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的目的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357317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3.99KB
课题研究的目的文档格式.docx
《课题研究的目的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研究的目的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运用问卷、访谈等方式,对学与教过程中的个体作透彻的研究。
对实验教师、学生跟踪观察记录,通过个案的收集和整理,形成资料为实验提供依据。
3、经验总结法:
在实验过程中加以回顾、反省、总结,通过分析和思考,总结实验的得失,再指导研究和实践。
4、个案法:
对实验班的个别学生(优等生、潜能生)进行个案分析,跟踪调查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进程:
(一)准备阶段:
(2005年11月——2006年2月)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下的一种全新、有效的学习方式,合作能力在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也理应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由于它在改变课堂内的学习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心理品质方面具有明显效果,因而被广泛采用并研究。
那么如何在农村小学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以此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
根据以上选定课题,撰写研究方案,在上级科研部分领导给予了充分的指导的基础上,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制定具体实施计划,组织全体研究教师进行。
进行理论学习,成立课题组。
(二)研究实施阶段:
(2006年3月——2009年7月)
我们本次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有效应用研究:
研究教师在设置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切入点和必要性,研究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自觉性、和谐性和有效性。
通过设计实施和参与过程,使师生关系平等、亲近,使学习氛围融洽、活跃,从而真正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
初期研究工作
低、中、高年级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状况,包括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分工情况,研讨情况和合作氛围等。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的课题小组坚持科研立足于教学实际的原则,集体与个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研究方式。
首先,加强理论学习。
组织实验教师通过书刊、杂志、网络等途径学习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知识,做笔记摘抄,使实验教师具有一定的理论起点,防止实验;
流于形式和经验。
同时,实验教师对所担任的实验班(我校的实验年级在三年和五年级)学生充分了解、认真分析、了解学生兴趣和能力,才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时兼顾到了以下几方面:
(1)
关注学生性别、兴趣、能力、已有基础等方面的合理搭配。
(2)
每小组4人,不单纯以前后桌为一组,每个实验班基本上分为8至9组。
(3)
结合学生接受能力、综合素质等,实现组内异质原则,组间同质。
(4)
对组内成员合理分工,并定期轮换,每两周换一次。
2、研究、实践和分析阶段
定期交流理论思想,感受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在于增加了师生间交往的频度和密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明确小组合作学习要注意合作探究小组结构形式的多样化,重、难点要小组合作与班合作相结合的方式。
了解到影响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主要因素既有教师,又有学生,教师要具备指导的知识和技能,学生要均衡地达到参与程度。
理论的学习与交流,使教师坚实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课堂应用中的技巧基础。
为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和效果的保证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
我们研究过程中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在有具体教学任务的课堂上全面而有步骤的开展。
小组合作学习方案,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我们的课题小组研究成员,来自于乡小和四所村小,乡小班级班额基本在36人以下,村小学额16人以下。
面对的情况不单一,这对我们获得实效的合作学习,带来了很多的研究切入点,促进了收集和解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班额、不同组间的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便于修正我们的研究思路,促使课题研究能够循序渐进的实施,从而完成了合作学习研究方案,时我们的研究更为有效,方便和明确。
2007年和2008年,我校课题组分别进行了课题研究中期汇报工作,活动以课题研究为展示,真实地反映出教师在各学科中通过对小组合作学习等新教法的运用和研究,积极提高课堂效率,其中绝大部分教师将多媒体贯穿课堂,但都能做到操作自如,从这个角度上说,这次活动在我们对教育科研和教学方式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成功与亮点:
(1)、注重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解决问题,使学生具备学以致用的能力。
如运用小数加法算运法来进行减法运算,之后通过合作学习来规律。
(2)、充分体现出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何分组的课题实践研究。
依据不同内容和问题需要,设置两人巩固、四人合作探究、小组擂台竞赛等分组方式,学生在合作之中丰厚了知识,培养了竞争意识和集体意识,汇报全面,利用情境创设、激趣等方式来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3)、注重对学生合作学习中积极性的调动:
运用英语、击掌、小花评分等方式进行激励,运用肢体语言增强学生参与性和理解度;
通过情境创设:
文配乐、图片、谜语、游戏等方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充分体现出创设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4)、多媒体运用增强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以图片形式起到了直观、增效和激趣的作用,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习知识的准确度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通过合作学习提高了练习的效率,增强了效果。
(5)、通过合作朗读,合作评价等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多种能力:
包括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等。
(6)、教师在学生和学习中能成为参与者,与学生平等参与、平等研究,掌握情况。
需要加强研究之处:
(1)教师要以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兴趣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创新意识,首先实现教学是师生合作的过程。
教师讲授是必要的,但部分课上教师引导过多,教师的教学气氛比学生学习气势高出很多时,就说明差异了,不再是互动教学或朋友,平等的师生角色关系。
(2)新教学方式的研究着眼点可以小,但研究度要深。
课题在教学中的研究还较为片面,科学理论支持上还显得不成熟,实效性不能保证。
(3)学生活动中存在:
组内学生虽有各自的分工,但有的去全神思考,有的学生则放任自流,小组长没有管理好小组活动,开小差的学生缺乏集体责任感。
(4)教师活动中存在评价中以小组团体成绩为全部评价标准,在具体的现象汇报中,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总结,这是由于教师对合作学习以至于新的教育观念还应深入学习和研究,明确培养学生主体意识要贯穿于教学中每一细微的环节中。
(5)有的教师在合作学习前有目的的指定小组长(或优生)组织材料进行回答,这样容易使他们不善于倾听别的同学发言,只关注自己有无机会,不在乎别的同学在说什么,不善于关注学习困难的同学,不积极或认真发扬别人的思想,久之,使个别小组成员产生依赖性,影响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活动促研究,研究教师集中反馈了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以各校为单位的课题组长,对本校前一阶段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每位实验教师具体阐述了自己面对个案时的一些做法,得出了一些结论并形成了一些经验。
以课堂这一根植土壤,有目的性地设计、注重实施更注重生成地去研究、以理论去总结,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具科学性、实效性、艺术性和创造性。
合作分组和分工:
多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基础优势等。
(3)组合作学习因需而用。
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有选择性地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教学设计中设置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时,要考虑这个环节是否是设在学生需要合作的位置上出现的?
