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总论部分习题集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363415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1.50KB
针灸治疗学总论部分习题集Word格式.docx
《针灸治疗学总论部分习题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治疗学总论部分习题集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咳喘取肺俞
B亡阳灸关元
C失眠补照海、泻申脉
D嗜睡泻照海、补申脉E都不对
3.阴病治阳:
4.阳病治阴:
5.阴盛阳虚病症治法:
〔三D型题<
在题下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相互间有联系的正确答案,全书同。
1.在针刺疏通经络中,《金针赋》运用的通经接气手法是:
〔A〔B
A青龙摆尾
B白虎摇头
C龙虎交战
D阴中隐阳
E阳中隐阴
2.下列治失眠用穴体现调和阴阳治疗作用的是:
〔C〔D
A补心俞
B泻行间
C补照海
D泻申脉
E补胆俞
三、改错<
在下列各题下划线部分内,找出错误或不准确之处并改正,全书同。
1、《灵枢·
官针》篇曰:
2.针刺补法和艾灸,其抑制作用大于兴奋作用。
四、简答题
1.针灸有什么治疗作用?
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
2.《黄帝内经》中的"
解结"
是什么意思?
疏通经络
3.《备急千金要方》中关于疏通经络的方法是什么?
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
五、问答题
1.针灸调和阴阳应遵循什么原则?
在阴阳一方偏盛、另一方尚未虚损的情况下,应泻其有余,清泻阳热或温散阴寒,以防阳热太盛而耗伤阴液,阴寒太盛而耗损阳气;
而当一方偏盛,另一方也见虚损的情况下,在泻一方有余的同时,当兼顾一方之不足,配合扶正或益其不足。
在阴阳偏衰的情况下,应补其不足。
阴虚不能制阳,常出现阴虚阳亢之虚热证,治宜育阴潜阳,即所谓"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
阳虚不能制阴,常呈现阳虚阴盛之阴寒证,治宜补阳消阴,即所谓"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阳俱虚则滋阴补阳同施。
2.针灸治疗作用的发挥,与哪些主观、客观因素密切相关?
除了腧穴的特性、针灸补泻手法以外,还与机体状态<
包括禀赋、年龄、性别、心理素质、病变表现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治疗时间、辅助治疗措施等密切相关,其中尤以机体状态最为重要。
第二章针灸治疗原则
1.《素问·
宝命全形论》篇曰: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2.经气在针灸疗法中的体现有得气、气行、气至病所等形式。
3.针灸清热溫寒的原则包括热则疾之和寒则留之。
九针十二原》篇说:
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
5.对于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灵枢·
经脉》篇提出: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6.对于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灵枢·
九针十二原》篇提出:
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
经脉》篇曰:
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
8.实证的针灸治疗原则是泻法或点刺出血。
9.《素问·
针解》篇曰:
宛陈则除之,是出恶血也。
10.腱鞘囊肿、小儿疳证的点刺放液治疗属于宛陈则除之的治疗原则。
〔一A型题
1.下列属于针灸治疗原则的是:
A扶正祛邪
B虚则补之
C子母补泻
2.针灸治疗原则中,"
热则疾之"
是指:
〔E
A施灸壮数多
B急吹其火
C拔罐速度快
D拔罐火力强
E毫针点刺疾出少留或不留针
3.下列与"
无关的是:
A浅刺疾出
B热病可灸
C少留针
D泻法
E点刺出血
4.根据《灵枢·
经脉》篇提出的针灸治疗原则,寒则:
A除之
B疾之
C补之
D泻之
E留之
5.针灸治疗原则中,"
寒则留之"
A艾灸时间长
B艾灸量大
C寒证行针时间长
D坐罐
6.最能体现"
寒则〔温之留之"
治疗原则的是:
A埋针法
B艾炷灸
C拔罐
D温针灸
E火针法
〔二B型题
A久泄B寒痹C水肿D发热E扭伤
1、虚则补之:
2、陷下则灸之:
3、寒则留之:
4、宛陈则除之:
A实则泻之
B寒者热之
C热者寒之
D陷下则灸之
E宛陈则除之
5.出自《灵枢·
经脉》:
6.出自《灵枢·
九针十二原》:
〔三D型题
1.下列同出于《灵枢·
九针十二原》篇的针灸治疗原则是:
〔CD
A虚则补之
B盛则泻之
C满则泄之
D邪盛则虚之
E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2."
