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333教育综合高分经典笔记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324025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32.53KB
最新333教育综合高分经典笔记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最新333教育综合高分经典笔记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333教育综合高分经典笔记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2)如儿童心里发展,他总是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喜怒哀乐一般情绪发展到道德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
(3)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我们教育活动要循序渐进的进行。
(二)不平衡性
(1)人的发展并不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
(2)不同系统的发展起始时间、发展速度、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如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3)同一系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如人的身高和体重的两个生长高峰分别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和青春发育期。
(4)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活动要善于把握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及时施教,促进个体更好的发展。
(三)阶段性
(1)人的发展变化既有量的积累,又有质的飞跃。
当代表某些新质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质的飞跃,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2)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和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者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必须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四)个别差异性
(1)尽管人的发展要经历一些共同的阶段,但个别差异仍然十分明显。
(2)每个人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和达到的水平是千差万别的。
(3)人的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教育者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学生获得最佳发展。
(五)整体性
(1)教育者面对的是活生生、完整的人,他们不仅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独特性。
(2)事实上,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是紧密联系的,相互作用,使人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整体性。
(3)人的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者把受教育者看成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及其各自作用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神经系统等。
(二)遗传素质的成熟水平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本身有一个发展过程,主要表现为人的机体结构不断变化和完善,如幼儿周岁学走路,青少年身高剧增等。
(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和器官功能上,还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
如有的人从小天资聪颖,在学习和工作中会比别人发展的快些;
如果一个人先天双目失明,则不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
(四)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的发生变化。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上的可能性,但人的发展并不取决于人的遗传素质。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环境是人发展的外部条件
1、环境是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对于人的发展起主要影响的是社会环境,如出生家庭、科学文化、道德规范等,它关系到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程度。
(二)环境的给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
1、环境的给定性是指自然、社会、前人、他人为儿童所创设的环境,对于儿童来说是先在的、给定的,儿童生来不能选择。
2、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的发展就被注定了,相反由于人的能动性,他可以选择环境,能动的作用于环境。
3、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能起到什么性质和多大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对环境的态度,如是悲欢消沉还是乐观积极。
(三)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环境的给定性离不开主体的选择性。
环境的给定性不但不会限制人的选择性,反而激发了人能动性和创造性。
(四)尽管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它并不能简单决定人的发展。
这是因为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环境的影响要经过人的选择和认同才能起作用。
环境决定论把人看做是环境被动、消极的产物,夸大了环境的作用,这种观点是片面和错误的。
(3)个体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个体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人的能动性是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体自身中表现出来的
(二)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1、个体的能动性主要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建构和自我创造。
2、个体的能动性不仅影响个体对环境的选择,而且影响个体对环境的加工。
(三)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断为自己发展创造条件;
二是通过确定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调整,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四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1、简答:
教育与生产力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社会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促进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发展和改革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
(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2)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2、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不仅使人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它包括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2)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3)教育通过培养政治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4)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三)教育的生态功能
(1)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
(2)普及生态知识,提高民族素质
(3)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活动
(四)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对文化的传承
(2)教育对文化的选择
(3)教育对文化的发展
3、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选拔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领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和科层组织之间转换、变动,以充分发挥特长,施展智慧才能,实现人生抱负。
4、简答题:
教育的相对对立性
(1)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养的人作用于社会
(2)教育有自身的活动规律和特点
(3)教育有自身发展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5、论述:
列出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两例,并就其中一例做深入剖析
一、教育公共投入不足
二、教育公平面临严峻挑战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问题,致力于发展面向工农大众和保障老少边穷地区人民子女的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一方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逐步普及高等教育;
另一方面,实现免费教育,并在高等教育中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辅以“奖助补减免”的资助体系。
