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阶段过关检测六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369829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196.33KB
高中生物阶段过关检测六Word下载.docx
《高中生物阶段过关检测六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阶段过关检测六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7,9
14(中),
17(中)
21
一、选择题(本小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011茂名调研)下列有关水稻农田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A.水稻长势整齐,因此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分层现象
B.在群落水平上研究,要研究水稻田的范围和边界
C.除草等人为活动能影响群落的自然演替
D.水稻田内不规则分布的杂草,属于群落水平结构上的差异
解析:
群落在垂直方向的分层现象是指不同种群占据不同空间,水稻只是一个种群,不是群落,无垂直分层现象。
2.(2011洛阳模拟)下列食物网中,其营养结构最不易被破坏的是( D )
A、B各有2条食物链;
C、D各有4条,但D生产者有3种,故D稳定。
3.(2012广东汕头月考)一个外来物种到达一个新的适宜环境后( D )
A.将使原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逐渐变得更加多样化
B.将使原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逐渐提高
C.将使原来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逐渐提高
D.将对原来生态系统中群落的演替产生严重影响
一个外来物种,到达一个新的适宜环境后,往往呈“J”型增长,会导致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原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可能逐渐变得简单,但不能改变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
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的变化与原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程度及所处的环境条件有关。
4.(2011长春模拟)如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d处波动可能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B.“竭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下降至b以下,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
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的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
D.c处种群个体数量不再上升的原因与环境容纳量无关
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不断变动,因此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A正确。
“竭泽而渔”会破坏鱼的生存环境,使K值降低造成生态系统遭到破坏,B正确。
仅杀死一半的老鼠,使种群数量维持在K/2,鼠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
c处种群数量不再上升是因为已达环境容纳量,D错误。
5.(2011商城模拟)如图表示A、B两个特定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
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D )
①一个吃玉米的人所获得的能量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
②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的升高而逐级递减
③若A和B中玉米的数量相同,A能养活10000人,则B至少能养活500人
④若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难降解污染物,则A中的人比B中的人体内污染物浓度低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③④D.③④
一个人从食物中获得的能量=摄入量-粪便量,与食物的形式无关,①错误。
能量传递效率与营养级高低无关,②错误。
设每个人需要的能量为a,则A生态系统中养活10000人至少需要玉米5×
104a,同样数量的玉米在B生态系统中至少养活[5×
104·
a×
(10%)2]/a=500人,③正确。
人在A生态系统中所处的营养级比在B生态系统中低,故体内富集的污染物浓度低,④正确。
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农田中灭虫主要是为了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
农田中灭虫是为了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作物),C项正确。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而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则越低,故D项错。
7.(2012兖州入学检测)下列有关生态学内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D )
A.在果园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C.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森林生态系统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森林生态系统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即间接价值,D项错。
8.(2011漯河期末)下列有关生态学观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A.假如捕食者体型比被捕食者小,则生物的能量关系肯定会构成倒金字塔形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之后,仍可能从分解者身体再流向消费者体内
C.两个无人为干扰的天然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能量输入和输出的比值越大,分解者的数量越少
D.与适当放牧的草原生态系统相比,没有放牧的草原的植物间的竞争激烈程度更大
在食物网中,能量逐级递减,因此生物的能量金字塔一定是正置的;
若捕食者体型比被捕食者小,则数量金字塔可能出现倒置,A项错。
分解者中有些可被人类或其他动物所食,如蘑菇、木耳等真菌,这时能量从分解者流向消费者,B项正确。
能量输入和输出的比值越大,说明输出的能量占总能量的比值较小,即分解者的数量越少,C项正确。
与适当放牧的草原生态系统相比,没有放牧的草原植物数量较多,故植物间的竞争激烈程度更大,D项正确。
9.(2011朝阳期末)如图a、b、c、d为不同的生物学含义,M代表相关指标的相对值。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不同种类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环境中最不易被淘汰的是b
B.若M表示物种的丰富度,a~d表示不同生态系统,则a生态系统抵抗力的稳定性最强
C.若M表示种群密度,a~d表示同种生物的四个种群,则b种群的种内斗争最激烈
D.若M表示生物所含能量,a~d表示同一条食物链中的四个物种,则a是最高营养级
基因多样性越丰富,生物越能适应多变的环境,在剧烈变化环境中越不易被淘汰,A项正确。
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a的生物种类最少,其抵抗力稳定性相对较弱,B项错。
种群密度越大,种内斗争一般越激烈,C项正确。
营养级越高,所含能量越少,D项正确。
10.(2012杭州学军中学月考)如图所示,A、B、C、D、E、F各代表一种生物种群,下列对该图分析不合理的是( C )
