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六精准翻译句子二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342542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格式:DOCX
- 页数:37
- 大小:78.54KB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六精准翻译句子二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六精准翻译句子二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六精准翻译句子二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③“见”或“见……于……”。
④“被”字。
(2)从语法入手,看主语是不是受动者。
因为有些被动句没有标志词,但在意义上含有被动意,所以单凭标志词判断是不行的,还需要考虑一下主语是不是谓语的受动者。
(3)巧借“添”“变”二法。
①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
②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主动句的,是被动句。
如“函谷举”,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
(1)下列各句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C.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解析 “被”是“遭受”之意。
(2)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组是( )
解析 ①为状语后置句,②为宾语前置句。
三、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在文言倒装句中最为复杂,判断方法主要是认准标志,辨清类型。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标志是:
①有否定词“未”“不”“莫”等;
②作宾语的必须是代词,如“之”“余”“尔”等。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介词的宾语前置,标志是:
①疑问句式;
②作宾语的是疑问代词,如“何”“安”“奚”等。
(3)用“之”“是”“唯……是……”等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1)下列属于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微斯人,吾谁与归
解析 A、C两项均为“之”作标志将宾语前置,B项为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2)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之二虫又何知
B.求人可使报秦者
C.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D.不然,籍何以至此
答案 B
解析 B项为定语后置句。
(3)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解析 ①为宾语前置句,②为定语后置句。
四、定语后置句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且有一定的语言标志,如“……之……”“……之……者”“……者……”。
辨析时,只要抓住这些标志性词语,再加上语意理解即可。
(1)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解析 D项为否定判断句,其他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
(2)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定语后置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铸以为金人十二
C.仰观宇宙之大 D.宾主尽东南之美
解析 D项为判断句。
五、介宾短语后置句
介宾短语后置句(也叫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是指在文言文中,带“于”“以”的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动词后面的句型。
其突出标志是动词后面的介词“于”“以”,“于”通常省略。
下列各句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介宾短语不能提前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解析 C项“于”应译为“到”。
六、谓语前置句
一般情况下,谓语是放在主语后面的,但在文言文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将它放到句首,这就是谓语前置,也叫主谓倒装。
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
正常语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
谓语前置句一般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多为疑问句或感叹句,二是谓语动词后多有语助词“乎”“哉”“矣”“兮”等。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
卒之夕,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节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改)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解析 两处倒装是重点:
“殓以嫁时之衣”,介宾短语后置;
“甚矣吾贫可知也”,主谓倒装。
七、省略句
省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一般省略的是主语、宾语、介词。
此外,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还有省略谓语。
识别省略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瞻前顾后”,看有无主语省略。
所谓“瞻前顾后”,是指在理解句意时要注意该句前后的语境,因为主语可能会承前省略或蒙后省略。
如《捕蛇者说》中“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黑质而白章”就承前省略了主语,补充出来即为“(蛇)黑质而白章”。
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
(2)借助成分分析,判断有无省略。
在有些文言句子中,谓语动词后面直接带了宾语,尤其是处所性宾语,这时就需要我们考虑宾语前面是否省略了介词。
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中,“军”为动词,而“函陵”和“氾南”均为处所名词,所以前面应该是省略了介词“于”。
省略句虽然复杂,但最常见的有三种:
省略主语,省略动词或介词宾语“之”,省略介词“于”。
(1)下列各句中,没有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
A.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
B.沛公军霸上
C.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解析 A项承前省略主语。
B项“军”后面省略介词“于”。
C项“使”后面省略“之”。
(2)补充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②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缻。
④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能)胜。
