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规划》讲稿十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391247
- 上传时间:2022-12-16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55.57KB
《生态规划》讲稿十Word文档格式.docx
《《生态规划》讲稿十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规划》讲稿十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保护自然的原则
2、持续性原则
3、多样性原则
4、综合性原则
保护自然的原则
保护自然景观资源及维持其生态过程和功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
原始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迹、森林、湿地等对于区域的自然生态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景观生态规划中应优先考虑。
持续性原则
景观生态规划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立足于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保障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这就要求景观生态规划要把景观作为一个正题来考虑,使景观的结构、格局、比例与自然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寻求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统一,使景观的整体功能最优。
多样性原则
景观多样性指景观单元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反映景观的复杂程度。
多样性与景观结构、功能及其稳定性有密切的关系。
它既是景观生态规划的准则,又是景观管理的结果。
综合性原则
景观生态规划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工作,需要不同学科、不同方面的参与,同时,景观生态规划的目的要求在规划中必须全面和综合分析景观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而综合性原则是景观生态规划的基本原则之一。
景观生态规划的程序与内容
景观生态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规划过程,涉及到景观生态调查、景观生态分析、景观综合评价与规划的各个方面。
其内容包括景观生态调查、景观生态分析、规划方案分析评价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七个具体的步骤。
1、景观生态规划的目标与范围
在规划之前必须明确规划的区域范围和规划的目标。
一般规划的范围是由管理决策部门确定的。
规划的目标依对象和目的而有所不同,可分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保护区规划;
景观结构调整规划等。
2、景观生态调查
通过调查和收集规划区域的资料与数据,了解规划区域的景观结构与自然过程、生态潜社会经济及文化情况,获得对规划区域的整体认识。
一般分为历史调查、实地考察、社会调查、遥感等类型。
3、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分析
按照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影响程度,景观可分为自然景观、经营景观、人工景观三大类。
不同的景观具有明显不同的空间格局,如自然景观具有原始性和多样性特点;
经营景观单一且面积大,常与道路、防护林网、自然的或人工的河道、水体、残存的森林等构成景观格局;
人工景观表现为人工建筑物完全取代原有的地表形态和自然景观,人类系统成为景观的主要生态组合。
景观格局可以用景观优势度、景观多样性、均匀性、景观破碎化程度、连通性等一系列指标衡量,它们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景观结构特点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景观中的生态过程包括能流、物流、有机体流,它们通过水、风、飞行动物、地面动物、人类等五种驱动力的作用,发生扩散、传输和运动,从而导致能量、物质和有机体在景观中的重新集聚与分散,形成不同的土地利用格局。
因此,对景观的格局和生态过程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规划区域景观的理解,有助于在规划中确定如何调整或构建新的景观结构,增强景观的异质性和稳定性。
4、景观分类与制图
景观分类和制图是景观生态规划的基础。
景观分类是以功能为出发点,根据景观的结构特点,对景观进行类型的划分。
通过景观分类,全面反映规划区域景观的空间分异和内部联系,揭示景观的空间格局和生态功能特征。
景观的生态分类包括单元的确定和类型的归并两方面的内容。
在方法上可采取自上而下的划分或自下而上的合并两种方法。
对于景观分类单元的确定,强调结构的完整性与功能的统一性,由于景观生态系统本身具有多层次性,因而划分的单元也要相应隶属某一层次。
在实际工作中,目的不同、研究的区域范围大小不同,所确定的单元的层次等级也就不同。
在确定了个体单元后,按照一定的属性特征和指标,对各次单元进行类型归并,是景观生态分类的另一个主要方面。
根据景观生态分类结果,客观而概括地反映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面积比例关系,就是景观生态制图。
它是景观生态规划的基础图件。
5、生态适宜性分析
