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钢教授为硕士生讲《黄帝内经》笔记整理重点讲义资料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312186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49.69KB
陈钢教授为硕士生讲《黄帝内经》笔记整理重点讲义资料Word格式.docx
《陈钢教授为硕士生讲《黄帝内经》笔记整理重点讲义资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钢教授为硕士生讲《黄帝内经》笔记整理重点讲义资料Word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孩子蓝眼睛,晚上趴着睡,动则汗出,即疳积,是由于脾胃积热所致。
临床运用消食,活血加胡黄连。
如果不行,则加重镇的药。
11“阳为气,阴为味”
气:
四气;
焦、香、腥、腐;
辛甘为气。
味:
无味;
;
酸苦咸为味。
气药:
凡是以升浮为主,具有发散、宣表的作用;
又凡是具有益气温阳的作用。
性属温热,味属辛甘。
味药:
是以沉降为主,具有清热、活血作用;
若为补药,则滋阴凉血。
味属寒凉,性属酸苦咸。
12“味归形”
滋阴、养血的药物能生成、长养人体的形气。
13“气归精”
益气温阳的药能补养人体生成阴精。
周学海认为精有四:
精也,血也,津也,液也。
14“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味厚则泄,如大黄;
薄则通,如泽泻、木通。
气薄则发泄,如麻黄、桂枝;
气厚则发热,如附子、干姜。
“医者,意也,在人思虑。
有一年冬天患冻疮,开当归四逆汤,桂枝30g,服后通宵不眠,第二天口角生疮。
遂不服,至夏,精神倦怠。
此时遂开苓桂术甘汤加附片、干姜,桂枝30g,服后非常舒服。
“冬三月,此谓闭藏”,即冬天阳气潜藏,桂枝量太大,会使阳气外泄。
所以说药量的大小可以改变功效,配伍也可以。
故李时珍说:
“升降在物,也在人。
15“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少火既可指药物,又可指生理和病理。
壮火,如附片、干姜,用时常、量大,阳气亢盛,反而消耗人体正气。
少火,如人参、当归、白术,温和,可渐补人体阳气。
壮火火热邪气,少火是生理阳气,如金贵肾气丸中的肾气就是少火。
16“风盛则动”
风导致的病症有“动”的特点。
如肝风内动、血虚生风、热极生风等。
老师认为在这些证中加入风药,如秦艽、防风、威灵仙,效果会增加。
17“燥胜则干”
干是表现,可由燥邪引起,而燥可由多种原因所致。
18“热胜则肿”
肿,即臃肿。
外科强调清热解毒。
老师认为热胜可以导致肿,另外阴寒邪气也可以,如阳和汤。
19“寒胜则浮”
阳虚,或阳气不行,化气行水无力,导致浮肿。
20“湿胜则濡泄”
陈言说: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21“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左治右,以右治左”
阳:
外,阳经,腑
阴:
内,阴经,脏
提示我们治疗疾病可以换一个角度去考虑。
如:
蔡京便秘,史载之用紫菀磨细服下则通。
即用紫菀开宣肺气。
病在下,可治上。
老师治疗咳嗽,大便往往会变稀,这是给邪以出路。
病在上,可治下。
22“以我知彼”
我与你有共性,故知彼之个性。
因此才会有神农尝百草的道理。
23“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
见微得过,用之不怠”
4《素问·
六节藏象论》
1“藏象何如?