陷下则灸之"
适宜于:
A失眠
B多寐
C中气不足
D子宫脱垂
E遗精
3.根据病因病机,可施行"
的病症是:
〔BD
A水肿B久泄C尿闭D脱肛E中风闭证
〔四X型题
1.下列针灸治疗原则哪些出自《灵枢·
经脉》篇?
〔ABE
D宛陈则除之
E陷下则灸之
2.适合"
实则泻之"
治则的病症是:
〔ABD
A高热B中暑C久痢D剧痛E脱肛
3.可用于"
宛陈则除之"
的穴位有:
〔DCE
A血海B膈俞C曲泽D委中E十宣
三、改错
1.《灵枢·
经脉》篇对于热证和寒证提出的治疗原则是:
热则寒之,寒则热之。
是指艾灸过程中急吹其火。
3.针灸治疗寒证宜浅刺疾出。
1.针灸"
清热温寒"
的治疗原则具体内容是什么?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2.针灸对热性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如何应用?
热则疾之,浅刺疾出或点刺出血、手法宜轻而快、少留针或不留针、针用泻法
3.针灸对寒性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寒则〔温之留之,灸法、深刺而久留针
治神守气"
在针灸临床上有何指导意义?
治神与守气是充分调动医者、病人两方面积极性的关键措施。
医者端正医疗作风,认真操作,潜心尽意,正神守气;
病人正确对待疾病,配合治疗,安神定志,意守感传。
既体现了医者的良好医德,又贯穿了"
心理治疗"
于其中。
所以能更好地发挥针灸疗法的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还能有效地防止针灸异常现象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2.针灸临床如何运用清热温寒的治疗原则?
并举例说明。
热性病症的治疗原则是热则疾之,具体应用是浅刺疾出或点刺出血,手法宜轻而快,少留针或不留针,针用泻法。
例如风热感冒,常取大椎、曲池、合谷、外关等穴浅刺疾出,即可达清热解表之目的。
若伴有咽喉肿痛者,可用三棱针在少商穴点刺出血,以加强泻热、消肿、止痛的作用。
寒性病症的治疗原则是"
适宜用灸法施治,针刺则应深刺久留,以达温经散寒的目的。
主要适用于风寒湿痹为患的肌肉、关节疼痛以及寒邪入里之证。
若寒邪在表,留于经络者,艾灸施治最为相宜。
若寒邪在里,凝滞脏腑,则针刺应深而久留,或配合施行"
烧山火"
复式针刺手法,或加用艾灸,以温针法最为适宜。
第三章针灸临床辩辨证论治
1.针灸临床辨证论治应以脏腑气血证治为基础,以经络证治为核心,以八纲证治为纲领。
2.标本施治在临床上运用的原则是: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当标本俱急或俱缓时,则应标本同治。
3.《素问·
标本病传论》篇说:
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4.三因制宜即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5.阴虚火旺的治则,一般是多针少灸、平补平泻。
6.阴证转为阳证,表明病情有好转的趋势;
阳证转为阴证,提示病情有加重的倾向。
7.里寒证最宜施行艾灸疗法,以温针灸最为适宜。
8.肺气不足治宜补肺调气、健脾益气、温肾纳气;
肺阴不足治宜滋养肺肾之阴、清泻虚热。
9.气陷证应本着陷下则灸之的治疗原则,针灸并用、补法,重灸。
10.辨证归经是以临床证候表现为依据的归经形式。
