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概论》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8364099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6.36KB
《预防医学概论》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预防医学概论》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防医学概论》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延迟至15倍红斑剂量
10.酷热指数(HI):
也叫湿热指数或不舒适指数。
是考量气温与气湿综合作用下人体舒适程度的定量评价指数。
11.风寒指数(WI):
是定量评估机体对气温与风速综合感觉的指数。
基于一些在南极洲所做、对于人体在强风下有多大危险性会出现冻疮(frostbite)的实验而制订的。
12.军队对恶劣气候的对策
A.气候习服:
加强体质锻炼和气候习服锻炼;
主要是对冷热与高原气候;
后天获得的,形成的习服能力并不牢固;
有一定限度,突然而剧烈的气候改变,也可能影响人体健康。
B.建立早期预警监测系统及预案注意气象预报
C.改善营房与野营条件
D.服装的保证
E.加强卫生宣教和防病工作
F.药物预防
13.成人每日生理饮水量为2~2.5L
14.介水传染病(water-borneinfectiousdiseases)
ð
肠道介水传染病:
人们饮用或接触被含病原体的人畜粪便污染的水或食用被这种水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疾病。
包括霍乱、伤寒、痢疾
吸入性介水传染病:
人们吸入被病原体污染水体的水蒸气、气溶胶等而引起的疾病。
如军团菌病。
15.介水传染病流行的特点
水源一次大量污染后,可出现暴发流行,发病呈区域性特点;
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
一旦对污染源采取治理措施,并加强饮水的净化和消毒后,发病能迅速得到控制。
17.水污染常用判断指标(三氮三氧)
三氮(含氮化合物的氧化分解产物)
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
三氧(需氧污染物分解时对氧的需求量)
溶解氧(DO)来源:
空气与水的交换;
藻类的光合作用(表层)
意义:
反映水的清洁度;
(是否有有机物污染);
反映水体自净能力
化学耗氧量(COD):
用强氧化剂使水中有机物进行氧化时所消耗的氧量。
反映有机物污染程度,污染越严重,COD值越高。
(新的生活饮用水标准:
不超过3mg/L。
)
生化需氧量(BOD):
水中有机物被好氧性微生物分解时所消耗的溶解氧的量。
意义:
与有机物污染程度成正比
18.生活饮用水基本卫生要求
流行病学安全
对人体无害
感官性状良好,使人乐于饮用
水量充沛、使用方便、不污染衣物、不使食物变色变质。
19.影响混凝的因素:
水的PH、水温、水中杂质、搅拌方向
20.影响氯消毒的因素:
①水的性质(pH值、水温、水中杂质)
②病原体种类
③加氯量与接触时间
21.氯消毒标准:
与水接触至少30分钟,游离余氯不低于0.3mg/L,集中式给水出水厂还应满足管网末梢水不低于0.05mg/L
22.《军队战时饮用水卫生标准》:
饮水期限——7天,90天
饮水量——2.5~3.5L/天1.5~3L/天
23.水源卫生侦察
1).任务受领,制定水源卫生侦察计划
2).准备工作
3).现场水源卫生侦查:
卫生地形学调查、卫生流行病学调查、水质检验、水量测定
4).综合评价(水源是否适用及如何利用与防护,水质净化消毒处理的意见)
营卫部分
1.营养素包括:
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维生素、矿物质、水、膳食纤维
2.生理卡价(caloricvalue)★:
每g产能营养素在体内生物氧化所产生的能量称为~。
脂类:
9.45×
95%=9kcal
碳水化合物:
4.1×
98%=4kcal
蛋白质:
92%×
(5.65-1.3)=4kcal
3.能量消耗途径★
(1)基础代谢(basalmetabolism,BM):
是指维持生命的最低能量消耗。
基础代谢率(basalmetabolismrate,BMR):
机体处于基础代谢状态下,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所消耗的能量。
(2)体力活动(physicalactivity):
人体能量消耗变化最大的一部分。
体力活动分为3个级别:
轻体力活动、中等体力活动、重体力活动
(3)食物的生热效应(Thermiceffectoffood,TEF)