藏:
隐匿,不外现。
象:
现象,法象,征象。
藏在内,象在外。
通过象测知藏,藏反映于象。
此即以表知里。
《孟子·
告子下》“有诸内,必形诸外。
”《管子》“上有丹砂,下有黄金。
”所以说中医的理论来源于先秦的朴素的哲学。
2“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生之本:
1)有神,主载精神意识;
2)主血脉(心主血脉,长头发,肾主须);
3)君火,阳气。
1)万事万物运动的内在动力;
2)生命力;
3)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主神:
1)主管思维。
《管子》“心之官在思。
”2)记忆。
要发展将来,必须要有过去、现在的存在。
记忆藏于心神。
如归脾汤。
3)意志,是人自觉规定,克服困难的力量;
4)情感,喜怒忧思悲恐惊;
5)感知。
阳中之太阳:
阳,指部位,心肺在上为阳。
说明心的阳气很盛,故为君火。
通于夏气:
生理,某脏与某季相通应,活动一致。
如夏天,心气振奋,故春夏养阳。
病理,某脏在某季好发某病。
如心病在夏天最易表现出来,又如春天小孩容易流鼻血,此时可用丹栀逍遥散加牛膝、桑白皮,血分热胜加地骨皮,还可加凉血药,如侧柏叶。
老师认为血脉淤阻,除了加行气药外,还可考虑加入肺药,效果更佳。
3“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1)呼吸之气;
2)一身之气。
若人有淤血,则需行血,还可宣肺,以促进气血的运行,如杏仁、桔梗、枇杷叶等。
魄:
孔颖达在注《左传》“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哭为声,此为魄之灵也。
”《类经》“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觉也。
”根据这些话,老师总结魄的特点如下:
1)与本能、感觉有关的低级反映;
2)先天就有,不需学习;
3)阴神,附气藏于肺中;
4)于痛、痒,手足运动有关。
肺于皮的关系:
在单细胞生物、蚯蚓、青蛙、狗等的动物身上,皮毛是可以呼吸的。
人身上有18g硅,只分布在肺与皮毛上。
这些似乎在说明中医的一些理论。
老师根据这个提出了肺主皮毛的意义:
1)为外感病的发病、传病及症状提供了理论依据;
2)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治疗思路。
临床上见肺病可治皮,皮肤病了可以治肺。
这与“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理论是一致的。
比如麻杏石甘汤可以治疗小儿遗尿。
3)用药。
阿胶补肺阴,动物的皮,如地龙、刺猬皮,可以治疗肺病。
植物皮、果实皮,都可以治疗肺病。
4)呼吸补泻。
4“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太阴),通于冬气”
五脏六腑,先后天之精,都藏于肾。
后世非常强调“心主发”。
所以在治疗脱发,发白时,应该考虑肾于心。
若发痒,则需要泄心火(此时往往可以看到舌尖红),清利湿热。
5“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这句话讲的是病理,即困倦到了极点。
肝主筋,肝血(气)不足,经脉得不到濡养,人体就感觉疲劳困倦。
现代根据这一条,来治疗亚健康,常用逍遥散加人参与黄芪。
我发现老师通常用:
柴胡、黄芩、法半夏、党参、黄芪、当归头,为基本方,灵活加药,治疗人体气血不足之证,效果很好。
肝主筋:
1)抽搐,“风胜则动”;
2)前阴疾病。
肝经循行于前阴,所以前阴疾病除考虑从肾之外,肝是不错的选择。
比如白带,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大血藤;
阳痿,老师曾用逍遥散加补骨脂;
不孕不育,老师用逍遥散加蜈蚣和香附(通络脉);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女士按环后的出血;
3)失音证。
叶天士等人从肺治,如金魄不鸣、金实不鸣。
甘作旺认为筋主振动。
而肝主筋,那么声带息肉、肥厚、结节可以从肝来治,疗效较好。
4)冠心病。
筋脉与血脉相关,可以从肝来治。
魂:
孔颖达认为“精神性识,渐有所知,谓之魂。
”张景岳认为“魂之为言,如梦恍惚,变幻游行之境也。
”老师据此,提出魂的特点:
1)是与意识、思维和认识等有关的反映;
2)渐知,后天逐渐形成;
3)阳神,附血,藏于肝;
4)表现:
人静在血归于肝,动则供养诸筋。
白天心主神明,掩盖了魂的力量,魂的表现不明显。
晚上魂归于肝,如果肝血不足,就会做梦。
所以治疗以养血调肝为主,比如酸枣仁,否则再加重镇药,如龙骨和牡蛎。
心是最高的,参与其他主神,其力量最大。
以生血气:
说明肝能生血。
其味酸:
味与脏的关系:
1)作为诊断学的依据:
定病位,如苦——心;
定病邪,苦属热,甘为湿,另外咸亦属热。
2)治疗学的意义。
肝有病,需用酸药,如用木瓜芍药汤(白芍30g木瓜15g当归10g川芎10g伸筋藤10g丹参15g续断10g姜黄10g甘草5g)治疗颈椎病。
3)预防学的意义,如脾有湿,禁甘药。
在服固元膏时要加陈皮方妙。
4)炮制学的意义,如醋制延胡索,盐制黄柏。
其色苍:
色与脏的关系:
如黑属肾(黧黑癍,面酐证,《本经》记载菟丝子条文下有面酐证)、黄属脾(黄褐斑与肝、脾有关,如用温胆汤和柴胡疏肝散来治)。
6“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气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仓廪之本:
仓是藏谷的,廪是藏米的。
总的来讲,仓廪就是进粮,搬运和出粮的地方。
