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适应不良的辅导下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387203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4.64KB
学习适应不良的辅导下文档格式.docx
《学习适应不良的辅导下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适应不良的辅导下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种不够完善的个性影响孩子与周围人的正常交往。
(2)学校适应不良的自我排解
a.教孩子自我分析,自我认识
造成学校适应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旦产生学校适应不良,首先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分析产生的原因。
分析要比较客观,不能把责任都推御到别人身上或客观环境中去。
在自我认识较正确的基础上,根据客观情况进行一定的调适,从而很好地进行学习,获取优异成绩。
b.让孩子调整人际关系
如果和父母关系紧张,首先让孩子要站在父母的角度来考虑,努力理解父母的苦心。
当观点不一致时,应想办法心平气和地讲明自己的想法,增进相互理解,使彼此间的感情融洽。
与同学关系比较紧张时,凡事多从他人利益着想,自己有错时应主动承认,道歉,对同学的缺点也要给予宽容。
平时多参加集体活动,多和同学交往,“化干戈为玉帛”。
教孩子调整情绪,化解焦虑,宣泄抑郁
如果为某事不高兴或感到焦虑,找个朋友、亲人或老师一吐为快。
有的孩子可能因为上一次考试成绩不好,而为这一次即将到来的考试感到焦虑和恐惧。
应把上次考试的情况分析一下,充满信心,在刻苦学习的基础上,却迎接新的挑战。
如果长时间感到心情抑郁,可以参加一些大运动量的体育活动,如打篮球、踢足球、长跑等,使抑郁得以宣泄。
c.让孩子改变不良个性特征
不良的个性会给学习成绩带来很大的影响,要想获得优异成绩,必须改变不良的个性。
及时诊治身心疾病
身体、心理上的疾病都会给学习带来不良影响。
对于心理障碍,可以通过咨询门诊进行心理咨询,使障碍得到及时排解,尽快回到健康、快乐的天地。
躯体有疾病,也要尽快找医生治疗,恢复健康的体魄,从而进一步刻苦学习。
2、造成适应不良的个性障碍及疏导方法
(1)怯懦。
怯懦的基本表现是:
胆小怕事,遇事好退缩,容易屈从他人,无反抗精神;
进取心差,意志薄弱
,在困难面前张皇失措;
感情脆弱,经不住挫折和失败。
一个学生一旦形成怯懦性格后,往往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
,从怯于与人交往到孤僻到自我封闭,而由此形成的不良人际关系,反过来又会加深怯懦。
为了矫正这类性格缺陷
,家长应要求孩子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气势激励,对怯懦的学生应要求他们学会自我打气、自我鼓励、自我暗示等方法来培养无所畏惧的气势。
勇于行动,
不怕失败,应该使孩子懂得:
越是感到怯懦的事越要大胆去做,只要你能大胆去做,你就能战胜你的怯懦。
(2)自卑。
自卑表现为对个人能力和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
自卑感强的学生,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无所作为,悲观失望
,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
为了矫正自卑性格,家长应要求孩子做到
正确评价自己,要有自知之明,即不仅能如实地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能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的长处。
正确地表现自己,有自卑性格的孩子,不妨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
正确地补偿自己,为了能克服自卑感
,可以采取以下两种积极的心理补偿
一是“勤能补拙”。
以最大的决心和最顽强的毅力去克服这些缺陷。
这便是积极的、有效的补偿。
二是扬长避短。
(3)狭隘。
狭隘俗称“心眼窄”、“小心眼”。
这种人受到一点委屈或碰到一点很小的得失便斤斤计较
,耿耿于怀。
具有这种性格的学生感情脆弱,意志薄弱,办事刻板,谨小慎微
,有时甚至发展到吝啬、自我封闭的程度。
矫治狭隘性格的方法,归纳起来有如下几条:
待人以宽,应懂得人际交往的互酬心理
,不要只想到自己的私利,生怕自己吃亏,甚至还想从交往中捞点好处。
充实知识,一个人知识多了,立足点就会提高
,眼界就会开阔。
主动矫枉,要引导孩子有意识地主动改变狭隘性格,特别要在大家印象较深、较为敏感的问题上作出较高的姿态。
(4)嫉妒。
嫉妒是看见别人某些方面(如才华、成就、品质、相貌等)高于自己而产生的一种羡慕
,也是不甘心自己无条件赶上别人而恼怒的情感以及由此所导致的相应行为。
嫉妒者往往不择手段地采用种种方法打击其所嫉妒的对象
,因而无论对学习、对工作,还是对集体、对他人都会造成有害的影响。
为了帮助孩子矫正嫉妒心理
,应指导孩子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缩小“我”字,要帮助孩子驱除私心杂念,拓宽心胸,即所谓“心底无私无地宽”。
