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优质课小学数学综合素质评价的探索大学论文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305798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40.46KB
论文优质课小学数学综合素质评价的探索大学论文Word文档格式.docx
《论文优质课小学数学综合素质评价的探索大学论文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优质课小学数学综合素质评价的探索大学论文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在评价中不能使用伤害、打击、挖苦学生的语言,要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即时性评价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通过体态语言,如微笑、抚摸、注视等;
也可以用口头表扬,或者是书面评价,如在作业中的即时性评语;
还可以通过奖励“小红花”、发“表扬卡”、发“优点卡”等来评价。
(二)课堂学习行为观察评价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与掌握状况,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力求对知、情、意、行进行综合评价。
教师要尽可能地在课堂上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评价氛围,构建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的多向信息空间。
如学生在学习乘法口诀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设计一张数学评价表。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适度自评、小组同学互评,最后全班总评,评出“数学之星”。
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过程清晰,不仅能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而且能够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作业分析评价
作业是学生每日学习活动必须完成的功课,通过作业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习惯等。
作业分析评价是教师了解、掌握学生学习效果、学习态度最常用、有效的评价方式。
要将日常作业评定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并纳入期末综合评价之中。
丰富作业形式,可拓宽评价的内容,教师应打破以往传统的千篇一律批改作业的形式,可根据学生学习的内容布置一些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实践作业、操作作业等多种作业形式,调动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并及时的给出评价。
也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分层作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的成功体验,并及时的给与肯定和评价,让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在你的评价中,感觉到学习的乐趣。
在数学作业的批改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采用评语加等级的评价形式。
如:
激励性评语“批改你的作业真是一种美的享受,不过再仔细一点将会更好”;
奖励性评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最近你的作业进步了,奖你一颗★”;
期待性评语“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常常做出与众不同的解法,如果书写再认真一点就更好了”;
商榷性评语:
“认真想一想,看能不能发现错在哪里”……这样一句赞美的话、一段中肯的寄语、一次奖励的评语或几个奖励的符号,学生阅读后能激起学习数学的动力,获得学好数学的信心,体验到成功
二、考试与期末综合素质评价
(一)考试评价
考试(含单元测试)是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具有检查、激励和督促学生的学习,诊断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考察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思想,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实施分层考试命题,设计出兴趣卷和发展卷。
兴趣卷紧扣课程标准和教材,重点加强对“双基”的考查;
发展卷是在兴趣卷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题目数量,提高试题难度,适当引入开放性、探索性题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这一阶段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试卷。
为给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应采用延时评价的方法,即在每次检测试卷的卷尾部分都增加“如有不会的题可在考试后进一步思考,做出来后按老师的规定,交到学校仍可取得好成绩”的提示,在规定时间内给学生两次答题的机会,使学生由被动改错转变为主动纠错、查漏补缺。
这样,考试便真正成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有效方法。
(二)期末综合素质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是指期末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总体评价,即把课堂学习、日常作业、单元测试、成长记录袋、期末考试等综合起来,通过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数学素养,不能单纯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数学学习的唯一标准。
小学生数学综合素质评定应参考成长记录、阶段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及家长评价的结果,以及学生的日常表现,最后给予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
学生数学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包括两部分:
综合性评语;
等级。
(1)综合性评语。
教师的综合性评语应在教师对搜集到的学生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同学、家长交流、沟通的基础上产生。
评语应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客观的描述学生的进步、潜能以及不足。
同时要制定明确、简要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
评语无固定的模式,但针对性要强,语言力求简明扼要,具体,要避免一般化,尽量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客观、较为全面地描述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同时指出学生在哪些方面具有潜能,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使评语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发展。
(2)综合评价采用等级形式,分为四等:
A(优秀);
B(良好);
C(合格);
D(不合格)。
对学生某一方面表现评定为D等时应非常慎重。
学校、教师不能以任何形式根据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公布名次。
在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时,还要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不仅有教师的评价,还要有学生的自评、伙伴的互评,以及学生家长参与评价,这样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展情况,以此促进学生的成长。
张敏慧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
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
一、数学情境与生活接轨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
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情境:
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
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
(1)每盘放3个,9÷
3=3(盘);
(2)每盘放9个,9÷
9=1(盘);
(3)每盘放2个,9÷
2=4(盘),多1个;
(4)每盘放4个,9÷
4=2(盘)多1个;
(5)每盘放5个,9÷
5=1(盘)多4个。
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
可分成几种情况;
学生于是很快的观察到:
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
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
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二、数学理解与生活接轨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
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
老师28人,小朋友150人。
公园门口写着:
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人。
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
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1、全买团体票:
(28+150)×
20=3560元
2、不买团体票:
28×
30+150×
15=3090元
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
(28+2)×
20+(150-2)×
15=2820元
通过不同的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
三、日常生活“数学化”
孩子们的知识应该是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
在今天的“课堂超市”环节中,这一切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先出示了文具价目表:
篮球95元/个,排球50元/个,之后出示了一个数学问题,“买4个排球和6个篮球共要多少钱?
