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与贸易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307619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7.84KB
国际经济与贸易文档格式.docx
《国际经济与贸易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经济与贸易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不断增加硬件配套设施的同时,购置了多个实验软件,力求使学生能多方位的受到有益的训练。
3.积极推行教学团队实施教学的模式,造就真正的“双师”型教学队伍。
教学团队由10名专任教师组成。
积极拓宽师资队伍的来源渠道,优化教师队伍,实行激励与制约相结合,健全管理机制,采取“引、聘、下、带”和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兼互聘,双向交流”等措施,致力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建设具有双师素质、双师机构的优秀教学团队。
4.加强对外交流,引入先进教学理念,推动专业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我们以认真、诚恳和求实的态度与兄弟院校通过学术交流,教学交流等形式开展活动,探讨教学方法,分享教学经验,推动国际贸易专业建设。
2010年4月,安徽省高校联盟国际贸易专业交流会上,来自13个兄弟院校的国际贸易专家会聚于铜陵学院经济贸易系,坦诚、热烈讨论了国际贸易核心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等系列问题,标志着安徽省高校联盟系列会议正式启动。
5.强化教学改革,及时总结经验,积极鼓励教师多出成果。
围绕国际贸易专业的建设,结合课程教学改革,开展了一系列的科研活动,要求每个学期的课程教学有一个较为详细的总结。
鼓励教师申报教改论文、学术论文,并把科研成果反哺于教学,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二)建设情况
1.教学团队建设
(1)职称组成: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教学队伍由专职教师10人。
其中教授3人,占30%;
副教授2人,占20%;
讲师3人,占30%;
助教2人,占20%。
(2)年龄结构
10名专职教师年龄结构如下表所示:
51岁以上
41-50岁
36-40岁
35岁以下
0人
4人
3人
(3)学术带头人比例
10名专职教师中,有3人为本专业学术骨干、硕导,比例为30%
(4)学缘结构
10名专职教师毕业于武汉大学、安徽财大、安徽大学、东北财大、中南民族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不同高校。
2.重点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方面,我们已成功申报《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实务》为院级精品课程,目前,正积极申报《国际贸易学》省级精品课程,和《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等院级精品课程。
核心课程建设方面,我们确定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实务、中国对外贸易学、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国际经济合作、国际结算等课程为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
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方面,我们从2006年起实行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从教材选用、板书、试卷上都是全英文,在课堂讲授上也是以英语为主,必要时用中文辅助解释。
3.实践教学建设
一是课内实验。
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暑假,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
国际贸易学、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报关实务、货物运输与保险等课程都设置了不同比例的实验学时。
二是校内实习基地。
成立了国际贸易综合实验室,通过教学模拟软件,使学生在几近真实环境中,熟练掌握进出口业务中的具体流程。
三是校外实习基地。
目前,我们已建立多个稳定的协议式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既便于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也便于外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
4.科研建设
就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教材编写。
已编写并出版《国际贸易教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中国对外贸易学》。
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课研项目。
2004年起国际贸易教学团队立项课题超过20项,仅2009年度校地合作项目有5项。
其中《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国际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发表多篇有影响力的教改论文和学术论文。
2004年起,国际贸易教学团队共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过半数论文被国家级刊物公开发表,其中以《中国-东盟自贸区降税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民工荒”假象的经济学分析》等数10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重点刊物上。
教改论文如《析地方高校财经实验室建设中的共性问题》《地方高校财经类示范实验室平台建设的基本思路》对安徽省财经类高校在实验室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被许多周边高校借鉴,《课堂案例教学交流问题及对策》起到了对本校中青年教师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的良好示范作用。
多次获得各种科研奖励。
荣获安徽省第五届社会科学省政府奖2人次,铜陵市社会科学政府奖一等奖2人次,二等奖1人次,2008年获省政府颁发的2005-2006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省政府奖)三等奖。
先后20余人次获得各类院级优秀教学质量奖、优秀教案奖。
5.特色建设
(1)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分为五个模块:
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公共选修课。
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底,专业主干课和专业方向课体现多样性和学科前沿性。
公共基础课在开设传统基础课的同时,增加了《专业导论课》。
专业主干课中增设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相关课程,如《报关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贸易实务模拟》,专业方向课中纳入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学科的核心课程,如《证券投资分析》和《期货理论与实务》作为二选一课程,《国际税收》和《社会保险》作为二选一课程。
