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赏析10篇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282179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31.22KB
琵琶行赏析10篇Word下载.docx
《琵琶行赏析10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琵琶行赏析10篇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
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
惟其萧瑟落寞,因此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
“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
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构成一种剧烈的压抑感,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预备。
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能够说是“千呼万唤”了。
但“邀相见”还不那么简单,又要经受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
这并不是她在意身份。
正象“我”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
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
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述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
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述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进展造成很多悬念。
第二部分写琵琶女及其演奏的琵琶曲,具体而生动地揭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
琵琶女因“平生不得志”而“千呼万唤始出来”,又经过琵琶声调的描述,表现琵琶女的高超弹技。
用手指叩弦〔拢〕,用手指揉弦〔捻〕,顺手下拨〔抹〕,反手回拨〔挑〕,动作娴熟自然。
粗弦沉重雄壮“如急雨”,细弦细碎如“私语”,清脆圆润如大小珠子落玉盘,又如花底莺语,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述。
“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述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方以加强其形象性。
“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
“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
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叉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目不暇接,耳不暇接。
旋律继续改变,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
“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
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
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最终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
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
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
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述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宽阔空间。
第三部分写琵琶女自述身世。
从“沉吟放拨插弦中”至“梦啼妆泪红阑干”:
诗人代商妇诉说身世,由少女到商妇的经受,亦如琵琶声的激扬幽抑。
正象在“邀相见”之后,省掉了请弹琵琶的详情一样;
在曲终之后,也略去了关于身世的询问,而用两个描述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过渡:
“沉吟”的神态,明显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
“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现了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
“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受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相互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异样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经过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羞辱、被损害的乐伎们、艺人们的凄惨命运。
第四部分写诗人深沉的感慨,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终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共二十六句写诗人,为第四段,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孤独之感,感慨自我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
诗人和琵琶女都是从繁华的京城沦落到这偏僻处,诗人的怜悯中饱含叹息自我的不幸,“似诉生平不得志”的琵琶声中也诉说着诗人的心中不平。
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兴奋,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
感情深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现实主义杰作,全文以人物为线索,既写琵琶女的身世,又写诗人的感受,然后在“同是天涯沦落人”二句上会合。
歌女的凄惨遭受写得很具体,可算是明线;
诗人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随琵琶女弹的曲子和她身世的不断改变而荡起层层波浪,可算是暗线。
这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使情节波澜起伏。
