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实验班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338241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64.31KB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实验班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实验班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实验班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材料不能说明奴隶制度下奴隶受到压迫的事实,故C项错误;
材料中是浇灌的意思,不是使用粪肥,故D项错误。
4.四川有举办“牛王会”的风俗。
崇州农户要给牛喂汤圆,简阳农户要给牛披红戴花,雅安农户要给牛王菩萨祝寿……这反映了 ( )
A.四川地区农民生活富庶、安定B.迷信思想借民间习俗广泛传播
C.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D.川西地区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
【答案】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题干中的“牛王会”“崇州农户要给牛喂汤圆,简阳农户要给牛披红戴花,雅安农户要给牛王菩萨祝寿”都说明了当时农民对牛的重视,联系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实行的是牛耕劳作,因此可知得出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故选C。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牛耕劳作
5.清代学者包世臣在《郡县农政》一书中说:
“凡治稻皆宜精,虽地宽之处,广种薄收者多耗本,……可举代田之法,每田一区,分三分,每岁更代,收成过漫种不治者。
”“代田之法”最早出现于
A.西周时期B.春秋战国
C.西汉时期D.明清时期
试题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代田法,一种分田方法,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
由於在同一地块上作物种植的田垅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
在春季实行低作,有利于防风抗旱,在夏季实行高作,有利于排水防涝,特别是它具有垄沟互换,轮番利用的优点,所以选C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汉代代田法
6.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了以下材料,据此该小组得出的结论最准确的是
A.中国古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中国古代南方经济逐步发展
D.中国古代北方经济发展缓慢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人口户数及占全国比例的变化,从西汉至北宋呈现出北方逐渐减少和南方不断增加的趋势,其变化主要是因为自唐末以来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B、D项与此题材料无关,故排除;
A项表述错误。
故C正确。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经济中心南移
【名师点睛】“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
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
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三种社会属性;
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就等于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开始瓦解。
7.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生产工具翻车的演变,这个过程体现了
A.经济形态的变革
B.耕作方式的变化
C.工具材质的革新
D.灌溉动力的改变
【答案】D
本题考查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幅图反映的灌溉动力是由人力到畜力再到机械力的变化。
所以D正确;
AB不能反映;
C工具材质没有变化,都是木质或竹质的。
灌溉动力的变化
8.《后汉书》载:
“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
……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
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
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
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
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
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
根据材料可知,由于铸田器,教垦辟,田畴开广,百姓生活才充给,故B项正确;
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选项C、D与材料不符,故C、D项错误。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
9.康熙年间,钱塘人俞森在《荒政丛书》中记载:
“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
”材料表明当时
A.农本商末观念开始改变
B.小农经济并非是完全封闭的
C.农村商品经济发达
D.纺织业是农村家庭支柱产业
题干大意是:
一个妇人每天纺棉三两,一个月能够纺出二匹布,连续纺织几个月,可以提供几个人的生活用度,剩余的或者换成钱来买米,或者缴纳赋税。
题干信息并未就农本商末观念的变化展开论述,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这是其封闭性的体现,但从“换钱易粟”来看,小农经济又有对外交流、交换的成分,并非是完全封闭的,故B项正确。
仅仅从一个个例无法看出商品经济是否发达,故C项错误。
家庭手工业一直作为农业的副业而存在,仅仅从题干无法看出纺织业是农村家庭支柱产业,故D项错误。
10.“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
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
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
”材料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B.经济体制的稳定性
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D.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答案】A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材料“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反映了小农经济与欧洲的农业生产相比具有停滞不前的特点,故A正确;
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CD表述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
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分析解答即可。
11.《国语·
晋语》中说:
“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这一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A.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B.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
C.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D.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中可以知道当时社会的四个阶层分工不同,但是和手工业发展有关的是工商食官,也就是说在当时手工业仍然由官府垄断,另外从材料的出处也可以了解一些有效的信息,就是本题材料来源于《国语•晋语》,说明当时仍是商周时期,从而得出结论当时还未打破官府对手工业的垄断。
故选D。
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
12.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
秦代《均工律》中规定“工师善教之,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
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
A.注重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
B.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
C.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
D.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
根据题干可知,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特别注重技术的培训,没有体现出对新技术的研究,排除A。
官营手工业没有垄断当时的手工业技术,民间手工业不断的兴起和发展,排除B。
