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教学反思.docx
- 文档编号:1835599
- 上传时间:2022-10-24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16.84KB
第一课时教学反思.docx
《第一课时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课时教学反思.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一)注重多学科的交融,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不仅只是单学科的教学,更是多学科的融合。
”孩子对于艺术的
感受力就比较强烈、比较敏感。
所以,我以音乐导入,配以“欢庆”的图画,以此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中融情入画,融乐入文,在朗读感悟中配动作,使语文不单单是语文,更是人文、文化。
我们的语文课堂其实是融音乐、美术、历史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体,孩子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文化,使他们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在我教学“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时,当学生看到课件播放的累累硕果的画面,都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好想吃啊!
”“真美!
”“真想尝一个!
”……更如,让学生表达“献上”、“举起”、“飞着”、“奏起”等动作词时,学生的热情更是高涨。
在这种多形式的教学中非常积极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孩子的各项潜能,让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互动,交叉相融,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活泼,学得有效。
(二)感悟文本深层,提高阅读能力
这首诗歌言简意赅,它所描写的是表现国庆的热烈场面。
学生读起本文来
朗朗上口,很容易由读成诵。
然而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忽略文本内在的意义,文本的这种极具隐蔽性的生命意义,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显现出来,而且也只有当阅读主体对文本的这种生命意义有所觉悟、有所触动时,文本的生命意义才会真正生存。
案例中读悟课文前四句诗句的教学,我让学生自读自悟,接着让学生在跃跃欲试中配上动作自由读,这就使学生带着对阅读的理解,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还原语言的形象,感受语言的情感。
在阅读中我通过让学生充分想象来深刻感悟语言,如“田野献上金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时,让生仅凭想象或一些课外知识说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什么,看到什么?
做到“眼前有景,心中有物”,这样读起来才会读中有感;而且学生在读中边读边质疑,解惑再读,这样反反复复,学生自然而然对文本就加深了印象,使他们在“读”这一感性的学习方式中,在表达阅读感受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内在的蕴意。
(三)捕捉课堂生成,珍视独特感受
着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曾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
如果用
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
”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生活经验有着很大的差别,将其带入阅读活动时,他们的心智活动也是各不相同,在课堂中由此产生的独特的感受既无法预设也很难预知,全凭学生的自然生成。
本堂课中,学生就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文本,在分析前四句诗时,我就质疑“四句你们读懂了吗?
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自主解决问题,当时学生提了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为什么说果实是金黄的?
”“旗帜是什么?
”“枫林跟旗帜有什么关系?
”“鸽子有很多种的,为什么要说是洁白,而不说灰色呢?
”“大海会唱歌吗?
”……孩子们思维的闸门一但被打开,语言思维就如泉水喷涌而出;这也是课堂教学的生成例子。
看着孩子们精彩的表现,此时,我只充当质疑中的一个引导者,儿童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
如果当时我怕“乱”、怕“错”,怕学生“节外生枝”而制止他们跳跃的思维,那必将抹杀学生的学习热情。
所以,我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主地读、说,让学生自已诠释问题,将课堂真正还给他们。
当然,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孩子们急于表现,急于交流,而随机生成的问题有许多也是我们备课时无法预知的。
本堂课我惭愧的是,我把孩子们估计得太低,孩子们的学生真的不是单纯的接受知识的过程,他们是创造者;在学生课堂质疑的一个环节中,正当我为学生的精彩问题与回答而满意时,打算继续下个环节时,一双小手举了起来,问道:
“蓝天上的鸽子为什么是洁白的,而不是其它颜色的呢?
”当时,我因为学生的质疑诠释已用去了半节课的时间,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我就只是敷衍一下。
后来,课后想想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如果当时我能抓住这个课堂生成点,由它点出祖国和平祥和的景象,洁白的鸽子代表着纯结,美好的生活,那必将成为本课的亮点之一。
而我却放弃了这一契机。
所以,我真切的感受到面对孩子们的想法和体验,你只有真正的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独特的阅读感受”,你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四)强化语言积累,凸出课堂语文味
语文教学不是不要知识的教学,对于处于低年段的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更应重点应用语言教学,重在言语能力的培养。
但实验新课程以来,从形式上看,课程改革后的书谈化了语文训练这一方面,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科学的训练也是一线老师一直探讨的问题。
本课中我也在不断的探索中,在理解课文时,我就充分的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
在开头导入,让生观看了录像理解了欢庆一词的意义后,让生学以致用,除了说“欢庆国庆”之外,还能说欢庆什么?
有了前面成功引入的基础,“欢庆××”这样的说话训练就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我还做课堂词语的搭配练习,在让学生把打乱的词语拼成完整的句子时,学生就从中发现了怎样搭配词语,组织语言文字的合理性,都大胆畅谈自已是如何把这些打乱的词语找到自已的“家”:
有学生说“我觉得旗帜就只能举起,就像我们升国旗一样慢慢往上升。
”“鸽子它有翅膀,所以得用飞着!
