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有效利用的研究2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307701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3.99KB
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有效利用的研究2Word下载.docx
《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有效利用的研究2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有效利用的研究2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实施阶段(2007年6月——2007年12月)
1、加强学习,组织课题组教师参加各级培训与教学研讨活动。
课题组成员定期活动,交流得失,转变观念与工作方法。
2、通过个案研究,探讨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方法以及实施策略。
3、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不同学习方式的需求,初步形成具有地方与学校特色的教学经验。
4、通过观摩课、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汇报实验成果,并形成典型案例及实验的途径与方法,积累实验素材、科研经验,形成实验教师优秀个案。
5、组织实验教师教学案例与经验论文的评比,形成优秀论文集。
6、完成实验后测与社会问卷调查,进行科学分析,并收集、整理与实验有关的其他课程资源及综合活动方案,建立实验资料档案。
(三)总结阶段(2007年12月——2008年7月)
1、进一步修正课题方案。
2、整理资料、汇编论文、总结经验等。
3、汇报实验成果。
4、撰写研究报告,做好课题总结,开展结题活动,并及时地宣传报道。
六、围绕目标的教学策略:
课程资源是丰富的,为了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有效地发挥其实质意义,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策略:
(一)教材重组
(二)
空间拓展
(三)活动整合
(四)
网络平台
七、对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感性认识
随着品德新课程的实施,我们不难发现,广大教师对于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发重视,如今的品德课堂再也不见了往日的“单调”与“沉寂”,演绎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一首首美妙的歌曲,一个个有趣的活动……我们的课堂变得那么“美丽”,那么“热闹”,但是,课堂效果又如何呢?
案例描述:
《了不起家乡人》(浙教版《品德与社会》第二册)
揭示课题后,教师首先播放了一段,阿笨猫一跳一跳介绍家乡美丽风光的课件,它用滑稽逗人的动作和可爱迷人的表情述说。
学生看得津津有味,结束了还大声喊:
“再放一遍吧!
”老师置之不理,要求学生打开课本,学生叹气。
老师亲切地对同学们说:
“我们都是浙江人,我们的家乡人才辈出,让我们来认识他们吧!
”(随后课件展示:
革命的先驱和文化的巨匠——鲁迅及各个时期的照片,请学生读鲁迅的生平事迹。
)其余学生们一直认真而面无表情地听着。
教师说:
“除了鲁迅,我们的家乡还有很多名人!
”接着又用媒体展示了秋瑾、徐志摩等人的图片、文字介绍,课件制作的非常精美。
“你们觉得这些人了不起吗?
”“了不起!
”“那好,我们一起来读一首赞美这些家乡名人的诗歌《我为你自豪》。
(教师随即播放抒情的背景音乐,渲染气氛,学生花了近8分钟,读了二遍才读通顺。
)最后,教师说: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对家乡名人说呢?
把它写在心愿卡上,互相交流。
”学生拿出各种颜色的小卡片写上自己的感想:
“你真伟大,我要向你学习!
”“你真了不起!
”在热闹的氛围中交流着。
不久,下课了。
课后访谈
问:
听了你执教的《了不起家乡人》,感觉你很关注对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能说说你开发这些课程资源的出发点吗?
答:
因为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家乡优秀人物事迹,向他们学习。
体会他们建设家乡、造福家乡的精神,为他们感到自豪。
而鲁迅、秋瑾这样的家乡名人生活的年代久远,因此上网搜索,发现很多相关的图片与文字资料,我想下载下来,让学生了解他们。
另外还想通过写心愿卡的活动,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你认为开发的这些课程资源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利用了吗?
原先我想利用媒体展示家乡风光,激发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没想到学生完全被卡通动画所吸引;
课件展示的家乡名人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学生没有出现我预想中的共鸣;
那首诗歌学生还只能通读,没有理解诗的内涵;
最后的活动虽然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但似乎缺乏真情实感。
由此看来,这节课的课程资源利用的效果并不理想,那么之前你有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呢?
