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分析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292531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7.11KB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分析Word下载.docx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分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分析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大学生就业进入高峰
1)从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阶段。
毕业生人数大增:
年毕业人数〔万〕同比上年增长〔万〕
200961152〔9.7%〕
2008559
64(12.9%)
2007495
82〔19.8%〕
2006413
73〔21.5%〕
2005340
60〔21.4%〕
2004280
62〔29.2%〕
2003212
67〔46.2%〕
2002145
30(26.1%)
2001115
8(7.4%)
2000107
3、社会对大学生需求数量减少
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统计:
“十五”期间(十五是指第十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1957年开始的,那么到了十五就是2001-2005),我国新成长的劳动力数量升至峰值〔4650万〕。
加上现有下岗失业人员〔1750万〕,每年城镇需安排就业人数达2300万人。
以经济增长7%计算,每年新增长的工作岗位只有800万个,年度供大于求1500万人。
同时,农村还有亿充裕劳动力需要转移。
目前,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3.7%,实际失业率在5—6%。
专家估计:
我国隐性失业人数3000万人。
与此同时人才需求下降
企业单位——减员增效
政府机关——精简机构
事业单位——下岗分流
三、大学生就业的前景
尽管大学生就业当前还面临着不少困难,有些困难可能还需要较长时间的调整,但是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来看,大学生就业的前景总体上是非常乐观的,虽然我们不能指望大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过程总是一帆风顺的。
〔一〕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将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广阔的空间。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其潜在的经济需求是极大的。
更关键的是,通过30年的改革开放,这些需求已经被成功启动,首先在大中城市,然后是沿海的小城市与农村地区,随之而来的将是广阔的中西部地区。
中国同时兼具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工业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最为关键的经济发展平台。
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都将是吸引就业需求的一个重要渠道。
〔二〕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将会更大。
全球竞争以及中国总体生活水平的提升导致中国不能永远享受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产业结构升级是必然趋势,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应该有比较大的空间。
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国家创新战略,这将使得我国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有赖于基于长期人力资本投资而形成的高端劳动力群体。
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初步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这为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增长准备了广阔的空间。
〔三〕政府就业政策的持续优化将会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
政府消除对高校毕业生供应与需求的政策抑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实施大学生自由就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大学毕业生〔含高职毕业生〕的一切户口指标限制和人事指标限制以及各种各样显性或隐性的行政限制,打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行政分割,促进大学毕业生无障碍就业和自由流动,优化我国高素质人才的配置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维护就业市场稳定,促进经济增长。
〔四〕
此外,为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特定的地区就业或从事特定的职业,实施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补偿机制是国际惯例。
美国的补偿措施就包括联邦政府贷款减免政策、各州贷款减免计划、军队贷款归还计划〔激励毕业生到军队服役〕、美国护理教育贷款归还计划〔受益的护士在护士短缺地区合格的机构提供服务〕等。
我国自2003年起开始实施就业激励政策,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政策在2004年以后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强化。
国务院规定,政府支持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国家西部地区“两基”〔“两基”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简称〕攻坚等重大项目,要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
加大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力度,扩大由中央财政支持的西部志愿者规模。
国家就业激励政策的实施将会更有效地支持国家整体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支持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要求,最终实现个人、用人单位和国家“三赢”结果。
〔五〕高等教育的持续改革将会逐步改良大学生更好地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就业能力。
第一,高等教育改革使得大学更加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市场内涵。
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知识化与全球化使得就业政策与教育政策正在围绕“职业路径”进行重组,整合教育与工作的联结机制,提升就业能力,实现充分就业与满意就业的目标。
大学已经开始强化对外部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增强大学的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竞争能力,增强大学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以消除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为此,我国的大学可能需要创新教学,创新课程,创新专业乃至于创新大学,创新高等教育。