TEF是指摄取食物过程中,由于要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代谢转化等,需要额外消耗能量,同时引起体温升高和散发热量,这种现象称为~,过去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foodspecialdynamicaction)。
4.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居民膳食三大产能营养素供能比分别为碳水化合物55%~65%、脂肪20%~30%、蛋白质10%~15%为宜。
5.必需氨基酸(essentialaminoacid,EAA)★
定义:
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通过食物提供的氨基酸。
6.必需脂肪酸(Essentialfattyacids,EFAs)
人体不可缺少,而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称为EFAs。
目前认为:
亚油酸和α-亚麻酸为必需脂肪酸。
7.脂肪酸的分类
①按照碳链长短分类
②按照饱和程度分类
③按脂肪酸空间结构分类
④按不饱和脂肪酸第一个双键的位置分类
8.必需脂肪酸的生理功能★
①参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②与胆固醇代谢有关。
③是前列腺素等合成的前体。
④与生育有关。
⑤对X射线引起的皮肤损害有一定保护作用
9.VitA
⑴食物来源:
动物性食品:
各种动物的肝脏、鱼肝油、全奶、蛋黄等;
植物性食品:
有色蔬菜、水果;
⑵生理功能与缺乏病:
①构成视觉细胞内的感光物质,维持正常暗视觉功能
缺乏:
暗适应时间延长、夜盲症
②维持上皮细胞正常生长与分化
皮肤角化、干眼病、失明
③促进正常的生长发育与维护生殖功能
④维持和促进免疫功能
⑤抗癌作用
⑥抗氧化
10.VitB1
⑴易溶于水,在碱性环境中极不稳定。
紫外线照射、铜离子可加速起分解。
中性和碱性环境条件下,遇热易破坏。
⑵缺乏病:
“脚气病”-主要损害神经-血管系统”
11.VitB2缺乏病:
“口腔-生殖系统综合征”---口角炎、唇损害、舌炎、阴囊皮炎、脂溢性皮炎
12.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
13.干扰钙吸收因素★
(1)草酸、植酸:
谷类中植酸、蔬菜中草酸、磷酸
(2)膳食纤维:
其中糖醛酸残基与Ca结合
(3)脂肪消化不良:
Ca与未被吸收脂肪酸→钙皂
(4)碱性磷酸盐:
(5)碱性药物:
如苏打、黄连素、四环素等,使胃肠道pH值增高
14.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
食源性疾病:
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
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
食物中毒(Foodpoisoning):
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15.常见食物中毒及其预防
名称有毒成分(中毒原因)预防措施
河豚鱼中毒河豚毒素(肝脏、卵巢)最好不食,合理加工
高组胺鱼中毒组胺(青皮红肉鱼富含组氨酸分解形成)防止腐败变质
毒蘑菇中毒多种毒素(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肾损伤型)防止误食
四季豆中毒皂素及凝血素充分加热熟透
生豆浆中毒皂素、胰蛋白酶抑制剂小火煮熟,防“假沸”
鲜黄花中毒秋水仙碱干制或浸泡、高温
发芽土豆龙葵素去芽和芽眼
亚硝酸盐中毒变质蔬菜、添加过量的卤肉制品、误食不食变质蔬菜、严格管理添加剂
16.食物中毒的发病特点
突然暴发,潜伏期短。
发病者均与食用某种食物有明确的联系(不吃不发病,发病者均吃)。
临床表现相似,多为急性胃肠道症状。
人与人之间无直接传染性。
17.食物中毒的分类
l细菌性食物中毒
l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
l有毒动物性食物中毒
l有毒植物性食物中毒
l化学性食物中毒
18.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
(1)贮存过久的蔬菜、腐烂蔬菜及放置过久的煮熟蔬菜,此时菜内原有的硝酸盐在硝酸盐还原菌的作用下转化为亚硝酸盐。
(2)刚腌不久的蔬菜(暴腌菜)含有大量亚硝酸盐,尤其是加盐量少于12%、气温高于20℃的情况下,可使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增高,一般在腌后20天才消失。
(3)(肠源性青紫症):