导入部分主要考虑童趣,激发学生兴趣;
教材上提供的家乡名人不全都是浙江人,如果不开发课程资源,没有办法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没想到我花了大力气开发,学生却依然无动于衷;
那首诗歌语言太成人化,但是找不到更合适的,所以就凑合了;
德育新课程比较注重学生活动体验,因此想通过活动让学生动起来,似乎效果也不好。
看来,对于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你还是重视的,但课堂实际效果,由于主客观原因,考虑得并不是很多。
(微笑着)是的。
八、对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理性思考。
品德课程资源是指根据教学对象所处的区域中具有自己独特内容和形式的各种形成品德课程因素的对象来源,其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它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
品德课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品德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基本保障,是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实现课程整体优化的有效途径。
但是,由于我国学校和教师长期习惯于课程执行者的角色,所以,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毕竟还是一个新鲜事物。
尽管我们的教师,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已经逐步认识到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但是从教学片断和教师访谈录中,我们不难发现:
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远离学生生活,缺乏针对性。
2、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注重外在形式,缺乏有效性。
3、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存在着随意性,缺乏适切性。
面对着课堂的“美丽”和“热闹”,面对老师的坦白和执着,我们不禁要重新审视小学德育新课程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其价值和意义何在?
课程资源有效开发和利用的途径和方法何在?
在实施新课程近两年的过程中,本人就以上问题进行了研究,探索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途径和方法,激活我们的品德新课堂。
(一)
内涵
开发和利用品德课程资源的意义何在?
其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是一个孤立的知识体系,而是博大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
不是某种静止不动的状态,而是具有强烈时代感和现实性的动态。
因此,最需要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最需要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
品德课程要加强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能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
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
(二)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品德课作为国家课程计划中的一门课程,一直担任着“德育主渠道的角色”。
品德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成长为具备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因此,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以教育意义为准则,进一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丰富道德的情感,形成高尚情操。
2.活动性原则
品德教学目标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培养言行一致、知行统一的人。
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是体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直接参与各种活动,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确保学生通过有意义的、真实的活动获得道德水平的发展。
3.因材施教原则
不同的学生其生活经历、生活经验、生活方式等都不尽相同,因此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儿童的生活实际需要,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共性,还要关注个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
4.实效性原则
实效性原则就是要根据资源的不同特点,配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5.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是指开发和利用时,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九、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和方法
(一)以教学目标为标准,捕捉课程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所在的帕普雷什学校在每年迎接新生入学时,大门的墙壁上,总是挂着一幅大标语:
“要爱你的妈妈”。
当有人问他:
你为什么不写“爱祖国”、“爱人民”之类的标语时,苏霍姆林斯基回答说:
对于8岁的孩子,不能讲这么抽象的概念,而且,如果一个孩子连自己的妈妈都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祖国吗?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把预设的德育目标作为德育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出发点,并以此准绳来检验学校德育的成效,长期以来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学什么、怎么学,甚至为什么学都是由家长、社会和老师来决定。
只要浏览一下周围形形色色的关于中小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其中大多数都是从社会的立场出发所提出的要求,把学生看作待填充的“道德之洞”(杜威语)或“美德袋”(科尔伯格语)。
小学生对社会生活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在现实生活中经过幼儿园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学生不再是一张白纸,可以任由我们教师描画。
由于社会价值的多元化,信息途径的多样化,孩子们从各种途径能够积累生活经验、社会经验,形成相应的态度和能力。
同时,小学生对整个社会生活的道德认知是有限的。
2002年实施颁布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了课程的性质:
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可见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预期并最终实现的教学质量标准,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灵魂和动力。
教学目标最终决定了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方向,也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效益。
因此以教学目标为标准,捕捉课程资源,是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根本。
案例2《上超市》(《品德与生活》第二册)
在课堂上,当看到录像中的小朋友要拿起饮料喝时,全班孩子几乎同时叫起来“不可以!
不可以喝的!
”“超市里的东西不能随便喝,要先付钱的!
”“你把东西拿进去别人又不知道的!
还以为你拿的呢!
”“在超市里大家都这么乱喝那不就乱了!
”
教师出示了一张辨析图“小强看到玩具,哭着要买,爸爸妈妈一脸无奈”,如果你就是他的爸爸妈妈,你会怎么跟小强说?