善于自知,要使孩子懂得不服输、不甘落后是好的,但事事在人前,样样不服输,却是不可能的。
将心比心,当嫉妒的阴影笼罩自己心头时,应该设身处地地替对方想一想。
(5)孤僻。
性格孤僻者主要表现是不愿与他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厌烦、鄙视或戒备的心理。
这种人猜疑心重
,办事喜欢独来独往,人际关系不良,常此以往
,还容易导致心身疾病。
矫正方法是:
主动与人交往,可以从最简单的主动与同学打招呼做起
,主动与同学聊天。
多多参加各种文娱、体育、社交活动,深交几个朋友,主动关心别人,友谊在于培育
,不在于等待。
要主动伸出善意的手,就会被无数善意的手握住。
(6)猜疑。
猜疑表现为极度的神经过敏,遇事好疑神疑鬼。
比如,有些学生看到其他同学背着自己讲话
,就疑心人家在说自己的坏话;
看到老师有时对自己态度冷淡一点,就会 怀疑 老师对自己有了看法。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保持头脑冷静,注意调查研究,对人开诚布公,不要死要面子。
坚持待人以宽,许多猜疑是来自对别人要求过高,所以不要苟求别人。
3、学习不良孩子的心理辅导
进行心理辅导,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学习不良孩子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⑴缺乏学习的动机。
动机缺乏,学习没有干劲是学习不良学生最突出的心理特征。
研究发现,大约一半的学习不良孩子学习意愿弱。
⑵情感上存在障碍。
学习不良孩子遇到挫折容易焦虑、抑郁,有时,面对小小的冒犯就情绪失控,顶撞老师,违反校规。
⑶意志薄弱。
学习不良孩子容易受外界干扰,缺乏自制力和坚韧性。
研究发现,41.26%的学习不良孩子遇到困难爱打退堂鼓。
⑷自我概念消极。
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等一系列问题的回答。
学习不良的孩子自我概念消极,他们总认为自己无能,对完成学习任务没有信心,而研究也表明,学习不良孩子对自己学业的评价显著低于非学习不良孩子。
针对学习不良孩子的这些心理特点,家长应该也可以进行有效的干预。
下面为老师们提供几种具体有效的心理辅导方法。
第一,进行归因训练,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
第二,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
在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上,人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方法,如培养学习兴趣,给予成功体验,树立勤奋的观念,进行归因训练等。
其中,归因训练是激发孩子学习动机的一种有效方法。
归因理论认为,孩子将成功的结果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原因(如能力),或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原因(如努力),有助于维持和激发随后的学习动机,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
相反,孩子将成功的结果归于外部原因(如运气、难度),或将失败的结果归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原因(如能力),不利于维持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甚至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例如,某生考试失败,如果他将失败原因完全归于外在的因素,如运气太糟、题目太难,而外在因素是无法控制的,那么他在下次考试时就不会有很强的动机;
如果他将考试失败归于自己能力不足,而能力是不能凭自己的意愿予以改变或控制的,那么,他在下次考试时仍不会有很强的动机;
但如果他不把失败归于那些自己不能控制的原因,而是归于自己不够努力,那么,他对下次考试自然会有很强的动机。
归因训练就是要令孩子对成败的归因有助于其动机水平的提高。
教师应该尽可能让孩子相信:
努力是决定其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
要让孩子认识到:
努力是一种不稳定的因素,努力导致成功,不努力导致失败;
还要让孩子认识到:
努力也是一种可控的因素,它是可以通过个人意志控制的,预习、认真听讲、充分准备,可以提高学习成绩。
家长应该指导孩子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和努力),以增强孩子的满意感和胜任感,强化他们趋近成就任务的倾向,同时,还要尽可能避免孩子对失败做出稳定的、不可控的归因(如认为自己能力差),避免产生无望情绪和无助行为。
第三,运用心理疗法,帮助学生克服情感障碍。
过度焦虑、抑郁、攻击性过强都属于情感障碍。
可能导致情感障碍的因素有遗传、气质、家庭关系不良、父母的教育方式简单、学习压力过大、人际关系不佳等。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心理治疗方法(如认知疗法、行为矫正法)帮助学生克服情感障碍。
认知疗法有助于缓解焦虑和减轻抑郁。
认知疗法认为,不当的想法是引发不良情绪的原因。
例如,一个孩子凡是重要的事情我必须做得很好,一旦考试失败,他就会得出结论:
这真是一场灾难!