这些举措使我国在教育公平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新时期,又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
(1)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差距明显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直没有变革,导致城乡、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而经济是发展的基础,经济上的不平衡必然导致教育上的不平衡。
如2001年农村小学生平均公用经费是城市小学生的29%,农村中学是城市中学的31%。
因此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
(2)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农民工进城务工,将自己的小孩留给爷爷奶奶或亲戚代管。
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监护,他们在生活、学习、心理和品德上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
二是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部分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但因为受户口和收费的限制,导致不能及时和正常入学,受到不公平的教育对待。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通过增设农村寄宿学校和城市想方设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3)优质教育资源短缺
一方面是受社会、经济、传统等影响,优质教育资源短缺;
另一方面是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两者的矛盾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如转校生、转户生和移民生等。
因此尽快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大众的需要,成为一个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五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名解)
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2、个人本位论(名解)
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人的本性和本能获得高度发展。
1、教育目的应根据个人的需要来制定
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使人的本能不受影响的发展。
社会本位论
教育目的应当由社会需要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教育应根据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
(1)教育目的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
(2)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受到社会的制约
(3)教育的结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程度来衡量的。
3、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历史过程,是指在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包括人的道德、情感、意志、社会关系等的和谐统一发展。
4、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或劳动者
二、坚持全面发展
三、培养独立个性
5、德育:
引导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指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
6、智育:
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的教育。
7、体育:
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体力,增强学生素质的教育。
8、美育:
授予学生美学知识,发展他们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和高尚情操的教育。
9、综合实践活动: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问题探究、社会实践、户外考察等活动,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意识,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育实践的能力。
第六章教育制度
一、学校制度(学制)
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者各级各类学校的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现代学制的类型
1、双轨制
18~19世纪的西欧,受一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两种类型的学校。
一种是由古代学校演变而来的带有等级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它自上而下的结构是大学、中学;
另一种是新兴供劳动人民子女上学的现代学校,它自下往上的结构是小学、初中及初中后的职业学校。
这两轨平行,不接通。
2、单轨制
北美早期沿用西欧的双轨制,但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学术性一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就被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群众性小学和中学所淹没,从而形成美国的单轨制。
它自上而下的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
特地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利于教育的普及。
3、分支型学制
十月革命后,苏联制定了单轨的社会主义统一劳动学校系统。
但是后来,又恢复了帝俄文科中学的某些传统和职业学校单设的做法,这样形成了既有单轨特点又有双轨因素的分支型学制。
它前段(小学、初中)是单轨,后段分叉。
第七章课程
一、课程概念
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二、课程方案
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制定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
三、课程标准
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四、学科课程(分科课程)
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的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的教学科目。
五、活动课程
是指打破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界限,以学生年龄特征、兴趣和发展需要等为基础,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的课程。
六、举例说明螺旋式课程内容组织及其依据和适用性
螺旋式:
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前面的内容式后面内容的基础,后面内容是前面内容的深化和发展。
依据:
人的认识发展规律,即从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逐步深化和发展的规律。
适用:
○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
○低年级的儿童
如:
劳动二重性与劳动价值论、商品二因素和剩余价值学说等的教学。
直线式:
课程内容直线式前进,前面的内容不再在后面呈现。
根据:
课程知识本身的逻辑是直线式前进的
理论性低、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
如地理教学:
含有机磷的洗衣粉对水体污染的实验。
七、纵向组织:
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从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具体到抽象的顺序组织编排课程内容。
八、横向组织:
打破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培养目标、社会需要等,将相互联系的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编成一个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题。
九、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收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加强学生的自主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3、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和综合性。
4、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精选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5、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师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管理课程,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第八章教育(上)
一、教学
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学活动。
二、论述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一种认识过程
(2)这种认识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是教学中最基本和主要的活动,其它如交往活动、促进身心发展的活动等都是在认识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
(3)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活动,但它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特殊性
1、间接性,主要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间接的认识世界
2、指导性,学生在富有知识经验的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认识,二不是独立完成
3、简捷性,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