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是景观生态规划的核心,它以景观生态类型为评价单元,根据其所处的资源与环境特征、发展需求与资源利用要求,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生态特征,评价景观类型对某一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划分景观的生态适宜性等级。
其具体方法参见第五章的论述。
6、景观功能区划分
每一种景观类型都可能有多种的利用方式,在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还要考虑目前已有的利用方式的适宜性、改变现有利用方式有无可能、技术上是否可行、景观特性与人类活动的分布等问题。
将区域按照景观结构特征、景观的生态服务功能、人类的生产和文化要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形成合理的景观空间结构,有利于协调区域自然、社会和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7、生态规划方案及评价
基于上述步骤可以对区域景观的利用方式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规划方案与措施,但这些方案是否合理可行,是否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评价。
(1)成本—效益分析方案与每一项措施的实施都需要有资源和资金的投入,同时实施的结果也必然带来一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必须对各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进行经济上的可行性评价,以选择投入低、效益好的方案。
(2)对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方案的实施必然会对当地和邻近区域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要对这种影响进行评价,分析其影响是有利的还是不利的,以确保方案的实施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支持。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1、城市景观的概念与特征
2、城市景观生态建设规划
城市景观的概念与特征
1、城市景观的概念
2、城市景观的特征
城市景观的概念
城市景观是指城市地域空间的景物或景象,它是在一定区域内以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的高密度人群、人工建筑体的集合,是由人类凭其强大的经济与技术能力而建设起来的人造景观。
城市景观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口快速增长与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的结果,是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科技的中心,也是一定区域内交通聚散的枢纽。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劳动分工逐渐细化、生产关系改变和生产产品有了剩余的前提下,逐渐由农业居民点(村或庄)转化而来的人类集中活动的地域。
城市景观在区域尺度上,往往被当作斑块来对待,其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
但在小尺度上,城市本身又是一个景观单元,其内部不同规模、性质的部分构成了这一单元的景观结构要素。
城市景观的特征
(1)城市景观生态单元以人为主体
(2)城市景观的不稳定性
(3)城市景观的破碎性
城市景观生态单元以人为主体
这是城市景观区别于其他景观的重要特点。
人类活动影响强烈,因而城市中的自然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城市内部以及城市与其外部系统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主要靠人类活动来完成。
城市景观的不稳定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景观变化很快,表现出强烈的不稳定性和动态性。
尤其是城市边缘区,城市动态扩展强烈。
再就是城市在物质和能量上表现的对外部的强烈依赖。
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就会影响到城市。
城市景观的破碎性
城市内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将其切割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引进斑块,这与大面积连续分布的农田、自然景观形成明显的对比。
城市景观生态建设规划
(1)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内容
(2)城市景观生态建设规划的目标
(3)城市景观生态建设规划的原则
(4)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要点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内容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就是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合理地规划景观空间结构,使廊道、斑块及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使景观不仅符合生态学原理,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而适于人类聚居。
从规划的对象来看,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环境敏感区的保护规划,二是生态绿地空间规划,三是城市外貌与建筑景观规划。
