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专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繁育技术研究项目指南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342433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0.04KB
优质专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繁育技术研究项目指南Word文档格式.docx
《优质专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繁育技术研究项目指南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专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繁育技术研究项目指南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优质弱筋小麦新品种:
要求产量不低于同类主栽品种,品质达优质弱筋小麦标准,容重≥750克/升,籽粒粗蛋白(干基)≤11.5%,湿面筋(14%水分)≤24%,吸水率≤54%,面团稳定时间≤2分钟。
抗当地3种以上主要病害。
优质中筋小麦新品种:
要求比同类主栽品种增产显著,不完善粒≤6.0%,容重≥770克/升,降落值≥300秒,面团稳定时间≥3分钟,延展性≥16cm,中抗条锈病与白粉病。
黄淮麦区品种对赤霉病、纹枯病的抗性优于同类主栽品种;
北方冬麦区品种抗寒性与对照品种相当或在自然抗寒性鉴定中死茎率不超过20%。
三、玉米新品种选育
在提高品种抗逆性和产量潜力的基础上,重点培育优质饲料专用玉米、优质加工专用玉米和青贮玉米新品种,优化玉米品种结构,提高综合效益。
粮饲兼用玉米新品种:
要求比同类主栽品种增产5%以上,籽粒纯黄色,收获期籽粒含水量低于25%,商品品质达到国标二级以上标准(容重685g/L,粗蛋白质9%,赖氨酸0.25%)。
高抗当地玉米主要病害,抗倒性强,稳产性好,适应性广。
高淀粉工业专用玉米新品种:
要求产量比同类主栽品种增产5%以上,产量潜力在750kg/亩以上;
籽粒纯黄色或纯白色,收获期籽粒含水量低于25%,商品品质达到国标二级以上标准(容重650g/L,淀粉72%)。
高油玉米新品种:
要求产量比普通玉米对照减产不超过5%,籽粒含油6%以上,产量潜力在700kg/亩以上,商品品质达到国标二级以上标准。
优质蛋白玉米新品种:
要求产量比对照增产5%以上,籽粒蛋白质9%以上,每百克蛋白质赖氨酸含量4克以上,产量潜力在700kg/亩以上。
商品品质达到国标二级以上标准。
抗穗粒腐病及当地其它主要玉米病害。
青贮玉米新品种:
要求收获期每亩生物产量超过3.5吨,比普通玉米高20%以上。
秸杆蛋白质含量在6%以上,糖份含量3%以上,消化率55%以上,高抗当地玉米主要病害,抗倒性强,稳产性好,适应性广。
四、大豆新品种选育
以提高单产、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为重点,选育优良的高油大豆和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完善新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
高油大豆新品种:
要求比当地同类主栽品种增产10%以上,含油量22%以上(蛋白质含量不低于38%),抗花叶病毒病,兼抗2种主要病害,株形好,适合大面积机械化栽培。
高蛋白大豆新品种:
要求比当地同类主栽品种增产10%以上,籽粒商品性好,蛋白质含量43-45%,抗花叶病毒病或孢囊线虫病,兼抗2种主要病害。
五、棉花新品种选育
适应纺织工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重点选育陆地长绒棉和中短绒棉,减少“三丝”含量,改善棉花品质,推进棉花标准化生产。
高支纱棉花新品种:
要求产量比同类主栽品种增产7%,纤维长度30mm以上,比强度33cN/tex,麦克隆值3.7-4.5;
抗枯萎病、黄萎病。
中支纱棉花新品种:
要求产量比同类对照增产10%,纤维长度29-30mm,比强度28-33cN/tex,麦克隆值3.5-5.0;
低支纱棉花新品种:
要求产量比同类对照增产20%,纤维长度27-29mm,比强度28cN/tex,麦克隆值3.5-5.0;
六、油菜新品种选育
1、研究目标
以小孢子培养等现代育种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培育适应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种植的双低、高产、高含油量、抗病油菜新品种(杂交种);
进行新品种高效繁育技术研究与示范。
2、技术经济指标
