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理解概念句子 单元测试3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304167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285.55KB
届高三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理解概念句子 单元测试3Word下载.docx
《届高三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理解概念句子 单元测试3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理解概念句子 单元测试3Word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
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
【答案】C
【考点定位】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张冠李戴或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一般的答题模式为:
第一步:
找出考查的概念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
第二步:
运用层次分析的方法,找准概念所涉及内容的位置和范围;
第三步:
根据语境,理解概念的含义,并整合相关信息来作答。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
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答案】B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1)筛选信息要有目标意识。
目标意识是指在读文章时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答题的目标意识就是始终抓住题干,特别是分析选项时,不要忘记题干要求。
(2)整合信息,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同一信息:
文章往往在表述同一内容时会变换不同的说法,但这些不同说法体现的信息是一样的;
或者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故意变换一种说法,其实这种说法和文本中的说法是一个意思。
判断信息是否同一是整合信息的一个难点。
遥远信息:
在一篇文章中,解说同一观点的材料可能不集中在同一段落或相邻的段落,可能相距较远;
或能支持某观点的句子、名言、例子相距较远,这些信息不聚在一起,但解说的是同一观点。
阅读时要善于寻找遥远的信息,并把它们拉近,使其聚在一起。
寻找遥远信息是阅读文章,特别是阅读论述类文本经常遇到的问题和难点,也是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重点之一。
潜在信息:
“潜在”或是言在此意在彼,或是有隐含的话,亦即话外之音。
如果离开具体的语境,该句就不再是这个意思了。
分散信息:
有些重要的信息不一定集中在一个段落中,常常分散在文章的各个部分。
这些分散的信息组合在一起,恰恰说明某一个问题;
或者某几句组合起来,说明的是一个问题,另几个句子组合起来,说明的又是另一个问题。
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以此圈定范围,并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B.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C.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D.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答案】C
【解析】
【考点定位】分析理解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
1.以偏概全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以片面的、局部的、特殊的认识来表述具有全面性、整体性、普遍性的内容,目的是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如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重点关注:
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
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
部分等);
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
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
有时,偶尔等)。
2.主次颠倒(事物的变化发展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命题人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3.胡乱猜测(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4.乱加因果(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
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此外还有递进、条件等逻辑关系的强加)。
5.主次颠倒(事物的变化发展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命题人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等等。
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
葛兆光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天”仍然是判断与理解的基本依据。
仿效“天”的构造,模拟“天”的运行,遵循“天”的规则,就可以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
在人们心目中,凡是仿效“天”的,就能够拥有“天”的神秘与权威,于是,这种“天”的意义,在祭祀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支配力量,在占卜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对应关系。
不仅是一般民众,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
“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所表述,而这些概念又被具体化为一些可以操作的技术,于是“天”与“人”之间就被联系起来。
首先是“一”。
在秦汉时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祇,又是天下一统、君主权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
其次是“二”。
“二”即阴阳,既可以指日月、天地,也可以指君臣、上下,以及从阴阳引申出来的冷暖、湿燥、尊卑、贵贱。
再次是“五”。
在《吕氏春秋》中,思想家曾为“五”并列出种种匹配的事物和现象。
这说明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
相反,如果五行、五色、五声、五味、五方、五脏、五祀等等发生紊乱,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否则人就会生病,社会就会混乱,宇宙就会无序。
比如朝代的变更,要顺序地吻合五德的排行;
人们的服饰,要顺序地吻合五色的轮次。
这种数字概念经历了漫长的整合和论证过程,在秦汉时代终于以系统的形式固定下来。
沟通天地人神的权力仍然被少数术士所掌握。
大多数人相信,他们由于有某些特殊的禀赋与训练,拥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人们需要通过他们与天、与神灵、与祖先交流。
当时人们关心的中心问题有以下几类。
一是生命。
铜镜铭文这样的考古资料透露了秦汉时代人们的生活观念,看来当时的人们相信人是可以不死的,不过也相信人之永恒极其困难。
如果说铜镜铭文、帛画、画像石中的神仙内容及秦汉方士的求仙寻药炼金活动,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期望和想象,那么很明显,他们也努力地探索过人体的奥秘与医疗技术,张家山汉简中的《脉书》、马王堆帛书中的《五十二病方》等,就反映了人们的焦虑和忧患。
正是在这种期望和想象、焦虑和忧患中,人们逐渐形成了生死观念。
二是幸福。
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永生)所取代,“富贵”与子孙“繁衍”成了更现实的追求,铜镜铭文中那么多的“富贵”和“宜子孙”的字样就是明证。
三是国家。
当诸侯国家日益消亡或削弱,各种文化区域日趋混融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时候,人们开始彼此认同。
“天下”一词在当时是一个较纯粹的政治概念,当人们逐渐有了更广泛的地理知识之后,人们认识到自己所熟悉的地域只是天下的一部分,于是又常常使用“海内”一词。
“海内”一词在当时成了中国人的文化疆域的代名词,凡是生活在海内的人,凡是有共同语言、习俗、观念与服饰的海内人,都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文化意义上的共同体已经在人们心目中确立了。
(本文有删改)
6.关于秦汉时代人们对“天”的认识,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这只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让普通人敬畏。
B.人类的社会秩序、伦理关系都是以“天”为依据来建立的,如果发生紊乱,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进行调节,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C.无论普通民众还是权贵,都把“天”作为认识世界的基本依据,认为遵循“天”的规则,效法“天”,能够获得思想和行为的合法性。
D.“天”是自然的法则,一切知识都与之相关,秦汉时代的人们以“天”为根本法则认识外部世界,以神仙信仰为终极依据认识自我。