于是,焦虑伴随着这种想法而产生。
那么,什么是不当的想法呢?
心理学家认为,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隐匿着一些非理性的观念,如:
我强烈地希望成功地完成那些重要任务,所以在任何时候我都能漂亮地完成它们;
我强烈地希望得到那些我认为是重要的人的赞同,所以我一定总会得到他们的赞同;
我强烈地希望人们体贴、公平地对待我,所以他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这样对我……这些非理性观念就是不当的想法。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找出类似的想法,用恰当的想法取代它们。
比如,告诉孩子失败的确是一件不幸的事,但大可不必这么焦虑,因为希望自己做的每件事都完美是非常不易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对已具备一定的理性思考能力的中学生而言,这种方法是适用的。
行为矫正法有助于减少攻击性行为。
行为矫正法的原理很简单:
强化良好行为,惩罚不良行为。
在进行行为矫正时,有两点必须引起家长们的重视。
⑴惩罚的弊端。
惩罚虽然可以减少不当行为的发生频率,但并不能告诉孩子正确的行为是什么。
所以,对一个爱打人的孩子,与其用严惩来不让他打人,不如教给他用别的方法应付受挫的情境。
而且,惩罚容易导致恐惧和焦虑等不良情绪。
因此,在行为矫正时,家长应慎用惩罚。
⑵多用停止强化来减少攻击性行为。
错误地强化不当行为是导致这些行为增多的原因。
因此,减少攻击性行为最有效的办法是停止强化,让行为慢慢消失。
家长可能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在课堂上调皮捣蛋的学生,以此作为惩罚,希望这样能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实际结果却可能恰恰相反,同学们的嘲笑(实际上是一种强化)反而增加了这种行为出现的频率。
所以,明智的家长会私下告诫学生,让他遵守纪律,这样就减少了强化。
采用这种方法时,老师有耐心,因为停止强化后,攻击性行为的减少是缓慢的。
第四,从实现一个目标开始,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
培养意志力,一百句劝说抵不上一次成功。
塑造学习不良孩子坚毅品质应该从他们第一次用意志力实现自己制定的目标开始。
家长指导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定好目标。
家长不要越俎代庖,替孩子制定目标,因为只有孩子自己制定的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他们才会重视目标的价值。
目标不能过多,定五六个目标就意味着要同时实施五六个计划,任何人都会分身乏术,一般以一至两个为宜。
目标也不能过高或过低,过高的目标对本来就意志薄弱的孩子来说就意味着失败,而过低的目标有时无需意志力也能实现,达不到磨练意志的目的。
目标应该既有挑战性又经过努力能实现。
⑵树立正确观念。
家长要让孩子树立的第一个观念就是:
没有一个目标的实现是不需要以进行艰苦枯燥的劳动为代价的,关键在于从艰苦枯燥的劳动中寻找乐趣。
因为孩子可能会觉得,如果他们的目标不能给他们带来乐趣,那实现目标就是毫无价值的,因而停止了努力。
其次,要告诉孩子不要轻易地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目标的价值。
怀疑就像大坝上的小缺口,开始只是一个小口或小洞,如果掉以轻心,它们就会越变越大,最终前功尽弃。
⑶意志力减弱时的小处方。
写:
把目标写在纸上,然后贴在床头、书桌前、笔盒里;
听:
把目标用录音机录下来,每天坚持听几遍;
问:
假如实现了目标,感觉会怎样?
第五,给予无条件积极关注,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积极的自我概念有助于人们树立信心,克服困难。
所以,帮助学习不良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十分重要。
积极关注对自我概念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积极关注”就是“好评”,就是希望别人以积极的态度支持自己。
个体是依据对自己的直接认识与别人的评价来形成自我概念的。
在自我概念形成的过程中,个体怀有一种强烈的寻求他人“积极关注”的心理倾向,这仿佛是个体在为印证自我概念而找寻“证据”。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积极关注都有益。
积极关注有条件积极关注和无条件积极关注。
有条件积极关注指关注是有条件的——条件往往是被关注者必须达到关注者的要求。
它容易助长消极的自我概念。
如果学习不良孩子对自己的认识是正面的,而这些认识又不能得到家长与教师的正面评价——因为学习不良学生常常达不到像及格这样的在老师们看来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此下来,他们就会否定积极的自我概念,让消极的自我概念替代它。
家长与
老师应该给予学习不良学生的是无条件积极关注。
具体地说,无条件积极关注就是真诚地关心爱护孩子,勉励孩子,不对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尤其不应该一味地把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强加在他们身上。
无论孩子是失败了还是成功了,老师对孩子的态度都应该是接受和支持的。
有的老师认为,对缺乏自觉和学习动力的那些差生不提要求简直就是不负责任,但是,学习不良孩子缺少的不是外在的要求,而是内在的力量——能够自己对自己说“我行”的声音。
转变学习不良孩子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科学的方法是把心理辅导和学习指导结合起来。
4、学习粗心的辅导
学习粗心是小学生的通病,怎样才能改变这种不良的习惯呢?