常规种比“九五”育成的双低品种增产10%以上,杂交种增产15%以上;
含油量>
40%,蛋白质与同类主栽品种相当,芥酸含量<
1%,籽粒硫甙含量<
18µ
mol/g,菌核病抗性与中油821相当,并适应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种植。
七、花生新品种选育
以提高含油量和改善品质为目标,选育高含油量和出口专用型花生新品种,提高花生品质。
高含油量品种:
春播单产4000kg/hm2以上,高产潜力达到7500kg/hm2以上(北方)、6000kg/hm2以上(南方),含油量55%以上,中抗叶斑病,南方品种抗锈病和青枯病,抗旱耐涝,适于2个省以上推广种植。
出口专用型品种:
单产4000kg/hm2以上,油酸亚油酸比值在1.45以上,含糖量6%以上,口味好,荚果及籽仁符合出口标准。
八、谷子新品种选育
进一步提高小米的适口性与商品性(外观品质),提高产量和抗性,培育优质高产米用型品种和具有特殊营养价值的保健专用品种。
优质高产米用型品种:
要求小米适口性和商品性均好,有光泽、整齐一致,煮粥粘香爽口。
直链淀粉含量14-17%,糊化温度2.0-3.5,胶稠度115mm以上,在行业组织举办的全国性小米品质评比中被评为一级优质米。
较对照增产5%以上(杂交种较对照增产10%以上),较同类主栽品种增产5%以上,抗当地主要病害,抗旱抗倒伏。
保健专用品种:
要求一种以上营养保健成分突出,在行业组织举办的全国性小米品质评比中被评为二级优质米以上。
较同类主栽品种增产5%以上,抗当地主要病害,抗旱抗倒伏。
九、大麦新品种选育
通过现代高效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紧密结合的途径,解决专用大麦在品质改良(啤麦的麦芽浸出率和糖化力等、饲麦的蛋白质含量和β-葡聚糖含量等)和抗病性改良(赤霉病等)上的技术难点,培育综合性状优良的的啤酒专用和饲料专用大麦新品种。
啤酒专用大麦新品种:
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8%以上,麦粒与麦芽品质达到国家啤酒原料一级或优级标准,并具有色浅、壳薄等良好的籽粒外观。
抗当地主要病害,大麦主产区需主抗赤霉病,兼抗黄花叶病或白粉病。
饲料专用大麦新品种:
产量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8%以上,籽粒蛋白质含量南方麦区达到13.0%以上,北方麦区达到14.0%以上,β-葡聚糖含量2.5%以下,β-葡聚糖酶活性较高,粘度低,粗纤维含量低,配合饲料生产性能好。
主抗赤霉病,兼抗当地主要病害(黄花叶病或白粉病或网斑病)。
十、甘蔗新品种选育
提高单位面积产糖量和产品品质,增强抗逆性(抗旱、抗病、抗寒、耐瘠)和宿根性,选育优质高产的甘蔗新品种。
亩产量与当家种相当,蔗糖分比同熟期当家种增加1%(绝对值);
或产量、糖份与当家种相当,但具有某些特优异性状(特抗旱、特抗病、特抗寒、强宿根性等)。
受旱30天后株高伤害率、质膜透性低于30%,丙二醛含量在7µ
mol/gFW以内。
中抗黑穗病与花叶病。
十一、甘薯新品种选育
选育用于淀粉加工的抗病高淀粉型品种、优质食用营养型品种和具有特殊用途的专用品种等。
抗病高淀粉型品种:
鲜薯亩产超过2200公斤,淀粉产量较同类主栽品种高12%以上,淀粉含量20%以上。
淀粉品质好,糖化慢,高抗(兼抗)当地主要病害(茎线虫病、根腐病、薯瘟病、蔓割病),北方薯区主抗茎线虫病,长江中下游和南方薯区主抗薯瘟病。
优质食用型新品种:
可溶性糖含量5%以上,肉色黄至桔红,干率25%以上,产量不低于当地主栽品种,并具备早收高产、薯形美观、食味好、商品性好、抗当地两种主要病害或耐病毒病等特点,耐贮性好。
特用甘薯新品种:
产量不低于当地主栽品种的80%,抗病性状同淀粉用品种。
胡萝卜素专用品种要求胡萝卜素含量为10毫克/100克鲜薯以上;
菜用品种要求茎尖柔嫩,茎端无茸毛,无异味、适口性好,短蔓多分枝,耐肥水,耐采收,总体评价超过台农71号。
十二、马铃薯新品种选育
应用细胞突变体筛选技术、分子育种技术等多基因聚合技术,结合常规育种手段,选育优质、抗病(病毒病、晚疫病、青枯病)、鲜食型马铃薯新品种、适合于炸条炸片的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和淀粉加工专用马铃薯新品种。
炸条炸片专用品种:
较同类主栽品种增产3-5%,还原糖含量经冬贮回暖后不高于0.4%,薯型长椭圆形,芽眼浅,商品率达80%以上。
中晚熟品种抗一种主要病毒病,高抗晚疫病;
早熟品种抗两种主要病毒病,兼抗当地2种主要病害。
适于淀粉加工专用品种:
淀粉平均产量比同类主栽品种增产10%以上,淀粉含量18%以上。
北方品种抗两种主要病毒病和晚疫病,南方及二季作区品种兼抗青枯病,芽眼浅,薯型正。
超早熟鲜薯食用品种:
比同类主栽品种增产15%以上,熟期60天以内,淀粉含量12-13%,食用品质优良,芽眼浅,外观好。
抗两种以上主要病毒病。
十三、大白菜新品种选育