试题分析:
选项A根据原文“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
”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英国、曲解文意,偷换概念等,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
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此题的选项D就是在概括的基础上命制的选项。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天”等同于“一”,意味着绝对和神圣,所以,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以显示对唯一的神的崇敬。
B.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的表述显示了天与人之间的关联,五行、五声、五色、五方、五祀等实际上都体现了“天”蕴含的自然法则与宇宙秩序。
C.秦汉时代,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只有少数被认为有特殊禀赋与训练的术士才能与天、神沟通,并非人人都具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
D.“一”“二”“五”等数字概念表达了“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这些概念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牵连着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
【答案】A
选项A中的“以显示对唯一的神的崇敬”中的“唯一”文中没有依据,“一”在文中的内涵是“在秦汉时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祇,又是天下一统、君主权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属于“无中生有”。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概括作者的观点的题目,主要的错误设置是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和无中生有,此题把文章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内容强行的放到一起,曲解文意“一”解释为“唯一”,文中没有任何依据。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秦汉时代,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所以“五”也可以作为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
B.秦汉时代人们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反映出,中国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从来就没有精神超越的层面,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层面。
C.秦汉时代,人们相信永生可以实现,这样的生死观导致了神仙信仰的世俗化,对于“富贵”和“宜子孙”的追求即是神仙信仰世俗化的重要表现。
D.秦汉时代,与“天下”一词作为政治概念不同,“海内”是“文化疆域”的代名词,“海内”的人于文化层面能够彼此认同。
【答案】D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概括文意的题目,从无中生有、误划类别和混淆范围的角度命题,考核文意,有一定的区分度,总体上这道题目设置两个选正确的选项的题目,难度较大。
会给考生带来一定的麻烦。
3.(2015年高考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第4---6题。
传统技艺是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生产技术,它富含民众的审美观念和思想情感,代表着技艺的精华,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核心。
“生产性保护”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提出的一种保护方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实践,目的在于使其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并在生活中持久传承。
具体而言,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是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明、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具有丰富的历史、科技、人文内涵。
它一般以天然原材料为主,采用传统的手工艺,有完整的工艺流程,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传统审美意趣。
在农耕社会,手工艺始于对自然物质的利用和各种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农业耕作所需要的犁、耙、锄,饮食起居所需要的陶罐、簸箕、箩筐,交通运输所需要的担、船、轿,以及织锦、染布、造纸等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物品,都留下了手工艺的印记。
而且,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手工艺门类越来越齐全。
至明清时期,一方面继承了宋代“巧夺天工”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受西方科技知识的影响,不仅手工门类齐全,技艺精湛,而且各种物品造型精致,装饰繁缛,极具艺术效果,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审美理想。
由此可知,传统技艺是顺应生活的各个环节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由最初满足人们简单的生活需要到后来满足人们的审美追求,在与自然、社会的互动过程不断调整、完善、创新和发展的。
作为人类的发明创造,所有传统技艺不只是人们简单的生活所需,更蕴含了人类的聪明才智和情感追求。
木雕、石雕、玉雕、泥塑、面塑给人以美的愉悦,剪纸、刻纸、皮影、年画有丰富的
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造纸术和印刷术对文明的传承和传播起了极大的作用……手工艺和手工艺品能给人以美的感受,是人在与自然的互动中产生的,是人类情感的表达、与艺术、信仰紧密相连,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是人类历史文化延续的见证。
它所具有的民生价值、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均是其传承价值所在。
在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具有较高价值的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对人类来说就意味着文化多样性的减少,会给人类带来重大损失。
因此,融入百姓生活,适应社会变迁需要,尽可能多地保护传统技艺存在的土壤,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有删改)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对“传统技艺”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技艺是采用天然原材料、有完整的工艺流程、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生产技术。
B.传统技艺是顺应生活环境、由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到满足人们的审美追求、由低到高的生产技术。
C.传统技艺是人们在与自然、社会的互动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创新和发展的生产技术。
D.传统技艺是具有丰富的历史、科技、人文内涵,蕴含了人类的聪明才智和情感追求的生产技术。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传统考查题型,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理解。
试题对错误选肢的设置,以偏概全,也是常见的设置方式,中规中矩。
本题答案的选择肢,只要与原文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比对,只要稍加认真对待,就不难选出,应该说本题没有什么难度,比较简单。
只是通过此来考查考生对文本中概念内涵的理解能力,引导考生这类文体表述的严密性,虽简单,还是有意义的。
5.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选项中,没有体现传统技艺传承价值的一项是(3分)
A.农业生产的犁、耙、锄等工具的利用
B.日常生活中医药的陶罐、竹器等物品的制作
C.社会行业中的造纸、印刷、染织等手工艺
D.民俗文化中的剪纸、皮影、年画等艺术的创作
本题要选的是“没有体现传统技艺传承价值的一项是”,也就是选出不具有传统技艺传承价值
【名师点睛】本题要求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选取不能体现传统技艺传承价值的一项,具有根据信息进行推断的性质,考查着眼于考生能力,难度上也上了一个层次,使试题有了一个梯度。
但从选项的设置来看,BCD这三个选项的内容与A选项的区别很明显,只要把握了传统技艺的内涵,选出A选项来,则又是较为容易的事。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难度又不大。
试题的题干给了考生比较好的提示,一开始就提醒考生“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又在“没有”一词下加了着重号,以提醒考生不要看错题了,造成冤枉。
6.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传统技艺“生产性保护”的途径是什么?