观点一把做功课的时间化为功课量
玲玲是粗心大王,作业做错、漏做、计算符号看错,甚至剩下半题忘了做,弄得家长也跟着神经紧张。
怎么提醒她细心都没用。
据观察,她粗心的原因和大多数孩子一样,没把心思放在功课上。
比如家长规定她做1小时作业,她会不停地瞄时钟。
要是动画片快开始了,就更心不在焉。
你要是嘱咐她“再做20分钟去玩”,她竟泡时间,20分钟写了一行字,还错了两个。
有一次,家长无意中把督促她学习的条件改为“再做5道题才能玩”,结果她5道题做得有质有量,只用了23分钟。
从此找到了纠正玲玲作业粗心的诀窍:
化时为量,即把“再做25分钟”,改为“再做6题”。
这样,孩子的劲儿就来了,从“必须忍耐25分钟”的消极状态,转变为“快把练习做完”的积极状态。
这种积极状态能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不知不觉中克服了粗心的毛病。
观点二对孩子的粗心问题,教给方法比端正态度重要
志华很粗心,作业错误不断,糟糕的是考试也不例外。
期终考前检查他所有作业,结果令人吃惊:
至少有20%的题目因粗心而错。
这个问题非解决不可。
了解后发现志华做题直线向前,义无反顾,根本没想到还需要检查。
他把检查工作全部留给 家长和 老师了,你查出错误,他愿意改,可他自己从不主动发现错误。
于是,家长向他提出要求:
1.放慢作业速度;
2.自己必须检查;
3.检查方法是做一道检查一道,确信没错再做下一道。
很快,志华粗心现象明显减少。
因此我们认为,教给方法比端正态度更重要,因为对于孩子粗心问题,父母反复叮嘱他细心,简直毫无意义。
观点三利用“目标倾斜”,纠正作业粗心问题
强强粗心问题总发生在爱看的节目和规定的作业时间冲突时,这时,即便关掉电视或反复提醒他细心也无济于事,因为他心不在作业上。
根据心理学“目标倾斜”原理:
人们努力工作的前方应安排有快乐的报酬。
“目标倾斜”表明,人在接近目标之前的时刻,工作学习的曲线会显著地上升。
运用这个原理,家长把强强的作业时间,定在他想看节目播映前的1小时,效果很好,即使作业量比平时多,他也能高质量地完成。
这就是“先苦后乐”的“目标倾斜”;
倒过来,“目标倾斜”还可以“先乐后苦”,如孩子已经开始看电视了,强迫他去做作业,他肯定心不在焉,错误百出,长期以往,更会养成粗心习惯。
与其如此,不如采用“先乐后苦”的“目标倾斜”,看完电视再做作业,这时,他心定了,作业质量就保证了。
资料显示美国新近兴起“好好玩耍,好好读书”的教育模式,让孩子自主拟订游戏与读书计划,其原理即在此。
据报道,孩子拟订的计划,几乎都是先玩再做作业,结果作业粗心现象大有改观。
观点四、孩子粗心,要防备做功课疲劳
和许多孩子一样,小莉作业前半部分质量好,后半部分字迹潦草,错字别字很多,大多数家长会说孩子粗心,但我们以为这是疲劳所致。
心理学认为,疲劳是由于长时间持续活动,导致学习能力减弱、效率降低、错误率增加的心理状态。
疲劳不能恢复,粗心问题就难以纠正。
若适当休息,疲劳得以解除,学习“引擎”再度起动恢复效率,粗心问题便能解决。
如何设法帮小莉缓解疲劳呢?