第二,大学正在将就业能力的市场内涵转化为教学创新行动。
在教学模式创新行动方面,以强化通识教育为目的的通识型教学、以需求驱动的实践基地建设为标志的实践型教学、以强调研究方法为内容的研究型教学、以拓宽国际视野为目标的国际型教学、以培养就业能力与学习能力为内容的能力型教学、以强化学生的参与和投入为目标的参与型教学等都在不断尝试,试图通过教学创新,培养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大学毕业生。
第三,在职业指导服务方面,大学充分利用学校就业中心的信息网络,充分利用校友的人脉资源,能够及时有效地将社会招聘信息传递给毕业生,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环境;
借助讲座、座谈、模拟、案例、演示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市场要求,改良他们展示专业水平的能力;
大学正在寻求建立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伙伴关系,理解社会需求,并将其转换传递给各个具体的教学和研究部门,然后这些部门再基于社会的需求创新课程,创新专业甚至于创新大学。
通过全方位的职业指导与服务,增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市场能力”。
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要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
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
通过深化改革,对于那些有障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的取消;
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
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的改革,防止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
另外,政府还应发挥自制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二〕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各个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让那些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
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
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而且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对其进行培训,形成梯队。
总之,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因此学校要深化自己内部改革。
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
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
〔四〕大学生应了解就业政策、更新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1、大学生要成功就业,除了要清醒地了解当前严峻的形势外,还需要了解当前就业政策:
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思路是“管而不包、加强指导、重在服务”。
基本机制是“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
基本形式是“国家宏观调控、学校和各级政府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新的就业制度是“市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为了应对严峻的2009年就业形势,拓宽2009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积极商讨推出四项2009年就业政策。
据了解,四项就业新政策主要包括:
对在西部和艰苦遥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到达一定年限的高校毕业生,由国家代为归还其学费和助学贷款;
扩大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加大力度落实部队征兵更多面向各类院校毕业生的新政策;
扩大招收研究生和普通高校第二学士学位的规模等。
2、大学生要更新就业观念
这里的“观念”既有社会的观念,也有大学生这个群体自身的观念问题。
社会舆论应该通过较为广泛的社会传播渠道和积极的舆论引导,客观真实地记录大学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促进大学生平稳就业。
近年来,某些媒体针对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和不良行为无限制地夸张和放大,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认识,助长了不利于大学生及其就业的偏见。
了解当前主要的就业途径。
“小”是中小企业。
“三”是第三产业。
“多”是多种所有制经济。
“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非”是指非政府部门就业和非正规就业。
“外”是劳务外派、劳务输出。
3、提高自身素质
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
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
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到达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
同时,大学生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
要加强社会实践。
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4、大学生应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要想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首先应该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职业定位和职业目标,并且把目标进行分解,然后设计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图,并且付诸行动,经过不断努力和调整,直到最后实现我们的职业发展目标,获得人生的最大成功。
美国的成功学大师安东尼·
罗宾斯曾经提出过一个成功的万能公式:
成功=明确目标+详细计划+马上行动+检查修正+坚持到底。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要想成功,首先要明白我们的目标和并制定详细的计划,也就是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专家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应从大一做起,大学时期是毕业起跑的助跑期。
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难”这是一个老话题了。
年年提,政府、社会、学校年年在努力,而大学生则年年还是被撞的“头破血流”。
今年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形势一片暗淡,不少企业进行了大面积的裁员,大多数企业则选择大幅度缩减招聘人数,这些对大学生就业来说无疑于雪上加霜。
“金融危机对今年大学生就业究竟有多大影响?