①该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
②图中C种群获得的能量占A种群能量的10%~20%
③E和F存在着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④若D种群为增长型年龄组成,则E种群密度有可能逐渐增大
A.有一种说法错误B.有两种说法错误
C.有三种说法错误D.以上说法都错误
图中包含无机环境和生产者及消费者,缺乏分解者,既不表示一个生态系统,也不表示一个生物群落,①错。
能量在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第二营养级除包括种群C外还有种群B和F,故②错。
E和F为两个不同物种的生物,存在生殖隔离;
但两种群在一个群落内,不存在地理隔离,③错。
若D种群密度增加,则为E种群提供的食物增多,E种群密度有可能逐渐增大,④正确。
11.(2012杭州高中月考)图中a、b、c、d表示某生态系统的四种组成成分,箭头表示各成分之间参与碳循环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C )
A.a和c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c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c2的能量就越少
C.d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D.b中碳含量增加将减缓温室效应
图中a、b、c、d分别指生产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消费者、分解者。
a和c仅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构成群落,A项错。
c1的同化量越大,c2通过食物链得到的能量就越多,B项错。
d是分解者,它既包括一些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也包括一些腐食性的动物如蜣螂、蚯蚓,所以d不一定是原核生物,C项正确。
二氧化碳的增多会导致温室效应,D项错。
12.(2011东城示范校模拟)如图表示某种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 )
(1)若①图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羊群数量变化,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
(2)若②图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
(3)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一定限度
(4)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
A.四种说法都正确B.只有三种说法正确
C.只有两种说法正确D.只有一种说法正确
曲线①表明该种群个体数量在a点时突然过度增加,最终导致环境破坏,K值下降,过度放牧符合此曲线。
曲线②表明该种群数量增加并且达到新的平衡,K值增加,可能是由于生存环境改善,如增加营养、增大空间等。
曲线③表明因为外界破坏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崩溃,即抵抗力稳定性有一定限度。
曲线④表明,对鱼群进行捕捞,剩余K/2时,鱼种群数量迅速恢复原有状态。
13.(2012兖州入学检测)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hm2(1hm2=10000m2)。
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
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
雄性个体数
初捕
50
28
22
重捕
10
32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D )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
B.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
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不适用标志重捕法,A项错。
由初次捕获数/总数=重捕标记数/重捕数,可得:
总数=(初次捕获数×
重捕数)/重捕标记数=250只,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hm2,故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D项正确;
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重捕时其中的标记个体数少于实际值,据此计算得到的种群个体总数会高于实际值,B项错。
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28+32)∶(22+18)=3∶2,C项错。
14.(2012杭州高中月考)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
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C )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灭绝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退耕还林后人的影响消失,作物减少,故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增大,A项正确。
在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甲、乙、丙依次作为优势种群,但在竞争中,前者的优势地位依次被后者替代;
由图示可知,这种演替只是使前一优势物种的数量降至较低水平,但没有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故C项错;
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因此垂直分层现象明显,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也会逐渐提高,B、D项正确。
15.(2012安师附中第一次摸底)如图表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种群,一个种群主要以a为食,另一个种群以b为食,它们所吃的食物有些是共同的,以c表示(图B表示A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C )
A.两个种群间存在着竞争的关系
B.自然选择使以c为食的个体逐渐减少
C.自然选择一定会使两种群中的一种灭亡
D.两个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
两个种群有共同的食物,故存在竞争关系,A项正确。
由图A到图B,c部分在减小,即以c为食的个体逐渐减少,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可以降低竞争强度,使两个种群在竞争中共存,故B、D项正确,C项错。
二、双项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每小题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多答、错答、不答不得分,只答一个且正确,得2分)
16.(2012广东九校联考)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CD )
A.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自然调控之下
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
人工群落是人工建立的,其物种的选择和配置都是按人的意志来进行的,因此,其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都置于人为调控之下,C错;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都是用来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不是用来调查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方法,D错。
17.(2012广东梅州测试)下列有关生态学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B )
C.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沿食物链进行的
