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教案设计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346830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9.68KB
短歌行教案设计文档格式.docx
《短歌行教案设计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短歌行教案设计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表现在朗读中应如何处理?
(曹操之忧
是站在国家高度的忧,是英雄的慷慨悲歌,表面看似消极悲观,背后却是积极进取的昂扬精神)
5、引入建安时期背景介绍:
东汉时期中国人口的峰值曾达到6000万,但在三国末年就只剩下3000万。
战争、疾疫、迫害使得非正常死亡大规模出现。
曹操的诗歌《蒿里行》中就曾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描写。
在这样的时代,越聪明、越敏锐的人越容易感觉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从而形成文字上的悲剧性基调。
在这样的乱世中,对待人生的态度有这么几种:
不以生死为念,超越生死、顺应自然,以陶渊明为代表;
增加生命的长度,求仙吃药,以服用五石散的何晏为代表;
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饮酒行乐,以刘伶为代表;
提高生命的质量,建功立业,以曹操为代表。
(特殊的时代背景,曹操的个人追求,共同形成了悲而不伤,悲而壮的风格,曹操也开创了一代文风,是为“建安风骨”)
6、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曹操。
五、
六、美读诗歌:
深入理解,读出抑扬顿挫。
小结:
有人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其实,不只在乱世,即使在现在,我们也有可能会因
为理想遇挫而苦恼和忧虑。
但曹操早就以他的人生经历和诗歌告诉我们,忧虑很正常,却不可陷溺其中,反而应该借此激发出自己更大的潜能,以自己的作为告诉世界,我曾经来过,给这个世界留下独特而灿烂的痕迹。
七、
八、欣赏:
鲍国安老师在《三国演义》电视剧中对这一段的精彩演绎。
作业:
想要真正实现美读,需要对文章做更加细致的分析和体会,小到某个句子停顿多长时间,重音落到哪一个字上,文章在忧的主题基调下有什么细微差别?
请大家下课后继续自己的研读和美读。
教学反思:
诗歌需要朗读,这是所有语文人的共识。
然而,想要朗读好,除了必备的技巧,对诗歌情感的
把握更为关键。
可是,单独处理诗歌内容,课堂会像缺少水分的枯叶;
只让学生朗读,又会让朗读缺少依托而显浅薄。
因而,如何将朗读与对文本的处理有机结合是摆在所有语文老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设计以读为线,以“怎样才能读好”作为贯穿始终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走进文本,层层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最终实现对内容的把握和朗读技巧的提升。
希望通过这样的尝试,使学生喜欢诗歌,喜欢朗读诗歌。
【篇二:
短歌行优质课教学设计】
《短歌行》文本分析
一、概述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
这个单
元的诗歌是高中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阶段。
单元内容包括:
《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主要是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汉魏晋五言诗是学生在学习了《诗经》和《离骚》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可以看得出
来,教材有意让学生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学习古代诗歌。
这一时期的诗歌在许多方面都有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
其中的杰出代表便是建安诗歌,建安诗歌是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史上最为光辉夺目的一章,汉末的社会动乱和思想的活跃促使建安诗坛大放异彩。
以“三曹”和“建安七子”为代表形成了“慷慨任气”的时代风格,也就是后世称道的“建安风骨”。
《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作。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所反映的内容各不相同。
有的
二、内容分析
对于主旨的解读,有以下几类:
一是“及时行乐”说,二是“求贤若渴”说,三是“乌鸦嘴”说,《三国演义》中认为“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是不祥之句,在赤壁大战前写下这样的诗句,说明曹操必败,所以是乌鸦嘴。
其实这首诗并不难解读,诗以言志,结合历史背景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是渴望拥有贤
才,希望天下人才来为自己所用。
作为政治家兼军事家的诗人曹操,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
因此,这首诗就是抒发了他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
全诗三十二句,分四节,每八句一节。
第一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幽思难忘。
何以
解忧,唯有杜康。
”抒写诗人人生苦短的忧叹。
“对酒当歌”是写宴会欢乐的情况,“人生几何”就自然点出了全诗的龙睛,就是要
探索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
曹操的发问,其实是人类对这个问题的千古一问,就是人生到底是什么?