它所表达的故事曲折感人,抒发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鸣,语言美而不浮华,精而不晦涩,资料贴近生活而又有宽阔的社会性,雅俗共赏。
琵琶行赏析篇3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诗篇,它描写的是“十三学的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后因年长色衰而被迫“委身为贾人妇”的“长安倡女”为知音客人演奏琵琶曲的情境。
后人曾对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过很多解释和白话解释,但大多都是从文学角度而不是从音乐角度进行阐述。
其实,具有高深音乐修养的白居易在诗中对其演奏所表现出的至高音乐境界和丰富感情内涵的理解以及精湛音乐技巧的描写,已使《琵琶行》成为我国古代诗歌中描写音乐最生动、最深刻的作品之一。
以下按诗歌顺序对有关诗句进行艺术意译和潜在音愿意境的阐述: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
㈠、此句亦寓意艺术作品的胜利创作并非是一日之寒和一蹶而就的,它往往是创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千呼万唤”、“众里寻他千XX”后方得“始出来”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胜利。
㈡、音乐是一种寓意无穷的艺术,因此总给人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不尽之感。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㈠、深刻的生活体验和良好的艺术素养是产生“心理音乐”的必要基础,而“心理音乐”———“先有情”又是能创作和演奏出感人的“物理音乐”——“曲调”的必要基础。
㈡、演奏前要对作品背景、理想内涵等了如指掌,演奏时要先进行必要的思想和感情酝酿,以到达深入音乐而忘我的演奏心境。
㈢、形象思维、以“情”动人是音乐感染力的基本形式。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㈠、音乐中的每一个声音都应是富有思想和感情的,都应当是有生命的。
㈡、消沉的音色经常能表达掩抑在内心深处的思绪。
㈢、坎坷的生活能够孕育出优秀的思想,“不得意”的遭受是强者培育艺术的沃土。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㈠、“低眉”——心理上的全神贯注和“信手”——生理上的自然放松是音乐演奏艺术上对立统一的两大要诀。
㈡、“诗言志”是一切艺术现象的本质。
“志”——“心中无限事”乃是音乐作品内容的本质;
“说尽”——乃是音乐技巧和音乐形式的目的。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轻重缓急,拢捻抹挑——把握丰富多样的演奏技巧才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各种不同曲目的音乐内涵和风格。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强大的声音应像急雨扑面、扣人心弦而不燥,弱小的声音要如窃窃私语、情真意切而不虚。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演奏中各种声音“错杂”交织、音量不一,但音质却都像珠宝一样圆润、清楚。
本句形象的说明了音量对比和音质统一的辩证关系。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鸣水下滩。
曲折的旋律应演奏的像在树丛花中的莺歌燕语一样委婉流畅。
而悲伤的旋律则应演奏的像地下的泉水一样,虽然时隐时现、若即若离却又连贯缠绵、“缓若流水而不绝”。
“别有忧愁暗恨生,此处无声胜有声。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这也是音乐演奏艺术中的辩证法。
在“无声”的空拍和停顿中蕴藏着“有声”所无法表达的“大音”——多种心理和虚拟音响的组合以及“大象”——无限的音乐感受、音乐想象和音乐形象。
“银瓶乍破水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音乐的高潮到来之前常给人以“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水将迸”的心理预感,这也就是音乐演奏艺术中的“力度衬托”。
而音乐的高潮“突出”之时则应使听者如置身于“铁骑”飞奔、短兵相接的战场一样惊心动魄。
琵琶行赏析篇4
宋人洪迈认为夜遇琵琶女事未必可信,是通过虚构的情节,抒发他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容斋随笔》卷七〕,这是抓住了要害的。
但那虚构的情节既然真实地反映了琵琶女的不幸遭受,那么就诗的客观意义说,它也抒发了“长安故倡”的“天涯沦落之恨”。
看不到这一点,同样有片面性。
诗人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
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羞辱、被损害的乐伎们、艺人们的凄惨命运。
面对这个形象,怎能不一洒怜悯之泪!
在被琵琶女的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坦露了自我形象。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那个“我”,是自己。
由于要求革除暴政、实行仁政而遭受打击,从长安贬到九江,心情很苦痛。
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表达心事的时候,就已经拨动了他的心弦,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声。
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时候,就更激起他的情感的共鸣: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同病相怜,同声相应,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受。
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
写自己的遭受,则压根儿不提被贬以前的事。
这或许是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
比方说,琵琶女从前在京城里“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的状况和被贬以前的状况是不是有某些相通之处呢?
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境况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境况是不是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呢?
看来是有的,要不然,怎么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琵琶行赏析篇5
这是一首抒情性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全诗结构上可分为五部分,分别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为以下五幅图画:
第一幅:
江头夜送客图。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景物,渲染了一种悲凉情景。
“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
最终借江边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境。
“忽闻”两句对突然传来的琵琶声悠闲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第二幅:
夜听琵琶曲。
“寻声”六句写邀见琵琶女的经过。
“寻”“问”“移”“邀”“添”“回”“开”“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见的迫切心境。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冗杂的心境,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已。
自“转轴拨弦”起十二句写弹奏琵琶的全过程,是全诗描述的重点,也是写得最精彩的地方。
从调弦、弹奏到收束,写得十分具体。
仅仅是调弦校音,就显示出琵琶女演奏的才能和丰富的感情。
下头即围绕“有情”二字进行描述。
先写乐曲起调消沉舒缓,就像倾诉失意之情。
之后写弹奏时的神态和动作,突出写“低眉”“信手”,再写指法敏捷多变〔拢、捻、抹、挑〕,写乐曲资料的丰富多彩和弹奏难度之大〔《霓裳》《六幺》〕。
然后用比较的手法描述不一样琴弦的不一样音色和音量。
再写乐曲旋律的改变:
由舒徐流畅──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此后写乐曲收束时的动作和声音,戛然而止,干脆利落。
最终两句写听众的.反映,用简练的笔墨,突出琵琶声感人的艺术效果。
第三幅:
自诉身世苦。
“沉吟”两句是过渡,写由弹奏结束到自叙身世的动作和神情。
“自言”以后二十二句表达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一样遭受。
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伎生涯。
“自言”两句介绍籍贯和住处,接下四句写自我才貌双全、色艺出众,后面六句极力渲染歌伎生活的“快乐奢华”,为反衬之后的凄凉生活。
“秋月春风等闲度”一顺过渡到后半部。
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孤独境况。
“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缘由:
弟走参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
接下两句写琵琶女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
后面六句写嫁作商人妇孤苦凄凉的孤独生活。
第四幅:
自叹谪居苦。
前四句写的感慨。
头两句承上启下,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受的深切怜悯。
后两句写产生共鸣,点明题旨。
中间十二句是诗人自述,着重写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境,揭示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的缘由。
后四句,诗人对琵琶女的赞扬和请求。
第五幅:
重闻琵琶声。
写诗人重闻琵琶声时兴奋悲切的剧烈感情。
“感我此言良久立”,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着十分冗杂的感情,有对诗人的遭受的怜悯,也有对知遇之恩的感谢。
“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就是琵琶女满腔活力的自然流露。
最终,用设问句从侧面表现自我感伤程度之深。
全诗在哀怨之情到达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回味的余地。
琵琶行赏析篇6
1、对音乐的描述:
这首诗对音乐的描述十分杰出。
例如诗歌的第二段摹写《琵琶女》演奏《霓裳》和《六么》中出神入化地运用比方等修辞手法写乐曲的抑扬顿挫,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诗人写的很奇妙,他写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乐段。
第一乐段兼用比方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叉进行而由“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迫而愉悦的情调;
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用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了,之后又渐渐缓慢下来了,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并期盼着改变的到来;
第三乐段的“银瓶乍破水浆迸”是高潮,进展很快,之后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的强烈而紧急的场面,让读者有一种“余音绕梁”之感。
2、结构艺术:
这首诗的结构艺术也很杰出,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围绕着它,诗人将青、景、事高度融合在一齐,绘制出一幅幅动人的图画。
三次演奏中,第一次是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但客人和诗人都听到了其悲凉的演奏。
第二次是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演奏是诗歌的主体部分。
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简略,那里主要是用音乐形象及其艺术效果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鲜亮地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琵琶行赏析篇7
“序”中已经交代,唐宪宗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被贬为九江郡司马。
次年,送客湓浦口,在船上结识琵琶女。
这首七古,经过对琵琶女高超弹技和她不幸经受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受的怜悯,抒发了诗人自我无辜被贬的愤懑心境。
本诗可分为四部分进行赏析:
第一部分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写在送别宴上,诗人邀请商人妇弹琵琶。
“浔阳江头夜送客”,首句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物、事件,简洁精练。
“枫叶荻花秋瑟瑟”渲染了秋夜送客萧条孤独之感。
正因为孤独,所以诗人写“无管弦”、“醉不成欢”,为琵琶女的出现做了铺垫,之后,又用“别时茫茫江浸月”这一环境描述渲染气氛,使铺垫作用更加有力。
就在大家想要音乐的时候,琵琶声出现了,“忽闻水上琵琶声”,“忽闻”两字,使人有千载难逢之感,声音一出,使得“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移船相近邀相见”。
