的,不完善的,发展的,是没有终极的真理,敢于坚持正确的看法,不唯书,不唯上,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坚定自信,敢于尝试和实践也是创新。
何为创新教育?
简单地说,创新教育是指根据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方法,实践启发式或讨论式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创新人才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方法。
对我国中小学来说,创新教育追求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发展的基础上,激扬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知识,创造性地用知识,而不是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消极地存贮知识的“记忆仓库”。
二、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缺失的主要体现
1.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学生主体虚假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样的理念早就达成共识,但在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今天,虽然一直在谈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还是大行其道,一切教学工作都是围绕各种考试的指挥棒走。
教师、学生承受了太多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压力,只有考试成绩显著,学生才能前程似锦,才会被社会所认可,所以,教学中一切都按照考试大纲来“传导授业解惑”,考试考什么就讲什么,考试怎么考就怎么教,整个过程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教学中的创新,都是设计好陷阱让学生跳,却要做出一副让学生自主阅读、主动发现的样子,一个问题的结论早在教师心中的,但教师绝不轻易说出来,而是“循循善诱”、千方百计地从学生嘴里引出自己所需要的结论。
2.重工具教育,轻人文教育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把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工具的掌握运用能力视为主要任务,而忽略语文的人文性,忽视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包括感情倾向、审美意识和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了对文章主题以及对句子和修辞方法的学习,而忽略了通过语文使学生与作品、作者产生思想碰撞,而使学生的情感得不到陶冶,审美能力得不到提升。
三、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1.营造宽松氛围,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师生提供一种心情愉悦、气氛融洽的心理环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乐教,使学生乐学。
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以亲切的微笑迎接每一个提问,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幼稚无理的问题,以欣赏的态度肯定充满灵性的“离经叛道”。
所有这些都能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爱意和期望,汲取智慧和力量,从而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开动脑筋,主动学习,创造性地掌握知识。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常用商量的口吻和激励的语言,以激励学生去探索和创造。
2.运用灵活的教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得要有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
教师能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地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因此,教师要努力把课堂变成一个充满个性意识的情感场,让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用生动的故事情节去感染学生,有意识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创新兴趣和强烈的表现欲望。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个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生特有的声响。
”我们只要巧妙运用创新教育方法,就可以调准音调,拨动学生的心弦,就可引导中学生形成爱思考、善质疑、敢批评的创新意识,培养中学生具有求新、求异、求真的创新能力,敢于挑战权威,挑战传统文化和传统观点,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把中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教育教学目标。
创新思维培养管理论文篇三
新语文课标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
其中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前提和先导,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文教学占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同样要培养学生创新作文能力,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创新作文教学。
从“创新作文教学研究”开展以来,笔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着重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侧向思维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旨在创新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写出立意“深、新、活”的好作文。
一、反弹琵琶,引发逆向思维
“杨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为一李姓男寿星写贺诗,适逢滂沱大雨,寿典难以为续,众人皆叹奈何,板桥提笔便写:
“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此时,旁观者嘘声四起,板桥不以为意,接着写道:
“滂沱雨为李公寿,李公寿比雨更多。
”当郑公停笔,掌声四起。
郑公能赢得一片掌声,是因为他能出其不意,出奇制胜,做出了令人羡慕不已的突破性发明创造。
是板桥的逆向思维助他赢得掌声。
逆向思维,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
这种思维方法,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如果,我们创新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法,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
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作文常依赖《作文宝典》等拐杖,根据范文割割补补,拾人牙慧,步人后尘,提不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毫无新意。
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的束缚,大胆地反弹琵琶,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写出人人心中皆有,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
如,指导学生写《爱》一文,我就启发学生: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爱,有爱才有温暖,才有幸福的生活,才有美好的未来……,有的学生说,我多么希望得到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爱——无论是父母的,还是教师的,或者是人与人的;
也有学生说,我得到了爱,因为生活中已经有人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它带来了信心、力量和勇气。
而最令人赞美的是,一位学生用了逆向思维:
我不需要父母或教师过分的爱,因为过分的爱限制了我的发展,过分的爱使我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隔阂,希望父母不溺爱,教师能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
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窄,显得新颖、独特,高人一筹。
其实,这种逆向思维,反弹琵琶的手法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以意料之外的惊人手法,达到深刻表现的目的。
巴尔扎克说得好:
“艺术家的使命在于找出两种最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于能从两种最平常的事物的对比中引出令人惊奇的效果”。
巴氏道出了逆笔的奥妙:
看似不合情理,实则相反相成,顺理成章,是一种巧妙运思方法。
当然教师在启发学生时,应加以强调,不能随心所欲,随意逆向,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否定一切;
在立意求新时不脱离实际。
二、旁敲侧击,引发侧向思维
宋徽宗时的一次科举考试,主考官出了一个画题《深山藏古寺》,画师们经过构思,有的在山腰间画座古寺,有的把古寺画在丛林深处。
寺呢?