11.辨位归经是直接按病变部位作为依据的一种归经形式。
12.经穴触诊又称经穴按压,经穴切诊。
13.按压巨阙、膻中过敏或迟钝,可判为心经,心包经的病变。
14.肾俞穴下按之空软,表明肾和肾经虚弱。
15.皮肤的良导现象,是经络通畅的表现,经穴的电位变化是经络活动的反映。
1.适宜于胃阴不足的是:
A针灸并用
B重用灸法
C针补加灸
E平补平泻
2.取心经、心包经和督脉穴为主可用于:
A心气不足
B心血亏虚
C心火亢盛
D痰蒙心窍
E心脉瘀阻
3.穴取关元、足三里、下巨虚,针灸并用、施行补法适宜于:
〔C
A大肠虚证
B大肠寒证
C小肠虚寒
D小肠气滞
E都不对
4.针灸并用、泻法适宜于:
A肝血不足
B肝脉寒滞
C肝阳上亢
D肝气郁结
E肝风内动
5.要求针灸并用、并强调重用灸法的是:
A气虚证
B气滞证
C气逆证
D气陷证
6.针灸并用、补法适用于:
A肺气上逆
B胃气上逆
C肝气上逆
D肾不纳气
7.只针不灸、平补平泻适宜于:
A气不摄血
B血热妄行
C阴虚火旺
D瘀血内积
E气滞血瘀
8.按辨位归经,后头痛属于:
A阳明头痛
B太阳头痛
C少阳头痛
D厥阴头痛
E少阴头痛
9.哪一种"
经络现象"
不属于经穴压诊范畴:
A敏感
B麻木
C结节
D丘疹
E凹陷
10.经络电测定中,有临床诊断意义的数据是电阻值大于或小于:
A1万欧姆以上
B1万以下
C2万以上
D2万以下
E5万以上
A牙痛取颊车、合谷B足三里补气血C大肠俞止腹泻D印堂、太阳治头痛
E天突平喘
1.局部治疗:
2.整体治疗:
3.整体与局部同治:
A感冒针外关B五更泄灸命门C咯血针孔最D面瘫取合谷E急性吐泻、四肢逆冷针中脘、灸关元
4.急则治标:
5.缓则治本:
6.标本同治:
A补法
B泻法
C平补平泻
D平补平泻加灸
7.风寒束肺:
8.风寒束肺兼体虚者:
9.寒痰阻肺:
C多针少灸
10.肾阴亏虚:
11.肾阳不足:
12.阴虚火旺:
A少商
B伏兔
C足三里
D俞府
13.肺气上逆选:
14.胃气上逆选:
15.肾不纳气选:
A热邪阻肺B邪热蒙心C五更泄D消化不良E膀胱虚寒
16.与脾有关:
17.与肾有关:
18.与胃有关:
A按临床证候表现
B按病变部位
C按表里深浅
D按阴阳属性
E按脉象虚实
19.辨证归经:
20.辨位归经:
1.胃寒偏盛宜用:
〔BE
A行气活血B温中散寒
C只针不灸
D多针少灸
E针灸并用
2.与肾相关的病变是:
〔BC
A消化不良
B五更泄
C阳痿
D晕厥
E心悸
3.针灸并用、平补平泻适宜于:
A气血两虚
B气虚血脱
C气虚血瘀
D血瘀血虚
4.按辨位归经,偏正头痛涉及:
〔AC
5.A阳明经
B太阳经
C少阳经
D厥阴经
E少阴经
6.哪二种经络现象属于经穴压诊的范围:
〔〔
A红线
B肿块
E脱毛
7.知热感度测定中,表示机能亢进〔属实的依据是:
A数据偏高
B数据偏低
C时间长
D时间短
E时间对等
8.知热感度测定中,表示机能减退〔属虚的依据是:
9.经络电测定中,确定病经的依据是电阻值:
A大于其他经1万欧姆以上
B小于1万欧姆
C大于2万以上
D小于2万以上
E小于3万以上
10.足太阴脾经证治,应选用:
A本经
B手太阴经
C足阳明经
D任脉
E督脉
1.宜行针灸并用、补法的病症有:
〔ACD
A肠道虚寒泄泻
B恶心呕吐
C脱肛
D脾虚月经过多
E痔疮出血
2.只针不灸、泻法可用于心和心包的病症是:
〔ADE
A心脉瘀阻
B心气不足
C心血亏虚
D心火亢盛
E痰蒙心窍
3.膀胱虚寒和膀胱湿热均适用的腧穴是:
〔ABDE
A中极
B膀胱俞
C气海
D京骨
E委中
4.太冲、行间适宜于下列哪些病症?
