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设计及有效达成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276683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45.75KB
教学目标设计及有效达成Word格式.docx
《教学目标设计及有效达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目标设计及有效达成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乡愁>
诗二首》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
例二:
《醉翁亭记》教学目标
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
例三: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基础知识,学习本文运用事例说明问题的方法。
2.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3.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了解物候研究对于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例四:
《孔乙己》教学目标
1.采取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方法,用一课时完成对课文的分析。
2.重点分析课文中人物的几个片断,从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和小说的深刻思想内涵。
3.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比较手法进行文学作品阅读和欣赏。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目标的功能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功能一、教学目标有确定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功能
这话听起来可笑,老师上课还能不知道教什么?
但从上述的一些例子中确实可以看出,教者并不十分明确教什么。
例一,语文教师是要在“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上下功夫的,但是,这是课程的目标,而不是这一节课的目标。
这一节课教师要做什么?
学生应该会什么?
从教学目标确实看不出来。
让学生“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能做得到吗?
什么样的评价是“正确评价”?
例二,“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这更像思想品德课,不大像语文课,而如果不看课题,怎么会知道这是《醉翁亭记》的教学目标?
再者,一节课就能做到“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的话,那真的是“六亿神州尽舜尧”了。
例三的“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了解物候研究对于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的目标则更像是地理学科的目标了。
例四中的1和2讲的是怎么做,3讲的是做什么,对学生应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基本没提。
这恐怕还算不上教学目标。
所谓“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是抽象的,很难让人知道教师做什么,学生会做什么。
而没有学生具体的“做什么”的教学,肯定是低效率的教学。
教学目标有确定学生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学习的功能。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心无旁骛,全神贯注地完成学习任务。
由于目标的明确,学生可以自我检测是否完成本节的课业。
例如,“能找出描写句,并说出好在哪里”的目标,可以让找得到、说得出的学生明确自己成功了,也可以使找不到、说不出的学生,知道自己的差距。
功能二、教学目标有指导教师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功能
如果教学目标定位于知识传授,宜用启发式的讲授法,如果教学目标定位于能力培养,宜用默读、讨论和发现法。
讲诗歌宜用朗读法;
讲说明文宜用默读法;
讲小说、童话、戏剧用复述法、分角色朗读法,效果或许更好一些。
如果让学生质疑,宜默读;
如果让学生情感体验,宜朗读。
那些教学方法不当的教学,常常是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的教学。
确定例二那样的教学目标,不仅教什么是模糊的,怎么教也必定是主观的、随意的。
“能找出描写句,并说出好在哪里”这样具体的目标,不仅能使教师明确教什么,还能使教师明确怎么教。
功能三、教学目标有检测教学效果的功能
看一节课是否成功有许多标准,但其中最客观、最重要的标准是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教师要想知道学生是否学会本节内容,应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检测题,以此了解情况,以便改进教学。
领导听课当然也要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这就要求教学目标是可检测的。
以教育目的、课程目标代替教学目标是比较普遍的问题。
教育目的、课程目标是学生在学校读书期间应达到的水平,它相对于教育宗旨是具体的,但是相对于教学目标又是抽象的。
教学目标是一节或几节课中学生要达到的要求或标准,它要体现教育目的、课程目标,它是具体的。
课程目标是方向目标,是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是教学要达到的标准;
课程目标体现社会客观要求,教学目标要完成课程目标的要求;
课程目标是指令性的,教学目标是自主性的;
课程目标是稳定的,教学目标是灵活的;
课程目标是原则的,教学目标是具体的;
课程目标对所有的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意义,教学目标对特定的教学活动起具体的指导作用。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课程目标,通过理解句义理解主题是教学目标。
提高欣赏、评价能力是课程目标,能识别哪些句子是美的,能说出美的句子美在哪里是教学目标。
例一、例二都是属于以教育目的或课程目标代替教学目标的问题。
一堂课能培养出“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吗?
一堂课能“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吗?
例三“学习本文运用事例说明问题的方法”和例四“学习运用比较手法进行文学作品阅读和欣赏”中的“学习”就是模糊的,学习了,可能会,也可能不会,要不要学生“会”?
怎么知道学生“会不会”?
例四中的“把握”,怎么检测?
