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机房空气热交换节能器技术规范企业标准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355987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80.75KB
通信机房空气热交换节能器技术规范企业标准文档格式.docx
《通信机房空气热交换节能器技术规范企业标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信机房空气热交换节能器技术规范企业标准文档格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通信机房空气热交换节能器(以下简称系统)的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标志、使用、包装、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我公司生产的通信机房空气热交换节能器产品,本产品主要用于通信机房室内温度的调控设备,是一种节约能源的高新技术产品。
适用于四季及昼夜室内外温差较大、机房内部有一定空余位置的通信机房。
热交换节能器是通过引入室外的冷空气进入系统内与引进的室内的热空气通过隔离热交换机芯进行能量交换,而不影响机房内的空气洁净度、湿度。
而达到有效降低机房空调的运行时间,降低机房电能消耗。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766-1995色漆和清漆涂层老化的评级方法
GB/T2423.3-2001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Ca:
恒定湿热试验方法
GB/T2423.17-1993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Ka:
盐雾实验方法
GB4943-2001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
GB/T9286-1988色漆和清漆漆膜的划格试验
GB/T14522-1993机械工业产品用塑料橡胶涂料人工气候加速试验方法
JB/T10359-2002空调器室外机用塑料环境技术要求
JGJ141-2004通风管道技术规程
GF014-1995通信机房环境条件
GB50174-93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
GB/T13275-91一般用途离心通风机技术条件
JB/T9068-1999前向多翼离心通风机
13 术语及定义
13.1 显冷量:
产品在额定工况和规定条件下进行热交换工作时,单位时间内从密闭空间、房间或区域内交换除去的热量总和,单位:
瓦(W);
3.2MTBF: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
3.3MTTR:
平均故障修复时间;
3.4一类局(站):
DC1、DC2长途交换机、骨干高级/省内低级信令转接点、骨干/省内智能网SCP、一二级干线传输枢纽、骨干/省内骨干数据设备的通信机房及动力机房、IMDS、IDC设备机房等;
3.5二类局(站):
汇接局、关口局、本地智能网SCP、本地传输网骨干节点、本地数据骨干节点(含城域网核心层设备)、IDC机房、拨号服务器的通信机房,5万门以上市话通信机房及测量室,服务重要用户(要害部门)的交换设备、传输设备、数据通信设备机房,无线市话核心网络设备机房及所属的动力机房,长途干线上下话路站机房等;
3.6三类(局)站:
5万门以下市话通信机房,城域网汇聚层数据机房及所属的动力机房,长途传输中继站等;
3.7四类(局)站:
模块局、用户接入网、城域网接入层设备(小区路由器、交换机)、DSLAM设备的通信机房,其他通信机房;
3.8C级机房洁净度:
依据《GF014-1995通信机房环境条件》要求,在机房灰尘粒子浓度的指标要求中,符合:
直径大于0.5微米灰尘粒子浓度≤18000粒/升,直径大于5微米灰尘粒子浓度≤300粒/升要求的属于C级标准。
14 分类
14.1 按结构主要分类及型号代号:
柜式,(G)
14.2 型号命名
14.2.1 产品型号及含义如下:
FRJG–40/03W
瓦
设备功率:
0.3×
100=300瓦
显冷量:
40×
100=4000瓦
G结构代号
J(节能产品代号)
R(热交换)
F(公司代号)
14.2.2 型号示例:
FRJG-40/03W
非凡鸿盛通信机房空气热交换节能器柜式机,显冷量为4000w,设备功率为300w。
15 基本要求
5.1可靠性:
5.1.1通信机房安装空气热交换节能系统后,机房的运行环境应能满足《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通信网络运行维护规程(试行)—动力设备分册》中机房环境温湿度要求,如下表所示:
环境分类
温度(oC)
一类环境
二类环境
三类环境
四类环境
10~25
10~28
10~30
5~35
5.1.2系统主要由主设备及其相关的辅助设备组成。
其硬件设备应有很高的可靠性,应达到平均使用时间(MTBF)不低于87,000小时;
整个系统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不低于18,500小时;
平均故障修复时间(MTTR)小于0.5小时。
5.2优先工作条件
系统作为通信机房环境调节和控制的辅助设备;
如果机房出现烟雾火警告警信号后,可手动强制关闭系统;
当空调设备运行故障时,应能强制开启系统或继续正常工作。
5.3参数设置要求
系统应具有监控机房室内外温度要求,根据需要,设置系统启动条件。
5.4外观要求
5.4.1产品外表面应无明显划伤、锈斑、压痕、表面光洁、喷涂层均匀、色调一致、无流痕、气泡和剥落、针孔、气泡、镀层脱落、无变形等缺陷。
5.4.2产品应清理干净,箱体内应无杂物。
5.5正常工作电压
5.5.1当电源电压在220(380)×
(1±
10%)V之间,应能正常启动和工作,低于工作电压时自动关机,电压恢复正常后,可自动启动。
5.5.2对于功率大于3.7KW的鼠笼电动机应配置“星-三角起动器”。
三相电动机应配置欠逆相保护器。
5.6结构
a)控制板与箱体之间应有隔震垫;
b)控制门及安装面板拆装方便;
c)信号线应选用屏蔽导线;
e)总体结构要便于安装、维护和扩充或调整。
设备硬件模块化、并且要求结构有足够的机械强度
和刚度;
结构具有防震和抗震性能;
f)连接结构应有防松措施。
如:
螺栓连接时,用弹簧垫圈、防松螺母、销钉等;
h)内外风道的密封隔离;
i)电气元件及其组装板的安装结构应尽量考虑进行正面拆装;
j)各电器元件应能单独拆装更换,而不影响其他元件及导线束的固定;
k)当元件本身预制导线时,应用转接端子与柜内导线连接,尽量不使用对接方法。
5.7构件
5.7.1涂层外观应良好,表面应连续、均匀,无缩孔、起泡、针孔、开裂、露底、夹杂赃物等缺陷。
5.7.2设备所采用的所有缆线应符合阻燃要求;
采用的空气开关、继电器等主要电气部件应为知名品牌产品。
6设备功能和技术要求
6.1性能参数
a)额定显冷量(kw):
4KW、30KW系列;
b)设备功率:
0.3KW、6KW;
c)风机的风量:
1500m3/h、12000m3/h;
d)静风压:
300Pa、500Pa
6.2技术参数要求
表1 环境要求
序号
项目
指标和参数
1
使用环境条件
环境温度
-40℃~+55℃
环境湿度
≤95%RH
正常工作海拔高度
<
5000米
2
工作电压
220V、380V
3
通信接口
RS485
4
温度传感器精度
±
0.5度
5
温度传感器测量范围
-25~45℃
6
系统出风方式
水平出风
7
安装方式
落地式安装
8
使用寿命
10年
6.3工况顺序
当室内、外温度条件达到节能器启动条件时,节能器自动启动,当节能器不能满足机房要求时,空调可以启动,但在过度季节要人工转换。
6.4避免空调和热交换节能器频繁启动
空气热交换节能系统控制逻辑要有防止空气热交换节能系统与机房空调频繁切换运行的状况发生,只有当室外温度符合引进标准,且机房实际温度低于温度上限值2度以上时,空气热交换节能系统才能启动。
6.5风机及安装要求