〔ABCE
A肝气郁结
B肝阳上亢
C肝火上炎
D肝血不足
5.气虚血瘀、血瘀血虚的共同治则是:
A只针不灸
B针灸并用
C补法
6.循经按压所得的异常反应有:
〔ACE
A压痛
B皮下出血
D脱毛
E条索状反应物
7.针灸临床应突出经络辨证的病症是:
〔CDE
A水肿B尿闭C牙痛D头痛E面瘫
8.井穴知热感度测定数据大、时间长提示:
A机能亢进
B属实
C机能低下
D属虚
E无意义
9.井穴知热感度测定数据小、时间短提示:
〔AB
10.手太阴肺经证治中,除选用本经腧穴外,还可配用:
A手太阳经穴
B足太阳经穴
C手阳明经穴
D足阳明经穴
E任脉经穴
1.针灸辨证论治,以经络证治为基础,脏腑、气血证治为核心。
2.按经络辨证,前额痛属少阳经病变。
3.按经络辨证,偏头痛属太阳经病变。
4.辨证归经是按病变部位为依据的归经形式。
5.肾阴亏虚兼见火旺宜针灸并用,补法。
6.井穴对热力的感知时间长、超过正常值的1/3以上为机能亢进。
7.《难经·
二十九难》曰:
带之为病,腹满、带下。
8.《难经·
阴维为病,苦寒热。
9.关于络脉证治,《素问·
调经论》提出"
病在络,调之血。
10.《灵枢·
经筋》篇对经筋病症提出了"
病在筋,调之筋"
的治疗方法。
1.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的特点是什么?
以脏腑气血证治为基础,经络证治为核心,八纲辨证为纲领
2.针灸临床如何处理病症的标本缓急?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俱急或俱缓则应标本同治
3.胃气上逆的针灸治疗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理气和胃,平降冲逆,只针不灸,泻法
4.气滞血瘀的针灸治疗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以针为主,泻法,并施行三棱针点刺出血或刺血拔罐术
5.牙痛如何辨位归经?
下齿龈归手阳明经,上齿龈归足阳明经
6.某一病变部位有数经分布时如何辨位归经?
结合其他兼证考虑归经
1.表证如何应用针灸疗法施治?
表证治宜通经活络、疏散表邪。
常取大椎、合谷、曲池、外关、列缺、风池、风门、肺俞等穴。
根据表寒、表热、表虚、表实的不同,决定针灸措施和补泻手法。
表热、表实者,只针不灸,泻法,浅刺疾出,以清热解表、祛邪泻实;
表寒、表虚者,针灸并用,补泻兼施;
表寒者留针,表虚者多灸,以散寒解表、固表补虚。
2.里证如何应用针灸疗法施治?
里证治宜通调脏腑、行气活血。
常取中脘、天枢、大横、支沟、丰隆、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上巨虚、下巨虚等穴。
根据里寒、里热、里虚、里实的不同,决定针灸措施和补泻手法。
里实、里热证,只针不灸,深刺泻法,以清热泻火,通调腑气;
里虚、里寒证,针灸并用,里虚者轻刺,补法,重用灸法;
里寒证深刺久留,补泻兼施,最宜温针,以温中散寒。
3.寒证如何运用针灸疗法施治?