全班同学均在模拟情境中体验了不同的角色,有的演爸爸,有的演妈妈,一个个神情专注认真,群情振奋激动,把自己爸爸妈妈平时教育他们的话模仿的绘声绘色。
最后,还利用超市购物宣传单,以“开学了,我该准备哪些学习用品”为情境,通过选选,挑挑,贴贴,制作购物清单。
在品德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分列出情感·
态度·
价值观、能力、知识三个部分,这三个方面是共同存在于生活中,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提升的关系。
它是多维的、综合的。
然而,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教师再创造、再设计的自主权,加之提倡回归生活、关注儿童,我们的教师反而把握不住教学目标。
因此,教师要加强目标意识,在了解课标,建立课标理念的基础上,把握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在备课时根据课标和单元目标,以及学生生活经验,预设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作为教学目标,教学中的活动、情境、教学内容都要围绕这个目标设定和进行。
本课的教学效果显著,其根本原因是目标定位准确,将教材预设的目标,结合学生实际分解成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若干小目标,只有切口小一点,才会效果好一点。
例如本课中关于购物的知识很多:
在购物过程中要关心家人、辨别商品的有效期,知道购物小票的作用。
这些知识点都要在一节课中落实,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最后把目标定位在知识目标:
了解超市大致布局,知道购物的一般流程。
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一般购物常识,能根据需要进行购物。
情感目标:
体会超市购物的乐趣,知道购物要有礼貌。
随即,教师根据目标去开发课程资源:
摄制了一段超市整体布局录像,绘制了购物流程的卡通示意图,编写了一首富有儿童情趣、反映超市购物流程的儿歌,拍摄了学生在超市购物所遇到问题照片,以及大量的超市购物广告宣传单。
通过录像、图片让学生再现生活,激活学生生活体验……情感上的体验引发了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即文明购物、按需购物的重要性;
通过利用超市的购物宣传单,在情境中,通过剪贴制作购物清单,学生们兴致昂然,动手体验让他们真正尝试如何选择要买的东西。
每一个人的需要不同,制作出来的购物清单也极具个性化。
道德价值教育不能离开生活场景,不能被抽象化和被剥离,更不能贴标准答案的标签。
如果这样教化道德,是白费力气。
这正是教师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了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澄清他们的价值陈述与行为。
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最好的适合于生活经验和和社会经验的道德价值观,同时不断调整自身去适应变化的世界,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扮演一个理智的角色。
这是教师多少语言也换不来的。
(二)以学生生活为起点,筛选课程资源。
只有让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世界之中,学生才能够体验到如海德格尔所描绘的“诗意人生”。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
也就是说,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而是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
相应地,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
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
所以儿童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
尤其是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
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就要求课程内容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这具体有:
真实的生活、普通的生活、日常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正在进行的生活)、首属群体中的生活(在儿童主要生活圈中的生活)。
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为起点,筛选出符合儿童需要的课程素材,才能激活我们的品德课堂。
案例3:
《了不起
家乡人》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生:
这是橄榄!
对,你们知道我们平阳有哪些特产品吗?
生1:
橄榄、塘川橄榄栽培历史悠久,外形美观,品质佳美,味香,少渣,质清脆,无涩味,后味清醇。
橄榄树结果年限有长,经济效益高,管理方便,深得果农欢迎
生2:
马蹄笋、马蹄笋为我县传统名优特产,是食用笋家族中的上乘品种。
其产于6-10月份,正好填补了夏秋季节鲜竹笋供应的空白,是暑令时节不可多得的清爽可口蔬菜。
其笋肉厚实、笋质脆嫩
生3:
早香"
牌"
平阳早香茶"
是省级名茶,省优产品
生4:
杨梅。
鹤溪杨梅适合加工各类罐头,与普通杨梅相比,鹤溪杨梅罐头色素低,糖水清晰,原料利用率高。
鲜果用白酒浸泡后进行罐藏(杨梅烧),果色保持鲜红,果形保持完整,风味独特
看来,小朋友对我们家乡产品知道得还不少呢!
你们知道这些产品是怎样生产起来的吗?
(学生纷纷摇头,教师立刻展示课外精心筛选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学生看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惊叹声。
)(学生的喊声响成一片。
教师出示农民伯伯、叔叔、阿姨的照片,向学生介绍他,学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
老师,农民伯伯、叔叔、阿姨太伟大了,变成了中国名产品,我真自豪!
老师,叔叔、阿姨努力奋斗,把名特产推销全国,这家乡人真了不起!