患胃肠功能紊乱、贫血、蛔虫症等疾病时,其肠道内的细菌可将蔬菜中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且在肠道内过多过快的形成以致来不及分解,结果大量亚硝酸盐进入血液导致中毒,出现青紫症状。
(4)肉制品加工时使用过量亚硝酸盐。
(5)将亚硝酸盐当作食盐加入食物误食所致。
19.河豚鱼中毒的主要毒素和中毒机理
(1)河豚毒素(Tetrodotoxin)的特点:
卵巢含量最高、肝脏次之;
毒性极强的神经毒素;
毒素对热相当稳定,日晒、盐腌亦不能破坏,但在pH值3以下或7以上时不稳定;
临床应用:
治疗关节炎、风湿病等,可作戒毒剂、麻醉剂、镇静剂。
(2)河豚中毒的机制:
P285
劳卫部分
1.军事劳动卫生学:
研究军人在执行脑-体劳动的职业工作时,特殊的职业环境对军人的工作效率与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而提出卫生学防护对策与评价,预防职业危害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提高军人对人-机-环境的适应性、保障工作效率、增强身体素质的一门学科。
2.军事训练伤
是指军队(包括现役和预备役)、民兵或其他接受军事训练人员因训练直接导致的运动系统的损伤。
而对于因训练所致的非运动系统的其他损伤和相关疾病,则另列为非特指类训练伤(病)。
3.训练中哪些因素容易导致训练伤发生
①训练因素(FITT,即训练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科目种类)
②个体内在因素
③外在环境因素
4.军事训练伤的处理
原则:
争取早期发现,及时明确诊断,尽早彻底治疗,并配合适当的功能锻炼,以加速愈合。
方法:
现场急救、早期治疗、手术治疗和功能锻炼。
其中“早期治疗”采用RICE处理方法(rest,ice,compression,andelevation)即:
休息、冷疗、压迫、抬高患肢(其他方法另外还有热敷、康复理疗等)
5.遵循训练的卫生学原则
全面锻炼、循序渐进、最大运动量、区别对待(PS:
劳逸集合、经常持久)
6.计权声压级
定义:
以滤波器消除或衰减不需要的或人耳感受弱的频率的声响应,从而模拟人耳对声音的感应特点,判定噪声的声响强度。
如下计权声压级:
A声级dB(A):
(模拟人耳对45方纯音的响应)
C声级dB(C):
(模拟人耳对100方纯音的响应)
B声级dB(B):
(模拟人耳对70方声音的响应)
D声级PNdB(感觉噪声级):
(用D计权网络测得的噪声级+7dB,得到航空噪声的感觉噪声级)
7.暂时性听阈位移(Temporarythresholdshift,TTS)
听觉适应与听觉疲劳发生的听阈位移属可逆性,脱离噪声环境后可恢复,属生理性保护效应或代偿功能的范畴,称暂时性听阈位移。
8.噪声对听觉器官的影响
①暂时性听阈位移
听觉适应(auditoryadaptation):
短时间接触强噪声,可出现耳不适、耳鸣、听力下降,听阈较未接触强噪声前提高10-15dB,脱离噪声环境数分钟后即可恢复。
听觉疲劳(auditoryfatigue):
持续暴露于较强噪声环境,或多次接受高强脉冲噪声,使听阈提高15-25dB,脱离噪声环境后数小时至一昼夜恢复原有听力水平。
②永久性听阈位移
听力损失、噪声性耳聋、爆震性声损伤(强脉冲噪声和弱冲击波的复合作用)
9.噪声的防护
①消除、控制噪声源
②控制噪声传播
吸声(吸声材料)、消声(降低空气动力噪声)、隔声(屏蔽物)、阻尼与隔振(降低机械噪声)
③个人防护
10.晕动病(motionsickness)
各种原因引起摇摆、颠簸、旋转等任何形式的加速运动,刺激人体前庭系统所致疾病,称晕动病,又称运动病或颠簸振动综合征,包括如晕车病、晕船病、晕机病、宇宙运动病等。
11.局部振动病(vibrationdisease)
长期接触强烈振动工具而引起的以肢端血管痉挛、上肢骨及关节骨质改变和周围神经未梢感觉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振动病亦称职业性雷诺氏征
12.微波的特性
拟光性、拟热性、拟声性
13.微波的生物学作用
热效应:
当生物体受到一定强度的微波辐照并被吸收后,机体组织温度升高,若温度升高过多或持续时间过长,则可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和组织形态学的改变
非热效应:
指生物体反复接受低强度微波作用后,体温虽未发生明显上升,但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可受到影响,而这种影响在采取其它均匀加热方法并不能重现,难以用热效应解释,故称非热效应
14.比吸收率(specificabsorptionrate,SAR)
生物体对电磁能的吸收与外界辐射场强不存在简单的比例关系。
功率密度仅表示辐照时的强度,并不完全代表生物体吸收转化的能量,而SAR表示生物体实际吸收的电磁能量。