(2)构建英语课程群
除《大学英语》课外,在专业英语课中,《国际贸易实务》从教材选用、板书、试卷上都是全英文,在课堂讲授上也是以英语为主,必要时用中文辅助解释。
同时我们还开设了《外经贸英语口语》《外贸函电》,由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外语系教师承担教学。
大四上学期我们也给学生开设了专业方向课。
把《专业外语选读》和《合同翻译》作为并列的二选一课程。
在拓展学分模块中,我们也把大学英语等级证书作为一项重要指标。
(3)加大课堂实验教学比例
把课程授课时间分成课堂理论教学时间、课堂实验教学时间两大块。
公共基础课中大学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分别设置了25%和50%的课堂实验教学,专业基础课中会计学、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实务、电子商务概论等课程设置了课堂实验教学,其中电子商务概论比例达到30%。
6.学生工作
2004年以来,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报到率平均达到99%,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始终居于铜陵学院前列。
毕业生有的在上海、南京等一线城市找到满意的工作,有的在芜湖、合肥等地自主创业,有的以优异成绩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被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录取。
7.常规工作
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
进一步整合师资力量,组建课程组,确定课程负责人,实行课程建设负责人制,负责课程全过程的管理和建设。
要求每门课程具有完整的教学大纲、教案、实验指导书、多媒体课件等。
在教学大纲中重点增加模拟教学、案例分析、到实习基地实训等内容,制订课程考试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等。
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
由具有高级技术职务,师德高尚,教书育人成绩突出,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导师指导青年教师掌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相关的前沿知识,以及教学要点、难点;
指导编写教案和命题、设计、撰写科研论文,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熟悉并基本把握各教学环节,能结合课程的内容、特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理论,鼓励并指导青年教师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二、国际贸易专业建设的成效与基本经验
可以从教师参与与学生受益两个方面来看:
(一)教师参与情况
1.教学团队的核心地位得到显示
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团队是铜陵学院的一支重点教学团队,目前正在以申报“安徽省级教学团队”为契机,整合教学资源,进一步提炼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在团队的常规工作中,导师制使得具有高级技术职务,师德高尚,教书育人成绩突出,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导师经验得以推广,他们对年青教师的“传、帮、带”使得青年教师在编写教案和命题、设计、撰写科研论文,教学方法的掌握方面很快入门,保证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健康成长。
由于团队中各成员在阅历、学历、学缘结构等方面的多样性,使得团队在合作与交流方面不断深入,这是进行教学改革实践,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教学团队使得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形成有机的链条,团队的核心地位、品牌优势、服务“皖江”的理念不断彰显。
为了进一步发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学科在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提高学院的发展与地方对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契合度,团队每年承接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和企业外贸业务咨询项目10项左右。
2.课程建设强调全体教师共同参与
经过多方论证,本专业确定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实务、中国对外贸易学、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外贸函电、商务谈判与技巧为专业核心课程。
在这些专业核心课程中,《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实务》已是院级精品课程,《国际贸易学》正积极申报省级精品课程。
全体教师以院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的申报为契机,进行全面的课程建设。
3.实践教学建设优化教师知识结构
实践教学需要具有实践经验的应用型教师。
本系正借助于铜陵学院——铜陵市校地合作和校企合作框架培养应用型教师。
每年派出5名左右教师到外贸企业、政府挂职,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同时聘请5名左右外贸企业专家到学院讲授专业课或指导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此外,还通过产学研合作项目,提升教师的应用研究能力。
组织应用型教材的编写也是实践教学的环节之一。
本系已组织编写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市场营销等应用型本科教材,实行双主编制,即学院教授和企业专家共同主编。
4.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完善教学体系
本专业已经建立了11个实践教学基地。
根据教学计划所规定实习时间进行实习。
到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教学组织。
基地实践教学队伍由基地实践教学领导小组和基地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两部分组成。
基地实践教学领导小组制定原则性实习基地实践教学计划,基地实践指导教师组成各实践教学小组根据自身情况和实习单位情况制定具体的计划并具体落实。
实习内容如下:
(1)现场实习内容。
了解实习单位详细情况,熟悉有关业务操作。
参与具体的业务活动,这是实习基地实践教学的中心内容。
(2)实习基地实践教学的管理与考核。
制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如遵守实习单位的管理制度,保守实习单位的商业秘密,遵守各种操作规范等。
实践教学效果考核主要由指导教师进行,包括是否按时实习,专业知识的应用,业务操作规范执行情况等。
(3)实习基地实践教学的总结与评比。
实践教学总结交流分为实习小组总结交流、班级总结交流和全系总结交流。
在总结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评比,是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教学的有效方法。
(4)完善实习基地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
对实践教学的成绩进行总结,形成有效的经验和办法,在以后的实施过程中以建立相应制度的方式予以支持;