这当然不只是包括了时间,还应该包括了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苦苦求索。
人生啊,就好比早晨的露水,一会儿就干了,又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
“慨当以慷”,虽然可以慷慨激昂地感叹人生无常,但却无法回答生命的意义究竟何在,因而“忧思难忘”。
用什么消除胸中的忧愁呢?
只好端起酒杯,愿杜康可解心中烦忧。
中国历代文人墨客亦或凡夫俗子,面对难题时总是如此消遣。
如何理解诗人这种人生苦短的忧叹呢?
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得,因而发出忧叹。
其实可以从他的另一首诗《蒿里行》中得到佐证: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
第二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
嘉宾,鼓瑟吹笙。
”抒写对贤才的渴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引用《诗经?
郑风?
子衿》中的成句。
“青衿”,周代读书
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问的人。
“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念之情。
这两句意思是:
你的衣领青青啊,总是让我如此挂念。
原诗后两句是: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意思是:
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
通过“比”,表达了对人才的执着的追求,就好像是追求自己的梦中情人一样执着。
“沉吟至今”表示这个问题实际上在曹操的脑海中萦绕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四句引自《诗经?
小雅?
鹿鸣》,《鹿鸣》是一首描写贵族盛宴热情款待尊贵客人的的诗歌。
前两句起兴,意思是:
野鹿呦呦呦呦地叫,欢快地吃着野地里的艾蒿。
以下各句描写宾客欢宴的场面,这里引用的两句意思是:
我有许多尊贵的客人,席间弹起琴瑟,吹起笙乐。
诗人引用这几句诗,表示自己对贤才的热情。
第三节: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
谈,心念旧恩。
”抒写诗人对贤才难得的忧思和既得贤才的欣喜。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意思是:
贤才如天上的明月,我什么时候才能摘取呢?
看得
到而摸不着,这种焦急的心情,凝聚到笔端,自然就成了“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思绪又回到了宴会上,看到朋友们“越陌度阡”地赶来赴宴,相互问候,诉说别后重聚之情,
贤才既得,喜不自胜,欢乐无穷。
第四节: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
吐哺,天下归心。
”抒写诗人对犹豫不决的贤才的关切和渴望天下贤才尽归自己的抱负。
“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
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
“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
”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
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
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彷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前两句借用《管子?
形解》中的话: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
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
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后两句借用典故,据《史记?
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说他“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这四句意思是:
山不以它的高而满足,海不以它的深而满足。
周公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能心悦诚服地来归顺。
诗人用“山不厌高,还不厌深。
”比喻贤才多多益善。
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决心礼贤下士,希望贤才全部归己,帮助自己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宏图大愿。
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
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
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
三、艺术手法分析
言志与抒情相结合。
诗歌抒发了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
言志的同
时也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有人生苦短的忧叹之情,有对贤才的渴求之情,有既得贤才的欣喜之情,有对犹豫徘徊的贤才的劝慰之情,有坚信自己礼贤下士,天下贤才定会归附自己的自信之情。
诗人把这些复杂的感情,通过似断似续,低廻沉郁的笔调表现了出来。
引用《诗经》中的成句。
引《子衿》中表现女子对情人深情思念的名句,表达诗人对贤才的渴望;
引《鹿鸣》中描写欢宴宾客的句子,表达诗人对贤才的期待和礼遇。
比喻。
以明月比喻贤才,以明月不可掇比喻贤才难得。
以乌鹊择木而栖比喻贤才的徘徊歧路,表达对他们前途的关切。
以“山不厌高,还不厌深。
”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宽阔胸襟。
用典。
以周公吐哺的典故,表示要虚心待贤,使天下贤士归心。
四、总结
《短歌行》是作者将个人的政治抱负融入浓郁的诗歌意境中,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真实、新鲜、有力的情感表达,使之立意深远,其实充沛,极富“志深比长”“梗概多气”的建安时代特色,荡气回肠。
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歌的情感,注意诗体的节奏,领悟诗歌的情趣,初步感受作品风格。
对于思想感情和人物评价,要从具体的历史背景出发,立足文本,而不能凭自己的臆想乃至好恶去曲解作品。
此外,作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华,体现了最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教学时应该发掘诗文里积极的、优秀的内涵为主,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和教育。
为以后学习唐诗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教材分析:
《短歌行》是新课标高中语文第二模块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