机体对不同频率的微波,其SAR并不相同,达到相同热效应时其作用强度也不同。
15.影响微波生物效应的因素
(一)比吸收率(SAR)
(二)微波频率的影响(三)局部组织血流量的影响
(四)微波接触水平与生物效应的关系(五)联合作用(六)适应与蓄积(七)暴露方式
16.微波辐射卫生标准
连续波---日剂量不超过400μW·
h/(cm2)
脉冲波---日剂量不超过200μW·
h/cm2
17.微波辐射的防护
(一)时间防护
(二)距离防护(三)屏蔽防护(四)减源防护(五)微波辐射的个体防护(六)抗微波药物
18.
激光的生物学效应
光热效应、压强效应、光化学效应、电磁场效应
19.激光对眼的损伤知识点
①原因:
人眼底组织结构特点、眼球的聚焦效应、激光脉冲时间极短
②由于眼结构不同介质对激光的吸收具有不同特性,所以不同波长激光可致眼角膜、晶状体、视网膜不同部位特定的损伤
③激光对视网膜的损伤以绿色波段最为敏感,是致盲激光武器的最佳波长
④巨脉冲和超短脉冲方式发射的激光眼损伤阈值最低,是激光致盲武器优选的发射方式
⑤400-1400nm可见、近红外激光对眼底的损伤主要针对:
视网膜
军流部分
1.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军队流行病学(militaryepidemiology):
是研究平战时期部队中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的发生、传播、流行规律及防疫措施,以预防、控制和消灭部队传染病的科学
2.军队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①观察法(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②实验法③数理法
3.疾病的分布(distributionofdisease)是指疾病的人群现象。
它是以疾病的频率为指标,描述疾病在不同地区、时间和人群的分布现象(疾病的“三间”分布)
4.发病频率测量指标
发病率incidence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
罹患率attackrate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观察时间可以日、周、旬、月为单位
续发率(二代发病率)secondaryattackrate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5.患病频率测量指标
患病率(prevalence)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
感染率(infectionrate)某个时间内能检查的整个人口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
残疾率(prevalenceofdisability)某一人口中,在一定期间内每百(或千、万、十万)人中实际存在的残疾人数。
即是指通过询问调查或健康检查,确诊的病残人数与调查人数之比
6.死亡指标:
死亡率(mortalityrate)、病死率(casefatalityrate)
生存率(survivalrate)累积率(cumulativerate)
7.疾病流行强度(中英文掌握)
散发(sporadic)指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散在发生
暴发(outbreak)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
流行(epidemic)指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
大流行(pandemic)某地区某病发病率水平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时,且超越州界、国界,形成世界性流行
8.时间分布的类型
短期波动(rapidfluctuation)季节性(seasonalvariation)
周期性(cyclicchange)长期趋势(seculartrend)
9.病因模型
①三角模式
将机体与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考虑引起疾病发生的疾病因子、宿主和环境三个要素。
正常情况,三要素之间保持动态平衡,机体处于健康状态,一旦平衡破坏就出现疾病。
优缺点:
优于单病因学说,但将病因、宿主、环境截然分开,强调三者同等地位,显然不妥
②轮状模型
强调环境与宿主的密切关系,机体占据轮轴位置,强调遗传物质的重要。
环境因子占据外围。
机体内环境与外环境相互作用,打破平衡,就出现了疾病。
该模型强调环境的多样性以及机体遗传因子,显然比三角模式更近于疾病发生的实际情况
③疾病因素模型
④病因网络模型
