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docx
- 文档编号:1830377
- 上传时间:2022-10-24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138.18KB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docx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周期:
同一周期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周期种类
周期名称
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
短周期
第一周期
1
2
第二周期
2
8
第三周期
3
8
长周期
第四周期
4
18
第五周期
5
18
第六周期
6
32
第七周期
7
32
族:
同一族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表示方法
个数
主族
A、A、A、A、A、A、A
7
副族
B、B、B、B、B、B、B
7
族
8、9、10共三个纵行
1
0族
0
1
2、原子结构
K
第1层
容纳2个e-
离核距离
由
近
到
远
能量
由
低
到
高
L
第2层
容纳8个e-
M
第3层
容纳18个e-
N
第4层
容纳32个e-
O
第5层
P
第6层
Q
第7层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
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3、核素
元素: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
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同位素的应用:
和制造氢弹;测定一些文物的年代。
氢元素的三种核素:
名称
原子符号
质子数
中子数
代表物质
摩尔质量(g/mol)
氕或普通氢
H或
1
0
H2O
18
氘或重氢
D或
1
1
D2O
20
氚或超重氢
T或
1
2
T2O
22
四、比较粒子(包括原子、离子)半径的方法:
(1)先比较电子层数,电子层数多的半径大。
(2)电子层数相同时,再比较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多的半径反而小。
五、元素周期律
1.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第三周期元素
11Na
12Mg
13Al
14Si
15P
16S
17Cl
18Ar
(1)电子排布
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
(2)原子半径
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
(3)主要化合价
+1
+2
+3
+4
-4
+5
-3
+6
-2
+7
-1
—
(4)金属性、非金属性
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加
—
(5)单质与水或酸置换难易
冷水
剧烈
热水与
酸快
与酸反
应慢
——
—
(6)氢化物的化学式
——
SiH4
PH3
H2S
HCl
—
(7)与H2化合的难易
——
由难到易
—
(8)氢化物的稳定性
——
稳定性增强
—
(9)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
Na2O
MgO
Al2O3
SiO2
P2O5
SO3
Cl2O7
—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
(10)化学式
NaOH
Mg(OH)2
Al(OH)3
H2SiO3
H3PO4
H2SO4
HClO4
—
(11)酸碱性
强碱
中强碱
两性氢
氧化物
弱酸
中强酸
强酸
很强
的酸
—
(12)变化规律
碱性减弱,酸性增强
—
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
Li、Na、K、Rb、Cs、Fr(Fr是金属性最强元素)
第ⅦA族卤族元素:
F、Cl、Br、I、At(F是非金属性最强元素)
★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性强(弱)
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
②最高价氢氧化物碱性强(弱)
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如:
Fe+CuSO4=FeSO4+Cu。
(2)非金属性强(弱)
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
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
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
④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如:
2NaBr+Cl2=2NaCl+Br2。
(Ⅰ)同周期比较:
金属性:
Na>Mg>Al
与酸或水反应:
从易→难
碱性:
NaOH>Mg(OH)2>Al(OH)3
非金属性:
Si<P<S<Cl
单质与氢气反应:
从难→易
氢化物稳定性:
SiH4<PH3<H2S<HCl
酸性(含氧酸):
H2SiO3<H3PO4<H2SO4<HClO4
(Ⅱ)同主族比较:
金属性:
Li<Na<K<Rb<Cs(碱金属元素)
与酸或水反应:
从难→易
碱性:
LiOH<NaOH<KOH<RbOH<CsOH
非金属性:
F>Cl>Br>I(卤族元素)
单质与氢气反应:
从易→难
氢化物稳定:
HF>HCl>HBr>HI
金属性:
Li<Na<K<Rb<Cs
还原性(失电子能力):
Li<Na<K<Rb<Cs
氧化性(得电子能力):
Li+>Na+>K+>Rb+>Cs+
非金属性:
F>Cl>Br>I
氧化性:
F2>Cl2>Br2>I2
还原性:
F-<Cl-<Br-<I-
酸性(无氧酸):
HF<HCl<HBr<HI
F2(淡黄绿色气体)Cl2(黄绿色气体)Br2(深红棕色气体)I2(紫黑色固体)
元素周期表的用途
⑴预测元素的性质:
根据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及表中位置的关系预测元素的性质;
①比较同主族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碱性、氢化物的稳定性等。
如:
碱性:
Ra(OH)2>Ba(OH)2;气态氢化物稳定性:
CH4>SiH4。
②比较同周期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如:
酸性:
HClO4>H2SO4;稳定性:
HCl>H2S。
③比较不同周期、不同主族元素性质时,要找出参照物。
例如:
比较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钾的碱性,可以把氢氧化钠作为参照物得出氢氧化钾的碱性强于氢氧化镁。
④推断一些未学过的元素的某些性质。
如:
根据ⅡA族的Ca(OH)2微溶,Mg(OH)2难溶,可以推知Be(OH)2更难溶。
⑵启发人们在一定范围内寻找某些物质
①半导体元素在分区线附近,如:
Si、Ge、Ga等。
②农药中常用元素在右上方,如:
F、Cl、S、P、As等。
③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合金材料、主要在过渡元素中找。
如:
Fe、Ni、Rh、Pt、Pd等。
四、化学键
化学键是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1.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比较
键型
离子键
共价键
成键方式
通过得失电子达到稳定结构
通过形成共用电子对达到稳定结构
成键粒子
阴、阳离子
原子
成键元素
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特殊:
NH4Cl、NH4NO3等铵盐只由非金属元素组成,但含有离子键)
非金属元素之间(除了AlCl3)
离子化合物
一定有
可能有
共价化合物
一定没有
一定只有
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
由不同种原子形成,A—B型,如,H—Cl。
共价键
非极性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
由同种原子形成,A—A型,如,Cl—Cl。
五、电子式:
1.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与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的不同点:
(1)电荷: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需标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电荷;
(2)[](方括号):
离子键形成的物质中的阴离子或复杂的阳离子需用方括号括起来。
2.分子间作用力定义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间作用力是影响物质的熔沸点和溶解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3.水具有特殊的物理性质是由于水分子中存在一种被称为氢键的分子间作用力。
H2O分子间的氢键,是一个H2O分子中的氢原子与另一个H2O分子中的氧原子间所形成的分子间作用力,这种作用力使得水分子间作用力增加,因此H2O具有较高的熔沸点。
其他一些能形成氢键的分子有:
HF、NH3。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
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
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
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
C+CO22CO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3.能源的分类:
形成条件
利用历史
性质
一次能源
常规能源
可再生资源
水能、风能、生物质能
不可再生资源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新能源
可再生资源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氢能、沼气
不可再生资源
核能
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
电能(水电、火电、核电)、蒸汽、工业余热、酒精、汽油、焦炭等
【思考】一般说来,大多数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
试举例说明。
点拔:
这种说法不对。
如C+O2=CO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
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电能
(电力)
火电(火力发电)
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缺点:
环境污染、低效
原电池
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优点:
清洁、高效
2.原电池原理
(1)概念:
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组成条件:
两极一液一连环,正极还原负极氧化。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电子流向:
外电路:
负极—→导线—→正极
内电路:
盐桥中阴离子移向负极的电解质溶液,盐桥中阳离子移向正极的电解质溶液。
电流方向:
正极—→导线—→负极
(4)电极反应:
以锌铜原电池为例:
负极:
氧化反应:
Zn-2e=Zn2+(较活泼金属)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
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负极现象:
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
还原反应:
2H++2e=H2↑(较不活泼金属)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
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正极的现象:
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总反应式:
Zn+2H+=Zn2++H2↑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
(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
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
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
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①原电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化学 必修 知识点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