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试资料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355982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6.41KB
教育学考试资料Word格式.docx
《教育学考试资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考试资料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萌芽阶段:
雅典“三杰”:
苏格拉底(“产婆术”)、
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
《学记》——历史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论语》
独立形态阶段:
1632年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1776年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年)——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传统三中心”:
教师中心、教科书中心、教室中心(传统教育学派)
发展多样化阶段
杜威实用主义《民本主义与教育》(1916年)
“现代三中心”:
儿童中心(起点、中心、目的)、经验中心、活动中心(现代教育学派)
凯洛夫《教育学》
理论深化阶段
布卢姆:
教育目标分类(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布鲁纳:
结构教学论发现学习
巴班斯基:
教学最优化
赞科夫:
发展教学论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的概念
发展——发展是一种连续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的运动变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地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
人的发展——指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
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发展
关于人的发展的不同理论:
1、遗传决定论(高尔登)
2、环境决定论(华生)
3、二因素与三因素论(吴伟士、凯洛夫)
4、教育万能论(康有为、陶行知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
(一)遗传素质——生理前提
格塞尔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
说明遗传的成熟程度,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遗传素质未成熟,企图通过“超前”的训练达到身心发展的某种水平,只是徒劳。
(二)环境——外部条件
包括先天环境(胎内环境)后天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除学校教育)大环境
小环境
(三)教育(学校教育)——主导(为什么?
)
1、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发展的方向
2、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条件:
从学校教育内部讲
1、取决于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专门性实现的程度
2、教师作用的发挥
3、是否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学校教育外部讲
1、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配合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内在动力
三、人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1、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2、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3、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4、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与生产力
1、生产力决定教育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速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A传播B创造
二、教育与经济政治制度
1、经济政治制度决定教育
(1)经济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经济政治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3)经济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目的、性质和思品教育的内容
2、教育对经济政治制度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为政治培养所需人才
(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是一种影响经济政治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化
三、教育与文化
1、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2、教育推动文化的发展(教育的文化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对教育的影响:
重传统,重权威B.重功名C.重“忠孝”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功能具有间接性、隐含性、潜在性、迟效性、有限性的特点。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1、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
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和原理
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和连续性
第四章教师
一、教师与教师专业化
1.教师的定义——教师是学校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的专业工作者。
2.教师的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知识介绍:
成熟的专业由专业知能、专业道德、专业训练、专业发展、专业自主及专业组织六个方面构成。
二、教师的地位、作用与权利、义务
2.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起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年轻一代的成长起关键作用(对学生个体发展的意义)
3.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根据1993年《教师法》的规定,我国教师具有以下权利和义务:
权利:
(1)教育教学权
(2)学术研究(3)学生管理权(4)报酬待遇权
(5)参与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
义务:
(1)遵守宪法义务
(2)教育教学义务(3)思想教育义务(4)尊重学生人格义务
(5)保护学生权益义务(6)提高水平义务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主体性、示范性
3、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
4、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广延性
5、教师劳动的长期性、间接性
四、教师的素养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
1、爱国守法2、爱岗敬业3、关爱学生(核心和精髓)4、教书育人5、为人师表6、终身学习
热爱学生是什么?
为什么?
怎样做?