有的画得完整,有的画出寺的一角或寺的一段残墙断壁……主考官连看几幅均不满意,原因是这些画均体现了半藏而不是全藏,与画题无法吻合,正当主考官失望之余,却有一幅画深深吸引了他:
在崇山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正一瓢一瓢地舀着水倒进桶里。
仅这么一个挑水的老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表现得含蓄深邃淋离尽致:
和尚挑水,不是浇菜煮饭,就是洗衣浆衫,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寺;
和尚年纪老迈,还得自己挑水,可见寺之破败,可见寺一定藏在深山之中,画面尽管看不到寺,观者却深知寺是全藏在深山之中。
主考官连连点头,称:
“好,这才是‘魁选’之作呀!
”这位画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运用了旁敲侧画,曲径通出的侧向思维,选择了和尚挑水的新颖角度来表现主题。
侧向思维,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旁敲侧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从侧面扩展和扩广,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它与逆向思维的区别在于,侧向思维是平行同向的,而逆向思维是逆向的。
其特点是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对一个问题从侧面进行换角度思考,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比较隐蔽的方向去,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获得新的结果,产生新的创造。
著名美术家齐百石老人有句名言:
“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
”道出了他作画出新的秘诀。
画画如此,写作亦然。
立意构思上妙用侧向思维法,可以使文章翻出新意,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
美国著名科学家,电话的发明人贝尔说过:
“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作文中运用侧向思维,可以使学生“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收到独辟蹊径的效果,达到文章出新意的目的。
有次学生作文,是学生司空见惯的文题《可爱的家乡》,很多学生思维呆板僵化,产生“套板反应”,都写家乡的山美、水美、人美,写家乡的土特产,写家乡的……。
当然写这些东西未尝不可,但写多了,会觉得腻味,毫无新颖感。
惟有一位学生妙用侧向思维,摒弃从众心理,避开大道走小径,写家乡人民毁掉神庙建文化楼,反映家乡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变化,体现了时代风貌,创意新奇,别开生面。
引导学生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学生运用侧向思维。
三、纵横驰骋,引发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的形式和其它发散形式的综合,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寻求解答问题的答案,它能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来。
当前,高考、中考都趋向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有它的优势,给了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如果长期的进行话题作文写作和考试,学生也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于是平时写文章或应试文章,只要能写三五几篇较好的记叙文、散文或小小说,什么考试都不怕,以不变应万变,写出来的文章势必局限于旧路老套,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使学生的思维僵化。
因此,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纵横驰骋多思遐想的习惯,让其思绪在广阔的天地里遨游,写出奇、新、美的境界。
不吊死在一棵树上,不局限于沿着一个方向或同一类扩散的思维,扩大思维量,提高思维变通性和流畅性,让他们“横看成岭侧成峰”。
如,《由牛所想到的》一文训练,我就引发学生通过多向思维,引发若干观点:
1、鲁迅先生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到郭沫若自比为“牛尾巴”到茅盾自比为牛尾巴上的“一根毛”,想到为人处世应谦虚;
2、从牛作业时昂首向前的形象,想到人们生活中应象牛一样充满活力、负重不辞;
3、从牛到“韧”劲、“强”劲,想到学习中遇到困难,应有一股牛劲,知难而进;
4、从牛的各种作用和牛的多方面的本领想到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像牛那样耕田、运输、提供牛奶……全心全意为人民做贡献;
5、从牛的反刍的生理特点,想到学习也应有琢磨精神,要有温故而知新的良好习惯;
6、从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想到“我为人人”的高尚品格;
7、像牛一样吃苦耐劳、不计报酬……有了这么多的观点,学生就能快速作出选择(择奇、择新、择美);
付之于文,还愁达不到“奇、新、美”的境界吗?
