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诸侯国选7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388904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3.24KB
周朝诸侯国选7文档格式.docx
《周朝诸侯国选7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朝诸侯国选7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燕庄公时在山戎的侵略下险些亡国,靠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军事帮助才得以保全,并进而在日后有了发展,成为春秋时期十二诸侯之一。
前323年,燕国参加了公孙衍发起的“五国相王”活动,燕易王称王。
前320年,燕国发生子之之乱,国都被齐国、中山国攻破,在赵武灵王支持下,姬职即位,是为燕昭王。
燕昭王即位后招贤纳士、励精图治,燕国国力大增,占领了中山国北境一带。
燕将秦开东向击胡,拓地千余里,直到辽东、朝鲜北部。
[3]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国、赵国、韩国、魏国合纵攻破齐国,几乎占有齐国全境(除了莒、即墨两城),燕国达到全盛。
燕昭王之后燕国一直内乱,前222年,燕王喜被秦国俘虏,燕国灭。
秦置燕国故地为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
。
燕国也是众多姬姓诸侯国中最后灭亡的国家。
历史沿革编辑
古燕地
燕(yān),甲骨文、金文作妟,已具有都邑的含义。
国君为姬姓燕氏。
第一代国君是是周武王的同姓宗室召公奭。
古代在北京地区有一个相当大的部族以“妟(燕)”为图腾、族徽和族名,并进而为地名、国名,夏商周三代分封诸侯国一直奉行“夏君夷民”的做法。
古燕地成于何时已不可考。
考古工作者在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乡童家林、黄土坡村一带发现了一处规模相当大的商周遗址,包括建于商末延续至西周的城址。
一些学者认为这就是商末时期燕首都城的遗址。
封国
燕国始封的具体时间,在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至周成王亲政之间,西周封宗室召公于燕。
但召公并未前往,由长子克,前往就任(据杨宽《西周史》考证,周公东征后,始封召公子克于燕)。
地点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因封地在燕山,故国名为燕。
燕国的都城在“蓟”(位于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
西周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消灭了蓟国、韩等。
燕国自建国以后较长时间内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文化较中原落后,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险些亡国。
前7世纪时,山戎先后南下攻伐郑、燕、齐等国,燕桓侯时被迫迁都临易以躲避山戎的侵扰。
燕庄公时山戎对燕国大规模侵略,庄公不敌,向齐国求援。
凭借齐国“尊王攘夷”的军事帮助才得以避免亡国的厄运。
齐桓公为救燕出兵伐山戎,“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而南归”。
齐桓公在伐山戎时,同时把孤竹、令支也灭了。
燕惠公(《左传》作燕简公)时,燕国发生政治危机,惠公欲重用下层官吏以取代“诸大夫”,遭到了上层贵族的反对,惠公不得不逃往齐国避难。
诸大夫拥立新君燕悼公,并对要复立惠公的齐、晋联军采分化瓦解的策略,使得齐国承认了燕国拥立新君的现状。
[4]