说明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具有受纳水谷,运化水谷和排泄糟粕的功能。
转味而入出:
转输饮食五味。
老师遍查十三经,均是“出入”,而此处是“入出”,可见《内经》用词相当准确。
至阴:
1)到达阴分。
长夏是由阳入阴;
太阴,三阳在前,三阴在后。
2)至,极也,即阴盛。
因此,太阴的阴气很重,故脾胃病要随时固护阳气。
如老师在开半夏泻心汤是黄连的量很少。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
1)条文的对与错的问题;
2)在认为条文正确的基础上,老师讲了两种学说。
a、李东垣认为少阳主春生之气,有了春天的生发,他脏才开始工作。
如“胆气春升,万物安,余藏从之。
”所以脾气要健,脾阳要升,则往往要加升少阳的药,如小柴胡汤。
这就是肝“以生血气”的道理。
老师认为四物汤,六君子汤加小柴胡汤,其效更佳。
b、张景岳认为少阳主枢,通达阴阳。
胆为半表半里,可以调和阴阳。
那么脏腑之间不协调了,就可以从胆治。
岳美中医案:
季某,女,10岁。
患儿发病时眼微睁,口微干,四肢下垂,发病3天,每天中午12点,晚上12点均发生一次,过1小时清醒,醒后如常人。
由于此病均在阴阳交接时发病,而且是厥证(阴阳之气不相顺接)。
老师遂开小柴胡汤原方,三剂痊愈。
5《素问·
五脏别论》
1“黄帝问曰:
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
感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说明《内经》之前的命名比较混乱,《内经》予以正名。
2“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泄而不藏。
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浊气”,不是五脏的糟粕,是五脏的剩余物。
“传化之府”代表了六腑的总体功能,即运化水谷,行津液,排糟粕。
因此不能停留,所以六腑以通为用。
魄门:
1)命名。
魄同粕。
肺藏魄,肺与大肠相表里,即肛门。
“魂从上出,魄从下出”,因此抢救病人要注意魄门,如真人养脏汤。
2)功用。
门,开,合,即排泄和约束。
魄门自己有启闭的功能,但同时要受五脏的支配。
3)魄门与五脏的关系。
魄门的启闭受五脏支配,但同时魄门启闭正常与否可反映五脏的盛衰。
4)治疗。
通过魄门的启闭来治疗五脏的病变,如承气汤。
也可以通过五脏调节魄门的启闭,如宣上治下。
5)养生。
时时提取肛门十几次,可以养生。
如孙思邈“谷道亦常撮。
3“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
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这是对五脏六腑功能的整体性概括。
“实”与“满”都是充实、充满的状态。
而“实”指水谷糟粕,“满”指精气。
后文举例说明六腑的虚实。
脏腑藏泻讨论:
藏指储存,泻指传送。
五脏主藏,六腑主泻。
1)泻与藏。
以入,以受为藏;
以出,以予为泻。
藏中有泻,否则精气神无以为用;
泻中有藏,否则水谷糟粕无所依存。
(牵牛子研磨吞服,通便效果很好。
)2)满与实。
五脏当满不当实。
不满则肾精不足,肝血不足;
不藏则脾不统血,肾气不固;
不当实,否则水湿困脾;
不泻,则心血淤阻。
六腑当实不当满。
不实,则胃纳很少,水谷不入;
不泻,则食滞胃脘,阳明腑实;
不当满,则(脾虚、肾虚)白浊,另外肝亦主生小便。
《素问·
口问》:
“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射干对治疗乳糜尿效果很好;
不藏,则泄泻。
6《素问·
太阴阳明论》
1帝曰:
“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
”岐伯曰:
“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异位:
部位,脏腑位置及其经脉循行部位;
地位,特指其特性,功能。
脾为阴,主升,主运;
胃为阳,主降,主纳。
更:
变更。
生理上,春夏为阳,阳明之气振奋,为从;
太阴之气抑制,为逆。
秋冬为阴,阳明为虚,太阴为实。
病理上,胃阳盛,则脾阴不足,脾湿停聚,则损伤胃阳。
或从内,或从外:
说明发病源头不同,即邪气来源不同。
2帝曰:
“愿闻其异状也。
“阳者,天气也,主外;
阴者,地气也,主内。
阳道实,阴道虚。
阳道实,阴道虚:
说明了阴阳发病的一般规律。
讨论阳明多实的机理和病症。
1)生理特征。
a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即阳气盛大,气血充盛;
b经脉循行部位很长,上达额颅,下至脚,因此受邪机会很大;
c主受纳、腐熟水谷,喜润恶燥。
2)多实的机理。
a正邪相争很剧烈,因此多实证和热证;
b胃属阳,邪入阳明易化热化燥;
c淤血、饮食、痰湿易藏于阳明;
d胃一旦不泄,则便秘。
3)病症。
阳明经证、阳明府证、阳明属血证、阳明气分证。
讨论太阴多虚的机理和病症。
a太阴为多气少血之经;
b太阴的阴很盛;
c主运化、升清,喜润恶燥。
2)病理。
a气易耗,血本少;
b易伤阳气,生寒;
c失运化,所以要健运脾胃,而非补脾。
3)临床表现。
不运、不升、不统。
3“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
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脾不主时的意义:
1)脾不主时,强调了脾对任何脏腑均有濡养的功能;
2)脾有调和的功能;
3)脾是枢纽,主运转。
脾正常,那么从心到肝都正常。
7《灵枢·
营卫生会篇》
1黄帝问于岐伯曰:
“人焉受气?