D.湿地生态系统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发生在个体与个体、种群与种群、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并不是沿食物链进行的;
湿地生态系统调节气候的作用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18.(2012广东江门月考)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循环方向。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C )
A.图中甲、乙、丙、丁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B.图中②③④过程均可表示不同生物的呼吸作用
C.缺少类群甲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
D.由于呼吸作用的消耗,丁对食物的同化量远小于摄入量
由图示生态系统中不同成分在碳循环中的关系可知:
甲、乙、丙、丁分别表示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消费者,故甲、乙、丙、丁共同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分,缺少分解者甲,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将不能正常进行。
图中②表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③④表示含碳的有机物沿食物链的传递过程。
由于丁的粪便中含有部分能量,没有被同化,导致丁同化的能量远小于其摄入量。
19.(2011梅州月考)如图所示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AB )
A.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B.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C.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
D.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能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①表示由生产者流向初级消费者的能量,即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A项错。
②为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故②为①的10%~20%;
其去向包括流入三级消费者(③)、被分解者分解(④)和自身的呼吸消耗,故②>
(③+④),B项错、C项正确。
在长期自然选择中形成的捕食关系不能逆转,故能量单向流动,D项正确。
20.(2012广东揭西月考)广东的湿地是候鸟南下过冬的重要栖息地,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B )
A.湿地的破坏不会影响该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比农田生态系统高
C.湿地生态系统中存在负反馈调节
D.湿地生态系统遭受污染,鱼类死亡进而加剧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
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是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错误。
不同的生态系统在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表现上有着一定的差异,湿地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比农田生态系统高,恢复力稳定性比农田的低,B错误。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湿地生态系统遭受污染,鱼类死亡进而加剧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C、D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0分)
21.(2011台州调考)(7分)硅藻的生长需要硅酸盐。
下图是对两种淡水硅藻——针杆藻和星杆藻的有关实验研究结果,虚线表示培养水体中硅酸盐的浓度变化。
图中a表示单独培养星杆藻、b表示单独培养针杆藻的情况,c表示两种硅藻混合培养情况。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单独培养针杆藻时,该种群在前40天内种群数量呈 增长,40天内硅藻出生率的变化趋势是 。
(2)两种淡水硅藻混合培养时,40天后②代表的 藻被完全排除掉。
但在自然河流生态系统中发现两种硅藻一种分布在浅层,另一种分布在较深的水域,该现象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
该河流生态系统在较长时间内能维持稳态,这是由于它具有 的能力,从长远看,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主要依靠 调节来实现。
(3)据报道2010年5月,汉江支段流域水体中硅藻大量繁殖,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硅藻大量繁殖的原因可能是 。
(1)在空间和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硅藻出生率下降。
(2)比较a、b两图可知,在硅酸盐浓度很低时,星杆藻的数量低于针杆藻,说明在硅酸盐浓度很低时针杆藻的适应能力强于星杆藻,故c图中②代表星杆藻。
不同硅藻分布在水域的不同深度,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5)硅藻大量增殖可能是因为营养(硅酸盐)丰富,也可能是因为5月温度适宜,有利于硅藻生长。
答案:
(1)S型 (逐渐)下降或减小
(2)星杆 垂直 自我调节 (负)反馈 (3)水体温度升高和水体中硅酸盐含量较高
22.(2011东城二模)(11分)生态学家对某个水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情况进行了调查。
下图为此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
请分析并回答:
(1)高等绿色植物慈姑与蓝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光合作用是否在 中进行是二者的区别之一。
鲻鱼和拟龟都能够以蓝藻为食,它们之间存在着 关系。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千卡/(米2·
年)。
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大部分通过 和 的途径消耗掉,只有大约 %的能量能够流到下一个营养级。
(3)该生态系统在受到轻微污染时,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由此体现出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从而使系统的 和 趋于相对稳定。
绿色植物慈姑是真核生物,蓝藻是原核生物,两者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发生场所不同。
鲻鱼和拟龟有相同的食物,两者间存在竞争。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其去向有三个:
自身呼吸消耗(14198-1890-316-15=11977)、流入第二营养级(3368)和被分解者分解(6612-1095-46-6=5465),共20810千卡/(米2·
初级消费者与次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83÷
3368)×
100%=11.37%。
(1)叶绿体 竞争
(2)20810 自身呼吸作用 被分解者分解 11.37 (3)自我调节 结构 功能
23.(2011揭阳模拟)(10分)2009年,我国政府做出了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承诺,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方式引人关注。
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实现垃圾资源化、无害化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可将无法回收的有机废物进行发酵处理,该过程所利用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何种成分?
