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诊疗常规.docx
- 文档编号:18380031
- 上传时间:2023-04-24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0.56KB
胆囊结石诊疗常规.docx
《胆囊结石诊疗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胆囊结石诊疗常规.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胆囊结石诊疗常规
胆囊结石
概述、定义
胆囊结石主要见于成人,女性多于男性,40岁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结石为胆固醇结石或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和黑色胆色素结石。
别称胆结石
病因胆囊结石与多种因素有关。
任何影响胆固醇与胆汁酸浓度比例改变和造成胆汁淤滞的因素都能导致结石形成。
个别地区和种族的居民、女性激素、肥胖、妊娠、高脂肪饮食、长期肠外营养、糖尿病、高脂血症、胃切除或胃肠吻合手术后、回肠末段疾病和回肠切除术后、肝硬化、溶血性贫血等因素都可引起胆囊结石。
在我国西北地区的胆囊结石发病率相对较高,可能与饮食习惯有关。
临床表现
大多数病人无症状,仅在体检、手术和尸解时发现,称为静止性胆囊结石。
少数病人的胆囊结石的典型症状为胆绞痛,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胆囊炎。
主要临床表现如下:
1.胆绞痛
病人常在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或睡眠中体位改变时,由于胆囊收缩或结石移位加上迷走神经兴奋,结石嵌顿在胆囊壶腹部或颈部,胆囊排空受阻,胆囊内压力升高,胆囊强力收缩而引起绞痛。
疼痛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呈阵发性,或者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胛部和背部放射,可伴恶心、呕吐。
部分病人因痛剧而不能准确说出疼痛部位。
首次胆绞痛出现后,约70%的病人一年内会复发。
2.上腹隐痛
多数病人仅在进食过量、吃高脂食物、工作紧张或休息不好时感到上腹部或右上腹隐痛,或者有饱胀不适、嗳气、呃逆等,易被误诊为“胃病”。
3.胆囊积液
胆囊结石长期嵌顿或阻塞胆囊管但未合并感染时,胆囊黏膜吸收胆汁中的胆色素。
分泌黏液性物质,形成胆囊积液。
积液呈透明无色,又称为白胆汁。
4.其他
(1)很少引起黄疸,较轻;
(2)小结石可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内成为胆总管结石;
(3)胆总管的结石通过Oddi括约肌嵌顿于壶腹部导致胰腺炎,称为胆源性胰腺炎;
(4)因结石压迫引起胆囊炎症并慢性穿孔,可造成胆囊十二指肠瘘或胆囊结肠瘘,大的结石通过瘘管进入肠道引起肠梗阻称为胆石性肠梗阻;
(5)结石及长期的炎症刺激可诱发胆囊癌。
5.Mirizzi综合征
Mirizzi综合征是特殊类型的胆囊结石,由于胆囊管与肝总管伴行过长或者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位置过低,持续嵌顿于胆囊颈部的和较大的胆囊管结石压迫肝总管,引起肝总管狭窄,反复的炎症发作更导致胆囊肝总管瘘管,胆囊管消失、结石部分或全部堵塞肝总管而引起。
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胆囊炎及胆管炎,明显的梗阻性黄疸。
胆道影像学检查可见胆囊或增大、肝总管扩张、胆总管正常。
6.急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
诊断急性胆囊炎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依靠各种影像学检查。
(1)腹部B超:
腹部B超是诊断急性胆囊炎尤其是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最有效、简单的影像学方法。
常见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是:
①胆囊体积增大、且短轴值增加比长轴值增加更有诊断意义;②以椭圆形及梨形胆囊多见;③以薄壁形居多,即壁厚0.3cm以下胆囊多见;④胆汁大多透声好,约占80%;⑤超声Murphy征呈阳性;⑥胆囊内多伴有结石或结石于颈部嵌顿。
而囊壁增厚,粗糙不光滑,或出现“双环”征,胆汁透声差或胆囊轮廓模糊,不能作为主要或常见超声诊断指标。
(2)腹部CT:
CT检查除可发现胆囊管或胆囊结石外,诊断主要依据胆囊扩大以及胆囊壁普遍性增厚(增强扫描可见胆囊明显强化)。
这两种现象对确立诊断缺一不可。
因胆囊扩大也可见于胆道梗阻,或正常胆囊炎因增厚的胆囊壁而呈结节状,可给人以胆囊癌的征象,故其鉴别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