”。
这样的数学问题,没有用新教材的学生一般的解题思路只有这一种“95×
6+50×
4”,可是使用了新教材的孩子们却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法:
(1)95×
4;
(2)(95+50)×
4+95×
2;
(3)(95+50)×
6-50×
2
通过“课堂超市”展示,使我们的数学走进了生活,使我们的孩子们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使了孩子的思维开放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有美感,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为了使数学更接近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刻不容缓的教育使命。
分一分
(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第五单元认识分数)
宽甸县石湖沟乡中心小学
马晓玲
2012年11月
分一分
(一)
宽甸县石湖沟乡中心小学马晓玲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第五单元认识分数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体会学习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过程,认识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
2、在理解意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日常生活中有些数和数量要用分数表示。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理解简单的分数。
四、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长方形、正方形纸各一张。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师提出问题:
(1)、4个苹果平均分给个小朋友,每人吃几个?
(2)、2个苹果平均分给个小朋友,每人吃几个?
(3)、1个苹果平均分给个小朋友,每人吃几个?
(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展示各种分法)
(二)体验建构,活动探究:
1、认识1/2.
(1)师组织学生讨论你能用什么方式表示一半。
生: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一半,如符号,数字、画图,说说自己的想法。
(2)师引导学生,优化表示方法,引出1/2,并板书。
(3)师引出课题“认识分数”“分一分”
(一)并板书。
(4)结合课件理解1/2意义和“平均分”并板书。
(5找出生活中二分之一。
(结合53页涂一涂)
师:
只要把它们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
2、折一折,体会分数意义:
(1)将手中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
(2)用彩笔想涂几份就涂几份。
(3)再看一看,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4)学生展示汇报:
结合学生涂的选择贴在黑板上,写出分数,并说出意义。
(5)折出其他分数:
拿出长方形纸,想折几份就折几份,涂出喜欢的分数,汇报展示。
我们知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就用几分之几表示,取其中的几分之几就用几分之几来表示。
(三)分数各个部分名称和读写法。
1、认识分数意义并板书。
2、交代分数写法和各部分名称。
3、了解分数读法。
4、生写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读出来。
5、练习:
54页说一说。
6、浏览教材,书空、质疑。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接下来我们做练习:
55页1、2题,课件对答案。
2、根据今天学习内容判断说:
55页3、4题。
(五)总结:
今天老师很高兴,能在这里和同学们一起认识了数家庭中的一位新成员—分数,它和整数、小数一样充满了无穷的乐趣,你生活中其实也有很多的分数,谁来举几个例子。
天花板上有6盏灯,其中的3盏占整个灯的1/2。
我家3口人,我占我家人数的1/3.
我占全班同学的1/57,那老师占全班几分之几。
学习5天,占一周的5/7.
……
时间过的真快,马上就要下课了,我们刚刚认识了分数,(结合板书)有关分数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去收集,去交流。
附板书:
认识分数
1/2平均分
3……分子
——……分数线
4……分母
1/42/43/44/4读作:
四分之三
像:
1/2,1/4,2/4……都是分数。
北师大版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黄祖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用不同方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掌握用尝试法、假设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并学会用这种方法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初步认识“鸡兔同笼”的数学趣题,了解与此有关的数学史,学习我国传统的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
明确鸡兔同笼问题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策略——列举法。
教学过程:
一、历史激趣,导入新课
导语: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部1500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课件出示古书动画打开书出现原题),里面记载着许多有趣的数学名题,其中有这样一道题请看: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师读,课件中标注出题目中的“雉”:
野鸡;
几何:
多少。
)谁知道,这是一个什么问题?
(鸡兔同笼问题,课件出示鸡兔同笼情境图)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数学趣题“鸡兔同笼”。
(板书:
鸡兔同笼)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1、请同学们看一幅鸡兔同笼的情景图(课件出示)你能猜出这笼子里有几只鸡和几只兔吗?
请看题目,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
你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这道题里还有隐藏的数学信息吗?
2、先猜一猜,可能只有一种动物吗,为什么?
学生猜测,汇报。
不可能都是鸡,因为如果都是鸡就会有40条腿,而题目中是54条腿。
也不可能都是兔,因为如果都是兔就会有80条腿。
3、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新知。
(1)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举手,师:
不着急说,先自己想一想!
学生静想10秒。
鸡兔可能各有多少只?
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找几名同学说一说解决的办法。
(2)同学们可以借助表格清晰明了的呈现出你的解题方法,我们可以从有一只鸡开始试,有1只鸡,那就是19只兔,共有腿78条,鸡有2只,兔有18只,共有腿76条,一只一只的试下去,把试的结果列在表上。
师生共同探究鸡、兔的头数与脚的总数的关系,得出结论。
(3)师:
我们通过列举,也就是尝试的办法,一只一只的试,最后得出了鸡有13只,兔有7只的答案。
这种方法叫逐一列举法(板书逐一列举法)。
有没有更快的方法,我们可不可以从一只一只试改成别的。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然后再让同学们说一说。
(4)你是怎么列的?
