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夷陵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和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293127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2.18KB
加快夷陵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和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x
《加快夷陵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和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快夷陵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和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夷陵区如何发展现代农业?
我们课题组成员深入到乡镇、村组、农户、农业基地、企业、农村合作组织、农产品销售市场等部门和单位,进行了为期三个多月的调查,形成了初步研究成果。
一、夷陵区农业发展现状
(一)对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认识
对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其基本内涵是什么等问题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综合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可以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作如下概括:
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这样来理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第一,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科技贡献率低20~30个百分点。
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通过增加资本投入、应用现代科技和装备、适度集中土地和强化组织管理等来提高农业效益。
第二,现代农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商品,实现利润最大化。
我国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均较低,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
第三,以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
我国有2.5亿左右农户,不仅数量多、规模小,而且结构、行为相似,要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衔接非常困难,因此,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社举办多种形式的龙头企业,使农民真正享受到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利润。
第四,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
如果吃饭问题解决不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将难以持续进行。
因此,必须把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目标。
一般将现代农业发展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
准备阶段、起步阶段、初步实施阶段、基本实现阶段、发达阶段。
中国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在制订指导全国的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时,制定了量化的阶段性标准,分别从农业外部条件、农业本身生产条件和农业生产效果三大方面着眼,将评价指标确定为十项:
1.社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农村人均纯收入。
3.农业就业占社会就业比重。
4.科技进步贡献率。
5.农业机械化率。
6.从业人员初中以上比重。
7.农业劳均创造国内生产总值。
8.农业劳均生产农产品数量。
9.每公顷耕地创造国内生产总值。
10.森林覆盖率。
1-3项为农业外部条件指标,4-6项为农业生产本身条件指标,7-10项为农业生产效果指标。
由于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评价的具体标准应随时间的推进而作相应的调整。
(见附件《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
(二)夷陵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成效
夷陵区在3424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分布着12个乡镇、街办,205个村,17个居委会,总户数18.39万户,其中农户12.72万户;
总人口51.7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47万人;
有耕地面积235万公顷。
依据指导全国的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量化的阶段性标准,来考察量度夷陵区2006年指标实现情况,见下表。