创新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21世纪的通行证,我们在创新作文教学时,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就能诱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学生就能写出富有创意的佳作。
创新识字教育管理论文篇四
我校参加的教育部重点课题“科学认读----主体开放潜能”识字课题的根本宗旨在于借助创新汉字教育的方法,开发儿童大脑潜能的目的。
课题实验每周只用一个课时上好“识字活动课”。
从儿童心理学的原理出发,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我们做了一些尝试。
一、在情境中学习识字
教师可以运用插图、实物、图画卡片、表演和多媒体等形象化的手段创设一种具体的识字情境,使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创设出生机勃勃、活泼高效的课堂学习氛围。
如教学《看菊花》(苏教版第一册)时,将生字、新词的学习放在“菊花仙子和大家一起学”这样一个情境当中。
上课开始,展示菊花的画面,美丽的菊花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了他们的喜爱之情。
这种形象化的手段,使学生对菊花有了感性认识,既有利于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又为创设识字教学情境埋下伏笔。
在生字教学中,每一个学习环节都让“菊花仙子”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之中,如:
“菊花仙子想听听你们读字读得怎么样?
”“菊花仙子想和识字认真的同学做朋友。
”等等。
通过这样的导语和环节,识字教学转化为情景教学,在教师充满感情的言语中,孩子们变被动的生字学习为积极地参与,他们真的会把彩虹想象成一位和蔼可亲的大姐姐,倾听他们的赞美,和他们一起学习,从而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新字,增长能力。
另外在游戏中识字也是一个好的识字途径。
在识字教学中,把一些汉字编成一个个儿歌、小故事,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识字的学习。
结合汉字的结构,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顺口溜的形式记忆汉字;
为了区别形近字,可以引导学生自编小儿歌、故事;
针对汉字中合体字尤其是形声字多的特点,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偏旁部首,再联系旧字,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游戏识字方法认识新字。
在游戏中识字,使识字不再是死记硬背的枯燥过程,学生在快乐的笑声中,在饱满的热情中识记生字,识字效果大大增加,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
二、针对学生实际水平,尝试师生合作教学识字
现在的孩子已经不同于以前的孩子了,由于家长知识水平的提高,他们对孩子的学前教育加强了,所以很多孩子在入学前已经认识很多汉字。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整体入手、学生参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尝试。
首先将本节课需要学生学会的生字出示出来,对于全班学会的生字不再具体学习,将学习重点放在词语的拓展上。
只有个别学生不会的字,可以通过“生生”间的互动来完成任务。
对于部分或大多数学生都不会写的生字,作为重点进行学习,而这个环节正是发挥基础好的学生积极性的时候。
可以请认识这个字的学生做“小老师”,在小组内先备好课,然后给全班讲一讲这个字,其余的“小老师”做必要的补充。
而教师此时作为一名学习的参与者,可以和孩子一起向“小老师”提问。
对于较难的字,教师还要在强化重点和难点上注重点拨。
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小老师”们的积极性提高了,其他学生又在一种平等融洽的氛围中学习了汉字,从而达到了一举多得的良好效果。
三、注重培养学生课外识字的好习惯
解读新课标精神,学习要做到课内外相结合。
所谓“课外学习”,就是强调学生要具备向生活学习的能力。
学生生活在多彩的世界中,汉字随处可见,作为教师要善于开发这一广袤而丰富的识字资源库,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地到课外识字。
因为学生周围的一切,只要是有汉字的地方,都可以成为其自主识字的资源。
学生掌握了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途径和方法,就等于插上一对无所不能的羽翼,从而在生活的识字王国中自由飞翔。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将识字内容延伸到课堂之外。
如在学完《识字4》(苏教版第一册)后,我布置学生课外收集资料的作业:
让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昆虫的资料带到学校,与同学们交流,还要通过各种方法认识所找的昆虫名。
学生不仅找来了各种各样的昆虫,更重要的是在交流中认识了多出教材十几倍的昆虫名,学会了许多新字,在一种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掌握了新知识。
此外,我还组织学生交流学习用品和玩具,发动学生积累街道两旁的广告标语、标牌和商店名等识字活动,力求最大限度地将识字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挖掘他们的识字潜力,是识字教学从单一的文本形式走向多元化。
四、在阅读中渗透识字方法,鼓励自主识字
课内外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将阅读训练和识字教学相结合,必然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低年级的孩子爱听故事、爱讲故事,认字后他们还愿意读一些有意思的童话故事书。
此时,一定要鼓励他们这种阅读的欲望,善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地识字,并渗透给孩子一些常用、最简便的识字方法,使他们对阅读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同时深深地意识到识字的重要性。
如何在阅读中促进学生多识字呢?