学生可能用跳跃可能用居中。
我们可以假设鸡和兔各占一半,再列表。
鸡和兔共有20只,各占一半是十只,我们从有十只鸡开试。
在列表中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举例的方向。
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居中列举法(板书居中列举法)。
同学们得出结论:
13只鸡,7只兔。
同学们运用了居中列举法解决了这一鸡兔同笼问题。
(5)跳跃式列举法,你怎么列?
2个2个调整,你怎么列的?
5个5个调整。
有什么问题吗?
前面你一直都是在减少兔子的只数,把一些兔换成鸡,为什么调整到鸡15只,兔5只的时候,兔子数又要增加,又把鸡换成了兔呢?
从这里我们可以判断,兔子数应该在几和几之间?
小结:
像刚才这样,几只几只地调整,可以减少我们调整的次数。
这种方法叫做跳跃列举法(板书跳跃列举法)。
运用这种方法我们都要和实际的腿数去比较。
过渡:
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想出了这么多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你们很了不起。
4、小结:
不管你用的是哪种方法,我们都要先假设出一种情况,再和实际的腿数去比较。
如果腿数太多,就要把一些兔换成鸡,如果腿数少了,就要把一些鸡换成兔。
三、方法应用,巩固新知
1.尝试解答课前提出的古代《孙子算经》中记载的鸡兔同笼问题。
书中说:
“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一学生上黑板演算。
其它同学独立完成。
过渡语:
鸡兔同笼问题后来由我国传到了日本变成了龟鹤问题,日本人说的龟鹤和我们说的鸡兔有联系吗?
抓住数学的本质,这里的鸡不仅仅代表鸡,这里的兔也不仅仅代表兔,那还可能是什么问题呢?
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去看一看,请看题。
2.独立解答:
小明的储蓄罐里有一角和五角的硬币共27枚,价值5.1元,一角和五角的硬币各有多少枚?
3.运输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用大小卡车往城市运29吨蔬菜,大卡车每辆每次运5吨,小卡车每辆每次运3吨,大小卡车各用几辆能一次运完?
尝试运用你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此题。
四、生活拓展、谈谈收获
生活中随处可见鸡兔同笼问题,愿意告诉老师这节课你的学习收获吗?
作业:
创编一道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要求:
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创编得体是否正确合理,同桌交换解决。
)
结束语:
数学无处不在,我相信同学们只要敢于猜测尝试、并且不断的实践验证、调整创新,任何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板书设计:
鸡兔同笼
逐一列举法
跳跃列举法
取中列举法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
孙景伟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运用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运动会50米短跑图片
这是什么比赛?
上个星期我们学校举行了什么活动?
学生回答:
上个星期我们学校举行了运动会。
我们班那些同学参加了50米短跑比赛,我们班谁跑得最快?
2.出示本班跑的前两名的同学比赛照片和成绩统计表。
他们进行比赛的路程和时间分别是多少?
学生观察成绩统计表,明确“50米”指路程和“8.52秒……”指时间。
从表上看,谁赢了?
为什么说他赢了?
学生思考感知得出:
“在路程相等的情况下,按时间来排,谁用的时间少,谁就跑得快跑得快就是他的速度快。
”使学生初步感知速度一词。
3.课件出示二年级学生的比赛图片和统计表
二年级学生的比赛路程是30米,其中一个比赛用的时间和我们班的一名同学一样。
4.电脑出示两名同学的成绩统计表
他们谁跑的快?
学生观察比较统计表得出,时间相同的时候,谁跑的路程长,谁就跑得快。
5.通过刚才的比较,你认为速度的快慢跟什么有关系?
学生思考并回答速度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有关系。
那什么是速度,速度、路程与时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
路程、时间与速度)
二、引导探究、感悟新知
(1)出示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速度及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解决问题。
①、师:
小轿车和大客车也要进行一场特别的比赛,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屏幕出示例题)。
谁来说一下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学生观察图画后,从图画上可以知道小娇车2时行驶了120千米,大客车3时行驶了210千米。
那120千米和210千米分别表示小娇车和大客车的什么?
2小时和3小时分别表示小娇车和大客车的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说一说,使学生明确这道题中120千米和210千米表示小娇车和大客车行驶的路程,2小时和3小时表示小娇车和大客车用去的时间。
②、根据图画上的内容,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提出的数学问题,指名汇报。
③、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小轿车和大客车的时间与路程都不相等时,怎样来比快慢?
”这一问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做完后和同桌交流,教师巡视。
要求:
可以通过计算,也可以借着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④、指名学生回答,师黑板板书。
120÷
2=60(千米)
210÷
3=70(千米)
大家和他的一样吗?
为什么要这样计算,这样计算的目的是什么?
你们计算的60千米和70千米表示什么意思,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教师引导了解:
小娇车2小时行了120千米,就用120千米除以2小时就等于小轿车平均一时行驶的路程,大卡车3小时用了210千米,就用210千米除以3小时就等于大卡车平均一时行驶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文 优质课 小学 数学 综合素质 评价 探索 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