(1)夷陵区现代农业的指标考量。
指标名称
单位
起步
阶段
标准
初步实施阶段标准
基本实现阶段标准
(1)社会人均GDP
美元
1803
(2)农村人均纯收入
元
4072
(3)农业就业与社会就业比重
%
64
(4)科技进步贡献率
43
(5)农业机械化率
26
(6)从业人员中初中以上比重
70
(7)农业劳均GDP
1379
(8)农业劳均生产农产品量(粮食当量)
吨
2
(9)每公顷耕地农业产值
1884
(10)森林覆盖率
49.5
由上表可知,在10项指标中,有6项达到起步阶段标准,有3项达到了初步实现阶段标准,1项达到了基本实现阶段标准。
总的看,夷陵区的农业只能算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起步阶段”。
根据国际经验,这一阶段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阶段。
(2)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建立。
在稳定发展优质粮油的基础上,形成了茶叶、柑桔、优质畜牧三大支柱产业的农业新格局,彻底改变了单一的粮油农业经济结构。
2006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3.11亿元,其中茶叶产业产值1.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2%;
柑桔产业产值3.9亿元,占16.9%;
优质畜禽产值9.1亿元(现行价),占39.3%;
优质粮油产值3.9亿元,占16.9%。
由此可以看出,夷陵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由单一粮食产业向优势产业转变,而且成效显著。
经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到2006年底,全区的茶叶面积为8327公顷(12.49万亩)。
全区茶叶产量6129吨,茶叶产值1.9亿元。
邓村乡、下堡坪乡、太平溪镇和乐天溪镇等四乡镇是夷陵区的茶叶主产区,茶叶主产区连片集中。
夷陵区已成为湖北省产茶较多的县(区)之一,其茶叶生产已被纳入全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和全国茶叶优势规划区域。
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夷陵区的大宗绿茶具有绿豆滋味板栗香的独特品质。
全区共培育出“邓村绿茶”、“峡洲碧峰”、“金香品雪”、“裕茗碧剑”等茶叶品牌,其中“邓村绿茶”、“峡洲碧峰”获省级名茶称号。
我区茶叶生产的科技水平、综合效益一直处于全省先进行列,其面积、产量、效益在全省排名为第六、第五和第五位。
到2006年底,全区柑桔面积已达到17537公顷(26.3万亩)。
其中结果面积20万亩。
2006年全区柑桔总产为26.72万吨,销售收入3.9亿元。
夷陵区是全国最适宜种植柑桔区域之一,其柑桔主产区主要连片集中分布在鸦鹊岭镇、龙泉镇和小溪塔街办。
2003年夷陵区被国家农业部纳入全国柑桔优势产业区域。
主栽品种三大系列:
一是温州蜜柑系列。
有特早熟、早熟、中熟品种;
二是椪柑系列。
主栽品种三个;
三是橙类系列。
有锦橙、脐橙、夏橙等三个品种。
目前已引进了43个新品种,在生产上主要推广橘橙七号、日南1号和不知火等三个优良品种。
培育出两个柑桔品牌:
“晓曦红”、“小溪塔”。
全区的柑桔面积和产量多年来位居湖北省第一位。
因此,夷陵区有“橘都茶乡”之美誉。
在生猪生产上主要推广由长白猪、约克夏和杜洛克杂交繁育的“三外肉猪”优良品种。
2006年全区生猪出栏为75.49万头,全区突破了人平(指农村人口)育肥两头猪的生产水平。
茶、柑、畜牧业已成为全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3)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现雏形。
以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经纪人+基地+农户等三种主要形式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已逐步建立。
全区有4.9万个农户、9.07万人从事柑桔生产;
3.4万个农户、4.7万人从事茶叶生产;
畜牧业则更是家家户户都养猪。
全区还出现了百头以上养猪大户1100多户。
成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三大支柱产业主产乡镇(街办)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现实选择。
到2007年10月底,成立各种协会和专业组织97个。
其中区、乡、村三级共有柑桔产业协会8家,基本覆盖了柑桔主产乡镇、村。
邓村乡成立了茶叶产业协会。
鸦鹊岭镇成立生猪产业协会。
顺应三大支柱产业发展需要,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应运而生。
鸦鹊岭镇建成了荣盛、嘉源等两家柑桔罐头加工企业,柑桔罐头年生产能力为9万吨。
全区现有柑桔打蜡生产线58条,年处理柑桔保鲜能力为15万吨。
基本满足了全区柑桔加工和鲜销的需要。
全区现有萧氏茶叶公司、邓村茶叶有限公司、鸿渐茶叶公司、昌发茶叶公司和三峡国际旅游茶城等五家茶叶龙头企业;
229家茶叶加工厂,加工厂房面积94200㎡;
拥有制茶机械1970台(套),其中名优茶加工机械557台(套),有机茶加工厂(车间)13家,有机茶加工机械310台(套);
从事茶叶加工人员1316人。
全区现有茶叶销售商家205家,其中外出设店经营茶叶有129家,从业人员700人。
基本满足了全区茶叶生产的需要。
在畜牧业生产方面,有史光权年销售生猪40万头的销售大户,农民养猪不愁销路。
从构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地、农户、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等四个要素来看,夷陵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现雏形。
(4)三大支柱产业的生产步入科学种养的轨道。