可以抓住低年级喜欢童话故事、爱表现的特点,举行故事会、朗读赛等,让学生把自己平时字喜欢的童话故事读给同学听,但要求他们提前做好准备,把故事中不认识的字要提前想办法认识。
如:
请教别人、,还可以用结合上下文猜字的方法,当然这种方法的使用要与师生间的合作学习相结合,通过同学间的互相交流和讨论,达到识字成果的共享。
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孩子们多认字的愿望,使他们充分体会到识字用处识字快乐多,进而提高识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要向多元化展开,要善于动脑,探索新方法、新途径,从而达到识字教学的最优化。
让学生体验到识字是有趣、有用、开放、智慧的,让儿童变得更聪明,真正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和谐地发展发展。
我们这样做关注了学生作为“人”的发展,关注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让学生体验识字的妙趣横生,让学生体验识字的博大精深,让学生体验到“书到用时方恨少”,让学生体验到“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正是科学认读所追求的境界。
创造性开发写作教育资源篇五
新课程背景下,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完美统一的教师,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教师,即创新型教师。
创新应该不神秘。
把原有材料的重新组合就是创新。
"
信息的发现与重组就意味着问题的发现与解决。
写作教学的资源应该也不远。
让我们用辩证的思想重新认识眼前的事物,用创新的思维去重新组合眼前的事物,我们一定会发现新的写作教学资源。
一、以“引导写作”为资源
在写作教学中,把自己写作的全过程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有选择地讲解给学生,引导他们一起写一篇文章,我给这种形式起了个名字叫"
引导写作"
。
这种作法对他们的写作,一定会比学一篇别人已经完成的文章有更大的帮助。
当时,学生正在练习以社会热点为话题的话题作文。
为了解决学生在话题作文中出现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我给学生上了一节“引导写作”课。
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选材要具体、新颖。
二是题目要吸引人。
不要以话题做文章题目。
三是内容要新鲜、生动、活泼。
四是文章结尾的议论,要有闪光的句子。
教学方法:
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一起写一篇文章的方法。
上课情况简述如下:
师:
写作话题作文选材要具体,不能凭空想象,泛泛而谈。
最好能具体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出示一则消息:
在距北京500公里的锡林郭勒草原一位叫包满仓的牧人杀了一只绵羊,竟发现羊胃里有两只未消化的草原鼠和十几只蝗虫。
这个材料很明显是说要保护草原。
那么,选择什么角度,又新颖,又便于表达这个意图呢?
同学们讨论后一致认为:
用第一人称讲述羊吃蝗虫和草原鼠最好。
很好。
题目是文章最显眼的地方。
一定要拟得新颖、有文采,让读者有眼前一亮而不读不快的感觉。
那么,用“保护环境”、“保护草原”怎么样?
这样的题目当然被否定了。
学生们纷纷拟题。
有的确实很吸引人,比如:
“咩——”,“饿羊”,“绵羊猛于虎”等。
“最近几年世界各地天灾人祸接连不断,我们,拟一个刺激的题目吧”。
大家一致同意,就拟题为:
“比‘天灾’还恐怖”。
师问:
羊为什么吃蝗虫,吃草原鼠?
学生纷纷回答,草原被破坏了,羊没草吃了,只好吃肉。
问:
羊吃肉这种现象说明什么?
答:
环境被破坏得太严重了,今天羊难以生存,明天,人就难以生存。
大家的认识很正确。
那么,怎么写这个过程呢?
能写成一口吞掉蝗虫,又一口吞掉草原鼠吗?
引导学生讨论,讨论结果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由于过度放牧,破坏惨重,没有草了。
羊很饿。
比爸爸妈妈上班了,得吃方便面还饿。
羊很想吃草,看什么都是绿的,饿得两眼发绿了。
它看见一片草叶,赶快去啃,一下啃住了一只蝗虫。
怎么写草原鼠呢?
更想吃东西了,更饿了。
对。
文章的情节要写得一浪更比一浪高。
怎么表现饿得更厉害了?
头晕,肚子疼,饿得看不见了。
这些都不错。
如果和前边照应,还用眼睛看到的颜色来表现,怎么写?
两眼发黑。
看见一个黑球,以为是干草团,一口吞了下去,结果是草原鼠。
想象一下,本来吃素的羊,现在吃荤会有怎样的感觉?
难受!
很香!
(两种意见。
)
都很好。
它吃了两只草原鼠呢。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羊,第二次看见黑球会怎么样?
对,还会吃。
感到难受也得吃。
感到很香更会吃。
想象一下,吃两个草原鼠、十几只蝗虫,羊的眼睛会是什么颜色:
红色!
血色!
眼睛红会怎样?
吃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创新教学与中学语文论文 5篇语文论文 创新 教学 中学语文 论文 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