。
(2)煤是“高碳”能源,通过燃烧,碳主要以 的形式进入大气圈。
根据甲图(碳循环示意图)提出一项实现“低碳”承诺、减少温室效应的关键措施:
。
(3)若图甲中的生物种群及相互间的食物关系如图乙所示,设E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为1×
1010kJ;
B种群干物质中蕴藏的能量为2×
108kJ,D种群干物质中蕴藏的能量是2.5×
108kJ,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当A只捕食C时,则A的能量值是 。
(4)某景区水域由于污染,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减小。
相关部门多次投放化学杀藻剂紧急处理,虽然可取得明显效果,但存在的主要缺点是 。
专家建议:
①在水域内种植一些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利用这些植物与浮游藻类的 关系,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增长;
②在水域内投放鲢鱼、草鱼等草食性鱼类,利用这些草食性鱼类 ,制约浮游藻类数量增长。
(1)能对有机废物进行分解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2)碳进入无机环境的形式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可从减少排放和增大吸收两方面考虑。
(3)E传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最多为1×
1010kJ×
20%=2×
109kJ,C获得的能量为2×
109kJ-2×
108kJ-2.5×
108kJ=1.55×
109kJ,由C传到A的能量为1.55×
109kJ×
20%=3.1×
108kJ。
(4)化学杀藻剂容易造成污染,可利用竞争、捕食等种间关系进行生物防治。
(1)分解者
(2)CO2 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控制化学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
开发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合理即可)
(3)3.1×
108kJ
(4)污染水体(污染环境、二次污染、持效短等) 竞争 捕食藻类
24.(2011年天津高考)(10分)放牧强度可影响人工草地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图1是亚热带某人工草地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牧草净光合产量(净光合产量=光合作用合成量-呼吸作用消耗量)的变化图,G0为不放牧,G1~G3为放牧强度逐渐增强。
据图回答:
(1)5~10月份的最适放牧强度是 (从G0~G3中选填), 月份可被初级消费者利用的总能量最多。
(2)与放牧草地相比,8月份不放牧草地净光合产量明显偏低的原因有 (多选)。
A.过多枝叶对下层植物有遮光作用
B.植株衰老组织较多
C.缺少动物粪尿的施肥作用
D.草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加快
(3)据图1分析,为使牧草净光合产量维持在最高水平,4~10月份需要采取的放牧措施是
(4)牧草的光合作用强度可用单位时间和面积的 。
(5)在牧草上喷洒32P标记的磷肥,检测32P在初级和次级消费者中的放射强度,结果见图2,其中A消费者处于第 营养级。
(6)在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中,生产者体内的32P除被消费者利用外,还有部分进入 。
(1)从坐标图1可看出,5~10月间放牧强度为G2时牧草净光合产量最高,是最适放牧强度;
6月份时牧草的净光合产量最高,因而可被初级消费者利用的能量最多。
(2)坐标图1显示,8月份不放牧时草地植物长得比较茂盛,植物上层枝叶过多,对下层植物遮光使光合作用减弱;
再者秋季来临,植物自身的衰老组织较多也导致光合作用减弱;
不放牧时缺少动物粪尿等肥料也不利于光合作用。
(3)由图1可得出,要尽可能提高牧草的净光合产量,4月应该不放牧,因为不放牧时净光合产量最高,而从5~10月放牧强度应始终保持G2水平,因为放牧强度为G2时净光合产量最高。
(4)牧草的实际光合产量可用有机物生成量或CO2消耗量或O2产生量来表示。
(5)从图2可知,A消费者体内出现放射性32P的时间比B消费者体内早,并且B消费者体内放射性32P的最大强度比A消费者体内高,可见A消费者为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生物 阶段 过关 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