许多父母担心孩子好不容易定下心学习,休息了心不容易收回来。
于是,送些点心,让孩子缓解一下就算休息了。
殊不知,保持与做功课一样的状态休息,心理的紧张是无法消除的。
因此,即便休息5分钟,也要离开书桌,最好忘掉功课。
这样,心理紧张才能得以缓和。
采用此法,不仅解决了小莉的粗心问题,她的视力也有好转。
观点五不要太在乎孩子的粗心问题,改了就好
低年级孩子,知识结构尚未形成,思维定势也不明显,作业出错的偶然性和随意性很大。
父母看到很容易的题目都做错了,就简单归结为粗心、不用功,甚至小题大做批评一通。
这是不正确的,其实不要太在乎孩子的粗心,做错了让他再做一次就行了。
我们反对父母过多批评指责孩子作业粗心,特别是低年级儿童,因为他们需要依赖父母的“眼睛”看自己。
家长渲染错误的严重性,主观上想引起孩子注意,克服粗心大意,而客观上不仅不能解决粗心问题,还严重地强化了孩子内疚、惊慌、恐惧,进而形成自我否定的消极心态。
因此,作业做错了,就事论事、有错改错,是孩子最直接的心理反应和最强烈的学习动机。
心理科学研究和教育实践都表明,及时纠正错误效果最好。
粗心是低年级孩子的通病,父母不必太计较,只要教给孩子自我反思和改正错误的方法,就是根本。
因为,孩子改正错误的过程也是探索成功的过程,随着他们身心发展,粗心问题是能克服的。
观点六从杜绝粗心的根源着手解决问题
数学考了59分,圆圆大哭一场,分析原因,一半分数因粗心而丢。
粗心让成绩大打折扣,确实可惜。
分析原因,其一,粗心和知识掌握不扎实有关,2+3等于几,你随口答来一定不会错,但一年级孩子就可能错,因为他还没形成自动反应。
所以,基础知识的掌握,到了能自动反应的程度,粗心会大大减少。
其二,粗心和习惯有关,比如平时作业马虎,粗心惯了,考试时便不由自主地犯老毛病。
所以,平时杜绝粗心,考试才能不丢分。
其三,粗心与性格有关,大大咧咧的性格有可爱的一面,但不拘小节办事粗心,反映在学习上,容易增加失误。
因此,安排孩子做一些需要耐心的事(枯燥简单的劳作等);
督促她提高平时作业质量。
此外,还要教她预防粗心的技巧,如写张提醒条放桌上;
复查时用反向代入法检验;
编一本错题集,了解自己易出错的地方,以便提防,重点检查。
6、校园交往技巧辅导
(1)与教师的交往
孩子们进入学校后,很自然地会把老师当成心目中的权威人物,不仅渴望老师的赞扬与肯定,也渴望与老师交往。
那么孩子 和 老师交往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第一,做好交往的心理准备。
缺乏 和 老师交往经验的孩子,在老师面前容易出现过度紧张、脸红、不知所措等不良反应,这有碍于师生关系的深入发展,若要克服这种现象,就必须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
首先,培养孩子的交往意识。
相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具有更丰富、更广博的知识,具有更多更深的人生阅历,也具有更为完整的人格和成熟的个性。
因此,在与老师交往的过程中,孩子可以获得老师的关心,学 习 老师的经验,接受老师的教诲,从而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并使自己不断成长和完善。
特别是师范生, 和 老师交往还有利于潜移默化地提高自我的教师素质。
因此,每个孩子都应培养主动与老师交往的意识。
其次,打好谈话腹稿。
由 于 老师与学生的特殊关系,初与老师交往的孩子有些不适应,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有位同学说,他每次和班主任谈心时都会出现思维短路,交谈的形式总是老师问一句他答一句,老师没话问了他也觉得无话可说了,这种情况让他尴尬极了,几乎令他丧失交往的勇气。
一般说来, 和 老师谈话都有一定的目的,或寻求学习上的帮助,或解决心理上的困惑等。
若在谈话前先想想自己要问什么,该说什么话,有备而来,就能有效地克服胆怯、紧张、口齿不清等现象,提高交往的信心。
第二,尊重老师的心理需求,给交往创造一个舒畅的心理环境。
老师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更注重的是心理需求,即精神满足。
有些学生为了拉 关系给 老师送礼,这容易掩盖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与信任,使师生关系物质化。
聪明的学生懂得尊重老师的人格,交往时有礼有节,用自己的进步表现作为献给老师的礼物,实际上,这更 能体现 老师的人生价值,使老师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其次,注意在适当的 时候对 老师的优点和成就加以赞赏。
有位同学趁课间休息时在讲台上放了张小小纸条,上面写道:
“老师,您上的课好精彩!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习 适应 不良 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