(二)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方式
(1)教学过程以社会交往为背景。
尤其是个体初期的学习和认识,如对语言的学习,事物及其名称的认识。
教学也要以社会交往背景,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
(2)教学还以交往为重要的方式。
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和讨论,有助于启迪学生,激发思维火花的碰撞,使教学活动生动活泼。
此外,师生在思想、情感、心理等方面的沟通,有助于激起两者的情感和心理的共鸣,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和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教学过程既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帮助学生确定合理的人生目标,追寻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
因此应当使教学成为发展性和教育性教学,突出教学的发展和教育功能。
三、论述教学过程存在的基本关系,并以其中一个关系为例简要论述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的个人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教学或直接经验积累的的偏向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之间的关系
1、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生动活泼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运用知识才能有效的发展智力
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智力发展的偏向
(三)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
1、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由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共同组成
(1)智力活动主要是指学生为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而进行的感知、观察、思维、记忆等心理因素的活动。
它是认知和学习的工具和手段。
(2)非智力活动是指在学生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好奇、兴趣、意志、情感等心理因素的活动,它是认知和学习的动力。
(3)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各有特点,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只有正确发挥其整体功能,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能力。
2、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效的进行智力活动
(1)学生的兴趣、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是不稳定的,容易发生变化和转移,它与智力活动之间主要有两种关系
(2)一是教学知识和过程生动有趣,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这些非智力活动反过来又推动学生的认知和学习。
这种情况下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相互促进,良性循环;
另外一种是教学知识与过程单调乏味,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发生转移,比如望着窗外的事物等。
这种情况下,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作用不一致,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3)在教学中,调节非智力活动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改进教学本身,使教学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联系学生的实际,以引发学生的兴趣、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
二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让他们逐步形成稳定的兴趣、持久的意志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自觉的按教学要求调节自己的非智力因素,促进的智力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的关系
1、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使学生有效简捷的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2、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师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
3、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四、论述教学原则中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道德规范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
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3、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4、补充有价值的资料和事例
五、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注意联系个人生活和社会实际去理解知识,并学以致用,领悟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
1、书本知识教学注重联系实际
2、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直观性原则
教学中在讲授知识点时,配以相关的教具或事物,辅以直观的语言进行形象的讲解,使学生获得有关事物的清晰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1、选择合适的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2、语言直观
3、防止直观的不当使用和滥用
七、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学会分析、自主探究,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3、注重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4、发扬教学民主
八、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要遵循知识内容本身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做到两者的有机统一,使学生有效的学习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
九、巩固性原则
教学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对知识进行巩固和整合,充分和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并使之保存在长时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迅速再现,卓有成效的运用。
一十、何谓发展性原则?
在教学中遵循发展性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教学的内容和进度一方面要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另一方面也要有一定的难度,需经过他们努力后才能掌握,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学习。
1、教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2、考虑学生认知发展的时代特点
3、适当增加难度,建立最近发展区
十一、因材施教
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兴趣、能力倾向、意志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促进学生扬长避短,使学生获得最佳发展。
第九章教学(下)
一、讲授法
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向学生讲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促进学生智能和品德发展的方法。
二、谈话法
教师就有关知识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发展他们智能的方法。
三、讨论法
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以此来辩明真伪是非,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四、研究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某个问题进行探索,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五、个别教学制
(一)教师面对个别和少数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二)优点:
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意志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每个人潜能和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缺点:
1、不利于学生的交流和合作
2、不利于学生的社会化
3、教学效率低
六、班级上课制的优缺点及教学组织形式改革
(一)它把一定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表和作息时间表,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对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各门课程。
1、教学效率高
2、利于学生的交流合作
3、利于个人的社会化
不能很好的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潜能和特长。
(三)教育组织形式改革:
1、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方式,如增加个别和小组教学方式
2、控制班级人数,避免数量过多
七、分组教学制(名解)
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333 教育 综合 高分 经典 笔记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