寒证治宜温通经络、助阳散寒,针灸并用,补泻兼施。
对于寒邪在表、留于经络、肌肤疼痛或麻木者,艾灸最为适宜,也可以用皮肤针叩刺或加拔火罐。
对于寒邪在里、凝滞脏腑者,因阳虚寒甚,难以得气,针刺宜深,并久留针,以候其气。
阳气得复,寒邪乃散。
温针之法尤为适宜,使温热之感随针体直达深层,温经散寒。
4.举例说明热性病症的针灸治疗方法?
热性病症应浅刺疾出,少留或不留针。
例如热邪在表的风热感冒,常取阳经腧穴大椎、曲池、合谷、外关等清热解表,可浅刺不留针。
若伴咽喉肿痛者,可加少商、鱼际点刺出血。
热闭清窍,证见高热抽搐、神昏谵语,常取水沟、十宣、十二井、大椎、合谷、太冲等急刺、重刺或点刺出血,以清泻热毒、醒神开窍。
热邪在里<
阴有阳疾>
证见"
四大"
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以及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常取合谷、曲池、支沟、丰隆、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清泻里热,通调腑气。
里热证因热邪深伏,也可以深刺留针,并可施以"
透天凉"
法。
虚热证可多针少灸,平补平泻。
5.风寒束肺、邪热壅肺的针灸治则和具体方法有何不同?
风寒束肺治宜祛风散寒、宣肺解表,针用泻法<
体虚者平补平泻>
寒邪较重者加灸。
取手太阴经和相表里的手阳明经以及足太阳经穴为主,如中府、太渊、列缺、合谷、曲池、风门、肺俞、大椎等;
热邪壅肺治宜祛风清热、宣肺解表,只针不灸,泻法,并可点刺出血。
取手太阴经及手阳明经腧穴为主,如中府、尺泽、鱼际、少商、合谷、曲池、外关、大椎、内庭等。
第四章针灸配穴处方
1.针灸选穴原则有局部选穴,邻近选穴,远端选穴,辩证选穴,随症选穴。
2.局部选穴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的治疗规律。
3.远端选穴在《黄帝内经》中称之为"
远道刺"
这种选穴方法紧密结合经脉的循行,体现了"
经脉所通,主治所及"
的治疗规律。
4."
四总穴歌"
是远端选穴的范例。
5.前额痛取印堂、内庭为局部选穴法和远端选穴法的综合应用。
6.发热选大椎,痰多选丰隆属于随症选穴法。
7.按部位配穴的方法主要有局部配穴,上下配穴,左右配穴,前后配穴,三部配穴。
8.按经脉配穴的方法主要有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同名经配穴,子母经配穴,交会经配穴。
1.脏腑病远端取穴应首选:
A头面
B胸腹
C腰背
D四肢肘膝关节以上
E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2.下列属随症选穴的是:
A肝阳上亢取太冲
B发热针曲池
C心肾不交灸神门
D五更泄灸命门
E脾虚腹泄针足三里
3.百会、长强、足三里治痔疮属什么配穴法?
:
A局部
B远端
C上下
D三部
E前后
4.下列属表里配穴的是:
A合谷、偏历
B孔最、列缺
C内关、外关
D合谷、太冲
E太溪、太冲
5.艾条灸的符号是:
A△
B↓
C×
D‖
E↑
A合谷治面瘫B曲池退热C后溪治腰扭伤D劳宫治手心热E头维治偏正头痛
1.根据循经取穴原则:
2.根据交经缪刺理论:
3.根据对症取穴:
1.痰多选丰隆、呕吐选内关体现了:
A辨证选穴
B随症选穴
C经验选穴
D特定穴选穴
E循经选穴
2.类似的配穴方法是:
A上下配穴B前后配穴C左右配穴D表里配穴E俞募配穴
1.常用选穴方法有:
A局部选穴
B远端选穴
C特定选穴
D辨证选穴
E随证选穴
2.下列属局部取穴的是:
A升压取素髎
B头痛取百会
C手麻取八邪
D失眠取神门
E腰扭伤取阳陵泉
3.下列属邻近选穴的是:
〔BCE
A鼻塞取迎香
B鼻塞取通天
C近视取风池
D近视取光明
E阳痿取关元
4.下列属远道远穴的是:
〔DE
A昏迷选水沟
B癫痫选大椎
C高血压选曲池
D项强选列缺
E牙疼选合谷
1.三部配穴法即头部、胸腹部、腰背部三个部位的综合配穴法。
2.《灵枢·
终始》篇说:
病在上者取之下,病在下者取之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头。
3.循经取穴体现了"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
1.针灸临床的选穴原则有哪些?