齐国攻击
战国初年,各国纷纷进行改革,唯独燕国在变法改革方面默无声息,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
而齐国为了向北扩张,不断进攻燕国,前380年,齐夺取了燕的桑丘。
前373年,燕在林营(林狐)击败齐。
前355年,齐国侵掠燕国易水之地。
燕在韩、赵、魏三国的及时支援下,多次击退齐军,阻止了齐国的野心。
北方有来自东胡的威胁,此时对东胡采取防御为主的战略。
燕哙让国
参考:
子之之乱
前323年,燕国参加了公孙衍发起的韩、魏、赵、燕、中山“五国相王”活动,燕国在此年称王。
两年后,易王卒,儿子哙继位。
燕王哙在他即位的第三年,即前318年,作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大事,将燕王的君位“禅让”给相国子之,并把三百石以上高官的玺印全部收回,交由子之任命。
换言之,子之全面执掌了燕国军政大权。
此举引起了太子平等旧贵族的不服,在前314年时起兵攻击子之,失败,死于乱军之中。
这场内乱,造成了人心的涣散和国力的严重削弱。
齐宣王趁机伐燕,将军匡章率军在出兵50天内攻破燕国,燕王哙和子之被杀。
同时中山国也趁机出兵攻占了燕国部分领土。
在燕国军民的奋力抵抗和赵、韩、秦、楚等国的压力下,齐国不得不退兵,赵国拥立在韩为人质的公子职,并以兵护送至燕国,是为燕昭王。
招贤纳士
燕昭王招贤、燕昭王修筑黄金台、燕昭王求士、千金买骨
昭王即位后励精图治,决心兴复燕国,报仇雪耻。
采纳郭隗的建议,招贤纳士。
拜郭隗为师,给以优厚待遇,“卑身厚币以招贤者”,筑黄金台,“千金买骨”,结果各国士人“争趋燕”。
燕国很快的集中了一大批各方面的人才。
其中最著名的有四个:
苏秦、乐毅、邹衍、剧辛。
昭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后期又以乐毅为亚卿主持国政,经过二十八年励精图治,原本弱小的燕国成为一时之强。
破齐伐胡
乐毅伐齐
昭王及后派苏秦出使齐国,首先说服齐宣王归还前人趁燕国内乱攻下的十座城池,然后鼓动齐国攻打宋国,离间齐赵两国的关系,并在赵武灵王、魏襄王、楚怀王、韩襄王这些大国王侯之间进行外交游说。
前286年,齐国灭宋国,引起各国震动,各国频繁相会,推动了反齐联盟的建立。
前284年,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率倾国之兵联合秦、韩、赵、魏五国伐齐,获得大胜,五年内连下齐国70余城,报了当年齐国入侵燕国之仇。
此役后,齐国疆土只剰莒(今山东日照市莒县)、即墨二都。
燕昭王时,有燕将秦开,在东胡作为燕国的人质,东胡人很信任他。
秦开归国后,起兵袭击大破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结果燕国边境向东推进了一千多里,大大开拓了燕国的疆域,而燕国亦随即开始修筑北长城。
北长城西端起自造阳(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县东北),向东到达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北面)。
燕国的疆域打到了历史上最大范围。
在燕国全盛的时候,曾经攻取真番、朝鲜,让它们归属燕国,并为它们设置官吏,在边塞修筑防御城堡。
伐齐失败
前278年,燕昭王死,太子燕惠王即位。
燕惠王为太子时,就与乐毅不合。
齐国即墨守将田单知道燕国君臣相疑,利用这点,施反间计,燕惠王中计以骑劫代替乐毅,乐毅担心被杀,便逃亡赵国。
[5]
骑劫平庸无能,并无军事才能,他代替乐毅为将,造成了燕国军心动摇。
田单则故意诱使骑劫犯错误,以激励齐军的士气。
前279年田单以火牛阵一战大败燕军,骑劫为齐军所杀,燕军望风而逃,齐军很快就收复了失陷的70余城,趁势复国。
前272年,燕国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燕惠王为燕相公孙操所杀,并立惠王子燕武成王为傀儡。
招致了列国诸侯的声讨和攻伐。
燕赵战争
在燕武成王、孝王、王喜三代,为迎合秦国之意或乘赵国危难之机,不断挑起与赵国的争端。