环境敏感区的保护规划
环境敏感区是对人类具有特殊价值或具有潜在天然灾害的地区,这些地区往往极易因人类不当之开发利用活动而导致环境负效果,属脆弱地区。
依据资源特性与功能差异,环境敏感区可分为:
生态敏感区、文化敏感区、资源生产敏感区和天然灾害敏感区。
生态敏感区
对城市景观来说,生态环境敏感区包括城市中的河流水系、滨水地区、山丘土丘、山峰海滩、特殊或稀有植物群落、部分野生动物栖息地等。
文化景观敏感区
文化景观敏感区指城市景观中具有特殊或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区,如文物古迹、革命遗址等。
资源生产敏感区
资源生产敏感区有城市水源涵养、新鲜空气补充、土壤维护、野生动物繁殖区等。
天然灾害敏感区
天然灾害敏感区包括城市可能发生洪患的滨水区、地质不稳定区、空气严重污染区等。
脆弱性与不可逆变化及稳定性的损失有关,因此,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应首先做好环境敏感区的保护规划。
生态绿地空间规划
对城市中的河流水系要疏通河道,在两旁建一定宽度的绿色廊道。
在文物古迹周围建设直径大于500m以上的绿化天窗,这样不仅可以衬托文物古迹的庄严、雄伟,而且绿化后可使古建筑群与周围现代建筑群分开,避免古建筑群与周围现代建筑紧挨着而显得不协调。
对天然灾害敏感区,同样要注重绿化,提高生态环境质量,防止水土流失,减轻自然灾害。
城市景观是经济实体、社会实体和自然实体的统一,它具有两种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的属性,而以人类生态系统为主。
城市规划学家芒福德就很注重城市中的自然生态系统。
芒福德认为城市与区域本质上是不应分开的,城市是区域的一部分。
他认为,在区域范围内保持环境绿化,这对城市文化来说极其重要,一旦这个环境被破坏、被掠夺、被消灭,那么城市也随之而衰退,因这两者的关系是共存亡的。
他认为,城市更新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重新拥有绿色环境,使其重新美化,充满生机。
并强调“保持城市社区的林木绿地,阻止城市无限增长吞噬(shi)绿色植物、破坏城乡生态环境。
不仅要保持肥沃的农业和园艺地,以及供人们娱乐休息和隐居之用的天然园地,而且还要增加人们进行业余爱好的活动场所”。
为此,他提出休闲场所的临近性。
并提倡要“创造性地利用景观,使城市环境变得自然而适于居住”。
一个城市,改善环境质量除了主要依靠对污染的防治和控制外,还要重视发挥自然景观对污染物的承载作用,特别是天然和人工水体、自然或人工植被、广阔的农业用地和空旷的景观地段,都可作为景观生态稳定带的骨架。
协调人—地矛盾,将自然组分重新引入城市是国外城市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中心。
可见城市绿色生态空间对城市景观非常重要。
城市绿色生态空间可分为:
公共绿地、居住绿地、附属绿地、交通绿地、风景区绿地、生产防护绿地等。
城市绿地覆盖率要达到一定的面积。
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即从卫生学上保护环境的要求和防灾防震的要求出发,城市绿地面积要在50%以上;
从大气O2与C02的平衡来看,城市居民每人要有10m2森林面积。
事实上,加上城市燃料所产生的C02,则城市每人需要有30--40m2的绿地面积。
城市绿地覆盖率应在30%--40%较好。
根据联合国生物圈生态与保护组织的规定,城市居民每人要有60mz的绿地,居住区每人要保持绿地28m2。
而目前国内许多城市人均绿地远小于30m2,覆盖率也低于30%。
根据国家建设部统计,1991年度城市居民人均公共绿地4.1m2,建成区绿地率平均为16.9%,城市平均绿化覆盖率为20.1%,有半数以上城市人均公共绿地不到3m2。
可见城市生态绿地建设的差距很大。
生态绿地不仅要数量多而且要分布均匀,大斑块与小斑块相结合。
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大型植被斑块具有多种重要生态功能,并为景观带来许多益处。
另一方面,小的植被斑块可以作为物种迁徙(xi)的歇脚地。
所以,小斑块是大斑块的有效补充,不能取而代之,应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通过廊道连接起来。
城市景观中,道路廊道的车流、人流集中,废气、噪声集中,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因此,最好把绿地廊道与道路廊道结合起来,在道路两边规划一定宽度与不同形态的植被带,有利于改善道路的环境质量,有利于消除环境死角。
再则,城市景观中道路廊道密布,把绿地廊道沿道路分布,有利于增加绿地面积,且有利于绿色植被均匀分布于城市景观中。
第三,通过绿色廊道把景观中各斑块连接起来,有利于各斑块中的小型动物沿廊道移动。
城市外貌与建筑景观规划
一个城市的景观生态规划,就是要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创造优美的城市景观,因此,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还要考虑城市外貌与建筑景观的总体布局,就是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现状条件,对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总体构思,确定城市建设艺术的骨架,体现城市美学要求。
美有自然美与人工美之分。
起伏的地势山丘、弯曲多边的江河湖海、富有生意的树木花草之美为自然美;
建筑、道路、立交桥、雕塑之美为人工美。
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和谐统一,才是城市总体之美。
城市外貌要与城市的地形等自然条件相适应。
平原城市,建筑群可布局紧凑整齐,但为了避免城市总体布局的单调,在绿化地段可适当挖低补高、积水成池、堆土成山,增强立体感。
在建筑群景观的布置上,高低搭配得当,广场、道路比例合理,使城市具有丰富的轮廓。