在这之前,学生按照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先后学习了《诗经》两首、《离骚》和《孔雀东南飞》,已经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古典诗歌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在此基础上,学习这首建安文学的代表作。
二、学情分析:
1、学习特点:
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但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习有浓厚兴趣。
2.学习习惯:
知识面仍较为狭隘,习惯于教师满堂灌式的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
3.学习交往:
多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习机会很少。
三、教学设计思路:
“深读—深思—深悟”为模式的深度阅读
所谓深度阅读就是给阅读者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在思想自由且占有较多相关材料的前提下,透过文本文字符号的表层意义,与文本、作者以及自己等展开多重对话,从而获得深度情感体验、受到深刻人生启迪的阅读过程。
(1)深读,将文本、作者、背景等要素融通,学生在更加深广的层面上读懂作者与文本,和作者进行一场精神的对话。
我先把作者置身于广阔的背景中,谈谈那场声势浩大、震撼人心的赤壁之战。
在课堂中,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不同于平时的阅读层面,作品是作者特定背景下心灵世界的外化,阅读需要知人论世,需要把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咀嚼,任何将文本和与之关联的因素割裂开来孤立解读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停留更长的时间,解读文本的各种“因素”,这样才能穿越文本符号的表层意义,实现深层次的对话。
(2)深思,将阅读同生活和人生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使阅读成为启发思考、培育思想、认识自然与社会以及人生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曹操《短歌行》中,分析文本、鉴赏艺术手法后,我引导学生走进曹操的内心世界,挖掘文本隐含的意义:
作者作此诗的意图如何?
从三国战火纷飞的历史背景和曹操本人的经历及曹操勾画的统一天下的宏伟蓝图,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的思想感情,把握曹操的“忧”,挖掘出他的忧不是简单消极的悲悯,而是有一股建功立业的慷慨之气;
最后得出结论:
忧人生的实质是重人生,忧贤才的实质是重贤才,这种“忧”有一股慷慨之气。
【篇三:
短歌行教学设计】
短歌行
曹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反复诵读,读懂诗意,读出诗情。
2、过程与方法:
品味语言,鉴赏写作手法,体味忧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忧”为线索,揣摩诗歌情绪变化,理解作者的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2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经过高一的一年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歌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和阅读能力。
在本单元学习开始之时,我已经对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做了大体的介绍。
学生在这样一个知识背景之下,加上已经学习了《诗经》和《离骚》,对于理解《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并不存在太大的困难,所以在课堂上,经师生的共同探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学生应该能够通过反复诵读、比较鉴赏和联想把握诗歌的意境与思想内容。
本班学生学习水平不一,为了能充分调动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求课下他们充分预习诗歌内容,搜集与作者有关的资料,从而变被动为主动,与此同时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安排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兴趣,从而达到最佳的教与学的目的。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2.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与讲授法。
2、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导入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诚然,以毛泽东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
如果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提起曹操人们脑海里马会出现这几个词语“奸雄”,“枭雄”、“英雄”,那么曹操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短歌行》,从中寻找答案。
(板书课题作者)
作家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
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
在曹操三父子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他们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慷慨激昂的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也称“魏晋风骨”。
创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征服乌桓,统一了北方。
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与“孙刘联盟”战于赤壁之下,想一统天下,结果大败。
当时曹操已经54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并写下了这首《短歌行》。
题解
什么叫短歌?
《乐府题解》根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
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朗读指导
1、读准字音,把握四言诗的节奏、重音。
2、朗读时注意短歌行的诵读特点,低沉,缓慢,读出气魄来。
3、试着以曹操的形象来读。
朗读过程
1、学生同桌间放声朗读。
2、指明学生朗读(师生点评)。
3、全班同学配乐齐读。
配乐朗读全班配乐朗读
整体感知
1、通过配乐朗读你感觉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
慷慨悲壮
2、诗中表现诗人感情最浓烈的是哪个字?