前265年,秦国乘赵国国君新旧交替,政局不稳之际,连取三城,燕与秦南北夹攻,齐国派相国田单率军救赵。
西拒秦军之后,又率赵、齐联军对燕国进行报复,占领了燕地中阳(中人,今唐县)。
前259年,燕国趁赵国在长平之战大败之际,诱使赵北部的武垣令傅豹、王容、苏射率众投入燕国。
燕王喜时,在前251年、前245年分别派遣栗腹、剧辛攻赵,被赵国打败,赵军反击并包围燕都,燕国被迫割地求和。
前236年,赵再次率军伐燕,攻取狸、阳城。
结果燕国屡屡战败,使处于衰落进程的燕国更加衰弱不堪。
秦国则以救燕为名,不断出兵攻占赵地。
覆灭
燕太子丹年轻时在秦国作人质。
逃回燕国后太子丹并没有致力振兴燕国,而是寻找到一位叫荆轲的刺客。
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
前228年,秦国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逼近燕国。
前227年,太子丹送荆轲和他的13岁的助手秦舞阳到易水之畔(现河北易县)。
荆轲唱道: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之后荆轲刺秦王政未遂。
这一事件给了秦国一个进攻燕国的借口。
前226年,大将王翦率秦军占领了燕国的大半。
燕王退守辽东,杀太子丹以求和。
秦在燕故地设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
第二年,又设上谷郡、广阳郡。
前222年燕灭于秦。
秦军回师攻代,代王嘉被俘。
燕辽东故地和代地被秦分别设为辽东郡和代郡
63,小邾(郳)国是西周晚期至战国时期地处齐、鲁、宋、楚等大国之间的一个诸侯国。
明代万历二十四年《兖州府志》载有地图、文字,即当今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东江村。
楚宣王在位时(公元前369——前340年)灭邾、小邾,掠走了“二邾”的遗民南迁邾城
2002年,枣庄市山亭区东江村出土的103件文物,揭开了小邾国神秘的面纱。
专家经过两年的考证后初步确认,位于山亭区东江村的东江遗址,就是始建于约3000年前的诸侯国小邾国的墓葬区所在,从而也就确定了小邾国的都城所在地山亭东江村。
小邾国的墓葬区所在虽在东江村,此地旧属滕县,明清各版《滕县志》皆记载此为“靴头城”。
此地古遗迹众多,土地表面有很多砖瓦碎砾,加之此地有建设国都的条件。
而在古时候,国君有把墓葬埋葬在都城内的习惯,从而也就确立了山亭区山城街道办事处东江村这个地方就是小邾国都城所在地。
小邾(倪)国鼎盛时期的疆域大体范围为现在的山亭区全部,东达苍山县西部,北达平邑县、费县南缘,西达滕州市中部,南达峄城区,南北长约55公里,东西宽约45公里,总面积约2475平方公里。
考古确认天下颜姓源于春秋小邾国,小邾国贵族墓葬发掘之后,不仅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史学界的广泛关注,东南亚一些国家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颜姓人士也纷纷前来枣庄认祖
历史起源
出土文物
出土文物(7张)
以倪立国
后名小邾
春秋时期,邾武公夷父颜有功于周王朝,周王封他的庶子友来
,在商代子姓方国(诸侯国)的废墟上立国,国号仍叫倪国,友的子孙三代一直居城为国君。
到友的曾孙
犁来第四代国君时,始东迁四十周里建城立国(今枣庄市山亭区东江村),城初名犁来城、倪犁城,其后也被呼为倪城。
公元前653年,倪犁来始得周王之命晋封“子”爵。
倪犁来晋爵后,与位于今邹城境内邾国爵位相同,而且是同宗之国,为表示自己的国家由同宗邾国分立而建,国号又有区分,倪犁来更改国号,把倪国更名为小邾国。
自友到
犁来,四代国君才始称小邾子,倪犁来城也开始俗称为小邾城。
由于战争的原因,小邾国史——《小邾春秋》失传,《滕县志·
小邾世家》一文是依据《春秋》、《左传》、《公羊传》及战国以后的诸史书集纂而成,且标明倪城的地理位置,同时还吸纳了鲁国《陋巷志》的内容。
千百年来,史学界、地方志学界对这段历史多有争议,甚至否定枣庄境内的小邾国及国君友其人。