请举例说明除了生产性保护以外,还可以怎样保护和传承传统技艺。
(5分)
【答案】使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社会和日常生活,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传统技艺转化成文化产品。
对于那些濒危的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比如满族说部、格萨(斯)尔等,进行抢救性保护。
尽快组织专业人员,运用录音、录像及文字记录等方式,将该项目的表演、技艺展示过程等记录下来,整理分类、并建立翔实的档案或数据库,同时做好资料的编辑和出版工作。
本题是主观题,两个小问,一是要求考生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传统技艺“生产性保护”的途径。
这一小问,相对比较简单,文本的第二自然段对“生产性保护”作了集中的阐述。
因此,可从第二段中提取关键语句组织答案。
第二段两句话,两个层次,分别是概括和具体阐述,从其中各提取要点,避免答案要点的丢失。
关于第二问,可能有些不好下手,可想一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有抢救性、整体性和生产性三种保护方式。
即使不知道,也可想想具体怎么做才能使某一具体的传统文化不会消失,把它有条理地写出来就可以了。
【名师点睛】本题由文本到文外,要求考生举例说明除了生产性保护以外,还可以怎样保护和传承传统技艺。
所考的不是文本信息或知识的具体运用与实践,是不是考考生的能力,还是要打个问号的。
除了生产性的保护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抢救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对此,考生未必了解,所以这第二问着实让考生摸不着头脑,有点难为考生了。
试题所给的答案,对举例部分也是用“略”来表示的。
题干的表述应为考生着想,改一改。
4.【2014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工业化时代,学校教育映射了工业化集中物流的经济批量模式:
铃声、班级、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按照时间编排的流水线场景,这种教育为工业时代标准化地“制造”了可用的人才。
而大数据教育将呈现另外的特征:
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每个人的成功。
世界也许会因此安静许多,而数据将火热地穿梭在其中,人与人(师生、生生)的关系,将通过人与技术的关系来实现,正如过春节拜年,不通过短信、电话、视频、微信,还能回到20年前骑自行车挨家挨户拜年吗?
大数据时代,无论你是否认同技术丰富了人类的情感,技术的出现,让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一个学生考试得了78分,这只是一个“数字”;
如果把背后的因素——家庭背景、努力程度、学习态度、智力水平等与78分联系在一起,就成了“数据”。
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有非结构化、数据量打、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好适应了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学习变化。
目前教育变革的讨论,过于集中在在线教育(远程、平板、电子、数字),这正像任何一个科技让人们最先想到的都是偷懒的哲学,自动化时代最先想到的是卓别林电影中的自动吃饭机,多媒体时代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游戏。
在线教育本身很难改变学习,在这场教育革命的浪潮中,由在线教育引发的教育由数字支撑到数据支撑变化,却是很多人没有在意的巨大金矿。
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运用,这些过去靠“拍脑袋”或者理念灵感加经验的东西,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变成一种数据支撑的行为科学。
教育将成为继经济学之后,一门不再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和道德良心的学科,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目前的经济,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的大数据时代,人与机器的主流社会关系也逐渐转向人与数据之间的关系。
若干年后的社会的竞争是以服务和创新为核心的,然而我们今天的教育还受制于减少犯错和标准化的“魔咒”。
大数据教育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标准化的教育将转向网络完成,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将主要由学校承担:
越来越小的班级、越来越近的学校、越来越聚焦的教育支持、越来越个性的培养方式,将使教育摆脱工业化时代的模式。
5.下列关于大数据教育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高三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理解概念句子 单元测试3 届高三 一轮 复习 论述 文本 阅读 理解 概念 句子 单元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