一是茶叶、柑桔、生猪生产都做到了良种化。
二是科学种养技术逐渐被农民所掌握,并运用于生产实践。
在茶叶、柑桔生产上开始实施无公害生产技术,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
柑桔生产开始推行“天上挂灯”、“树上挂虫”和“地上种草”的生物防治模式。
在茶叶生产中推广无性繁殖育苗和有机茶生产技术。
在柑桔和茶叶生产中大力推行测土配方施肥的新技术。
在生猪生产上实行按仔猪、肉猪、母猪的营养需要实行配方饲料喂养的饲养技术。
(5)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生产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
全区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56%。
机耕面积达60%,机植保面积达95%,机收水平达20%,机械灌溉面积达85%,机械加工水平达98%,农业运输水平达90%,机插和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较低。
全区村村都通了公路。
柑桔主产区90%的组都通了水泥路。
鸦鹊岭、龙泉、小溪塔等乡镇(街办)的末级渠系建设通到了柑桔田块,大大改善了橘园的灌溉条件。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有的龙头企业自身实力不强,也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凝聚力、带动力不强。
二是科学种养技术普及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单纯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和效益。
三是产业化经营不完善,产品销售有时很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四是标准化生产只是刚刚起步,大量产品还是传统式生产模式,生产的产品不完全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
五是虽然三大优势产业创立了几个品牌,但品牌的带动效用很弱。
许多农户没有按照品牌标准和要求进行生产,其产品既影响品牌声誉又影响经济效益。
二、夷陵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有利条件
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农支农惠农方针政策,特别是近几年的对农业的“减、免、补、贴”的政策,是发展现代农业最大的有利条件,就夷陵区而言,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1.独特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区位优势。
夷陵区具有适宜的气候条件、丰富的土地、矿产、旅游资源、便捷的交通通讯设施,充足的水、电、煤、气能源,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独具特色的基础条件。
夷陵区处于江汉平原向鄂西山地的过渡地带,是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和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所在地。
该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阳光充足,年平均气温16.3摄氏度,平均相对湿度79%,日照时数1656小时,年无霜期277天,从南到北兼有亚热带和暖温带的特点,非常适宜各种作物的生长。
农特产品盛产粮、油、烟等农产品和柑桔、茶叶、桑蚕、香菌、木耳、天麻等经济作物。
该区山高,气候多样,是林、茶、果、药集中产地。
土地资源丰富:
现有土地面积44581公顷,其中水田20231公顷,旱地24350公顷,除开园地、林地、牧草地、工矿及居民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域面积外,还有未利用地21332公顷(已除去裸岩面积)。
旅游资源独特:
有人间奇迹的“两坝一峡”平湖风景区,中外闻名的“三峡画廊”西陵峡,与大熊猫齐名的“万年活化石”中华鲟,神秘难猜的“千古之迷”巴人悬棺,还有正在崛起的黄牛岩环坝风景区、山清水秀洞奇瀑美的小峰风景区、人迹罕至的白马大峡谷等让人留连忘返。
交通便利:
距火车站10公里,距三峡机场30公里,距港口12公里,距中心客运站10公里。
境内三条高速公路(汉宜高速公路、正在兴建的杭兰高速公路和沪蓉高速公路),两条铁路(焦柳铁路,宜万铁路正在建设中)一条长江黄金水道与空运(三峡国际机场)构成了立体交通体系,为华中地区最便捷的交通枢纽城市之一。
广播、电话、电视覆盖全区,已建成现代化数字通信网,光纤已通达所有乡镇,构筑起发达的现代“信息高速公路”网络,是长江中上游的信息传输枢纽之一。
财政、金融、行政服务中心等社会服务体系完备。
充足的能源:
水能资源可开发利用量为11万千瓦时,目前已开发4.37万千瓦时,还有大量水能资源亟待开发。
三峡工程建成后,将是全国乃至世界能源密集区。
从自然资源到社会条件,从定单到生产,从生产到加工,从加工到流通都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完备的基础条件。
2、农村经济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总量快速增长,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尽管农村经济规模并非是农业现代化的最主要指标,但它是农业现代化必不可省的物质基础。
经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打破了单一粮油生产的格局,建成了茶叶、柑桔和畜禽三大优势产业。
三大产业的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
3.形成了一批龙头公司和国家、省级知名品牌,带动了基地、农户的经济发展。