”这个问题是时下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的冲击
从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看,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在如此危机四伏的经济环境下,不少公司都或多或少面临着各种困难。
国内外诸多公司缩紧开支,压低成本,而在这当中,人力成本便成为了一个他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于是乎,现今的大学生找工作也变得比往年更难了。
最近有很多新闻都谈及目前我国的制造业萧条,比较典型的是长三角洲与深圳的制造厂。
他们因为人民币升值,失去了人口红利的优势,被迫压低人力成本。
无视GDP发展与工人提高待遇需求的失误,首先形成了民工荒;
其次,因为成本无法负荷大量倒闭。
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万家中小企业倒闭,众多行业迎来了裁员寒流。
记得今年春节的时候,“财源滚滚”都用于“裁员滚滚”的谐音,成了新春祝福的忌语。
随着大批失业人员的增加,这些人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和应届大学生“抢饭碗”的不可无视的因素。
而更重要的是企业本身对人才的需要不再如同前几年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到处是时机,到处都能发财。
在此前到处可见有公司企业动辙在一个学校招聘几十甚至上百个毕业生,尤其是那些理工专业的学生更是一个个整天悠闲度日,不怕无人问津。
然而经济危机一来,一些曾经的聘人大户开始缩小他们的名单,更有一些干脆取消了一些校园招聘会行程。
象往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到现在这个时间,起码有40%—50%的签约率,现在只有20%多。
从更广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毕业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及毕业后的出路选择都随着这次危机重新进行了“洗牌”。
前几年愈演愈烈的留学热随着欧美国家爆发的金融危机开始出现了降温的苗头。
而国内的就业环境也由于我国特有的经济体制和模式在这次危机中显示出了些许优势。
另一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也对人民币汇率、新型人才的需求及移民等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许多原来打算出国深造的学子也正重新理清他们的思路,重新衡量出国留学的投入回报比。
当然,也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原本计划毕业后找份工作谋生,随着经济形势的动乱又拿起了课本投入考研的复习中。
二、影响就业的其它因素
1、据教育部统计数据说明,从毕业生总量看:
全国应届学校毕业生2007年为495万,2008年为559万,2009年预计将再创历史新高到达611万,总量压力持续增加。
而从就业来看,2008年应届毕业生未就业的有168万,再加上今年的应届毕业生,2009年需就业高校毕业人数达780万左右,形势十分严峻。
另从我市情况来看,2008年毕业生为3703人,回富毕业生2636人,已实现就业1687人,未就业949人;
2009年毕业生为3796人〔不包括师范类〕,师范类毕业生为300余人,总计4096人。
虽然今年毕业生总体数量与去年变化不大,但由于前两年积累沉淀一部分未就业毕业生,再加上一部分外地生源毕业生来富找工作,毕业生就业压力还是很严峻的。
2、一些用人单位瞄准当前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的形势,招聘人才设置条件高,用人向名牌大学、重点大学毕业生倾斜,致使一些地方院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
近年来待就业毕业生不断增加和往届一些就业不理想的毕业生不断跳槽,挤占了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
而一些低端岗位聘用农民工等,使毕业生就业重心下移受阻。
3、公务员法的实施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机关、事业单位严格控制人员编制增加,机关事业单位接收毕业生数量进一步减少。
三、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局?
造成困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问题之道也绝非单一措施或方法就能够凑效。
这一问题涉及全社会,需要发动全社会力量“齐抓共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1、政府:
发展经济,创造时机,实施专项政策。
从政府层面,出台政策,创造时机,最重要的是发展经济。
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我国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
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等。
根据初步匡算,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010年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与此同时,国家提高纺织品、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退税率和提高抗艾滋病药物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
相应地,中央银行调整了全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将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问题。
这些刺激经济的政策将从根本上为就业需求的扩大提供了保障。
比方说,我市在政府的支持下,及时促成了浙丰小额贷款公司的挂牌,极大缓解了我市部分小企业的资金周转问题。
促进大学生就业还需专项政策的实施:
第一,实施大学生全国范围内的自由就业政策,保障他们在全国范围内的“公民与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环境。
第二,国家需要考虑在短期内增加对大学生的需求。
能够直接产生效果的措施就是政府机关、军队、武警以及其他社会服务事业单位增加对毕业生的雇用量。
还可以进一步增加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
第三,国家可考虑在短期内适当增加研究生招生总量,减少大学毕业生的供应,帮助大学生渡过金融危机的困难时期。
以我市为例,目前我市在政府层面也积极采取了一些措施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1〕进一步鼓励和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根据《富阳市高校毕业生创业资助资金实施方法〔试行〕》,市财政每年增加100万元“人才开发专项经费”用于资助符合条件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在我市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同时,今年,我市提出了实施毕业生“212”就业工程,即资助毕业生自主创新项目20个以上,实训毕业生1000人次左右,解决毕业生就业2000名。