(二)了解教学目标的分类
Ⅰ.案例展示
《皇帝的新装》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
1.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突出中心的写法。
3.学习抓住特点、具体而有序地描写景物的写法。
《羚草木雕》教学目标
1.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2.学会分析记叙文的构架与思路,掌握记叙文写作的一般规律。
3.学习本文,使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以真诚无私的友爱为贵,正确处理好与同学、朋友的关系。
上述教学目标的设置都是有问题的。
例一,是认知领域中的能力方面的目标。
能力是分层级的,能力是通过具体行为表现的,这样表述不仅过于抽象,而且类别单一,这与语文的课程目标不一致。
例二的目标,虽然是三个,但是一个层次,都是学习、掌握本文的写作方法。
例三,混淆目标的分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认知领域的目标,“以真诚无私的友爱为贵,正确处理好与同学、朋友的关系”是情感领域的目标,表述也不明确,而“正确处理好与同学、朋友的关系”显然不应该是语文教学的目标。
Ⅱ.语文教学目标的分类
区培民先生在《语文教师课堂行为系统论析》一书中指出:
“目标涵义和用语的‘泛化’成为课程实践化的一大障碍,造成教学行为的‘似是而非’。
”确实如此,教学目标中“培养……能力”的表述比比皆是,而能力是分层级的,每一层级又有不同的项目,培养哪一方面的能力?
而能力是通过学生具体行为表现来体现的,如果没有学生的具体行为,说明教师心中无数,这就必然导致教学的主观随意,还谈什么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目标通常分3类:
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
每一个领域又有细分项目和要求,下面作具体说明。
1.认知领域。
认知领域的目标通常分五个层级:
认知、理解、分析综合、运用、欣赏评价。
每个层级大体包括如下内容:
认知:
字词识记;
汉语知识;
文章知识;
写作知识;
文学知识及文化常识等。
理解:
词语理解;
句子理解;
文章内容理解;
文言文翻译;
复述;
举例说明等。
分析综合:
指出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指出各种表达方式;
区别不同文体和不同文学样式;
说明写作方法的特点;
说明写作意图,概括中心思想;
提出疑问等。
运用:
构造句子;
用有关知识解释说明;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运用掌握的阅读规律自己读懂课外书籍;
缩写、扩写、续写、改写;
运用已学知识独立作文等。
欣赏评价:
阅读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能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等。
2.情感领域。
教学中情感领域的目标设计比较抽象,往往都是“培养……感情”之类,教学实践中很难操作。
区培民先生在《语文教师课堂行为系统论析》一书中的“情感领域的阅读教学目标分类”相对认知领域来说虽然不是很明晰,但是比较好操作一些。
综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区先生的分类作如下描述:
接受:
能欣赏名言佳句,对文章所阐述的思想有同感;
阅读中能进入作品所描述的情景之中,有进一步体验的愿望;
能按教师的要求口头或书面答问等。
反应:
能说出从文章中获得美(哲理美、形象美、结构美、语言美等)的体验;
能产生阅读共鸣;
朗读能准确地表达出作品的情感;
能模仿情节中角色的言行及文章的写作特点;
说话、演讲注意表情和语气,有感染力等。
价值倾向:
对课文所描述对象的正误、是非、美丑能鉴别;
对课文所显示的真善美能产生某种价值感和认同感;
能看出作文中对真善美的赞扬和对假恶丑的反感等。
品格形成:
能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对课文作出某种情感反应;
能把课文中某个人物形象内化为生活偶像,能把课文中的某个哲理内化为生活的准则;
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写作中能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等。
3.技能领域技能领域的目标主要包括如下的内容:
查字典、书写、朗读、默读、口语交际等。
查字典:
能熟练地使用字典,会用多种检字方法。
书写:
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速度。
朗读: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读准轻重、快慢、语调与语气。
默读:
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口语交际:
能注意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能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
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根据。
Ⅲ教学目标设置的多样性与层次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多方面的,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是十分丰富的,综合性很强。
课文不同,特点不同,学生学习的重点也不同。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教学目标的多样性是必然的。
把《皇帝的新装》的教学目标仅仅定为“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项,是不妥当的。
例如,要不要学生讲述或复述故事情节?
再如,学生对故事总会有自己的看法吧?
对其中的人物也会有自己的看法吧?
对文中的表达也会有自己的体验吧?