为此,清道光《滕县志》专载了在倪犁城出土的《马珍墓志》为佐证。
小邾国自友到他的曾孙
犁来,倪犁来之孙小邾穆公,穆公之孙惠公,惠公在位时春秋结束进入战国,惠公以下六世被楚国所灭。
这期间,小邾国共袭传十四代国君,灭国时约在公元前325年以后。
小邾曾一度复国,不久又被鲁国所灭亡。
邾古称邾娄,小邾古称小邾娄,鲁穆公在位时(公元前372——前289年),依据“邾娄”的合音拼为“邹”,始改邾为“邹”,改邾绎山为“峄山”(见《汉书》),
友立国的
城此后也呼为“土城”,才真正从政治上和名义上灭亡了“二邾”。
秦代在这里置县,汉高祖时分小邾为蕃(滕)县、薛(薛城)县,不久合并更名昌虑县,王莽时昌虑县又更名承县,小邾国终被淹没在名目繁多的郡县制里,最终才从历史版图上消失。
邾分三国
以父字为氏
邾国是子爵国,也史称邾子国。
邾国的先祖是晏安,晏安的五世孙侠始封曹称曹侠,是曹姓国,晏安的十二世孙是夷父颜。
夷父名克,字颜,另字伯颜,谥号邾武公,史称邾子夷父或邾颜公。
当时齐国推行霸业,夷父颜响应随从,去各国奔走联络,曾夜宿滕国和薛国。
邾原属鲁国的附庸,鲁国非常愤恨夷父颜的行为,被视为叛逆,借故向周王诬告夷父颜。
鲁是周王室同宗姬姓国,公元前678年,周王诛杀父颜,《左传》庄公十六年载有“邾子克卒”,时为周僖王四年。
夷父颜被诛后,周王命夷父颜的同母弟叔术代理邾国君位。
叔术名群,在曹姓公族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是位贤明有德的人,族人称他为群公子。
叔术代位十多年后,夷父颜的冤诛才得以昭雪,谥号邾武公。
这时,代国君叔术又把国君位子,让给了他的侄子、夷父颜的儿子夏父,夏父继位后史称邾文公。
邾文公在位五十一年,是邾国在位最长的一代国君。
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今邹城峄山之南另立新都见《左传》。
约在公元前643年前后,叔术来滥立国,滥在今滕州市东南30公里羊庄镇土城村。
至此邾国分立为邾国,小邾国和滥国,这便是史学界所说的“邾分三国”。
到公元前517年,滥国大夫黑肱弃滥奔鲁时,滥国国势开始衰微,
其后被灭亡。
当初,夷父颜娶盈姓女生盱及夏父,盱又名侉。
夏父即位后,侉迁
,在城北建庄园名侉庄,故址在今滕州市区东北二里,滕(州)平(邑)公路北侧一里,其后战乱人去园空,他姓氏迁来定居,至今仍名侉庄。
夷父颜蒙冤,友悲痛至极,遂以父字为氏始称颜友,倪城成为颜氏的发祥地。
友的七世孙、小邾穆公的公子
甲在宋国为大夫,华向之乱后奔郑国,其后子孙以倪为氏,称倪氏,倪城也成为倪姓的发源地。
64,谭国,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国君为嬴姓姓,少昊氏后裔。
西周穆王时期,分封了谭国,位置在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子爵爵位。
齐国公子小白出亡时,欲到谭国,谭国国君不予接待。
后来小白回国即位(是为齐桓公),谭国亦未有派人祝贺。
结果谭国在前684年被齐国所灭,谭国国君谭子流亡到同盟国莒国,谭子以国为姓以爵为名,为谭氏。
1、《济南通史》明确谭国君主是子姓。
谭国是商时遗留下了延续到春秋,为齐所灭。
2、根据江西族谱《谭氏源流记》、湖南《弘农堂五修族谱》、广东梧村《谭氏族谱》记载谭国为西周穆王时期所分封。
3.《诗经·
卫风》.《硕人》齐、卫、邢、谭四国连襟说明了什么?
4、《大东》疑似出于东周谭大夫,诗词暴露了姬姓周人欺压东方诸国,谭国还是姬姓?
.5.城子崖是春秋城。
大多数学者认为:
“章丘谭国应该是从东方地区搬迁而来,西周时期,谭国在东方地区,东周时期则在济南平陵城一带或临淄以东。
65,遂国是周武王封舜的后裔于遂(山东省宁阳、肥城一带)所建之国,是鲁国的附庸国,春秋时为齐所灭
古国名。
夏朝封虞舜的后裔于遂,历夏、商、西周三代。
东周僖王元年(公元前681年)被齐国所灭。
史书记载主要在孔子所著的《春秋》上。
66,温国,东周王畿之内的小国。
始祖为周武王的司寇苏忿生。
温国都邑为温邑,国君称温子,或以国君苏氏而称苏子。
温国国君苏子为周朝大夫。