系统的风机应选用高效、低噪音离心式风机。
传动方式可采用皮带或联轴器,风机的皮带、轴承、联轴器等传动部分应为具有质量信誉较好的知名品牌。
风机及配属设备应采用底座与系统框架间固定必须有橡胶或阻尼弹簧减震器;
在机组内面敷设具有保温、吸音的材料;
增强风阀密封性,以消除全关时不严密带来的气流啸叫声,从而降低噪音。
6.6噪声
a)产品不应有异常噪声和振动;
b)噪声不应大于70dB
6.7防动物、防雨水进入机房
室外进出风口均应有防护构件,有防虫、鼠等龃齿类动物进入机房;
防止雨水通过风道进入机房。
6.8安全要求
系统应良好接地,系统外壳及接地零部件之间的接地电阻小于5Ω。
a保护及工作接地的接线柱螺纹直径不小于6mm,专用接地接线柱地板的导电能力,至少应相当于专用接地导体的导电能力,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
b箱体上应设有专用接地螺柱、并有接地标记。
c柜内的接地螺栓用铜制,如采用钢质螺栓,必须在电箱外壳上漆前用包带可靠地将其紧密包扎,以防止油漆覆盖层影响接地效果,必须保证箱壳完毕时接地螺丝无锈迹。
d不论电柜柜门上是否安装元件,都必须安装接地螺丝。
6.9风管
风量小于1000立方米/小时的系统可采用PVC管件,须挑选内壁光滑的管材;
风量大于1000立方米/小时的系统应按照采暖、通风标准制作风管。
6.10温度传感器
6.10系统在机房内一般安装不少于1支的温度传感器。
6.11紧急停机功能
系统应在人员方便触碰的位置安装紧急停机开关,该开关动作后能立即停止系统的运行,复位后系统自动运行。
6.12通讯要求
具有远程通讯能力,能够进行远端监测、同时提供接入监控系统的通信接口。
6.13显示要求
系统面板应能以数值、灯或光信号等方式,显示室内外温度。
7监测功能
7.1系统应具备对机房环境温度、供电状态、及自身运行状况的监控功能。
7.2系统开启温度、关闭温度等各类参数值可根据用户要求进行设置并保存。
系统具有停电自动重启,并保留设置参数的功能。
7.3系统应能对下列信息进行监测,并能现场显示和输出相应的监测值。
a)
室内、室外环境温度;
b)
节能器开关机记录;
c)
节能器温度记录;
d)
系统各类参数设定值。
7.4热交换节能系统应能将上述告警信息以智能接口方式(RS485等方式)输出,供集中监控集成使用。
7.5系统对信息、操作记录应具备一定的信息存贮功能。
热交换节能系统对运行记录应具备一定的信息存贮功能。
适用于一、二类局(站)的节能系统本地存储能力大于900条。
7.6显示功能
通过检测确认显示功能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
设计要求系统设置友好人机界面;
界面采用LED显示,应能以数值方式显示室内、外温度;
操作记录等可通过通信接口在笔记本电脑上显示或传输给监控中心。
7.7通信能力
系统应具有远程通信能力,能够进行远程监测、同时应提供接入监控系统的通信接口,通信接口方式为RS485。
8布线
8.1导线的颜色已经有了完整的颜色标示规程,这将统一以后的柜内导线颜色使用给现场维护和使用带来一定程序的方便。
柜内导线的集中排放,对于信号线的型号统一屏蔽导线,以防干扰。
8.2导线应严格按照图纸,正确地接到指定的接线柱上。
8.3配电板绝缘导线线的最小截面积应为1.0mm2,对于低电的电子电路允许采用截面积小于1.0mm2的导线。
8.4系统的布线应尽量采用结构化布线系统,布放缆线的规格、路由和位置应符合设计规定;
8.5缆线排列必须整齐、美观、清晰、外皮无损伤,绝缘良好;
8.6布放走道缆线必须绑扎均匀,松紧适度,外观平直整齐;
8.7动力线具备阻燃性,走线采用PVC管材和线槽;
8.8缆线的标签应正确、齐全;
8.9各种缆线应采用整段材料,不得在中间接头;
8.10保证满足以下要求。
a)保证信号的有效传输;
b)防止电磁干扰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c)尽可能减少信号线间的相互干扰;
d)具有必要的安全保护隔离措施;
9工程施工
9.1工程设计
在施工前5个工作日,应将施工方案,包括:
施工图设计、施工时间、方法等,经需求方审核并签字后方可进行施工。