⑤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八、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根据表达语气和表达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种:
(1)表陈述语气:
“有以”(有可以用来……的办法)、“无以”(不能、没有什么用来……的办法),“有所”(有……用来的人、事、物)、“无所”(没有……用来的人、事、物)等。
(2)表疑问语气:
“何如”“如(奈、若)……何”,均译作“把(对)……怎么办”。
(3)表反问语气:
①“何(奚、曷)以(用)……为”“何……为”,可译作“还要……干什么呢”“哪里用得着……呢”。
②“不亦……乎”(不也是……吗)、“何……之有”(有……呢)、“庸……乎”(难道……吗)。
(4)表揣度语气:
“无乃(得无)……欤(邪)”(莫非/该不会……吧)。
对下列固定句式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①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②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③孰与,译为“与……一起”
④奚以……为,译为“凭什么……呢”
⑤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呢”
⑥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⑥D.②③⑤⑥
解析 ③表比较,应译为“与……比,谁……”。
④表反问,应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一、如何审出得分点
文言翻译也有个审题问题,而且特别重要。
文言翻译的审题有两点:
一是审句子的内外语境,二是审出得分点。
翻译评分是因点赋分,译出得分点才给分。
因此要译好句子,拿到分数,必须知道该题的得分点在哪里,这样翻译才有目标,才有着力点。
文言译句常见的得分点主要有关键词语(实词、虚词),重点是实词;
特殊句式。
审出得分点的方法有:
(1)审出关键词语。
在翻译题中,命题人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得分点,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数是句中的关键词语。
这些关键词语有两类:
一类是实词,这是主要的;
一类是虚词。
实词从词性方面看,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重点是动词;
从知识点方面看,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活用实词、多义实词,重点是古今异义词、活用实词、多义实词。
虚词是指《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重点是有多种意义、用法的虚词。
(2)审出特殊句式。
①寻标志。
一般的特殊句式,都有其语言标志,抓住这些标志,就基本能锁定它。
②联语境。
有一些特殊句子,无任何语言标志,如直接判断句、意念被动句、省略句等,这时就需要联系语境来判定其性质。
另外,一些有标志词的句子也要联系语境,因为它不一定是特殊句式,如带“见”“于”的句子。
二、落实得分点——关键实词
对于关键实词,一定要准确译出其意,不含糊,不游离。
下面五类实词要特别注意:
1.古今要区分
古今异义词是十分重要的得分点,考试中将其设为“分点”的频率相当高。
它有两种情况:
一是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走”“谷”“金”等,翻译时要把它的古今义区别开来,并且置换成现代汉语,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二是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异义词,如“祖父”“妻子”“其实”等,一般情况下要把它当成两个词拆分开来翻译。
当然,须警惕的是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词不一定是“异义”的,有时可能是“同义”的,这时叫同义复词,具体翻译时可进行同一处理,如“传之美人,以戏弄臣”中的“戏弄”就是这样。
2.多义要确定
多义实词虽然有多个义项,但在具体句子中只能有一个义项切合。
因此,要学会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定该实词的准确义项。
在语境中确定多义词的义项,特别要注意一词中几个相近而又易混的义项。
如“爱”,义项“爱护”“爱怜”“爱惜”较难区分;
“坐”,义项“犯罪”与“判罪”易混;
“治”,何时作“治理”,何时作“治理得好、天下太平”等。
不管多么易混,只要真正到了语境中,就只有一个义项是最恰当的。
这时,也只有细辨语境,代入检验来确定了。
记住:
只要把词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段(篇)中读,一切问题皆有可能解决。
3.活用要译准
翻译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命题者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
碰到活用词,其法有二:
一是根据语法准确判断。
首先要学会语法分析。
如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多种语法特征:
两个名词连用,其一必活用为动词;
“而”前或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
“之”前“所”后、副词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等等。
然后再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分析,确定其词类活用的类型,并据此推断其义。
二是译到位,就是按照它固有的格式翻译。
(1)作状语的名词大都要在前面加上适当的介词,如“像……”“用……”“在……”。
(2)活用为名词的动词、形容词,要用动词、形容词作定语并补出中心语。
(3)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名词,大都要带上该名词再加一个动词。
如“填然鼓之”中的“鼓”应译为“擂鼓”。
(4)意动用法要用“认为(以为)……”或“以(把)……为(看作、作为)……”的格式进行翻译。
(当然,有的词可用一个意思与“认为……”或“以……为……”差不多的动词翻译)
(5)使动用法要用“使(让)……怎样”的格式翻译。
[与意动用法一样,有的词也可以用一个意思与“使(让)……怎样”差不多的动词翻译]
4.疑难要推断
对于疑难实词,要借助字形推断、邻字推断、对称推断、联想推断、语境推断等多种方法推断其义。
刘承规本名承珪,以久疾羸瘵,上(皇上)为取道家易名度厄之义,改珪为规。
(选自《宋史》卷四六六)
如要翻译上句,“羸瘵”一词极其陌生,是“拦路虎”。
这时可用字形推断法,“瘵”是形声字,从“疒”旁,可推知与“病”有关;
也可用邻字推断法,如“羸”是“衰弱”义,“瘵”紧随其后,应为“积久成病”义。
因此,“瘵”是“病”义,在句中译为“多病”。
需要注意:
几乎每道翻译题,都有这样极其陌生的实词,对此,千万不要慌张,要坚信借助学过的多种推断方法一定能推断出来。
5.专用要理解
近年来,命题者越来越青睐含有文化知识的句子。
如果考生不知道它是一个文化知识、一个专用名词,结果硬译就会使语意佶屈聱牙。
其实,专用名词在多数情况下不需要翻译,如地名、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
另外,古人有个习惯用法,就是姓名的省略。
一般而言,文章开头会出现完整的传主姓名,之后就只出现“名”,以“名”代指传主全称。
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习惯译出全称。
不过,要特别注意传主的“名”是什么,并且有意识地记牢,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句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把传主的名当成其他意义的词语。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同里衍斯道上人,别累年矣。
一日,自钱塘至京师,访余钟山之寓舍,出其诗所谓《独庵集》者示余。
其词或闳放驰骋以发其才,或优柔曲折以泄其志。
险易并陈,浓淡迭显,盖能兼采众家,不事拘狭。
观其意亦将期于自成,而为一大方者也。
间与之论说,各相晤赏,余为之拭目加异。
夫上人之所造如是,其尝冥契默会而自得乎?