周惠王二年(前675年),周朝爆发王子颓之乱,苏子是拥护王子颓作乱的周朝五大夫之一,作乱未成,五大夫先到苏子的温邑,然后苏子奉王子颓出奔卫国,卫国和南燕国联合讨伐周惠王,立王子颓为王,周惠王被迫流亡郑国。
两年后也就是公元前673年,郑厉公和虢国君主讨伐王子颓,杀五大夫,则苏子死于此难,温国苏氏国君不再为周朝大夫。
温源出于己姓。
周朝初年,颛顼有个后代被封在温,后来温国国君的子孙便以国名为姓氏,称为温氏。
春秋时期,温国附属于晋国,是晋国权臣谷至的封邑。
晋厉公对谷至专权很不满,就找个机会灭掉了谷氏。
谷至的子孙有逃到国外的,后来也以温为姓氏。
温庭筠,唐朝诗人、词人,太原人。
他文思敏捷,精于音律。
他的诗词多与闺情以及个人沦落,辞藻华丽、风格浓艳,大多收入《花间集》
周朝为了有效地控制广大被征服的地区和部族,分封姬姓贵族、功臣和联盟的异姓部落首领为诸侯,到各被征服地区去建立政权。
西周初年一共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姬姓的达53个之多。
周天子直接控制的地区称为王畿,包括都城镐京周围的关中平原和洛邑周围的河洛地区,王畿外的土地则有分封出去的各诸侯进行直接管理控制。
温国是其中之一。
公元前650年被狄国灭亡。
67,舒国位于安徽庐江县西南四十里的古舒城。
《春秋·
僖公三年》记载,公元前657年,徐国灭亡舒国。
但正如杨伯峻指出的,徐国难以控制离自己数百里的舒地。
因此此年之后群舒复起,重新见于《春秋》和《春秋左氏传》。
群舒国又复国,为楚国附庸,《春秋左氏传·
文公十二年》记载,公元前615年,群舒背叛楚国,楚国令尹成嘉俘获舒国君主和宗国君主,并进而围攻巢国[2]。
舒国国家灭亡后,群舒国的王室以国为氏,是为“舒氏”。
在春秋时期,江淮地区,舒国、舒庸国、舒蓼国、舒鸠国、舒龙国、舒鲍国、舒龚国等小国都是周武王灭亡商朝以后,皋陶后裔受封建立的,合称群舒国,实际上,这七个国家是联合在一起的一个军事集团,可以说近乎于同一个国家。
地理位置编辑
《括地志》云:
“舒,今庐江之故舒城是也。
即今安徽庐江县西南四十里的古舒城,庐江县城池乡。
灭国后,秦始皇统一天下,成为秦国庐江郡的治所。
68,弦国,周代一个较弱小的诸侯国,国君为嬴姓(一说隗姓),公元前655年亡于楚国。
弦国国君是古老的炎帝部族的后裔,西周时在豫南建国,爵位为子爵。
公元655年楚人灭弦。
弦国故地在汉代轪县和西阳两县之间,即今天光山县西北部。
北为息国,西北为江国,东边是黄国,弦国的建立体现出周人分封方国的战略
弦国作为周王朝分封的一个小诸侯国,在古代典籍中所保存的相关信息十分少,对于其族源,主要有两种说法:
南宋人罗泌《路史·
国名二》说它是少昊之后,“嬴姓国。
”“后纪七”又云:
“江、黄、耿、弦、兹、蒲、时、白、郯、复、巴……皆嬴国也。
”清人顾栋高《春秋大事表》认为它是隗姓。
对于这两种说法,认为它为隗姓方国是比较合理的。
罗泌之所以认为弦国为嬴姓,是因为当时弦国周边有很多嬴姓方国,如它西北的江国、东部的黄国等,并且它与江、黄等国还是同盟国,关系非常好,所以罗泌大概据此,也认为弦国当为江、黄之同姓方国。
但是,从《左传》等史料记载来看,弦国不可能是嬴姓。
《左传·
僖公五年》载“楚斗谷於菟灭弦,弦子奔黄。
于是江、黄、道、柏方睦于齐,皆弦姻也。
”所谓“弦姻”,说明江、黄等国与弦国长期保持着通婚关系。
按照周代同姓不婚的原则,可证明弦国与江、黄两个嬴姓国家非同宗。
关于隗姓的来源,学术界一般认为它们原本是北方狄人的一支,为古老炎帝部族的后裔之国。
《国语·
周语中》云:
“狄,隗姓也。
”韦昭说:
“隗姓,赤狄也。
”《国语·
郑语》又载史伯语曰:
“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
”韦昭曰:
“潞、洛、泉、徐、蒲,皆赤狄,隗姓也。
”汉人王符的《潜夫论·
志氏姓》说:
“隗姓赤狄,姮姓白狄,此皆太古之姓。
”可见从先秦到汉代的史料中,都认为隗姓源于北狄。
而名之为“赤狄”的隗姓正是炎帝一脉。
何光岳先生经过考证,认为北狄来源复杂,但皆属炎黄族系,如匈奴乃系夏桀之后,白狄、长狄乃黄帝之裔,赤狄隗姓为炎帝之裔。