10.流行病学研究病因的方法:
调查、观察---假设、推论---实验、分析,再观察、再假设、再推论、再验证,直至弄清疾病的因果关系
11.在形成病因假设的思维、分析和推理中,常用Mill准则
求异法--求同法--共变法—类推法—排除法
12.因果联系判断标准
关联的时间顺序、关联的强度、关联的可重复性、关联的合理性、剂量反应关系、终止效应关联的特异性、实验证实
13.个案调查(caseinvestigation)又称个例调查或病家调查,是指对个别发生的病例、病例的家庭及周围环境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
现况调查(prevalencestudy)又称横断面研究(Cross-sectionalstudy)也称患病率研究。
研究特定时点或期间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有关变量(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
14.现况调查的种类:
普查、抽样调查
15.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study)选定患有某病的病人(病例组)与未患该病的人群(对照组),分别调查两组过去暴露于某个(或某些)危险因素的情况及程度,以判断某暴露危险因素与某病有无关联及其关联程度大小的研究方法
队列研究(cohortstudy)按特定人群按暴露和未暴露于某因素(危险因素、致病因素或保护因素)分为两组,然后追踪观察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发病或死亡的结局,从而判断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联及关联的强度的一种研究方法
16.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优点与局限性的比较
(一)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
特别适用于少见病、罕见病的研究
省力、省钱、省时间,并易于组织实施
还可用于疫苗免疫学效果考核及暴发调查等
可同时研究多个因素与某种疾病的联系
对研究对象多无损害
(二)队列研究的优点
研究者亲自观察资料,信息可靠,回忆偏倚小
直接计算RR和AR等,反映疾病危险关联的指标
可证实病因联系
有助于了解人群疾病的自然史
分析一因与多种疾病的关系
样本量大,结果比较稳定
(三)病例对照研究的局限性
不适于研究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
选择偏倚难以避免
暴露与疾病时间先后难以判断,信息真实性差
存在回忆偏倚
不能测定暴露和非暴露组疾病的率
(四)队列研究的局限性
不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病因研究
依从性差,易出现失访偏倚
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组织与后勤工作亦相当艰巨
研究设计要求更严密
17.疾病监测(surveillanceOfdiseases)
疾病监测是长期地、连续地收集、核对、分析疾病的动态分布和影响因素的资料,并将信息及时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18.报告时限:
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城镇应于2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对其它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对丙类传染病和其它传染病,应当在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19.甲类传染病:
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25种)
丙类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10种)
20.隔离(islation)是指将处于传染期内的患者安置于一定的场所,使其不与健康者和其他患者接触,目的是防治患者向外界传播病原体或受其他病原体感染,并便于集中消毒和使患者得到合理治疗(隔离期限依各种传染病的传染期)
21.检疫(cuarantine)依照有关法规对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预防医学概论 预防 医学 概论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