”“田野要跟金黄的果实对,因为只有田野里才有各式各样的果实。
”……学生用稚嫩的想法说着自已的发现,让我设计这一环节得到了意想之外的效果,适时的强化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语文课就应当如此,发展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凸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总之,在课堂中,抓住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给他们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空间,给他们创造一片展现想象的天地,使他们得到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
篇二:
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今天执教的课文是五年级第十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桥》,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上的第一课时。
这是一篇条理清晰的文章,同时又是一篇感悟较深的文章。
第一课时我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体会洪水的肆虐,情况的危急与人们的慌乱、木桥的无奈,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从两条线入手,大雨和洪水的凶猛,人们的反应,再到引导学生说出人们心中的桥此时此刻是座生命桥。
至此,课文也达到高潮。
然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一开始,我用学生身边的生活例子导入,让学生交流世界有名桥的名称,了解用途,再提升桥的意义。
然而,原本想让学生说的桥的种类和用途学生也说不清楚,更加没有办法提升桥的意义。
我犯了主观错误,农村的孩子对一些桥只有简单的了解,课前搜集的资料不充分,因而,在教学后,我带领孩子们上网搜集各种桥的资料及图片,清楚明了,再让学生提出问题,相互讨论解决,学生对比之后对课文中的木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感悟。
但是,在对句段的分析时,我又犯了指向性不明确的过失。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试着让学生找出大雨和洪水的句子,然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我想让学生通过找出洪水和大雨的句子,自主阅读,感悟,体会洪水的肆虐和汹涌。
学生学生纷纷举了手。
谈了自己的体会。
而这时,第一个学生说到了第一句,读到了雨水的大,此时,应该是马上将这句话吃透,而我却问了句,谁还有想说的,学生说到了其他地方。
同样的过失出现在“人们疯了似的往南跑”。
其实,在解读文本的时候,总是会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而学生在回答时就需要老师及时准确的引导,引导语必须简洁准确,指向明确,如果不明确,就会犯走回头路的错误。
篇三:
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秋姑娘的信》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的课文,是一篇图文并茂、文质兼美、充满童趣和蕴含自然常识的课文。
讲的是秋姑娘给大雁、青蛙、松鼠和山村孩子写信,展现了一幅秋叶飘落、大雁南飞、青蛙冬眠、松鼠储食、小树穿“冬衣”的秋景图。
同时使人感到秋姑娘对大雁、青蛙、松鼠、小树的关怀和体贴,由此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友谊的情感。
根据课标要求,将本课时的目标定为: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大概了解课文内容,认识秋天的一些特征。
学会“好”“友”“心”三个生字,认识两个新笔画“ㄑ”“卧勾”。
体会秋姑娘对朋友的关怀与体贴,懂得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的道理。
将本课时教学重难点定为:
学会“好”“友”“心”三个生字,认识两个新笔画“ㄑ”“卧勾”。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方面做得比较好: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导入部分,一开课,我就一边展示课件一边描述:
秋天到了,秋姑娘把枫叶的脸都吹红了,美吗?
请闭上眼睛把美美的枫叶再展现一遍吧!
(再课件展示光秃秃的树干),睁开眼睛,你发现了什么?
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
有意识地造成悬念,激起遐想,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行阅读。
2、能凸显我们低年段的教研主题,在识字教学中渗透字理教学。
如在教学“好”“友”字时,告诉学生:
“好”,会意字。
古时候人以有女儿又有儿子为“好”。
现在认为,不管是女孩还是男孩,只要听话、懂事,都是好孩子。
引申为美好。
友,会意字。
表示两手相交,上面一只手,下面一只手,两只手相握,表示友好。
并以简笔画画出两只手相握的样子以表示友好。
3、教学主线明确、清晰。
先由“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接着以“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给谁写了信?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概了解秋姑娘是给“大雁、青蛙、松鼠、山村孩子”写信;再以“秋姑娘用什么来写信的呢?
”引出“片片枫叶”,理解“片片枫叶”是很多枫叶,说明秋姑娘写的信很多,因为好朋友多;最后引出“好朋友”,学习“好”“友”,并由“好朋友”引出话题:
你有好朋友吗?
你认为好朋友之间应该怎样?
4、注重人文教育。
在学习“好朋友”一词时,学习了“好”“友”之后,并由“好朋友”引出话题:
你有好朋友吗?
你认为好朋友之间应该怎样?
(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你得过别人的关心和帮助吗?
他是怎样关心你的?
或你关心过你的朋友吗?
你是怎么关心你的朋友的?
让学生懂得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的道理。
5、能较好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如在引导学生理解“一片枫叶”与“片片枫叶”的时候,借助多媒体图片,学生很快地就能直观地认识、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6、在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尝试探究,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如在学习“好”字时,让学生尝试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
这节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1、字理识字教学未能很好地体现。
如在教学“友”字时,我只告诉学生“友,会意字。
表示两手相交,上面一只手,下面一只手,两只手相握,表示友好。
”并以简笔画画出两只手相握的样子以表示友好。
如能在简笔画旁边再板出“友”字,让学生有一个掺照,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友”字,识记“友”字。
2、由于时间的把握不好,本来第一课时设计的教学内容:
学习第二自然段未能完成,“心”字的字理教学不得体现。
我在设计教学“心”字时,先告诉学生:
心,象形字。
左边的点表示左心房的心盖,卧勾就是心房,中间的这一点就是通向心脏的血管,右边的这点就是右心房的心盖。
再以简笔画画出。
如果在第二课时教学这个字时,也要在简笔画旁边书写一个“心”字,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心”字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认识“心”字,识记“心”字。
3、在学习“好朋友”一词时,学习了“好”“友”之后,并由“好朋友”引出话题:
你有好朋友吗?
你认为好朋友之间应该怎样?
(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你得过谁的关心了吗?
他是怎样关心你的?
或你关心过你的朋友吗?
你是怎么关心你的朋友的?
让学生懂得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的道理。
这是我本来的教学设计,但由于授课过程中的疏忽,把问题问成了“你帮助过别人吗?
”造成学生的回答偏离了文本,偏离了“朋友”这个主题,也偏离教学目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 课时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