教学过程中要选择那些短时间内一个同学不能独立完成的;
或者是思维容量大、程序较为复杂,通过合作能互相提高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这样,小组成员之间就必须得相互配合、相互依赖,相互启发才能顺利完成任务,并在合作的过程中感受成功与喜悦。
例如:
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为了让学生知道正确比较面积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学生对学具中的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进行比较大小。
学生会运用学过的观察法和重叠法进行比较,但这样不能确定长方形和正方形谁大。
教师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去解决问题。
找出在两个图形上分别画上同样大的小方格,通过数小方格的数量,来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大小。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合理选择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努力为学生创设合作的学习情景,为学生搭建合作意识形成的舞台,让学生真正经历这个过程,使孩子们充分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产生合作的心理需求。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探索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4)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
每当掌握一种新方法,就需要学习它的操作规范,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不例外。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首先,小组成员之间必须要有明确的分工,各自承担起分配到的任务,在分工中合作,在合作中分工。
通常一个小组中,应有一名组长,负责控制组内成员讨论时的有序发言;
一个记录员,记录好本组成员讨论形成的意见;
一个汇报员,负责在全班汇报发言。
小组内各成员的分工要轮流担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
其次,让学生明白小组成员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要善于倾听组员的发言,在倾听的过程中要有自己见解;
当遇到不同见解时,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
对组员的精彩见解和独立观点,要积极地鼓励,以达到相互支持。
再次,在组内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统一安排,各个组员有序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
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5)要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在独立思考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就直接进入小组讨论,会使一部分学生显得不知所措,不能达到进行合作学习的目的。
在学生合作学习交流的过程中,积极找不爱思考的学生,与他进行交流,促使他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在参与讨论过程中说一说自己独立的见解。
只有在学生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时,才有可能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渐渐的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学生已有自己的想法时再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
避免学生只听不说的现象发生,让他们都积极地投身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
(6)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当今社会人们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要解决这些问题,光靠一人之力已很难实现。
因此,从小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带有团队性质,需要学生树立“荣辱与共”的意识。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求小组成员之间应积极互相配合,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与其他小组成员之间是息息相关的——除非每个小组成员都完成了相应的任务,否则就完不成大家的共同任务,自己也不会成功的。
学生各自也都看到了他们的表现有益于小组其他成员,其他小组成员的表现也有益于自己,只有大家在小组中一起努力,才能成功。
同时,也要引进竞争意识,通过与其它小组的竞争才能更好地增强学生团队的合作精神,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三、分析、概括和总结阶段
通过近五年的实验、研究、探索,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
(一)教师方面:
教师当好“指导者”“参与者”。
新课程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新型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意味着其他的学习方式全部被否定,也不代表只有这种学习方式才是最有效的。
我们探究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与其他教学和学习方式之间的有效整合。
为谋求学生有一个宽松而开放的学习空间,有一股支持、协作的合力,培养一种独立思考和探究的品质,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多种教法与不同学生间的有机结合和有效整合,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构建小组,合理安排分工,增强学生的信心和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分组,大数上一般可安排4——6人,最好4人一组。
分组前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考虑学生的异质情况,不简单的前后桌4人划分为一组,要根据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合理分组,根据特长搭配分工,明确职责。
组长一般让能力强的、学习好的、助人为乐的学生担任,各学科教学中更应结合学科特点进行分工。
这段时间教师一定培养组员友好合作习惯,培养组长管理组织能力。
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与学习,可以让每个组员轮流当组长,经常轮换这些职务,展示他们的领导组织能力,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不同角色的转换,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了学生合作意愿,增强了合作的信心。
恰当地选择合作学习内容:
合作学习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有意义的过程,要使小组合作具有价值,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有利于开展合作的学习目标,安排恰当具体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的活动内容,学习材料和探究任务。
一般来讲,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处可设计一些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选择合作学习内容时,要注意难易要适当,如果太容易,学生不需要他人协助也能完成,就会失去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的合作也会失去动力;
如果太难,小组通过一定的努力仍不能达到目标,便会饱尝失败的苦果,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也就失去了合作的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选择的合作内容既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内容层次的难易确定在学生有一些了解,却又不十分明确,需要探索的创造性问题,这种难易程度,经过小组讨论,组内可以形成共识,实现合作的作用和意义。