这就有了多样性。
多样性的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发展。
学生的语文程度也是不同的。
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有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发展。
应该有最低要求标准。
多样性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条理清晰,有序分层的统一体,这就必须形成一个系列,引导学生按一定方法,循一定顺序去开启思维、探究问题,其表现有二:
一是指整个目标体系要层次化,形成总系和支系,分层次、呈梯度发展,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避免杂乱无序,简单罗列。
既要注重知、情、行的有机统一,又要兼顾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形成以认识层次为经线,“情”、“行”落实为纬线的“三维”目标运行机制,做到环环相扣,有的放矢;
二是指在诸多目标中,要确立主干目标,并以此为中心,分层设置其他目标(分支目标),进而形成通过分支目标的导学,达成主干目标,体现分支目标的“台阶”作用,体现主干目标“金钱穿珠”效应。
一般地说,一篇课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有一个主目标或基本目标。
例如,《谈骨气》教学目标:
1.积累课文中的几个词语和句子。
2.回忆过去学过的议论文,找出本文的论点和论据,并能说出本文运用论据的特点。
3.认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的意义,并能结合实际阐述这一观点。
教学目标2是主目标或基本目标。
目标1是副目标,它是基础,是学习本文的最低目标。
目标3是情感领域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不是硬贴上去的,也不是渗透的,而是在读课文中,在学习语文中获得的。
本教学目标的多样性与层次性是十分清楚的。
又如《变色龙》一文的主干目标“用一句话写出奥楚洛夫又哪些思想性格?
”可以通过两个分支目标达成。
即:
“①奥楚洛夫对狗咬人一案是如何审理的?
”“②奥楚洛夫的几度变色是围绕什么进行的?
”
(三)把握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
教学目标看似简单,不过三五条、十来句话,却凝聚着老师的教学智慧,体现出我们对课程的理解、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生的了解。
制订好教学目标需要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历练。
设计教学目标应该遵循如下一些原则:
要遵循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要体现三个维度;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应该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要求。
1.课程标准。
制定教学目标,还要充分考虑课标的落脚点。
课标是标杆,而课文则是达成标杆的载体。
教学目标的制订要紧紧扣住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对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目标,概括起来主要有:
①培养朗读和默读能力;
②品味词句的能力;
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④领悟表达方法、体会课文情感的能力;
⑤学习不同文体的能力;
⑥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⑦开展课外阅读,并要达到一定的量。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心系课标,明确要求,定位准确,避免深一脚、浅一脚。
同时在整个教学目标的制订中要全面考虑,既要突出主导目标,又要兼顾其他目标,努力让一节课的学习体现本篇课文的个性,又要凸显本学段的共性。
2.编写意图(年级要求、单元要求)。
教师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学段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教学目标。
在此将初中学段大纲的概要内容陈述:
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
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意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一般而言,课文教学目标是单元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单元教学目标是语文课程标准中阶段目标的具体化,阶段目标是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具体化;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体现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
语文教学设计实施中,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后,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仔细阅读课文,认识单元目标,明确课文教学目标。
一篇课文本身所具有的原生价值,可能适合我们从很多角度来学习。
但是,教材编写者把这篇课文选入了一套教材中的某一个单元,就意味着教材编写者对这篇文章的教学价值进行了定位。
因此,领会编写意图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显得非常重要。
如何领会编者意图?
第一,认真钻研教材,领会单元目标
1.在单元提示中领会单元目标
教材编写者对文章教学价值的定位一般主要表现在单元提示中。
比如,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单元提示中说到: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美好的向往,也会有小小的烦恼。
这个单元的文章,或记录作者成长的足迹,或展示他人成长的历程,都给我们有益的启迪。
学习这个单元,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单元安排的就是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
用“整体把握”的方式来学习课文,并能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此外,“文章的表达技巧”也是需要关注的内容。
2.结合同一单元文章领会单元目标
同样以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中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述了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识理的成长过程,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讲述了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生活故事,安徒生的《丑小鸭》则是以童话的形式勉励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追求,《诗两首》给人以生活的告诫和启示,王安石的《伤仲永》讲述由“神童”变为常人的故事引起人的深深的思考。
教学这个单元,要达到的目标是:
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功与失败,勇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
阅读课文的时候,注意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此基础上,要学会根据上下文揣摩精彩的、富有深意或感情色彩浓厚的语句,以便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第二,仔细阅读课文,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预设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还必须在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认真阅读课文,恰当设计目标。
目前,我国的语文教材基本上还是文选型教材,所选课文根据它们在语文课程中的不同地位、性质、功能及功能发挥方式等,需要教师“教教材”或“用教材教”。
但无论是“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都必须首先读懂课文。
只有正确地理解和领悟了课文的内容,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驾驭语文的能力。
实践证明,那种只注重知识而忽略了文章内容的教学是不足取的。
如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中的《背影》。
人教版的教材将它选在了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二单元,与《阿长与〈山海经〉》《台阶》《老王》《信客》几篇文章组成一个单元。
这个单元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
《背影》放在这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是一篇表达“爱”的文章。
人教版教材编写者希望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同时,单元提示提醒我们,本单元中的文章,都属于记叙文,在“熟读这些课文”的基础上,“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教材编写者对于学习内容和学习重点的提示主要体现在文前提示与课后练习中。
文前提示要求思考“这篇课文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并介绍了本文的特点:
“人们大都歌颂母爱,这篇课文却写父爱;
歌颂父亲,一般是正面写父亲高大的形象,这篇课文却写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
写爱的文章,往往有淋漓尽致的描写,这篇文章的语言却很朴素”,显然这是从内容的角度入手,激发学生体验文章的真情。
课后“研讨与练习”中继续从内容层面提出问题:
“课文结尾写作者读父亲的信,又见父亲的背影,却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这是什么原因?