丘陵山区,地形变化较大,城市外貌与建筑景观布局应充分结合自然及地形条件,一般采用分散与集中结合的办法,同时在高地上布置造型优美的园林风景建筑,丰富城市轮廓,如拉萨的布达拉宫,建筑群依山而立,充分发挥了山势的作用,具有雄伟壮丽的艺术效果。
建筑景观不但要与城市的性质、规模等相适应,而且建筑群之间要协调,特别是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群之间要协调。
现在一些古老的城市在古建筑旁紧挨着就是现代建筑,如沈阳市怀远门两边的现代高楼与怀远门紧紧相连,影响了怀远门的庄严雄伟的外貌,很不协调,很不美观。
因此,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要注意建筑群之间的协调。
如遇两类不同风格的建筑或建筑群时,中间用一定宽度的植被带分开,使二者之间实现完美的过渡。
具体规划应根据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城市现状及与周围自然条件的关系而定。
城市景观生态建设规划的目标
城市景观生态建设规划总的目标是改善城市景观结构,改善城市景观功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景观的持续发展。
具体地说有如下目标:
①安全性
②健康性
③便利性
④舒适性
安全性
保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在重大灾害如地震、火灾中,作为疏散居民的场所,从而保证广大市民免遭不幸,这是社会目标。
健康性
有两种含义,一是维护城市景观生态健康,即维持城市景观的生态平衡;
二是保证市民在生理上及精神上的健康。
这既是生态目标,又是社会目标,同时也是经济目标。
因为居民的身心健康,不仅可以节约医疗保健费用,同时,具有良好的身体,才能全身心地投人工作,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便利性
经济有效地确保城市生活、游憩(qi)的方便,在居住区或居住小区范围内,游憩不用乘公车,步行可方便地到达。
这是社会目标。
舒适性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技术和自然于一体、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供高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创造一个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
这既是社会目标,又是生态目标。
城市景观生态建设规划的原则
根据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内涵及目标,要做好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应当遵循如下原则:
①环境敏感区的保护原则
②多样性原则
③持续性原则
④生态原则
⑤社会原则
⑥美学原则
环境敏感区的保护原则
保护环境敏感区有利于提高城市景观的异质性。
多样性导致稳定性。
该原则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要针对城市景观中自然生态系统少的特点,适当补充自然成分,协调城市景观结构;
二是在补充自然成分中要注意物种的多样性,避免以往园林建设中的物种单调、结构简单的状况;
三是廊道、斑块形式多样,大小斑块相结合,宽窄廊道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坚持多样性原则就是维持城市景观的异质性。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要立足当前,兼顾长远,不仅当代人受益,而且要为子孙后代着想,要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原则
保护自然景观,注重环境容量,增加生态多样性,环境管理与生态工程相结合。
社会原则
尊重地域文化与艺术,使人文景观的地方性与现代性结合,城市景观的建设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结合,使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与促进城市文化进步相结合。
美学原则
使城市形成连续和整体的景观系统;
赋予城市性质特色与时代特色;
符合美学及行为模式,观赏与实用性。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要点
国内外的经验都表明,在居住环境的优化设计中有以下一些注意要点:
①通过生态调查制定土地利用规划,限定应保全的地区,指定需保护地段,勾画开发区的轮廓。
②土地开发要考虑水源、大气、生物、噪声和侵蚀等环境问题。
③建立区域开放空间系统,使城镇内部有均匀的绿地或旷地分布。
④使城市具有紧凑的空间结构,在城市核心之间分隔以有自然风景的活动区。
⑤尽可能把市区的文化娱乐设施转移至城郊或卫星城。
⑥组织和谐一致的土地利用,取消功能混杂、相互干扰的布局,如工厂和住宅商业楼的混杂。
⑦使住宅离开交通干道,至少使建筑正面离开街道,以减少噪声干扰。
⑧在道路终端周围或庭院设计住宅群,将住宅从面向热闹的街道转向面对安静的庭院或休闲活动空间。
⑨居住小区应避免单调划一,努力提供方便舒适、多种多样和各具特色的生活场所。
农村景观生态规划
农业景观的发展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即农业前景观、原始农业景观、传统农业景观和现代农业景观。
从根本上讲,原始农业、传统农业是一个自给自足、自我维持的内稳定系统,人--地矛盾尚不突出,人们未意识到农村合理土地利用的必要性,农村景观规划更无从谈起。
目前,中国部分地区正处于由传统农业景观向现代农业景观的转变过程中,巨大的人口压力,大量人工辅助能流的导入,使现代农业景观中人类活动过程和自然生态过程交织在一起,导致生态特征和人为特征的镶嵌分布。
化肥、农药、除草剂及现代农业工程设施的使用,使土地生产率提高,农业景观异质性,土地利用向多样化、均匀化方向发展,同时又通过土壤流失、有机质减少、土壤板结及盐碱化对农业景观变化产生影响。