其参游四方有得于识者之所讲乎?
何其说之与余同也。
吾今可以少恃而自信矣。
因甚爱其诗,每退直还舍,辄卧读之不厌。
未几,上人告旋,乞为序其帙首,辞而不获,乃识以区区之说而反之。
(节选自高启《独庵集序》,有删改)
(1)间与之论说,各相晤赏,余为之拭目加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几,上人告旋,乞为序其帙首,辞而不获,乃识以区区之说而反之。
答案
(1)有时跟他谈论这方面的观点,各自领悟互相欣赏,我就更对他充满殷切的期待。
(采分点:
“间”“晤”“拭目”,语意通顺)
(2)不久,衍斯道上人姚广孝要回去了,请求我为他的诗集作序,我推辞但没有被答应,就写下自己的肤浅看法回复给他。
“旋”“序”“识”“区区”)
参考译文
同乡衍斯道上人姚广孝,我和他分别已经有好几年了。
一天,他从钱塘到京城,到钟山我的住处来探访我,拿出他的叫“独庵集”的诗集给我看。
他的诗词有的阔大奔放来展示他的才学,有的优雅婉转来抒发他的志向。
诗文的惊奇与平实之特点兼而有之,词风的艳丽与淡雅交替显现,都是因为他能学习百家,博采众长,不拘泥,不狭隘。
看他的作品内容发现他也有自己的一些新的创造,可以说是大方之家。
有时跟他谈论这方面的观点,各自领悟互相欣赏,我就更对他充满殷切的期待。
衍斯道上人姚广孝所创造的成就像这样,是他自己一人暗中体悟默想得到的呢,还是参游四方从有识之士口中所讲的得到的呢?
他的学说观点和我的多么相似啊。
我现在可以借此少依靠他人而相信自己了。
因为特别喜欢他的诗文,每次侍奉君主回来之后回到家里,我就经常躺着读而且百读不厌。
不久,衍斯道上人姚广孝要回去了,请求我为他的诗集作序,我推辞但没有被答应,就写下自己的肤浅看法回复给他。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与人论谏书
杜 牧
某疏愚怠惰,不识机括,独好读书,读之多矣。
每见君臣治乱之间,谏诤之道,遐想其人,舐笔和墨,冀人君一悟而至于治平,不悟则烹身灭族,唯此二者,不思中道。
自秦、汉以来,凡千百辈,不可悉数。
然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
纳谏而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
何者?
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
夫迂险之言,近于诞妄;
指射丑恶,足以激怒。
夫以诞妄之说,激怒之辞,以卑凌尊,以下干上。
是以谏杀人者,杀人愈多;
谏畋猎者,畋猎愈甚;
谏治宫室者,宫室愈崇;
谏任小人者,小人愈宠。
观其旨意,且欲与谏者一斗是非,一决怒气耳,不论其他。
今人平居无事,朋友骨肉切磋规诲之间,尚宜旁引曲释,使人乐去其不善而乐行其善。
况于君臣尊卑之间,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
故《礼》称五谏,而直谏为下。
(有删改)
(1)冀人君一悟而至于治平,不悟则烹身灭族,唯此二者,不思中道。
(2)今人平居无事,朋友骨肉切磋规诲之间,尚宜旁引曲释,使人乐去其不善而乐行其善。
答案
(1)(进谏的人)希望君主能一下子醒悟从而达到天下太平,(如果君主)不醒悟就(情愿)自己被杀,家族被灭,只有这两种(方式),不思考折中的方法。
“治平”“烹身”“中道”,语意通顺)
(2)如今人们平常相处没有纷争,朋友亲人讨论规劝教诲时,还应该从侧面引导委婉解释,让人乐于抛弃他不好的方面,并且乐于发扬他好的方面。
“骨肉”“规诲”“曲释”,语意通顺)
我懒散,才识粗浅,为人愚笨,不懂治世的机巧之心,只是喜欢读书,读了很多书。
每每读到君王与大臣、太平与动荡间进谏的方式,(就)遥想那些进谏的人,对着墨舔着笔(书写谏言),希望君主能一下子醒悟从而达到天下太平,(如果君主)不醒悟就(情愿)自己被杀,家族被灭,只有这两种(方式),不思考折中的方法。
自秦、汉以来,大概有成百上千的人,不能全部计算。
然而激切进谏从而激发政乱、发生灾祸的情况,比比皆是;
接受进谏从而悔改、奉行正道的,不能达到百分之一。
为什么呢?