9.2技术交底包括:
系统的技术资料、施工方案、测试方法等。
技术资料:
系统图、原理图、布线图、软硬件说明、安装、测试、产品使用手册、维护要求等。
9.3技术交底的主要内容
a工程设计实施方案;
b设备技术规范;
c价格预算;
d电路图;
e安装手册;
f产品使用说明书;
g环境要求及机房条件;
h系统的结构型式及尺寸;
i测试验收标准;
j操作维护手册。
10设备安装
10.1不破坏原有墙壁的承重能力。
10.2施工时,应有防护装置,不影响机房的空气洁净度和设备运行。
10.3设备安装应方便快捷,而且要拆卸方便,便于以后的迁移、维修维护等工作。
10.4设备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安装在阴面,会提高节能效果。
10.5控制器:
应选择操作便利、接线简短、视觉开阔和无阳光直射的位置。
高度以显示屏与视线一平为好,距地面约1600mm。
10.6温度探头:
要避光、防雨,远离热源。
10.7固定牢靠,便于维修,不占安全通道,不破坏原环境的协调。
10.8节能设备应良好接地。
10.9紧固件应有镀锌或其它的可靠的金属防蚀层;
并采用标准件。
10.10电器元件安装紧固应牢固,固定方法应是可拆卸的。
11施工布线
11.1导线的颜色已经有了完整的颜色标示规程,这将统一以后的柜内导线颜色使用给现场维护和使用带来一定程序的方便。
柜内导线的集中排放,对于信号线的型号统一导线。
11.2导线应严格按照图纸,正确地接到指定的接线柱上。
11.3配电板绝缘导线线的最小截面积应为1.0mm2,对于低电平的电子电路允许采用截面积小于1.0mm2的导线。
11.4系统的布线应尽量采用结构化布线系统,布放缆线的规格、路由和位置应符合设计规定;
11.5缆线排列必须整齐、美观、清晰、外皮无损伤,绝缘良好;
11.6布放走道缆线必须绑扎均匀,松紧适度,外观平直整齐;
11.7动力线具备阻燃性,走线采用PVC管材和线槽;
11.8电气元件及其组装板的安装结构应尽量考虑进行正面拆装;
11.9各电器元件应能单独拆装更换,而不影响其他元件及导线束的固定;
11.10当元件本身预制导线时,应用转接端子与柜内导线连接,尽量不使用对接方法。
11.11连接结构应有防松措施。
12线材
12.1连接导线的绝缘是耐潮、耐霉及滞燃的,根据需要敷设,保证一定的冗余,在敷设时,线材整齐美观,且应穿管布放。
13系统试验方法
13.1系统尺寸及工艺依据图纸及技术文件检查。
13.2外观检查
现场目测检查。
13.3启动运转试验
调整工作电压的偏差不超过额定电压的±
10%时,每次启动均应在风扇电机全部停止后再进行。
13.4结构检查
目测检查。
13.5构件试验
13.6额定显冷量性能试验
a)采用现场实测的方法进行试验。
具有与额定显冷量的热源的模拟室内,室外空间即为外界自然空气。
在室内、外温度差大于15℃时,开启系统。
计算出显冷量。
热交换率、公式如下:
Q=GCp(t1-t2)(单位:
焦耳J)
1卡(cal)=4.2焦(J)
1千卡/时(1kcal/h)=1.163瓦(W)
其中:
Q——室内空气热交换的能量;
G——室内出风口的空气风量;
t1、t2——分别为室内进、出口空气的温度;
cp——室内空气的比热。
b)室内出风口风速:
使用风速测量仪进行测量。
手持风速测量仪沿矩形出风口上、下、左、右及
对角线取均匀12-15点分别测试,取平均值,即:
V=(V1+V2+V3+V4+V5+V6+V7+V8+V9+V10+V11+V12+V13)÷
13;
V——风速,m/s。
c)室内出风口风量:
G=A×
V×
3600
G——风量,m3/h;
A——出风口面积,m2;
V——平均风速,m/s;
3600——时间系数。
d)温度:
高精度温度检测仪进行测试。
测试时应矩形出风口上、下、左、右及对角线取均匀12-15点分别测试,取平均值,即:
t=(t1+t2+t3+t4+t5+t6+t7+t8+t9+t10+t11+t12+t13)÷
13。
t——温度,℃。
13.7噪音试验
测试方法:
使用噪音测试器在距离出风口1米的距离均匀取8个点进行测试,取平均值。
即:
测试图如下所示:
D=(D1+D2+D3+D4+D5+D6+D7+D8)÷
D——噪音,dB.