”凸显文章“爱”的主题。
课后的“研讨与练习”还有从写作手法方面来把握文本的,如:
“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
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
有什么作用?
”品味“关键性语句”依然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指出下列关键性语句的表达作用。
”这里编者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描写手法和这样写的好处体现在哪里,也是从形式的角度对文本内容的观照。
对于课文中“写父亲送儿子上车时过程中说的四句话”,则要求学生从形式和内容两个层面加以关注,要求学生“体会这些话语朴实而简洁的特点,以及所表达的怜爱儿子的深情。
除了整体感知、深入分析文本内容之外,人教版语文教科书还设计了两道拓展延伸题:
“有人说,本文失之伤感。
‘一个二十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
’你的看法呢?
可以与大家讨论一下。
”就课文的内容引发学生的讨论交流活动。
第二道题目同样如此,“课文第五段中,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
、‘太聪明'
,为什么这样说?
你在自己的长辈面前,也有这种自作聪明的情况吗?
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同样是就文章中的内容设计一个话题,进行交流。
人教版在练习设计中,主要侧重于要求学生从鉴赏者的角度对文章作出评价或解说。
比如: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背影的?
”“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
”“从课文第六段中找出一些关键性词语,说说它们为什么是关键性词语?
”“联系上下文,体会这些话语朴实而简洁的特点”等等。
3.心中有本。
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是十分丰富的,综合性很强。
一篇课文如同一个人,特点是鲜明的,富有个性的。
每一篇课文所承载的教学目标都应该带有该文本特有的印记。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明白教材的重难点、语言的增值点、编者的意图,这样制定出的教学目标才能突显文本的特点。
可以说对文本恰当的价值判断,直接关乎对教学目标的确定。
备课的时候,教师首先要细读文本,因为只有把文本研究深透了,我们才会深刻把握文本的规律,制定出切合文本特点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时,由于本单元课文写节日风俗,讲民间艺人轶事,述街头商贩吆喝,为我们展现了风格各异的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
因此,对前三篇课文,结合各课的特点,可以设定不同的目标。
《云南的歌会》从民俗艺术的角度,解读文化内涵,读风貌,读风情;
《端午的鸭蛋》从节日风俗的一隅,诠释文化情怀,品语言,看文化;
《吆喝》则可定位为从市井风情的一角,看文化精神,读民生,读境界。
引导学生透过民俗文化形式体味其中的文化精髓,引领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
下面是本单元《喂——出来》一文的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文后“读一读,写一写”中“黑咕隆咚”“莫衷一是”等15各词语。
2.运用文中的成语复述故事,了解文章大意。
3.发挥想象,为文章续一个结尾,体会构思的巧妙。
4.找出并品味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感受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据此说出文章的主旨。
4.心中有人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服务的对象,制定教学目标更要关注学生。
要充分了解学生理解课文的难点、兴趣点、盲点、起始点,寻找他们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例如对于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新课标作了明确要求,重在考察学生记诵积累浅显文言文的过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字浅显的传统精品篇目,如《〈论语〉十则》《智子疑临》《塞翁失马》,可以让学生整篇背下来,至于《山市》《童趣》,难度较大,可以鼓励程度好的学生背,大部分学生读熟即可。
另外,文言语法方面,例如词法、句法等文言知识,新课程照顾到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初中阶段不要求过多涉及,学生知其然即可,只要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即可,教师不能像对高中学生那样对词法、句法作过高要求。
当然,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一定要落实到位。
例如,教学【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一课,有教师设计了“学生能模仿课文写景抒情”的教学目标。
这个目标就没能兼顾不同层面的学生,不如这样设计:
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 目标 设计 有效 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