都因为进谏的话迂腐,耸人听闻,抨击人的缺点,才造成这样的结果。
耸人听闻的话,接近荒诞狂妄;
抨击缺点、弊端的话,能够激起人的愤怒。
那些荒诞狂妄、激怒别人的话,(让)地位卑微的人凌辱地位尊贵的人,下级冒犯上级。
因此,进谏不要杀人,杀人的情况更多;
进谏不要打猎,打猎的情况更盛;
进谏不要大修宫室,宫室修得更加高大;
进谏不要任用小人,小人更加得宠。
看在位者的意图,(似乎)想要和进谏者一争谁对谁错,一争脾气谁大谁小,其他方面就不管了。
如今人们平常相处没有纷争,朋友亲人讨论规劝教诲时,还应该从侧面引导委婉解释,让人乐于抛弃他不好的方面,并且乐于发扬他好的方面。
更何况在君与臣、尊与卑之间,想要通过激切、率直的谏言,(从而)希望大道施行、国家太平呢?
所以,《礼》中谈到五种进谏的方式,直谏是下等。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臣等伏见从来天下之患,无过官冗,人人能言其弊,而不能去其害。
流弊之极,至于今日,一官之阙,率四五人守之,争夺纷纭,廉耻道尽。
中材小官,阙远食贫,到官之后,求取渔利,靡所不为,而民病矣。
臣等伏见,恩榜得官之人,例皆垂老,别无进望,惟务黩货以为归计,贪冒不职,十人而九。
伏乞断自圣意,明敕大臣,特奏名举人,只依近日圣旨指挥,仍诏殿试考官精加考校,量取一二十人,委有学问,词理优长者,即许出官,其余皆补文学、长史之类,不理选限,免使积弊之极,增重不已。
(节选自苏轼《论特奏名》,有删改)
(1)中材小官,阙远食贫,到官之后,求取渔利,靡所不为,而民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例皆垂老,别无进望,惟务黩货以为归计,贪冒不职,十人而九。
答案
(1)中等才能的小官员,补缺之地偏远贫困,上任以后,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无所不作,因而百姓困苦不堪。
“阙远”“病”)
(2)一概都将近老年,另外也没有仕进的希望(或上进之心),只是致力贪财来为告老还乡作打算,贪污财物不称职(或尽职)的人,占到十分之九。
“黩货”“贪冒”)
臣等认为自古以来天下之患,无过于官职冗余,人人都能说出其中的弊端,却不能去除这弊端。
流弊达到极点,到了今天,一个官职空出,大概有四五人去追逐,争夺成一团,廉耻尽丧。
中等才能的小官员,补缺之地偏远贫困,上任以后,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无所不作,因而百姓困苦不堪。
臣等认为,通过恩榜得到官职的人,一概都将近老年,另外也没有仕进的希望(或上进之心),只是致力贪财来为告老还乡作打算,贪污财物不称职(或尽职)的人,占到十分之九。
恳请圣上,明令大臣,凡名列特奏名的举人,只能按照近日圣旨的安排,仍然下诏殿试考官严加考核,录取一二十人,确实有学问,词理出色的人,可以允许授职,其余的人都补文学、长史之类的职务,不必在意选限,以免积累下来的弊端日深,增重不已。
三、落实得分点——重点虚词
1.审察
看看句中有哪些虚词,它们是处于句中、句首还是句末,分别有什么意义,起什么作用。
2.落实:
结合语境逐一落实
(1)分清词性
代词:
注意指代的内容。
助词:
分清是结构助词还是语气助词。
介词:
看清介词的宾语,根据宾语做出合理的翻译。
连词:
并列、顺承、修饰不用翻译,转折、递进、条件、假设则要翻译。
语气词:
要译出合理的语气。
(2)突破高频虚词
《考试说明》中列出的18个虚词中的6个一级高频虚词,尤其是“以”“其”“而”“为”等,它们只要在句中出现,就要格外留心,紧紧抓住,确保翻译到位。
3.检查
虚词的翻译,最容易出现赘余现象。
译后要检查有无赘余。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
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
武帝践阼,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
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节选自《晋书·
鲁芝传》,有删改)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 专用版 高考 语文 复习 专题 十一 文言文 阅读 核心 突破 精准 翻译 句子 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