中国官营手工业的技工学校专门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并且规定了技术传授的时间阶段,一切都是为了从根本上保证官营手工业产品的质量,且官营手工业是不计生产成本,主要是满足政府的消费需求,C项正确。
题干没有体现出手工业生产的工序只是体现出手工业技术,要经过培训和学习,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13.商周时期是我国古代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但当时的农业生产工具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青铜农具极少。
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
A.青铜器具太笨重,不适合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
B.作坊集中在王都,产品供王室和贵族使用
C.青铜器不如铁器锋利,不便于推广使用
D.青铜铸造规模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发展要求
【详解】当时青铜器受礼制的严格规定,它是身份、权力的象征,因此作坊集中在王都,产品供王室和贵族使用,青铜农具极少。
故答案为B项。
青铜器具适合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排除A项;
西周晚期中国出现铁器,排除C项;
商周时期是青铜器铸造的繁荣时期,D项不是当时“青铜农具极少”的原因,排除。
【点睛】我国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具,不单是盛物用的容器,同时也是宗庙中的礼器。
青铜器的数量可以表示出身份地位的高低,青铜器形制的大小也可以显示出权力的等级。
青铜器中,最重要的器类就是鼎。
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
14.《吕氏春秋·
召类》中写道:
“吾恃为鞔(指鞋)以食三世矣,今徙之,是宋国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
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
”这里的“吾”的身份是()
A.官营手工业者B.民营手工业者
C.家庭手工业者D.雇佣手工业者
“吾恃为鞔(指鞋)以食三世矣”大意是:
我家以做鞋、卖鞋为生,已经历了三代,结合材料出处《吕氏春秋》的成书年代为秦即将完成统一的战国末期。
可知应该指的是私营或者民营手工业者。
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不流入市场销售,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供家庭内部消费和交纳赋税,雇佣手工业者出现的时间不符合题干所述时间而且不必考虑产品的销售,故A、C、D三项都是错误的,所以排除。
15.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工场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
……一夕作,佣直二铢而赢。
”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
A.当地人口严重不足B.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
C.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D.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根据题干“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和所学知识可知,该现象属于雇佣关系,实质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D项正确。
AB项是对题干的片面理解,且与设问的实质不符,排除。
题干无法体现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排除C。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抓住题中关键句“募旁邑民为佣”,说明当地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16.下面两幅图片的前后变化说明中国古代
A.人身依附关系加强B.家庭手工业已消失
C.市场需求不断扩大D.机器工业开始出现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图片的解读能力。
通过题干中前后两个图片的比较得出,前一幅图是自然经济状态下手工作坊的生产情况,部分产品投放市场;
后一幅图片是手工工场出现后,产品全部投放市场,这是两者最大的区别,所以C正确。
B家庭手工业没有消失;
A人身依附关系不是加强而是削弱的趋势;
D体现不出来。
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发展变化的表现
17.据广州市文化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广州已着手将南海神庙等体现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具有独一无二地位的历史遗迹整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从明清时代的视角看申报的有力证词是
A.丝绸远销欧亚,为中国赢得“丝国”美誉
B.中国瓷器开始大量远销欧非
C.对外贸易额远远超过同期泉州对外贸易额
D.瓷器对外销量很大,在中国制瓷工艺影响下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A项错误,中国丝绸远销欧亚,是在西汉时期;
B项错误,中国瓷器开始大量远销欧非是在唐朝时期;
C项中“同期泉州对外贸易额”是错误的,因为明清时期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故答案为D项。
18.明朝正德年间,青花瓷以波斯文作为图案主题,从宣德年间开始,梵文也作为装饰性图案附在瓷器画面上。
嘉靖、万历以后,瓷器上出现了用花朵绕梵文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棒子”图案。
清代前期,瓷器装饰画面还采用了《圣经》故事画。
这反映了明清瓷器()
A.烧制技术达世界一流水平B.民间生产技艺经久不衰
C.在各阶层中使用非常普遍D.受到外域装饰艺术影响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材料中“瓷器上出现了用花朵绕梵文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棒子”图案。
清代前期,瓷器装饰画面还采用了《圣经》故事画”信息说明中国制瓷技术采用了西方艺术文化影响,故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比较与西方技术,故A项错误;
材料中不是民间生产技术,故B项错误;
C中各基层说法错误。
古代手工业·
制瓷业发展
19.蜀锦兴于春秋战国而盛于汉唐,因产于蜀地而得名,在我国传统丝织工艺锦缎的生产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
“江东(吴国)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
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西道。
”“锦城在益州南榨桥东流江南岸,蜀时故锦宫也,其处号锦里。
”“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
”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丝织品收入是蜀国财政重要组成部分
B.蜀国织锦业属官营手工业的范畴
C.蜀地丝织技艺在三国中居领先地位
D.蜀锦质优价廉,其时已销海内外
从“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可知蜀锦是军费开支的重要来源,所以丝织品收入是蜀国财政重要组成部分,A不符合题意,排除;
“锦城在益州南榨桥东流江南岸,蜀时故锦宫也,其处号锦里”指的是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便在成都夷里桥南岸设“锦宫城”,置“锦官”管理织锦刺绣,所以蜀锦是官营手工业,B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西道”指的是在三国时魏国向蜀国购买锦,吴国也资助西蜀发展织锦业,所以蜀地丝织技艺在三国中居领先地位,C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中没有体现蜀锦“价廉”,D符合题意,故选D。
20.《史记·
货值列传》云: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水陆交通要地),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这表明西汉初期
A.政策的松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B.重商政策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C.交通的便利促进了商业的发展D.农副产品成为国内贸易的主要商品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的理解能力。
根据"
开关梁,驰山泽之禁"
说明汉初政府对商业发展采取宽松的政策。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
21.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至隋唐时期,商业发达的城市广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沿海地区。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手工业发展
B.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C.大一统局面形成
D.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隋唐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A项符合题意;