农村各产业的蓬勃兴起,在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的条件下,各业相互竞争,物质、能量、信息在各景观要素间流动和传递,不断改变区域内农业景观格局,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时空格局的改变使得小尺度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已不能满足农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农业景观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对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农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理想的农村景观生态规划应反映农村景观资源提供农业的第一性生产、保护和维持生态环境平衡及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观光资源三方面的功能。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生存状况的差异,农村景观生态规划也有所侧重。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农业集约化程度高,自然资源条件也相对优越,其农业景观生态规划较注重景观生态保护及美学价值,如高强度农业景观多样性与土地覆被空间异质性,农田树篱结构变化与动物多样性以及利于动物迁徙、移动与水土流失的关系,满足于人们“重返乡村和走近自然”的欲望,农村景观生态规划中一些富有特色的新型农业模式相继产生,如生态农业和精细农业等构成相应的观光农业和示范农业资源。
风景园林区的景观生态规划
景观的视觉多样性与生态美学原理是风景园林区规划建设的重要依据与理论基础。
一个优美的、吸引力强的风景区通常都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巧妙结合,由地文景观、水文景观、森林景观、天象景观和人文景观构成的风景资源景观要素,通过适当地安排与组合,赋予其相应的文化内涵,以发挥其旅游价值,可供人们进行游览、探险、康体休闲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
自然的文化概念有别于生态功能的科学概念,景观外貌可反映其文化价值,而文化习俗也强烈地影响着居住地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空间格局;
人类对景观的感知、认识和评价直接作用于景观,同时也受景观的影响。
关于景观美学质量的量度,人类行为过程模式研究认为,人类偏爱含有植被覆盖和水域特征、并具有视野穿透性的景观。
信息处理理论则认为,人类偏爱可供探索复杂性和神秘性的景观,有秩序的、连贯的、可理解的和易辨别的景观。
在具体进行园林景观的规划和设计时,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①生机:
少盖房子多留绿地,以使景物充满生机,景点应以绿色生态系统为主,而不要以亭、台、楼、廊为主;
②野趣:
设计要有野趣,力求接近自然。
自然景观的韵味往往比雕琢的几何图案更具魅力;
③和谐:
要使人工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保持和谐、协调;
④格调:
注意发挥地方的、民族的特色,包括建筑物的格调、材料和应用于造园的生物种;
⑤容量:
精心设计以增加景观的容量,以小见大。
近年来,一些原本以科学原则为指导的植物园、树木园也考虑扩大其功能,从而提出建立生态景观园的构想。
这类园林应注意以生态仿真作为设计基础,即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外貌和结构、功能关系,并取得高于自然的观赏效果;
以植物工程为主要手段,在植物配置方式上务必与环境相协调;
在景观的规模与尺度上创造出有代表性的自然风物,有别于一般的风景园林。
自然风景旅游区是由许多相互关联、依存和制约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构成的,以自然景观属性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生态系统。
从景观生态角度来看,主要包括山地、森林、草地、各种水域和沼泽等景观生态类型,其共同特点是保持着大自然原有风貌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有些还有丰富独特的人文过程、浓郁的民俗风情,成为人们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理想境地。
经营者以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各种服务,目的是使自己获得最大经济效益,这必然向景观生态系统提供更多的能流和物流,对系统内的生物种类组成、种群数量比例和土壤的外部形态等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同程度地改变了景观面貌,进而影响了景观价值。
因此,旅游区景观生态规划的重点是如何协调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和维持景观生态系统的生态整合性(结构与功能的完整)的关系,开发建设与景观生态破坏的关系,以及景点、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和建设。
目前中国许多风景旅游区,由于人工干预和开发过度,使景观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自然风景区的生态规划必须因景制宜,适度开发,对风景旅游区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以环境容量和景观生态保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态规划 生态 规划 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