炎、黄二族原是从西部东迁而来的,后来当两个部族的重心又从河北、山西向南转移之后,他们留在北方的余部保存着较多的原始部族特征,在后来的文献中统称之为北狄。
北狄在夏、两朝得以壮大,在商的时期,隗姓的赤狄则为商代西北部强大的“鬼方国”[3](323)。
经常威胁商王朝的安全,这在甲骨文中多有记载。
至周代,周王室为了安抚狄人,大肆分封北狄的各支为诸侯国。
如《国语》中所提到的潞、洛、泉、徐、蒲等均为隗姓的赤狄方国。
在夏、商、周三代,狄人的主要力量集中在陕西、山西、河北三省,但其势力已越过黄河而至中原地带。
《庄子·
徐无鬼》说:
“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途。
适遇牧马童子,问途焉。
”具茨在今河南禹州、新密、新郑间,为伏牛山之余脉,或称泰隗山、大隗山。
徐少华认为:
“‘大隗’或即隗姓族人的一支。
”(89)这种推测是有道理的。
说明,在很早的时候,隗姓赤狄的一支已经越过黄河南移至中原腹地。
徐少华认为周代在淮河两岸的复国、胡国均为周王朝所分封的隗姓方国(89)。
由此看来,在淮河南岸的信阳地区出现了一个隗姓的弦国,也就不足奇怪了。
齐桓公
弦国与复、胡等国是否同为一支,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隗姓的弦国当是在商代时期就南迁至中原的赤狄部族,周王朝将其封于豫南地区,与姬姓的蒋国和道国及随国、偃姓的蓼国和六国、嬴姓的江国和黄国杂处,一方面是为了平衡淮河上游各部族的力量,起到相互牵制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成为抵御南方楚国势力的一道重要屏障,对淮河上游地区的安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春秋》与《左传》分别有一次记载弦国,均在鲁僖公五年(前655年)《春秋》载:
“楚人灭弦,弦子奔黄。
”《左传》较《春秋》稍为详细:
“楚斗谷於菟灭弦,弦子奔黄。
弦子恃之而不事楚,又不设备,故亡。
”从这几句简短的记述来看,弦国在周代所封爵位为子爵,这也是淮河上、中游大多数异姓方国相同的爵位。
东周之后,楚国逐渐兴起,桓公八年(前704)夏天,楚武王“合诸侯于沈鹿。
”(222)这是楚国第一次以主人身份会盟北方诸侯,也是第一次公开征伐北方诸侯国。
楚文王和成王时期,开始征服和吞灭江、汉和淮河流域之间的诸侯国,“楚强,陵江、汉间小国,小国皆畏之。
”(楚世家)(1346)在征服江、汉间小国之后,楚人实力得以大大向北延伸,并以江、汉为大前方,沿淮河东进,先后服陈、蔡,灭息、邓。
在楚人的军事打击下,汉东方国不得不纷纷向楚人称臣、纳贡。
这些小方国又不甘心长期臣服楚人,为求自保,淮河上游诸小国便结成同盟,并且投靠中原大国,寻求保护。
当时的北方诸侯霸主齐桓公为了孤立楚国,也有意拉拢淮河上游的小国,在这种背景下,江、黄、弦、道、柏等国便加入了以齐国为首的北方集团。
也正因为加入了北方联盟,让楚人感到这些小国的不可靠,为建立稳固的淮河南方基地,楚人快速剿灭那些心存异志者,此前息国已沦为楚人的一个县,紧靠息国的弦国和弦国东边的黄国正是楚人所打击的主要目标。
在公元前655年楚成王以子文为大将,在弦国毫无戒备的情况下,一举灭掉弦国。
弦国君王只身逃至其同盟国黄国,弦国也从此结束了其生存历史。
7年之后,黄国也为楚人所灭。
楚人灭弦、黄之后,以弦、黄、息三国之地为重要军事基地,向北与中原诸侯争雄,向东经略淮河中游,于是弦、黄之地也就成了楚人与吴人反复争夺的军事要的。
昭公三十年》载:
“吴人侵楚,伐夷,侵潜、六。
楚沈尹戌帅师救潜,吴师还。
楚师迁潜于南冈而还。
吴师围弦。
左司马戌、右司马稽帅师救弦,及豫章。
吴师还。
”这里的弦,便是已经归属于楚的弦国故地
东周春秋时代有戎人之国名为陆浑国,陆浑戎,属姜戎一支,乃炎帝苗裔,公元前638年由敦煌(陆浑)迁到今中原豫西河南省洛阳伊川。
公元前525年为晋国所灭。
陆浑之戎是允姓戎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周朝 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