阴阳焉会?
何气为营?
何气为卫?
营安从生?
卫于焉会?
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
岐伯答曰: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营卫生成: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说明营卫之气来源于水谷精气。
营卫特性:
“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
”唐容川认为“清浊以刚柔而言。
”营气很柔和,卫气比较钢悍、剽疾滑利。
营卫运行:
“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
”营在脉中,按十四经的顺序行走。
在《内经》中卫气的循行有三种方式:
1)“常然并脉”;
2)遍行全身各处;
3)昼夜运行规律。
早上从目的睛明穴开始运行于手足三阳经,晚上从肾经开始一次循行于心、肺、肝、脾,最后到肾,再到睛明穴,开始白天的运行。
五十而复大会:
营气的五十圈:
1)14经总共28条经脉(12正经,共二十四条,再加任脉、督脉,阴、阳蹻);
2)长度:
28条经脉的总长度是16丈2尺;
3)呼吸次数:
13500息;
4)呼吸脉行6寸。
算法:
13500/(16.2/0.06)/6=50
“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的临床意义:
1)寐。
卫阳不能入于阴,可能是阴分有邪,如痰湿、淤血等,如半夏秫米汤(秫米,小黄米,或高粱米),老师认为半夏、夏枯草都有引阳入阴的作用。
可能是阳分有邪。
另外阴分有邪,可睡,但睡不沉,阳邪盛,则入睡困难。
邓铁涛老师用桂枝汤煎汤泡脚治疗失眠,还有老师认为早上八点绿茶15g泡水,鼓动卫阳之气运行。
晚上八点酸枣仁30g煎汤,引卫阳之气入于阴分。
2)寐。
卫阳虚少,不能由阴出阳。
如“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也可能阴分有邪,卫气不行,如湿邪蒙蔽。
卫出于下焦的理解思路:
(1)坚持者:
a、版本学、文献学的依据。
如《针灸甲乙经》亦此。
b、下焦是卫气的发源地,卫气根于下焦肾阳。
(2)卫出上焦:
a、文献学的依据。
如《中藏经》《外台秘要》即此。
b、肺气宣发敷布卫气,且与其生成有关。
临床上哮喘之人易患感冒,即源于此。
(3)卫出中焦:
从《灵枢·
营卫生会》篇得到的结论。
(4)卫气根源于下焦,来源于中焦,敷布于上焦。
如张仲景加附子健脾、宣发阳气。
夺血者勿汗,夺汗者勿血。
传统解释:
夺,失也。
即“夺血”,失血之人;
“夺汗”,失汗之人。
基于此,a、“勿汗”就是不要再发汗,“勿血”就是不要再放血。
b、病理结果,大出汗的人血就少了,大量失血的人,汗也会少。
这些都基于精血同源。
医家的看法:
夺,强取也,是一种治法。
即夺血,就是活血化瘀法,得到的是无汗这样一个预期的治疗结果。
夺汗,就是汗法,得到的是可使出血停止这样的预期。
例子:
如《伤寒论》中“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衂者,麻黄汤主之。
”就是夺汗者勿血的例子。
又如明代医家赵献可《医贯》中提出小儿自汗(小儿饮食积滞出汗极多,可以将保和丸种的连翘改为胡黄连),如在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条下:
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血府逐瘀汤一剂可愈。
这些就是夺血者勿汗的例子。
8《灵枢·
本神》
1、岐伯曰:
天之在我者,德也;
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
两精相抟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意谓之忆,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我,生命。
德,天之阳气。
气,地之阴气。
生,已生则维持生命,未生,则形成新生命。
神,生命。
《类经》于此有详细的解释。
此段强调了两点:
a、人的整个思维过程,即“任物”——“存变”——“处物”。
b、养生的总则:
调刚柔,和喜怒,节阴阳。
目的:
僻邪不至,即不生病;
长生久视,即寿命长,活得好。
9、《素问·
生气通天论》
1、“生气”,生生之气,即使生命生和维持生命的气。
《易经》“生生之谓易。
”在此处,更重要的是强调阳气,“存得一份阳气,便有一份生命。
”“通天”:
相互联系,亦名“天人相应”。
这样就强调了阳气的重要性和阴阳平衡。
2、释义
1)人与自然
a、“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六合”:
a、十二经相合,如足太阳与足少阴经;
b、四方上下。
“其生五”,指五行。