创造条件推进大学生创业园的建设,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创业的服务平台;
〔2〕进一步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民营企业就业。
一是实施农村和社区招聘计划。
我市从2007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实现村村一名大学生村官,目前已招收223余名大学生进村〔社区〕工作。
今年确保推出岗位88个,基本实现全市每个村都有一名高校毕业生目标。
二是实施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计划。
政府有关部门及所属服务机构要为其提供就业落户、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人事代理以及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形成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社会环境。
三是实施事业单位招聘计划。
今年力争实现招聘高校毕业生300名左右的目标,特别是教育卫生文化等系统,以加快推动基层卫生文化服务机构和农村中小学校的建设为契机,更多地吸纳高校毕业生;
〔3〕进一步强化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
一是突出重点做好未就业和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
二是做好失业登记和就业帮扶工作。
三是做好就业困难和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重点帮扶工作。
四是积极搭建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交流平台。
2、高等学校:
面向市场,提高质量。
从学校角度,首先有必要进一步调整专业设置,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
可以看到,一般而言,工科就业好于理科,理科就业又好于文科。
在整体就业不景气情况下,名牌学校、名牌专业毕业生仍供不应求。
与此同时,一些高职院校、技工学校、民办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超过国有本科就业率,原因值得深思。
以去年我市春、夏两季人才交流大会为例,提供5300多个就业岗位中,技能型人才需求岗位占三分之一多,而我市1600多名大专高职类毕业生中这类人才仅占7%,大量集中在电脑、财务会计、国际贸易等专业方面。
其次,收集和发布就业需求信息要成为高校的重要工作。
就业信息发布的充分、及时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作出合理的选择。
要做到这一点,只要多花功夫,并非不可能。
每所学校可以整理出近年来来校招聘〔或者毕业生签约就业〕的用人单位数据库,然后组织学生志愿者联系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询问今年的招聘意向,便可获知比较接近真实的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结合这些信息,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包括为学生设计应聘方案,同时设法拓宽就业渠道。
3、大学生:
准确定位,提高能力。
从大学生与研究生本人角度来看,自我定位和好的心态至关重要。
高等教育的普及让普通劳动者接受高等教育的梦想成为现实。
反过来,越来越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成为社会新增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接受的一个现实是:
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普通劳动者,或者说大学生成了素质比较高的普通劳动者。
不能再抱着过去“天之骄子”的态度不放,非国有单位不去,非铁饭碗不算工作,工资待遇非优厚不干。
这些思想的影响,使得大学生毕业后大量涌向城市、涌向体制内,在某些地区、某些行业形成过度竞争,造成了人才积压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客观上也使得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
现在大学校园里最流行的话题之一是“你考公务员了吗?
”当前参加公务员考试是即将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主要择业手段。
浙江省公务员报考比例从2005年到2008年分别为19.46:
1,47.46:
1,58.24:
1,60.98:
1,四年高了近三倍。
我市2008年招考公务员34人,报名2942人,今年将招考录用公务员39名,应考人员2827人,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事实说明,凡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基本上还是可以找到自己工作岗位的,当然人应该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与自己兴趣爱好一致且收入高待遇好的工作没有错,但现在早已不是一次分配定终生的时代了,因此也没有必要要求一步到位,我赞成“先就业,再择业”。
其次,要及早准备、早动手。
减少依赖、等待的心理,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出击。
因为确实有少数毕业生消极等待,怨天尤人,这样的心理不能促进就业。
尽管金融危时机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不利影响,但我国政府出台的大力度拉动内需政策必将带来不少新增就业时机和岗位供毕业生选择。
同时,农村基层岗位和中西部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缺口依然给就业开辟了新的途径,只要毕业生能正确认识自己,找到能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并不困难。
再次,要练好内功,学好本领,有真本领。
过去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现在不这样讲了,但无论怎样,扎实的知识积累是基础,是关键。
毋庸讳言,大学生中有人四年“混文凭”,几年前一个高文凭确实可以帮你找到好工作,现在不行了。
必须认识到我国已由“学历型”社会转向了“能力型”社会,而且这将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整体上,还需要全社会提高信心,正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当前我国 就业 形势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