利用细胞工程等分子育种高新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选育优良出口型大白菜,提高产量、抗性和品质。
秋播新品种:
要求产量超过当地同类主栽品种10%以上,品质优良,叶球紧实,风味好,符合当地消费习惯,抗TuMV、霜霉病、黑斑病、干烧心等3种以上主要病害。
高桩、直筒类型软叶率30%以上,矮桩、圆球类型软叶率50%以上。
夏播新品种:
要求耐热,能耐32℃的高温,田间鉴定抗TuMV,兼抗霜霉病、黑斑病、干烧心等病害中的一种病害,品质优良,产量超过当地同类主栽品种10%以上。
春播新品种:
要求抽薹率不超过5%,田间鉴定抗TuMV,兼抗霜霉病、黑斑病、软腐病等病害中的一种病害,品质优良,产量超过当地同类主栽品种10%以上。
十四、番茄新品种选育
以优质、高产、抗病为目标,选育适合于保护地和陆地栽培的鲜食和加工专用型番茄新品种。
保护地鲜食番茄品种:
要求耐低温弱光,在冬季日光温室内座果率比主栽品种提高15%,产量提高8%以上,单果重150g以上,果面光滑,着色均匀;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4.5%以上;
不易裂果,耐贮运,室温条件下货架寿命10天以上;
抗ToMV、CMV、叶霉病、枯萎病、根结线虫、黄萎病、青枯病等3种以上主要病害。
露地鲜食番茄品种:
要求生长势较强,适应性较广;
产量比主栽品种提高8%以上,单果重120g以上,果面光滑,着色均匀;
不易产生畸形果和裂果,商品果率达85%以上;
耐贮运,室温条件下货架寿命7天以上;
抗ToMV、CMV、枯萎病、根结线虫、黄萎病、青枯病等3种以上主要病害。
加工番茄品种:
要求果实番茄红素达到90mg/kg(鲜重)以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5.2%以上,果实硬度0.6kg/cm2,耐压力6.5kg/果以上,抗ToMV和枯萎病,产量比主栽品种增产8%以上。
十五、甘蓝新品种选育
以优质、抗病、早熟、丰产为目标,重点选育春甘蓝和秋甘蓝杂交新品种。
春甘蓝新品种:
要求叶球圆球形或近圆球形,叶质脆嫩、风味品质优良、耐先期抽薹、适于春季露地或保护地种植。
叶球紧实度达0.5以上、球内中心柱小于球高的1/2。
抗干烧心、不裂球、耐寒。
定植到收获55天左右,比同类主栽品种增产8%以上。
秋甘蓝新品种:
要求叶球紧实度达0.5以上,球内中心柱不超过球高1/2,叶球圆型或扁圆型,抗黑腐病和病毒病。
定植到收获65-70天,晚收5-7天,裂球率小于10%,比同类主栽品种增产8%以上。
十六、黄瓜新品种选育
重点选育优质、高产、抗逆(抗病、耐低温弱光、耐高温)的鲜食和加工专用型黄瓜新品种。
有刺型黄瓜品种:
要求育成新品种比同类主栽品种增产10%-15%。
瓜条顺直,瓜色深绿、均匀,刺密瘤明显,瓜把小于瓜长度的1/7,口感脆嫩,清香,无苦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3.5%以上,畸形瓜率小于15%。
保护地品种要求抗3种以上主要病害,露地品种要求抗4种以上主要病害,露地及秋延后大棚栽培品种在人工接种条件下对病毒病达到抗病级以上,抗逆性强(低温、高温、弱光)。
无刺或少刺黄瓜品种:
育成新品种比当地同类主栽品种增产15%以上,瓜条顺直,无刺或少刺,商品瓜率达85%;
口感脆,微甜,清香,不含苦味素;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3.5%以上。
抗3种主要病害,露地及秋延后大棚栽培品种在人工接种条件下对病毒病达到抗病级以上,抗逆性强(低温、高温、弱光)。
加工型黄瓜品种:
较同类主栽品种增产8%左右,瓜条顺直,皮色均匀,心腔小,果肉厚,肉质紧密,畸形瓜率小于15%,无苦味,腌渍后出菜率不低于50%。
抗3种主要病害,抗逆性强(低温、高温、弱光)。
十七、高粱新品种选育
重点选育风味适口,具有营养保健价值的优质食用型高粱新品种;
淀粉与单宁含量高,白酒风味优良的专用酿酒高粱新品种;
生物学产量、含糖量和榨汁率较高的糖用(兼能源用)高粱新品种以及专用饲料高粱新品种。
粒用(食用或饲用)高粱新品种:
要求子粒产量较同类主栽品种增产5%以上;
子粒蛋白质含量10%左右,赖氨酸含量0.25%以上,单宁含量0.2%以下;
米饭适口性好,有饭香味;
抗高粱丝黑穗病,用0.6%菌土接种发病株率在10%以下。
酿酒高粱新品种:
要求子粒产量比同类主栽品种增产5%以上;
子粒淀粉含量在70%以上,单宁含量在1%以下;
糖用(兼能源用)高粱新品种:
要求茎秆产量比同类主栽品种增产5%以上,茎秆榨汁率在60%以上,茎秆含糖量15%(BX锤度)以上;
饲草用高粱新品种:
要求茎叶生物学产量比同类主栽品种增产8%以上;
生育期间收割至少两次;
蛋白质含量占干重2%-3%;
无氮浸出物30%以上,茎叶氰氢酸含量在500mg/Kg以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优质 专用 农作物 新品种 选育 繁育 技术研究 项目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