对所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找出解决办法,使实践教学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
5.科研建设促进教师成果提前转化
本专业的科研建设是在学院的科研处的常规工作下,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有条不紊地开展的。
主要包括组织省级、国家级科研项目申报工作,开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研究与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的编写工作。
目前,本专业教学团队共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过半数论文被国家级刊物公开发表,其中以《中国-东盟自贸区降税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民工荒”假象的经济学分析》等数10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重点刊物上。
6.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建设
(1)教学方法的改进。
研究、探讨和试用讲授法、参与法、辩论法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的改进。
强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教学水平。
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学习、研究和应用,大力开设网络课程,加强信息化条件下教材、课程等教学资源建设。
(3)加强教学管理与制度建设。
本专业的教学管理与制度建设,以逐步完善教学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控保证体系为突破口。
本专业的教学质量控制标准体系主要有:
教学准备环节的教学大纲、教案、讲稿编写规范等;
课堂教学环节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与优秀教学奖评选办法等;
课程考核环节的课程考核管理、成绩填报规则、监考人员职责等;
教材建设环节的教材建设管理规定;
实践教学环节的毕业实习工作规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定、实验室工作条例、实验室规则等。
制度体系建设,如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教学事故追究制度、学生评教制度、评优制度与年度考核制度、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外聘社会专家制度、青年教师挂职制度等已得以贯彻实行。
(二)学生受益情况
本专业一系列的特色创新,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掌握国际贸易理论与业务知识,具有国际视野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复合型外经贸人才和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有用、可用、管用的应用型人才。
从学生角度来看,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模块化课程体系侧重从多方面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
公共基础课模块在开设传统基础课的同时,增加了《专业导论课》,让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接触到专业领域,增强对专业的感性认识。
专业主干课中增设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相关课程,如《报关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贸易实务模拟》。
专业方向课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如:
《证券投资分析》、《期货理论与实务》、《国际税收》、《社会保险》、《商贸日语》、《专业外语选读》、《合同翻译》等。
2.英语课程群侧重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制定了规范可行的教学计划,构建基础英语、专业英语、英语视听说和双语教学英语课程群,力争学生达到现代外贸企业实际工作的要求,并从国际化视角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3.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教学计划的不断调整和修订,实践、实训、实习等课时占总课时的比重逐年上升。
充分利用国际贸易与电子商务实验中心为《国际贸易实务》、《海关实务》、《国际结算》等课程开设实验课,形成国际贸易与电子商务实验课程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实验指导教师将实验室的50台学生机按相关课程所涉及到的内容分成海关组、公司组、支付结算组(银行)、认证组、物流组等,在数台服务器、教师机和各类软件的支持下,让学生新自体验国际贸易的各个程序,亲自体验国际贸易中如何寻找贸易伙伴,如何进行询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如何支付、报关、清关、检验、保险和索赔等,让学生仔细了解国际贸易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
实验完成后,在教师主持下由学生自我评价其贸易活动,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提出改正的方法。
通过这种实验,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国际贸易的各个环节和具体的步骤,了解了各个环节应注意的事项,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作了充分的准备。
我们还选择各种类型的企业、事业单位、中介组织机构等作为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师资实际操作经验缺乏
要办好这个专业,普遍存在一定数量的师资缺口,特别缺乏具有实际操作经验、有高级职称的在国际贸易企业从事多年实际工作的专业人才。
这主要是由于我们大部分的老师都是长期从事课程教学或研究的工作,缺乏在企业中的实践工作经验,而国际贸易的课程又是一门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专业,所以讲起课来,心有余而力不足。
2.课程教授方法单一,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授方法单一,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
具体表现在:
(1)所用教材缺乏新鲜的实际例证,很难让学生了解实际操作中的具体材料;
(2)老师教课所用案例单一,缺乏变化,无法与社会上的真实工作环境相适应,使学生不能尽快适应岗位要求,增加就业成本;
(3)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大多只注重知识的识记,死记硬背的情况比比皆是,教学效果差,很难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4)课程设置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缺乏针对性的教学,其次课程设置应围绕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展开,特别是考证。
比如报关员考证、外销员考证、助理商务师、商务师考证等。
3.实践教学存在一定困难
(1)校内实践
我系成立了国际贸易综合实验室,通过教学模拟软件,使学生熟练掌握进出口业务中的具体流程。