13.8防动物、防水雨试验
现场目测检查室外防护构件,是否能防止老鼠等小动物及防雨水进入。
13.9安全试验
试验方法按GB4943-2001进行试验,使用接地电阻测试仪进行测试,试验结果应符合要求。
13.10风管检测
检查方法按JGJ141-2004,应符合要求。
13.11温度传感器试验
在被控房间,避开热源直接辐射,在气流组织比较稳定的区域,用温湿度计测试和记录。
13.12紧急停机试验
点按停机开关,设备是否停止运行;
复位后,系统是否能自动运行。
13.13监测试验
模拟信号,目测检验。
13.13.1显示功能
现场目测,通过实际操作验证相关功能,检测的内容是否显示在屏幕上,或通过接口可传输到电脑上,应符合要求。
13.13.2存储能力
在现场通过人机界面手动查询,查看存储信息能力是否不小于900条,应符合要求。
13.13.3参数设定
在现场通过人机界面手动设置相关参数,观察是否能够实现;
模拟修改某个参数后给系统断电,重新接通电源后检查原来设定的参数是否保存,应符合要求。
13.13.4通信能力
在现场检查系统是否具有通信接口,应符合要求。
13.14布线检查
现场目测检查,应符合要求。
13.15风机电流
使用高精度数字钳形电流表进行测试。
13.16内外风道密封性
开启一个风道的风机进行通风,检验另一个风道是否有风流。
14标志、标签、使用说明书
14.1标志
系统上应有耐久性铭牌固定在明显部位,铭牌应清晰标出下述各项,并应标出有关内容。
14.1每台机组应有产品铭牌,并固定在正面明显位置。
14.1.1铭牌应包括下列内容:
a)机组名称、型号;
b)机组基本参数;
c)机组外型尺寸(长×
宽×
高);
d)机组重量;
e)出厂编号;
f)出厂日期;
g)制造厂名称。
14.2.2系统上应标明工作状况,即旋转方向、开、关等标志,并附有电气线路图。
14.2使用说明书
应包括以下内容:
a)产品名称、型号、规格;
b)生产企业名称、生产地址、联系方式及售后服务单位;
c)产品概述(用途、特点、使用环境及主要使用性能指标和额定参数等);
d)接地说明;
e)安装和使用要求,维护和保养注意事项;
f)产品附件名称、数量、规格。
15包装、运输和贮存
15.1包装
15.1.1机组在包装箱内应稳固,包装箱应装订牢固、严密。
15.1.2包装箱内应有装箱单、产品合格证、产品安装使用说明书等有关技术资料。
15.1.3包装箱内应有不易褪色的装箱标志,其内容;
a)产品名称、型号;
b)产品净重、毛重;
c)箱体外型尺寸:
长×
高;
15.1.4包装箱上应有怕湿、防雨、禁止翻滚、小心轻放等储运标志。
15.2运输和贮存
15.3系统在运输过程中不应受碰撞、挤压、抛投、雨雪淋湿。
15.4系统应贮存在防潮、防雨、防火场所,周围应无腐蚀性气体存在。
15.5装箱清单、装箱要求的附件。
15.6随机文件应防潮密封,并放置在箱内适当位置处。
15.7运输方式按订货合同规定。
16系统验收
16.1初验
安装完成后,通电,为初验,填写初验单。
16.2中验
系统进入测试运行期,在测试运行期间,对设备运行数据的测试记录工作。
提交产品的运行报告。
时间为安装验收日起,一个月内。
空气热交换节能器和空调系统间隔运行,间隔周期为1个星期,填写中验单。
16.3终验
系统自安装验收日起,2个月内,空气热交换节能器和空调系统间隔运行,间隔周期为1个星期;
在测试运行期间,对设备运行数据的测试记录工作,提交产品的运行报告,填写终验单。
16.4节能效果评估方法
采用空气热交换节能器后的总节能量:
采用节能系统后总节能量:
⊿E=E-E1
式中:
E、E1分别为不运行节能系统的能耗量、运行节能系统的能耗量(kWh)。
节能率:
总体经济效益:
年运行电费节省量Q:
t为电费(元/kWh)。
投资回收年限N:
Qc为运行系统的初期投资+维护费用(主要包括清洗过滤网的费用)。
(附录1)通信机房空气热交换节能器
产品型号:
产品编号:
颜色:
电压:
检验地点:
检验人:
测试项目
要求
检验方法
检验工具
测试结果
判定
外观要求
1、产品外表面应无明显划伤、锈斑、压痕、表面光洁、喷涂层均匀、色调一致、无流痕、气泡和剥落、针孔、气泡、镀层脱落、无变形等缺陷。
2、产品应清理干净,箱体内应无杂物。
现场目测检查检查
目测
噪声
b)噪声不应大于70dB。
室内出风口
使用噪声仪在距离出风口1米的距离均匀取8个点进行测试,取平均值。
噪声仪
紧急停机功能
动作停机开关,查看系统是否停机;
复位后,系统是否启动
室内出风口风速
风速仪
室内出风口风量
与标定风量误差为±
15%
G=A×
V——平均风速,m/s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信 机房 空气 热交换 节能 技术规范 企业 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