学会倾听、表达、辩论和欣赏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
建立师生、生生间民主、亲善的关系,让学生学会了相互欣赏。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学生在心情放松、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才会精神振奋、思维活跃。
教师要与学生亲近交往,建立平等、有好的师生关系。
②
一个人发言,大家倾听。
不但可以听明白,还可以鼓励说的人更有创造性地发挥。
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明确并不只是发言才是参与,听同学发言也是参与,同时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③
创设情境,激活儿童心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活儿童心态,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敢说,使学生愿意在别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
要求学生敢想,表达时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言精炼。
④
教师要在要求学生认真听自己的讲和问的同时,要顾及学生的议和答,无论学生的解答是否正确,当他们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结论时,教师应给学生表达机会,对学生叙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进行简单的否定,而是,满怀期待的鼓励,富于机会的引导启发。
(二)学生方面:
1、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而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必须得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
通过小组讨论、互相评价、互相反馈、互相激励、互帮互学、互为师生等合作互动的活动,最终达成思想上的共识。
他们的合作意识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培养。
虽然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学生间的合作,但并不排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而这种竞争恰恰又是建立在集体的荣誉之中,小组成员为着共同的目标和期望,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经常的、合理的评价可以激发各组奋勇争先的积极性,形成组间明争暗赛的竞争局面,增强了个人进取向上的竞争意识;
也使每个学生都有竞争对象,有追赶的目标,使学生始终处于竞争状态中,不断强化其竞争意识。
其实,学习是这样,以后的生活,工作也如此。
2、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
合作小组的异质性决定了学生在共同活动中必须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
可以使学生在交往中产生心理相容,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对集体的形成和巩固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如在上交作业时,规定每个小组只交一份共同完成的作业。
在共同完成这一份作业时,学生需要互相讨论、争辩、向专家请教,取长补短,集中小组成员的智慧。
由于讨论与作业同步进行,差生可随时提出问题,小组成员可以及时地解决,带动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作业,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通过集体完成作业,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加强了相互之间“荣辱与共”的关系。
3、培养了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和过去的接受性学习相比,合作学习的方式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面对共同的问题,每个小组、每位同学都必须按分工先拿出自己的意见,这是前提,即使你的意见是错误的,也必须自己先讲出来,再得到别人的纠正。
因此,学生都得动脑筋来思考问题。
而讨论的问题经过小组的补充,再经过全班的交流修正,形成比较科学的答案。
在这个过程中,学优生得到了锻炼,因为他们的意见多是被肯定的,而学困生也在互补、互动中学到了知识,促进了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小学一年级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不仅自己主动读书,且不少人学会了查字典认字和组词。
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让学生到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与人相处。
每月布置一个实践作业,让学生观察种子的生长情况,写观察日记;
制作识字贴画,收集广告语等。
这样打破了学科、课堂,学校的界限。
让语文进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4、培养了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
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这种状况使学生知识面狭窄,易对教材产生依赖心理,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知识爆炸”局面。
合作学习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广泛查阅书籍,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的能力。
通过几年来的实验,经过调查,发现10.3%的学生逐步走出了依赖教师获取知识的途径。
会了通过观察、调查、实验、操作、收集信息等多种活动方式进行自主探究。
87.2%的学生在主题活动中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运用语言、画画、音乐、动作、表演、小报告等多样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5、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相互教学中,能够发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自我监方面的能力。
运用讨论法,可帮助学生进行诸如类推、深层了解和解释正反面的争论、预测情境等较具深层思考意义的活动,同时可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和综合能力。
6、培养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育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主讲,学生听练,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容易产生师道尊严。
在合作学习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教师一味传授,学生只管倾听的传统模式,而是师生间平等交流与互动的新模式。
教师更多的是一个顾问和指导者,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及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提供了一种师生互动的新形式。
使优等生的才能得以发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体现了教学的民主。
而只有在这样和谐、民主的氛围中才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学生观,培养出学生的现代人格。
(三)研究教师成果:
课题即将结束,在本次研究中,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不断探索、研究、完善,为在新课改大形势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出不懈的努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题 研究 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