局部选穴,邻近选穴,远端选穴,辩证选穴,随证选穴
2.局部选穴体现了什么治疗规律?
腧穴所在,主治所及
3.《四总穴歌》是什么选穴法的典范?
远端选穴
4.循经远端选穴体现了什么治疗规律?
经络所通,主治所及
5.针灸临床常用配穴方法有哪几种?
局部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三部配穴法
6.子母经配穴法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1.何为"
三部配穴"
法?
以眼病和胃病为例说明之。
三部配穴法是在病变的局部、邻近和远端同时选穴,配伍成方。
例如眼病以局部的睛明、邻近的风池、远端的光明相配;
胃病以腹部的中脘、梁门,背部的胃俞配四肢的内关、足三里等。
2.举例说明左右配穴法的临床应用。
左右配穴既可以左右交叉取<
左病取右或右病取左>
也可以左右对称取<
左右同取>
此法对于治疗头痛、牙痛、风湿痹痛、扭伤以及面瘫、半身不遂等病症常有独到之处。
疼痛发作针对侧,痿证后期刺健侧,以调节左右气血,促使经络平衡。
左右交叉配穴,多用于治疗头面疾患。
如左侧面瘫,取同侧地仓、颊车,配右侧合谷、手三里;
右侧偏头痛,取同侧太阳、头维,配左侧外关、足临泣。
左右对称配穴多用于治疗内脏疾患,例如胃痛取双侧梁门、足三里;
咳喘取双侧肺俞、膏肓等。
第五章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1.五输穴中,阴经经脉的合穴五行属水,阳经经脉的荥穴五行属水。
2.手少阳三焦经的五输穴按金、木、火、水、土的排列次序,分别是五输的井,输,经,荥,合,相应穴位是关冲,中渚,支沟,液门,天经穴。
3.《灵枢·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曰:
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4.据《难经·
六十八难》的记载,五输穴中,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5.子母补泻法的应用原则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7.按五输穴异经补母泻子法,肝实证应泻少府穴,肝虚证应补阴谷穴。
8.五输穴子母补泻时,若遇到井穴补泻,可以采用泻井当泻荥,补井当补合之法。
9.《灵枢·
五脏之有疾也,应出十二原"
又说:
五脏之有疾也,当取十二原"
10.十六大絡中,除了十二经脉脉各有一个络穴外,还有任脉之络鸠尾,督脉之络长强,脾之大络大包、胃之大络虚里。
11.原络配穴法又称主客配穴法,是表里经配穴的代表。
如肺经先病,大肠经后病,取肺经原穴太溪,配大肠经络穴偏历。
12.任脉上的6个募穴从上到下依次是膻中,巨阙,中脘,石门,关元,中极。
13.俞募配穴法同一脏腑的背俞穴与腹募穴相配。
为前后配穴法的代表。
例如呼吸系统病症以中府配肺俞。
14.十六郄穴是十二经的郄穴加阴维之郄、阳维之郄、阴跷之郄、阳跷之郄。
15.后溪配申脉属上下配穴法,又是八脉交会配穴法,同名经主治耳目内眦头项肩胛腰背病症。
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针灸 治疗学 总论 部分 习题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