如,萧氏茶叶公司、稻花香酒业和玉米浆饮品公司以及邓村绿茶和稻花香成为国家级品牌。
4.农村专业市场和集贸市场有较快发展,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较好的市场基础。
建成了川东鄂西最大的“三峡国际茶城”和“长江批发市场”。
5、农机装备初具规模。
全区有农机总动力207761千瓦,拖拉机1903台,微型耕作机450台,配套农机具2974部,排灌动力机26170台,农用水泵26295台收割机械58套,脱粒机2225台,机动植保机械512台,农产品加工机械21560台,饲料粉碎机1082台农用机动船387艘,增氧机70台,农用运输车1294辆,机动三轮车1204辆等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6.农村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随着科技兴农事业的发展,在我区农村已初步造就和培养了一批农业科技人员和专业人员,这批技术力量将成为下一步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
全区有农业科技人员达45人,其中高级农艺师6人,农艺师28人,还有一批退休的研究员、高级农艺师,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津贴的专家。
这些有利条件充分表明夷陵区的农业,具有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独特的自然条件、优越的区位优势、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厚重的人文基础。
(二)制约因素
(1)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土地资源逐年减少,农业增收增效受到自然和市场双重制约。
(2)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及农产品大流通格局的形成,抵御灾害侵袭和防控重大动植物疫病及外来生物入侵的制约因素加大。
(3)确保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特别是种粮农民持续增收,受价格与政策空间有限的制约。
(4)随着农业组织化、产业化、标准化的不断推进,农业生产要整合资源,聚焦发展受到组织化程度不高的制约。
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经济组织和协会的服务力和凝聚力不强。
原因之一,单个农户土地经营规模狭小,地块零散,这种家庭经营格局,限制了生产要素的整合和有效配置,影响了农业规模经济的实现;
原因之二,分散农户作为“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其规模经营实力单薄,难以与社会化大生产进行对接,特别是个体农民分工协作能力差,这种分散的市场主体地位很难与集中的大市场对接,被动经营也难以在大市场中获得竞争主动地位;
原因之三,分散的个体农民科技推广应用手段落后,无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进行农业技术改造,导致农产品质量提高难、农业生产条件改善难、农业抗市场风险能力差,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
(5)农村社会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受到财政金融投入的长效机制和保障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的严重制约。
(6)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同步发展建设,受到农民科技、文化和经营能力等素质不适应的制约。
三、加快发展夷陵区现代农业的思考
(一)夷陵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以市场为导向,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核心,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目标,稳定粮食基础产业,突出“桔都茶乡”特色,以发展“三大优势产业”(茶叶、柑桔、畜禽)为抓手,用现代物质装备和科技手段武装农业,完善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走城乡一体全面发展、银企支农协调发展、农业实验区带动发展、财政金融保障发展、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之路。
拓展农业生产、生活、生态、服务功能,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加快建设新农村。
2.主要目标
到“十一五”期末,实现以下十大目标:
产业体系建设目标:
①建设三大基地:
建成全省最大的优质蜜柑基地(达到30万亩)、全省最大的有机茶生产基地(达到15万亩)、积极建设全省重要的优质畜禽产品生产基地(生猪出栏达到100万头)。
②粮食播种面积稳定55万亩。
(其中水稻16万亩、玉米18万亩、马铃薯10万亩、红薯及杂粮11万亩)③森林覆盖率达到52.7%。
龙头企业建设目标:
争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至3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0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5家,区级重点龙头企业40家。
突破性发展农产品仓储、包装、保鲜、加工企业。
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加大农村农田、水利、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经营管理模式目标:
加快建立和完善“定单—协会(公司)—农户—协会(公司)—市场”生产经营模式,组建协会,使农合组织、中介组织、行业协会涵盖所有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覆盖80%的农户。
茶叶、柑桔、优质畜禽三大产业要逐步建立区级协会组织。
标准化生产目标:
①力争新开发标识10个。
将“宜昌蜜桔”、“邓村绿茶”培育成中国驰名商标,新增10个省级名牌产品。
②农产品商品率达到80%。
③农产品综合转化率达到60%。
产业科技支撑目标:
继续推广10大类农用实用技术,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重点推广机耕、机整、机播、机插、机械防止病虫。
农田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0%;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完善农村信息综合服务网络。
农贸市场建设目标:
重点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
继续打造“长江市场”和“三峡国际旅游茶城”,提高档次,扩大知名度;
按照经济流向建设5至7个镇级农贸市场。
资金投入目标:
努力用足用好国家和上级减、免、补、扶、借的各项资金和物资。
区乡级财政每年对农业的投入递增10%。
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支持力度。
企业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扶持的力度。
经济效益实现目标:
①农业总产值实现27亿元,农业增加值实现16.5亿元,其中柑桔产业总收入达到13亿元,茶叶产业总收入达到4亿元,畜牧产业总收入达到10亿元。
②农民年均人平纯收入实现5000元。
培养新型农民目标:
开展多层次培训,实现一户一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到2010年达到10万人。
重点培养一大批生产经营大户、生产经营能人以及“土专家”、和“田秀才”。
(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措施
第一、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着力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开发试验区
按照“发展新型农业的核心区、培育新型农民的先行区、建设新型农村的示范区、综合创新效应的集成区”的目标定位,围绕“优化空间结构、实施综合创新、发挥资源效能、提高发展水平”的总体思路,结合城市整体规划和夷陵区实际,高起点、高标准科学编制综合创新试点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制定夷陵区现代农业开发试验区综合创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全面规划建设鸦鹊岭、龙泉、晓溪塔现代农业开发试验区,实施土地综合整理、现代农业开发、新型农村社区集群建设的综合创新试点。
实现五个集聚:
一是资金集聚。
坚持走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道路,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在政府负责建设园外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开发生态住宅,以指标换资金、资源换资金和项目换科技、项目换资金的方式实现自求平衡、滚动发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设施集聚。
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要在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建成智能温室大棚。
比如,引进风机降温、电磁阀自动控温、移动式育苗架、全自动内外遮阳、顶开侧开窗、一体化净水、自动化喷淋等先进的生产设备系统,园区生产基本实现全智能计算机控制。
三是科技集聚。
坚持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在先进性、关键性、适用性技术上求突破。
四是效益集聚。
坚持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
五是功能集聚。
坚持充分发挥资源效能,大力开拓农业的产品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科普教育、文化传承等多元功能,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
通过五个集聚,实施综合创新,在更高层面、更深内涵上推进农村“三集中”(土地向现代农业园区、特色规模基地和专业大户集中)步伐,科学探索土地集约利用、资源高效利用的新模式,积极构建省域副中心城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机制,切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二、加快特色化培育,着力构建现代高效农业产业体系
长期以来,农业的功能被概括为种植、养殖和粗加工等物产功能,农业的服务功能很少被认识和发挥,更谈不上形成体系。
要“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把农业由单一物产功能转向服务功能,创新农业体系。
要通过各种农业合作、协作、支援、服务等途径和形式,将农业新材料(种质、种子、种苗)、新农业(耕作、灌溉、植保、栽培、养殖)、新技术(精深加工、产品衍生)、新装备(农产品加工设备、种植养殖设施)推向全区。
在稳定优质粮油生产的基础上,要切实突出夷陵区“桔都茶乡”特色和“优质畜禽”三大优势产业,着力壮大柑桔、茶叶基地,加快建设柑桔茶叶优势产业带。
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加快 夷陵区 现代农业 发展 实践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