“其气三”,指三阴三阳。
因此教导人们要顺应自然。
b、“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
此因时之序也。
故神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清净”,自然之气正常状态的表现。
“志意”,指人的精神活动。
即在“天人相应”原理的指导下,自然之气的正常有利于人的精神乃至生命活动能够保持“治”的状态。
“圣人”,最善于修身养性的人。
“内闭九窍”,脏在内,窍在外。
说明邪气伤脏而致九窍不利,治疗时不应简单的去通窍,而应求本,治疗脏病。
如耳聋治肺,常用三拗汤加苍耳子、辛夷、薄荷、白芷等。
所以在临床上感冒出现耳疾病,要考虑这个道理。
2)、阳气失常病症
a、“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与”,有。
“所”,场所、规律,陈师认为“所”乃职字,解为功能。
“阳因而上”,即阳气从肾经出发,循膀胱经向上、向外布达。
这里“因”字释为依循。
另外“因”字,段玉裁认为因“从口从大”,说明阳气很强大。
b、“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有三解。
1、“欲如运枢”,指人的阳气如户枢般运行自如,说明一种生理状态。
2、全元起本“定如运枢”,即人受寒之后,寒邪凝滞,卫阳之气不行。
3、吴昆把“欲如运枢,”迁移至“卫外者也”之后。
展现了人体卫阳之气的功能状态。
c、“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
“汗”,暑性开泻所致。
热扰心神则烦,上熏于肺则喘(呼吸不利),喝喝有声。
大汗之后,津液耗散,阳气不足,正气亦虚,则多言,即振声(“虚则振声”)。
这是疾病发展的过程。
“汗出而散”有四种说法:
1、治法,即汗法;
2、症状,即大汗淋漓,待其自散;
3、病理结果,身热发汗,大汗淋漓,致使人体阳气耗散,卫外不固,津液外流;
4、迁移,吴昆把此句放到“因于寒”之后,提出治疗的方法,即柴胡6g、青蒿6g、藿香6g(后下)。
d、“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经緛短,小经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
“首如裹”,即湿邪蒙蔽清阳。
“湿热不攘”,湿邪留滞经脉,热邪耗气伤精。
“大经緛短,小经弛长”是互文的修辞。
这里提示我们在治疗痿症时要注意邪正两个方面。
e、“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气”有两解。
1、阳气,即阳气虚;
2、风邪,风邪郁滞肺气,导致肺气不利,而生的水肿,如越越婢加术汤证。
“四维”有两解。
1、四方四时,即寒、暑、风、湿四邪,因为暑同火气,燥邪不易伤阳,故名;
2、四肢,即四肢肿胀交替出现。
王宏图先生在这一点上有很深的体会。
f、“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
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烦劳则张”,过度劳作,会生火热之疾。
因为劳不但耗气,而且伤精,日久则成阴虚火旺之证。
“辟”,同嬖,衣裙皱褶。
阴精耗损,清窍失养,则视物模糊,听力下降。
“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极言此疾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g、“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郁于上,使人薄厥。
有伤于经,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怒则气上”,气逼血升,气血壅滞于上,产生薄厥证。
气血上涌,下肢失于滋养,则四肢不能随意运动。
“其若不容”,其,指四肢;
若,则;
容,用。
补阳还五汤的即源出于此。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沮”,当音同举时,释为阻止,即气血偏阻于身体一侧;
当音同拒时,湿也,半身湿润。
刘完素认为此时是健侧出汗。
而现代认为是患侧出汗,因为淤血阻滞,气血不能正常运行,则会自行汗出。
这往往是中风先兆之一。
h、“汗出见湿,乃生痤痱。
劳汗当风寒,薄为齄,郁乃痤。
由运动、暑热天气而生热,热迫精外泄,在出汗的过程中,风、寒、湿邪闭郁了气血精液,而生痤疮。
在临床表现上,痒则风邪,痛则寒邪,流水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黄帝内经 教授 硕士生 笔记 整理 重点 讲义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