1、爱生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
2、爱生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强大力量
1、一视同仁2、尊重信任3、严格4、保护学生
(二)教师的业务素养
1、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
(1)基础知识A、自然科学知识B、社会科学知识C、哲学知识
(2)教育科学知识(3)专业知识
2、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1)一般能力(记忆力、思维力、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
(2)特殊能力
A、教学工作能力包括:
a、教学组织、设计能力(最基本的能力)b、教学实施、调控能力c、教学检查、评定能力
B、教育的组织管理能力包括:
a、常规管理能力b、建设班集体能力c、协调能力d、激励能力e、组织课外活动能力f、转变后进生能力
C、语言表达能力
D、其他能力包括:
a、教育科研能力b、教育机智
(三)教师的身心素养
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养:
1、健康广泛的兴趣2、轻松愉快的心境3、昂扬振奋的精神
4、积极健康的情绪5、豁达开朗的心胸6、坚忍不拔的毅力
第五章教育目的
一、概述
1.定义
目的——想要到达的地点、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
教育目的(狭义)——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2.意义——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活动的根本依据。
3.确定依据
(1)生产力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历史背景、文化传统
(4)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
4.价值取向
(1)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
卢梭——培养“自然人”(18世纪)
(2)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
涂尔干——培养“社会人”(19世纪)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目前的教育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96年《教育法》)包含一个总的精神,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未来国家、社会发展的主人。
基本点:
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坚持全面发展、培养独立个性。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精神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2.我国教育目的提出的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理论基础)
(2)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
(3)前人有益的思想成果(4)建国以来的教育经验
3.正确理解我国的教育目的
(1)如何理解全面发展?
A.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
B.全面发展与素质教养
(2)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存在的原因
教育外部:
A、商品经济不发达,就业机会少;
B、劳动人事制度不合理,重学历,轻能力;
C、家庭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D、科举制度影响;
E、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提高。
教育内部:
A、一次性招生考试制度;
B、教育结构不合理,职业技术发展缓慢;
C、重点学校制度的存在,师资、设备配置不合理;
D、有些领导办学思想不端正。
3、我国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
是基础教育。
它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制概述
1.定义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书114页)
2.类型
双轨制如西欧
单轨制如美国
分支型如前苏联、我国
3.制定学制的依据(学制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状况制约)
(1)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状况制约
(2)受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制约
(3)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制约
(4)受本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
二、我国的学制发展
1902年壬寅学制我国颁布的第一个学制,未及实施
1904年癸卯学制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
三、现代学制发展的趋势
1、重视学前教育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教与职教相互渗透“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
4、高等教育发展5、终身教育1965年保罗•朗格郎提出
四、我国现行学制的改革
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
2、全面普及义务教育
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机构
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第七章课程
一、课程概述
1.什么是课程?
(书130页)
广义:
指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受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二、我国中小学的课程(书132页)
1、课程方案(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
2、课程标准(课程大纲、教学大纲)----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中介材料。
课程标准主要包括:
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二、课程目标三、各年级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四、实施建议
三、当前中小学课改动向
1、世界课改趋势
(1)追求整体性课程目标
(2)注重课程编制的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讲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2、我国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介(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1、转变课程功能2、优化课程结构3、更新课程内容
4、转变学习方式5、改革考试评价6、深化课程管理体系改革
在新课改中,我们应教会孩子什么?
1、让儿童自然、自发地生活2、让儿童自然、健康地生活3、让孩子文明地生活
4、让孩子快乐地生活5、让孩子负责任地生活6、有爱心地生活7、富有创意地生活
教师在新课改中应遵循的教学基本原则:
1、教学选择性原则2、教学宽容性原则3、教学过程性原则
“义务教育”的定义:
——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
第八章教学
(一)教学的定义——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书161页)
内涵:
(1)教学由“教”和“学”组成
(2)教学是一种动态活动过程
(二)教学的地位——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三)教学的意义
(1)教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教学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四)教学的任务
1、在“智”方面,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艺,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教会学生学习。
2、在“德”方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形成科学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书育人”)
3、在“体”方面,发展学生的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什么是”创造力”?
“创”就是打破常规;
“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包括方法、理论、产品、事物等。
“创造力”是指打破常规去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的特性或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的双边性(2教学的认知性(3教学的发展性(4教学的教育性
(二)教学过程(传统教学)的基本阶段
(1)引起学习动机(创造条件)
(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中心环节)
(4)巩固知识(深化发展)
(5)运用知识(6)知识的检查与评定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统一
观点: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因为:
a、从地位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
b、从职能看,教师的职责是教育培养学生
c、从条件看,教师“闻道”在先,学生“闻道”在后
“学为主体”,因为:
a、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b、学生的认识是大脑能动的反映过程
c、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B、怎样做?