但是在实训软件这一块国内选择面较少,国际贸易实务流程相对简单、实训软件出现的质量缺陷也比较多,在时间上,往往一个实训软件就用好几年,不能达到与现实社会中的国际贸易实务流程同步更新的效果,不利于学生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
(2)校外实践
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应该重点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国际贸易理论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而这必须要有很多校外实习基地,但是实习基地建设比较困难。
4.科研建设
(1)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全系缺乏良好的科研工作的传统基础,没有科研工作是这样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对科研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够,良好的工作氛围还没有形成。
(2)对科研建设的信心不足,自身科研意识不足,能力不足,我专业大多数的教师还仅仅满足于科研项目从无到有所取得的进步,其思想还停留在有项目即可,不求大项目、大成果,不求上高水平,不求精、不求深,因此科研项目数量不少,但是重大项目重大成果少,呈现低水平的科研状态。
(3)重大科研项目尤其是国家级项目申报信息不畅,渠道不宽,教师申报重大项目积极性不高,命中率低,整合优势力量进行重大攻关的能力不强。
(4)科研条件还不能满足科研工作的需要。
现有的实验室科研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科研平台资源整合还没有到位,科研实验室建设不足,网络图书情报为科研服务的意识尚待进一步增强,有效整合各种科研条件并提高利用效率还需机一部落实。
5、其他方面
(1)人才培养模式有待于转变。
人才培养“重技能、轻素质”,毕业生中工具型、实用型人才偏多,创新型、精英型人才还没有形成有影响的社会群体;
为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
(2)国际化办学能力不够强。
双语课程建设相对滞后,学生走出国门短期学习的机会较少;
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措施、手段和步骤等在师生中知晓率不够高。
(3)教学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知名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量还不够;
教师倾向于专业研究,对教学本身的研究不足;
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缺乏足够的思考。
(4)教师教学评价机制不够科学合理。
教师教学状态的优劣在职称评定中难以体现,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5)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制度不健全,双方权利义务不明确,监督执行力度不够,学校支持奖励制度不够,指导教师和青年教师对传帮带的认识不深入,难以发挥其作用。
四、进一步推进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建设的有关建议
(一)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本专业旨在培养“优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应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有用、可用、管用的应用型人才。
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掌握国际贸易理论与业务知识,掌握国际货物贸易、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国际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业务知识和技能,熟悉国内外贸易规则和惯例,具有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和高素质外向型涉外业务能力。
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参考借鉴省内外,甚至国外高校关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做法。
一是加强校企有机结合。
成立了吸收5名行业/企业专家参加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召开商务局官员、校友、外贸企业代表、国际商会专家等参加的座谈会,充分吸收校外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
二是加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有机结合,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三是坚持教学方案修订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管理改革联动的有机结合。
(二)课程建设与改革
1.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加强《国际贸易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同时加强《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等院级精品课程建设。
2.加强双语教学课程建设。
国际经济贸易业务的工作语言大多是英语。
双语教学对培养应用型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人才尤为重要。
因此,需要加强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等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并开发新的双语教学课程。
3.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
4.组织应用型教材编写。
组织编写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市场营销等应用型本科教材,实行双主编制,学院教授和企业专家共同主编。
5.建立健全教材选用制度,严格教材选用程序。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优先选用近三年出版的省部级及以上获奖教材、同行公认的优秀教材、国家精品教材或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
6.积极开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研究。
要求每个教师每年至少主持或参加一项校级教研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实践教学等方面的研究。
加强省级教研项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研究》跟踪研究,争取2项以上省级教研项目立项。
(三)实践教学
1.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实验实训中心。
充分利用该中心为《国际贸易实务》、《海关实务》、《国际结算》等课程开设实验课,形成国际贸易与电子商务实验课程体系。
继续加强实验室硬件和软件的配套建设,尽早对社会和企业开放。
成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软件开发工作委员会。
该委员会的任务是:
统筹制定国际经济贸易系软件开发的项目、计划;
负责安排软件开发的人员、资源;
负责对外接洽、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际 经济 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