B项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提供便利的交通,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只是提供条件,不符合题意;
C项错误,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是秦汉时期,不符合题意;
D项是这一变化带来的结果,不选。
22.宋代出现了“交子”。
“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
据此可知“交子”
A.具有一定“防伪”功能
B.满足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C.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
D.源于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
【详解】“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这充分说明“交子”具有一定“防伪”功能,故A项正确;
“交子”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但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
“交子”的出现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这也不是材料的主旨信息,故C项错误;
“交子”是货币,而唐代的飞钱是汇票,不能直接用于交易,故D项错误。
23.下面宋石刻反映了苏州古城的城市布局。
西北角的“平权坊”和“西市坊”一带,只有坊名,没有坊门、坊墙。
《吴郡志》记载,此处的跨街楼是最热闹的酒楼,通宵达旦。
图文信息说明当时的苏州城
A.市坊界限已被打破
B.草市遍布城内各处
C.商帮大多聚集于此
D.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随着商业的发展旧有的坊市界限被打破。
所以正确选项为A项。
B选项的错误之处在于草市都分布在交通便利的乡村野外,并不在城中。
C选项中商帮的出现在明清时期,时代错误。
D选项中长途贩运贸易也是明清之后才出现的,错误。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商业发展的特征,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就很明确。
坊市之间没有坊门,坊墙,说明界限不存在了。
通宵达旦说明夜市的发达。
24.宁波辖区内有三七市镇、二六市村(乡)等城镇,从城镇的形成来看,下列有关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A.由草市逐渐发展而来B.由工商业市镇逐渐发展而来
C.由夜市逐渐发展而来D.因特色农业经济逐渐发展而来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三七市“镇”、二六市“村”,村就是农村的意思,古代的城镇并不等同于城市,古代的城镇本身就存在于农村。
所以从城镇的形成来看,城镇就是由农村的草市不断的演变而来的。
商业的发展·
城镇的形成
25.“因‘丝绸之利日扩’……‘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
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反映了汉代“市”的出现与规范
B.反映了宋代“市”的发展突破了时空限制
C.反映了唐代“草市”的兴盛发展
D.反映了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景象
【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当时丝绸获利丰厚,商人活动频繁,商品经济活跃。
由“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可得出属于市镇繁荣的景象,故答案为D项。
材料反映的是市镇的繁荣,不是“市”和“草市”的发展状况,排除A、C项;
材料的侧重点不是反映“市”的变化,排除B项。
26.明朝郑和下西洋以“开读、封敕、赉赐、庆典、市易”为使命,而在葡萄牙,航海不管对官方还是民间,都是一项确实有利可图的事业。
导致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制度的差异B.贸易观念的差异
C.经济政策的差异D.综合国力的差异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宣扬国威,不计经济效率,而葡萄牙航海主要是图利,导致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贸易观念的差异,B项正确;
明朝和新航路开辟时期的葡萄牙都是封建国家,A错误;
C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综合国力的差异与对航海的认识无关,D错误。
27.“厘头赤脚半蕃商,大舶高樯多海宝。
”泉州遍种刺桐树,外来商人、水手便以“刺桐”名之,这个名字当时在海上丝绸之路所历各处广泛流传。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 )
①是我国元代对外贸易繁荣的一个缩影 ②海上丝绸之路曾经过泉州
③当时泉州在国际商贸中占有重要地位 ④政府为加强对对外贸易的管理曾经在泉州设置“十三行”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材料是对元代世界第一大港口泉州对外贸易的繁荣的描绘,由此可知,①②③说法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泉州是元代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十三行”是明清时期在广州设立的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而非元代。
故排除含④的选项。
所以答案选B。
28.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首次将中国西域至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
现在也有学者根据研究试图将这条交通路线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佛教之路”等。
这些从根本上说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
A.交通十分发达B.商业贸易繁荣
C.各种文明相互交流D.中国丝绸出口地位不断下降
据材料提到,“丝绸之路”,现在也有学者根据研究试图将这条交通路线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佛教之路”等。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从根本上说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各种文明相互交流,故C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交通十分发达,故A项错误。
商业贸易繁荣,过于片面,没有包含“佛教之路”,故B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丝绸出口地位不断下降,故D项错误。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丝绸之路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4分)
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唐代田园诗人孟郊在《织妇词》中说: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
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
”
(1)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经济形态?
它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这种经济形态有何突出特点?
(3)如何看待这种经济形态的利与弊?
【答案】
(1)经济形态:
小农经济。
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原因: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精耕细作;
自给自足。
(3)利:
①较稳定,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②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繁荣。
弊:
①比较脆弱,具有封闭性、脆弱性,难以应付天灾、战乱及苛捐杂税。
②自给自足,较少进行商品交流,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为君乘机杼”反映的是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小农经济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2)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男耕女织”;
勉强自给自足;
铁犁牛耕;
精耕细作;
拥有部分土地;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脆弱性、封闭性、分散性。
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经济基础,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等方面来分析出小农经济的积极性;
从比较脆弱、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等方面来分析小农经济的弊端。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万历二十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省 滁州市 定远县 育才 学校 学年 实验 下学 第一次 月考 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