a、观念要正确b、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三、教学原则
定义——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
(书211页)
(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2、依据
(1)这是知识教学与思品教育辩证统一规律的反映
(2)反映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客观要求
3、基本要求
1)确保教学的科学性
(2)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思想因素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教育家们普遍提倡“知行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
(2)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必然联系的反映(3)反映我国教学目标的要求
(1)书本知识要注意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三)直观性原则
直观方式:
实物直观、模型直观、语言直观
2、依据
(1)符合学生认识规律
(2)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演示要与教师的语言指导相结合
(四)启发性原则
1、含义(书218页):
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2、依据
(1)启发教学是优秀的教学遗产
(2)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
(3)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依据(4)教学实践的经验
(1)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首要问题)
(2)善于提问激疑,引导学生步步深入
(3)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4)发扬教学民主
(五)循序渐进原则
(1)科学知识本身的严密性
(2)学生认知能力发展有序
(1)教材内容在逻辑编排顺序上要做到循序渐进
(2)教师在教学上要做到循序渐进
A、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B、突出重点,突破难点C、遵循学生的认识顺序
四、教学方法
定义: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书234页)
指导思想:
(1)注入式
(2)启发式
2、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特点)
一种按双边活动中以谁的活动为主划分
以老师教学活动为主:
(1)讲授法(最常用)
(2)谈话法(5)演示法
以学生的学生活动为主:
(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8)实验法(10)研究法(7)练习法(6)参观法(9)实习作业法(11)游戏法(12)角色表演法
另一种按学生获得知识来源划分
通过语言的:
讲授、谈话、读书指导、讨论
通过直观的:
演示、观察
通过实际操作:
练习、实验、实习作业、研究等
3、班级上课制的定义
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每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
第九章德育
一、德育概述
1.概念-------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从而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笔记)
如何理解:
(1)德育反映一定社会的社会关系
(2)德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教育
(3)德育关键是个体的内化
(4)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受教育者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自我教育能力
(5)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德育实质:
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
二、德育过程
1、定义:
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品德的过程。
(书300页)
德育过程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人品德的构成因素)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的过程
知:
道德认识(基础)
情:
道德情感(动力)
意:
道德意志(关键)
行:
道德行为(目标)
德育过程的多端性
德育过程是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A、个体思品的形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B、品德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
C、思品的形成和发展受学校、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D、要改变已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
教育者要做到“长期抓、抓反复”
三、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
①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
(第一个层次:
培养爱国、守法、明德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②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第二个层次:
培养具有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较高思想觉悟的社会主义者)③并为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第三个层次:
使少数优秀分子成为共产主义者)
二)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2、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5、民主、纪律与法制教育6、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
7、正确人生观与科学世界观教育
四、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定义——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一)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
(二)疏导原则
(三)长善救失原则
(四)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五)因材施教原则
(六)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七)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六、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定义——德育方法是指用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完整品德的方法
1、说服2、榜样3、锻炼4、陶冶法5、品德评价6、修养
第十一章班主任
良好班集体的标志
真正班集体的标志(书426页):
(1)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2)有健全的组织系统(3)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4)强有力的领导核心(5)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与传统
培养良好班集体的方法
(1)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建立班级正常秩序
(2)培养集体荣誉感,让学生热爱班级
(3)确定班集体奋斗目标(4)培养学生干部队伍(5)树立正确的集体舆论
(6)充分发挥少先队、团队在班集体中的作用
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价值
1、丰富学生的经验2、完善学生的生活方式3、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
一种经验性课程
一种实践性课程
一种综合性课程
是三级管理的课程
1.在教育史上,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撰写的《大教学论》。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
4.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主要表现在:
身心发展的连续性、阶段性、顺序性、不平等性和差异性上。
5.当代有影响的教学理论包括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多元智力教学理论、反思性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论等。
6.按评价的功能教学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7.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与经过他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
8.课程的表现形式包括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材。
9.教学原则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10.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1.古代学校教育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它的阶级性和专制性。
12.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复式教学则是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
14.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学习与自我发展的个体。
15.按照评价的基准划分,可分为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考试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