化脓性胆囊炎胆汁CT值可>20HU。
胆囊周围炎,胆囊壁与肝实质界面不清或于胆囊周围显示为低密度环,系由肝组织继发性水肿所致。
若胆囊穿孔,胆囊窝部可出现有液平的脓肿。
气肿性胆囊炎则于胆囊内或壁内出现气影。
周围粘连,则可见胆囊皱着变形。
应该指出的是,如无胆石存在,CT难以肯定胆囊缩小是生理性抑或病理性收缩。
如胆汁钙化或胆囊壁钙化而形成所谓“瓷器胆囊”,则CT易于诊断。
(3)MRCP、ERCP等:
此类检查在急性胆囊炎合并有胆管阻塞需排除胆管结石时诊断意义较大,如为单纯的急性胆囊炎,出于经济及操作难度考虑可不予使用。
鉴别诊断
1、慢性胃炎。
主要症状为上腹闷胀疼痛、嗳气、食欲减退及消化不良史。
纤维胃镜检查对慢性胃炎的诊断极为重要,可发现胃黏膜水肿充血、黏膜色泽变为黄白或灰黄色、黏膜萎缩。
肥厚性胃炎可见黏膜皱襞肥大,或有结节并可见糜烂及表浅溃疡。
2、消化性溃疡。
有溃疡病史,上腹痛与饮食规律性有关,而胆囊结石及慢性胆囊炎往往于进食后疼痛加重,特别进高脂肪食物溃疡病常于春秋季节急性发作而胆石性慢性胆囊炎多于夜间发病。
钡餐检查及纤维胃镜检查有明显鉴别价值。
3、胃神经官能症。
虽有长期反复发作病史,但与进食油腻无明显关系,往往与情绪波动关系密切常有神经性呕吐每于进食后突然发生呕吐,一般无恶心,呕吐量不多且不费力,吐后即可进食,不影响食欲及食量本病常伴有全身性神经官能症状用暗示疗法可使症状缓解,鉴别不难。
4、胃下垂。
本病可有肝、肾等其他脏器下垂。
上腹不适以饭后加重,卧位时症状减轻,立位检查可见中下腹部胀满而上腹部空虚,有时可见胃型并可有振水音,钡餐检查可明确诊断。
5、肾下垂。
常有食欲不佳、恶心呕吐等症状,并以右侧多见,但其右侧上腹及腰部疼痛于站立及行走时加重可出现绞痛并向下腹部放射。
体格检查时分别于卧位、坐位及立位触诊,如发现右上腹肿物因体位改变而移位则对鉴别有意义,卧位及立位肾X线平片及静脉尿路造影有助于诊断。
6、迁延性肝炎及慢性肝炎。
本病有急性肝炎病史,尚有慢性消化不良及右上腹不适等症状,可有肝大及肝功不良,并在慢性肝炎可出现脾大,蜘蛛痣及肝掌B超检查胆囊功能良好
7、慢性胰腺炎。
常为急性胰腺炎的后遗症,其上腹痛向左肩背部放射,X线平片有时可见胰腺钙化影或胰腺结石纤维十二指肠镜检查及逆行胆胰管造影对诊断慢性胰腺炎有一定价值。
8、胆囊癌。
本病可合并有胆囊结石本病病史短,病情发展快,很快出现肝门淋巴结转移及直接侵及附近肝组织,故多出现持续性黄疸。
右上腹痛为持续性,症状明显时多数病人于右上腹肋缘下可触及硬性肿块,B超及CT检查可帮助诊断。
诊断
根据临床典型的绞痛病史,影像学检查可确诊。
首选B超检查,可见胆囊内有强回声团、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其后有声影即可确诊为胆囊结石。
仅有10%~15%的胆囊结石含有钙,腹部X线能确诊,侧位照片可与右肾结石区别。
CT、MRI也可显示胆囊结石。
但不作为常规检查。
治疗
1.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比经典的开腹胆囊切除损伤小,疗效确切。
无腹腔镜条件可作小切口胆囊切除。
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一般不需积极手术治疗,可观察和随诊,但下列情况应考虑行手术治疗:
(1)结石直径≥3cm;
(2)合并需要开腹的手术;
(3)伴有胆囊息肉>1cm;
(4)胆囊壁增厚;
(5)胆囊壁钙化或瓷性胆囊;
(6)儿童胆囊结石;
(7)合并糖尿病;
(8)有心肺功能障碍;
(9)边远或交通不发达地区、野外工作人员;
(10)发现胆囊结石10年以上。
2.行胆囊切除时,有下列情况应行胆总管探查术
(1)术前病史、临床表现或影像检查证实或高度怀疑胆总管有梗阻,包括有梗阻性黄疸,胆总管结石,反复发作胆绞痛、胆管炎、胰腺炎。
(2)术中证实胆总管有病变,如术中胆道造影证实或扪及胆总管内有结石、蛔虫、肿块,胆总管扩张直径超过1cm,胆管壁明显增厚,发现胰腺炎或胰头肿物。
胆管穿刺抽出脓性、血性胆汁或泥沙样胆色素颗粒。
(3)胆囊结石小,有可能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
为避免盲目的胆道探查和不必要的并发症,术中可行胆道造影或胆道镜检查。
胆总管探查后一般需作T管引流,有一定的并发症。
3.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
手术切除胆囊均为最终、最彻底的治疗方法,但往往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在治疗方法及时机的选择上需要根据实际病情灵活掌握。
治疗:
1.非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确诊后一般先采用非手术治疗,既能控制炎症,也可作为术前准备。
非手术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全身和局部变化,以便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大多数患者经治疗后,病情能够控制,待以后择期行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包括:
①卧床休息、禁食。
严重呕吐者可行胃肠减压。
应静脉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供给足够的葡萄糖和维生素以保护肝脏。
②解痉、镇痛。
可使用阿托品、盐酸山莨菪碱,曲马多、哌替啶等,以维持正常心血管功能和保护肾脏等功能。
③抗菌治疗。
抗生素使用是为了预防菌血症和化脓性并发症,通常联合应用氨芐西林、克林霉素和氨基糖昔类,或选用第二代头孢菌素治疗,抗生素的更换应根据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而定。
对于并存病较多、合并妊娠及有先天性重要脏器疾病的患者,非手术治疗中对于全身状况的调整显得尤为重要,治疗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患者是否能够耐受日后的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
(1)手术时机:
急性胆囊炎最终、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仍为手术切除。
采用非手术治疗目的在于改善全身情况以赢得手术治疗的条件和时间,正确的把握手术时机对于急性胆囊炎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符合以下情况者需考虑及时手术:
①非手术治疗,症状无缓解或病情加重者;②胆囊穿孔、弥漫性腹膜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等并发症者;③发病在48~72h内者;④其他患者,特别是年老体弱者、反应差、经非手术治疗效果不好时应考虑有胆囊坏疽或穿孔的可能,如无手术禁忌症应早期手术。
手术并发症及处理
胆管损伤及良性胆管狭窄
一、定义
胆管损伤(bileductinjuries)大多数由手术引起,极小部分由外伤引起。
胆管损伤很少单独发生,多伴有肝、十二指肠、胰腺和大血管损伤。
医源性胆道损伤(iatrogenicbileductinjuries)是指外科手术过程中造成的胆管损伤,是良性胆管狭窄最主要原因,多发生在胆囊切除及不适当的、粗暴的胆管探查时。
二、诊断
1.临床表现
1)胆管损伤:
常有右上腹持续性疼痛,表现为腹膜炎体征。
开放性损伤患者可见伤口有胆汁渗出。
剖腹探查可见局部有胆汁流出。
2)医源性胆管损伤
(1)术中发现被切断的管道内有胆汁流出。
(2)术后胆汁可以自引流物或手术伤口流出,未放置引流者出现腹膜炎表现。
3)良性胆管狭窄患者在术后远期出现反复发作的胆管感染和黄疸。
如未及时治疗,可出现胆汁性肝硬化的表现。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并发感染时白细胞增加,胆红素增高。
2)影像学检查
(1)B超、CT:
可以提供肝胆管狭窄近端扩张的程度、范围和有无结石的征象。
(2)ERCP:
可见胆管中断、狭窄或造影剂溢出胆管,进入腹腔。
(3)MRCP:
可显示胆管狭窄部位及近端胆管扩张程度;
(4)腹腔引流管造影若胆道系统显影,可了解损伤部位、程度。
三、分型
以确认的胆管狭窄的Bismuth分型(该分型通常也适用于胆管损伤分型):
Ⅰ型:
肝总管或主要胆管残留≥2cm。
Ⅱ型:
肝总管残留<2cm。
Ⅲ型:
左右肝管汇合部完整;左右肝管系统相通。
Ⅳ型左右肝管汇合部普损坏;左右肝管分离。
Ⅴ型:
Ⅰ型、Ⅱ型或Ⅲ型+副右肝管狭窄。
四、治疗
主要在于手术中严谨操作,预防损伤的发生。
处理方式及效果受以下几个重要因素影响:
(1)损伤发现的早晚;
(2)损伤位置的高低(即类型);
(3)损伤胆管的局部血供状态;
(4)是否合并感染。
1.术中处理术中及时发现胆管小的裂伤,损伤范围<0.5cm时可予以修复或成形;胆管横断伤,如张力不大,可行胆管对端吻合术;以上情况均应同时放置T管,术后带管支撑4—6周,如果不能做到精确的粘膜对粘膜吻合,支架管应放置6个月以上。
如对端吻合困难或胆管壁缺损>1.5cm,则应行胆管空肠Ronx-en-Y吻合术。
2.漏的处理如早期发现伴有胆汁性腹膜炎,应再次手术,放置引流,视损伤及胆管局部情况决定是否同时处理胆管损伤。
若发现较晚,炎症严重,则应保持通畅引流至炎症消退后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
3.良性胆管狭窄的处理可将狭窄近端胆管(肝管)成型后与空肠行Roux-en-Y大口径吻合术。
手术难以处理或无法耐受手术的高危病人可采取气囊扩张、支架引流的方法。
良性胆管狭窄单纯放置支架管的长期疗效尚有争议。
手术难以处理的双侧多处胆管狭窄,伴有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或肝衰竭前期可考虑肝移植。
参考文献:
肝胆外科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胆囊结石 诊疗 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