经过前应对琵琶女出场的一系列铺垫,已经让人对琵琶女的出现有种迫不及待的感觉,而邀请琵琶女的时候,又出现了曲折,“千呼万唤”才出来,出来的时候还“抱琵琶半遮面”,让人不能一睹为快。
第二部分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描述琵琶,女弹奏琵琶。
琵琶女先“转轴拨弦三两声”校弦试音,诗人赞道“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情”字。
从“弦弦掩抑声声思”到“初为《霓裳》后《六幺》”,总写弹奏《霓裳》、《六幺》过程,其中“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述琵琶女弹奏的神态,“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写了琵琶女借乐抒情。
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唯见江心秋月白”,诗人用语言描述音乐,“大弦嘈嘈如急雨”,“嘈嘈”摹写声音,“如急雨”用比方使声音形象化。
“小弦切切如私语”也是如此。
之后“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使奇妙的声音,经过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完善地呈现了出来,让人目不暇接。
紧之后旋律开始变“滑”后又转“涩”。
“间关”声,简便流畅,这种声音似乎“莺语花底”,经过视觉形象的呈现进一步表现听觉形象的优美。
“幽咽”声,悲凄哽塞,这种声音就像是“泉流冰下”,经过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听觉形象的冷涩。
之后声音“凝绝”、“声渐歇”,然后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传神地描绘了余音袅袅、余味无穷的艺术境界。
声音似乎到此就结束了,岂知“幽愁暗恨”在“声渐歇”中凝聚了无穷力量,并最终如“银瓶乍破水浆迸”一般喷薄而出,又似乎“铁骑突出刀枪鸣”,此时,琴曲突然上升到高潮,曲声刚刚到高潮,随即琵琶女“曲终收拨留神画”,曲声戛然而止。
听罢此曲让人回肠荡气。
之后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述侧面烘托了曲声给人留下无限回味的宽阔空间。
诗人用许多笔墨描述了曲声,不仅仅表达琵琶女的技艺高超,同时,音乐的千变万化也是琵琶女内心起伏回荡的表现,这就为下边写琵琶女的不幸遭受做了铺垫。
第三部分从“沉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写琵琶女的遭受。
诗人省去了询问句,而是直接经过琵琶女的动作和表情描述过渡到自言身世,琵琶女“沉吟”神态,暗指被询问,同时这也反映她内心矛盾欲说还休。
而“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描述,证明她意欲克服困难,倾诉身世。
从“自言本是京城女”,诗人用凄哀的抒情笔调,如泣如诉地描述了琵琶女的不幸遭受,这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构成互补,完好地呈现了一个生动真实的琵琶女形象。
琵琶女的不幸身世,极具代表性,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全部艺人们被人轻视羞辱的命运。
第四部分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呕哑嘲哳难为听”,写诗人表达对琵琶女的怜悯,并诉说了自我被贬之苦。
诗人先写对琵琶女的怜悯,之后用“同是天涯沦落人”,证明自我和琵琶女同病相怜,自然转到对自我坎坷经受的吐露。
“终岁不闻丝竹声”与前面的“忽闻水上琵琶声”相呼应,示意自我内伤心苦无处倾诉。
第五部从“今夜闻君琵琶语”到最终,写诗人邀请琵琶女再弹一曲。
“我”的诉说,反过来又激起了琵琶女的情感,所以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就更加凄哀动人,“满座重闻皆掩泣”,而这声音又进一步使诗人兴奋不已,以至热泪纵横,湿透青衫。
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受,和被迫害的正直的学问分子的遭受,互相衬托,互相补充,浑然一体。
乐曲和两人不幸遭受,回环反复地出现,交织在一齐,荡气回肠,余音袅袅。
琵琶行赏析篇8
《琵琶行》是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诗歌,那里节选了他描述琵琶之声的一段。
音乐人类远走高飞的幻想,可是它转瞬即逝、难以捉摸,更难以描绘出来,白居易却用文字将一场精彩的琵琶演奏记录下来。
那里他主要是运用了自然中的声音来模拟琴声,“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毕样突破了拟声词的有限性,将自然之声也融入音乐当中,让这场表演精彩纷呈。
白居易的这一段描述能够流传千古,得益于他形象的比方,同时也得益于他对音乐节奏的把握。
读这一段我们也能体会到乐曲中有急有缓,有爆发也有收敛。
写文章犹如演奏音乐,也要把握好节奏,不能紧凑得喘可是来气的,也不能一向是松散、让人昏昏欲睡的。
琵琶女生活不幸,诗人自我在宦途也受到打击,“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每个人都有自我的苦衷,并不是说进入了某一个行业、上升到某一个位置,人生就不会有苦恼了。
少年有少年的苦恼,中年有中年的负担,所以我们遇到心灵的困惑时,不要把期望寄予在将来的职业和进展上,而要学会应对,培育一颗顽强、英勇的心灵。
琵琶行赏析篇9
对于《琵琶行》,我想每个人都不会生疏。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最负盛名的佳作。
在创作之后便大为传诵,唐宣宗曾写诗赞扬说:
“童子解吟长恨曲,牧儿能唱琵琶篇。
”在《琵琶行》的序言中,我们很简单明白此时的白居易是被贬至九江郡做司马的。
在深究一下背景,我们便能了解到白居易的一腔热血与正义却使他迁谪到此处。
试问谁能坦然待之?
谁能心中无怨。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诗歌的开头就告知我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瑟瑟”二字也给了我们一种淡淡的秋瑟萧索的感觉。
主客对饮在船上,因为“无管弦”所以饮得“不成欢”。
这给琵琶女的出场打了一个伏笔,正是因为这样才要之后琵琶女的出场来助兴。
当时正值秋天所以江上升起了一片的白雾,白茫茫的一片,把月亮都浸没了。
突然,不知从哪传来了一曲琵琶,是那么的凄凉,那么的哀婉。
在这一句中,“忽”字用得是那么的妙,既切合环境又贴合心境。
说它切合环境是因为在江上毫无视线的时候,传来那么一曲琵琶不免有空谷足音的感觉是那么的震撼人心。
在诗的开头有“无管弦”、“不成欢”,此刻的琵琶曲不正切合诗人的心境吗?
同时,这一“忽”字又是“循声暗问”的铺垫之一,之所以说是之一因为还有一个是“茫茫”。
这曲琵琶使得主人遗忘归去,客人遗忘自我还要起行。
就在他们想说话的时候,曲声却戛然而止。
把船靠近想要邀请琵琶女出来见面。
也正是前面的“不成欢”使得主客都想借这曲再饮。
可是琵琶女不是随便能出来的,经过“千呼万唤”之后最终出来了。
诗歌开头写了那么长琵琶女才出场,这不也是“千呼万唤”吗?
那到底这琵琶女为什么不愿出来,出来之后还要“半遮面”呢?
是因为真的是容颜不再羞于见人还是因为其他的缘由呢?
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琵琶行 赏析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