老师,我还知道妈妈吃的青春宝也是世界有名的,也是杭州人生产的,老板叫冯根生。
(一石激起千层浪,从冯根生联系到绿城房产的老总——宋卫平,从奥运冠军罗雪娟到占旭刚,还有越剧王子茅威涛……学生们列数着家乡的名人,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名人的尊敬,对自己作为同乡人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从以上案例我们再次深刻体会到,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应该源于生活、富含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
“源于生活、富含生活”指的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关注和反映儿童的真实生活,从儿童日常生活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或典型意义的事例,进行加工,以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生活主题、范例或者“生活图景”的形式呈现。
学生的生活是鲜活有效的课程资源,案例中,教师选择了儿童耳熟能详、喜爱的“家乡”产品,搜集了关于各类产品的图片,这些来自生活的资源让学生倍感亲切:
感受到原来家乡名人就在我们的身边。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目的不是单纯地展示生活场景,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教学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引导生活。
“高于生活、引导生活”指的是,它呈现的不仅是一种“生活图景”,更应该是一种“美好的生活图景”,或者说“富含价值的生活图景”,即经过“重构”的、体现教育意图的、有教育意义的、能够发挥价值教化作用的和引导儿童创造与发展美好生活的生活“图景”。
教师后来展示的特产品的发展史(基地规模的照片和表格式数据对比)、为国家创造的财富数据,以及其他家乡名人的图片等等,这些课程资源无不在启发学生思考:
他们是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辛勤的工作,才获得成功,同时为家乡发展作出了贡献。
学生从而产生对这些家乡人的敬佩之情,作为同乡人的自豪之情,以及要和他们一样去建设家乡的奋进之情。
这样的课程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体现出时效性、生活性、趣味性、可参与性、可接受性,促进儿童发展,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
要把学生零散的道德体验上升到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向着更高、更成熟的水平发展。
(三)以教学活动为途径,优化课程资源。
我们的教育应该少一点“我要学生怎么做”,多一点“我能帮助他怎么做才能更好地成长”!
儿童天性好玩,生性好动,可以说喜爱活动是儿童的天性。
活动不仅是儿童认识的源泉,也是儿童发展的基础。
品德课程被称为活动型综合课程,活动性是品德课程的重要特点,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儿童更多的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课程标准语)以活动为载体,把德育课程教学中学生认知获得偏重于“从学科知识教学的逻辑中去获得”转变为“让儿童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活动体验来获得认知发展”,采用儿童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帮助儿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即在水中学习游泳,在生活中过更好的生活。
教学活动作为品德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须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学主题、教学内容、教学空间,遵循针对性、趣味性的原则,以课堂实效为标准,优化教学活动。
1、设计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
品德的效果应是知行并重,“教学不能满足于间接的经验和虚拟的沟通,因为知识的建构有赖于既有知识和直接经验的支撑。
”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万生认为,“课堂教育不等于德育。
德育的本身是实践的,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
”课堂上,教师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促进情感的内化,道德具有实践性的特征,离开道德实践活动无法在真实意义上学习道德。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举例:
“我们从小孩子说起,他起初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
例如在教学《我爱秋天》(浙教版《品德与生活》第一册)时,教师设计了听秋天的风雨声,感受秋天的宜人气候;
摸秋天的花朵,感受秋天花朵的多姿多彩;
玩秋天的落叶,感受秋天的快乐;
尝秋天的水果,感受秋天是丰收的季节;
读秋天的儿歌,抒发对美丽秋天的感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儿童对活动越是感兴趣,热情就越高,活动感知就越有深度和广度。
因此,在对教学活动这一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要根据学生的好新奇、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暂的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活动形式。
《我爱秋天》的案例中,充分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对秋天认知的不完整、无条理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加深了对秋天各种特征的理解,感悟到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这种以体验感受为主的欣赏活动,要注重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打破传统教学在时空方面的限制。
除了欣赏活动外,课堂教学活动形式还有:
游戏活动、制作活动、实践活动、表演活动等。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灵活地选用、整合、设计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因为学生在活动中是学习信息的加工者,是意义构建的主体,这样的活动形式使我们的品德课堂变得快乐而有效。
2、采用开放有效的组织形式
我们的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
在我们的品德课堂中出现了许多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辩论式”“答记者问式”“拔河式”“小组合作式”……构建气氛民主、便于交流的开放性课堂,有利于改变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地位。
但是,教学组织形式是为课堂教学实效服务的,应与所设计的教学活动相适应。
对教学组织形式的开发和利用,必须以课堂实效为准绳。
例如在教学《竞争与合作》(浙教版《品德与社会》第一册)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作用,两位教师在执教同一内容时,都准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品德 课程 资源 开发 有效 利用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