“忧”,它也是本诗的诗眼。
(板书)
3、从文中的哪些句子中你看到了“忧”字?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为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4、分析这几句话你觉得诗人内心的忧愁具有怎样的特点?
从“难忘”“、不可断绝”,还有诗人借酒浇愁的这些词语上看出郁结于诗人内心的忧愁之深,忧愁之多难以释怀,只有借酒浇愁得到短暂的释怀。
课文内容探究
师:
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感受那带有诗人浓浓的忧愁的诗句并且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诗人到底在“忧”什么?
根据诗人的情感将本诗划分为四个小节,并且逐层分析诗人到底忧什么?
第一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1、第一节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作者“忧”的是什么?
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②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
③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所以“朝露”是比喻什么的?
人生短暂,时光易逝。
作者借酒浇愁。
杜康是中国发明造酒的第一人,这里采用了借代的手法。
作者借酒忧的是人生就像早上的露水一样的短暂、时光易逝,而自己功业未成。
可见诗人一忧人生短暂。
过渡:
民间有“借酒浇愁”的说法。
可是酒真能解忧吗?
当然不能。
诗歌中说:
忧从
中来,不可断绝。
李白说过: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唐代诗人罗隐也说: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酒即使能让人忘却忧愁,也只能是暂时忘却,要解忧只有找出“忧”的源头,诗人还在忧什么呢?
我们来看第二节。
第二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女同学齐读)
1、这一节八句中只有两句是作者自己写的,大家找出是那两句?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2、那么其它诗句是谁写的?
是什么意思?
用这些诗句诗人是要表明什么?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出自《诗经?
子衿》其后还有两句“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纵然我没有主动到你那里,难道你就不能跟我保持联系,给我个音信呢?
表达的是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由思慕情人变为思慕贤才,向人才发出了深情的呼唤,我就像思慕情人一样思慕你们贤才啊!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这四句选自《诗经?
鹿鸣》这句意思是“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吃艾蒿。
我有高贵宾客,吹笙鼓瑟使宾朋欢悦。
”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这里用以表达对贤才的礼遇。
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礼遇嘉宾。
(展示课件)
3、这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用典。
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以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
还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第二节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思——求贤若渴(齐读第一、二节)
第三节: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男同学齐读)
1、这里运用什么手法?
这里的“忧”和上文的“忧”一样吗?
诗人为何而忧?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意即:
天下的贤士们呀,我怎样才能得到你们呢?
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也表达了诗人求贤如渴之心有如天上的明月,是永远不会止息的。
师:
诗人求贤若渴,可是贤才并没有来归,那么,作者在此吐露的是什么之忧?
求贤不得之忧。
二忧贤才难得。
2、曹操为什么会如此的渴慕人才?
我们可以联系写作背景来谈。
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征服乌桓,统一了北方。
(展示背景课件)
第四节: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齐读)
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一句本为景物描写,正是这样的景象触动了诗人的愁思。
用了什么修辞?
那么,本句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呢?
这四句勾勒出一幅月夜乌鹊南飞图。
作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
“乌鹊”比喻贤才,“乌鹊南飞”暗喻人才南流。
“三匝”是“多圈”的意思,是个概数,不能翻译成“三圈”。
“何枝可依”比喻贤才寻找归宿,但无所依托,表达作者的惋惜之情。
这话从曹操口中说
出,有没有弦外之音?
其实这是诗人发出的一个召唤:
天下贤才到我这里来吧,我时刻在恭候着你们!
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这两句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怎样理解?
比喻、用典。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借用《管子.形势解》之语,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原文: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
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周公吐哺”出自《史记?
鲁周公世家》。
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到这边我们就比较清楚作者真正的忧是什么了。
三忧:
功业未就。
:
3、“诗言志”,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
诗人忧人生短暂,忧贤才难得,忧功业未成,所以他的志是招纳人才,统一天下。
全班同学再次配乐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内心的忧,感受作者渴望贤才,广招贤才的迫切心情和博大胸襟。
(播放音乐)
艺术手法探究
问题:
诗人何以写忧的?
请举例说明。
⑴巧用比兴。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心情。
“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
乌鹊南飞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流露诗人惟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短歌行 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