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诗歌鉴赏高考语文考题解密+样题导做+强化训练新高考地区专用解析版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273646
- 上传时间:2022-12-14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129.47KB
专题04 诗歌鉴赏高考语文考题解密+样题导做+强化训练新高考地区专用解析版Word格式.docx
《专题04 诗歌鉴赏高考语文考题解密+样题导做+强化训练新高考地区专用解析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4 诗歌鉴赏高考语文考题解密+样题导做+强化训练新高考地区专用解析版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尾联写朝廷让大官周到地准备了蔗浆,以防饱食樱桃产生内热,恩泽隆盛,感人至深。
D.王维这首诗堪称“诗史”,生动地记录了唐代赐臣樱桃习俗,以小见大盛赞承平盛事。
2.为了突出御赐樱桃的不同寻常,诗人做了哪些渲染?
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A
2.①樱桃的产地:
御赐樱桃出身不凡,由“紫禁朱樱出上阑”可知产自皇家上林苑。
②樱桃的用途:
御赐樱桃是宗庙祭品,而不是鸟儿啄破的残果,极不寻常。
③盛放樱桃的器皿:
御赐樱桃装在缠绕着青丝的篮子里、红色的玉盘里,更显珍贵。
【解析】
1.A.第二句着重写御赐樱桃的出处,而不是突出其深红色泽。
故选A。
2.本诗主要记述了唐玄宗在天宝十一年赐百官樱桃一事,为了突出御赐樱桃的不同寻常,作者做了多方面的描绘和渲染。
由“紫禁朱樱出上阑”可知,这一句写御赐樱桃的产地。
上阑,汉宫观名,在上林苑中。
可见其出身不凡。
由“才是寝园春荐后,非关御苑乌衔残”可知,这一句是说御赐樱桃是祭礼刚刚完成就赏赐臣僚的宗庙祭品,敬礼有加,突出其用途不同寻常。
由“青丝笼”“赤玉盘”可知,盛放御赐樱桃的篮子和盘子都是精致而珍贵的,可见其珍贵。
【样题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胡逸老致虚庵①
黄庭坚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②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③生蚌胎。
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山观水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注)①致虚庵:
书斋名。
②籯yí
ng:
竹笼。
③明月:
这里指珍珠。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藏书万卷”“遗金满籯”分别指诗礼传后世与积金遗子孙,这二者形成鲜明对比。
B.胡逸老为人仁爱,能拿出粮食与贫人共享,仁爱必能致祥,他的后代必得佳子弟。
C.以闲逸之心观山观水,山水之妙能常得于心目之前,使此心澄清无滓,一尘不染。
D.诗人表达对胡逸老敬慕之情,也表明了自己不与世道同流合污的坚贞情怀。
2.清代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称赞此诗颈联为“奇语”,你对此如何理解?
请简要分析。
【答案】1.D
2.①化静为动。
将致虚庵依山傍水的位置,作了动态描写。
“出”“来”二字,将山水写活。
②化实为虚。
什么样的“画图”,尽可让读者去想象。
③视听结合。
眼见之山景,耳听之雨声,巧妙汇聚结合。
④情景交融。
五句写视觉,六句写听觉,整联都有能视能听的主体存在。
宴坐的闲适,听雨的从容,都在不言之中。
【分析】
1.D.“自己不与世道同流合污的坚贞情怀”错误。
诗中并未提到世道恶劣污浊,诗人称赞胡逸老不慕荣利、诗礼传家、雅有山水之趣,从而表达自己与胡逸老一般有高雅的人格。
故选D。
2.“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山景随着宴坐如画图呈现,为视觉;
水声透过夜窗像风雨传来,为听觉。
视听结合。
化静为动。
白天闲坐庵中,眼前的山景如一幅幅图画映出,将致虚庵依山傍水的位置,作了动态描写。
入夜倚于窗前,只觉风雨飒飒而来。
化实为虚。
什么样的“画图”,尽可让读者去想象;
夜来风雨是隔窗听到,并非眼见,也是虚写实事。
情景交融。
“山随宴坐画图出”写视觉,“水作夜窗风雨来”写听觉,整联都有能视能听的主体存在。
庵主高雅的人格、广阔的胸襟,与前两联一脉相承。
此联是正面写庵,通过庵的环境间接表现人物的人格、胸襟。
【样题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峽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A.首联一个“嗟”字,开篇就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此别”“谪居”四字,紧扣题目中的“送”和“贬”两字,下笔不俗。
B.颔联紧承首联写送别之地送别之景,饮酒相送之时,听到一声声猿啼,看到一行行归雁,选声配色,不言情而情自显。
C.颈联上句写青枫江上帆行渐远,下句写白帝城边古木稀疏,对仗工整,意境深远,一联同赠两人,内容铢两悉称。
D.本诗中间两联情景相融,苍凉中蕴含送别之情味。
所写之境,错综交织而井然不乱,显出作者的艺术匠心。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结合诗句概括分析。
【答案】1.B
2.
(1)首联诗人首先抓住二人都是遭贬,都有满腹愁怨,而眼下又即将分别这一共同点,以深表关切的问句开始,表达了对李、王二少府遭受贬谪的同情,以及对分别的惋惜。
(2)中间两联针对李、王二少府的现实处境,从二人不同的贬谪之地分别着笔,进一步表达对他们的关心和安慰。
(3)最后一联诗人针对李、王二少府远贬的愁怨和惜别的忧伤,进行了语重心长的劝慰,对前景作了乐观的展望。
1.B.“写送别之地送别之景,听到一声声猿啼,看到一行行归雁,选声配色”理解错误。
颔联中,前一句,诗人设想李少府来到峡中,在这荒远之地听到凄厉的猿啼,不禁流下感伤的眼泪,后一句写写设想王少府贬到长沙,衡阳在长沙南面,衡山有回雁峰,传说北雁南飞至此不过,遇春而回。
所以并不是送别之地的景色,都是想象,不是眼前实景。
故选B。
2.这首诗首尾合起来总写,中间两联双双分写。
首联“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诗人首先抓住二人都是遭贬,都有满腹愁怨,而眼下又即将分别这一共同点,以深表关切的问句开始,表达了对李、王二少府遭受贬谪的同情,以及对分别的惋惜。
“嗟”是叹息之声,置于句首,贬谪分别时的痛苦已不言而喻。
“此别”、“谪居”四字,又将题中的“送”和“贬”点出,轻灵自然,不着痕迹。
颔联上句写巫峡风光,以古民谣典故来暗示李少府所去的峡中荒凉之地;
下句写衡阳,暗示王少府去长沙,并希望他能多寄书函。
颈联上句写长沙青枫江的帆船,是再写王少府;
下句写白帝城,远在古原始森林的巴东,是再写李少府。
双双交错进行,结构严密,情感交织。
最后两句,是劝藉二人尽可放心而去,不久即可召还。
最后一联: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诗人针对李、王二少府远贬的愁怨和惜别的忧伤,进行了语重心长的劝慰,对前景作了乐观的展望。
圣代雨露,是古代文人诗中的惯用之语,这里用来和贬谪相连,也还深藏着婉曲的微讽之意。
重点是在后一句“暂时分手莫踌躇”,意思是说:
这次外贬,分别只是暂时的,你们不要犹豫不前,将来定有重归之日。
【样题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燕子来舟中作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A.诗题交代了作诗的起因,结合全诗内容可看出,诗人此时只能以船为屋,寄身水上。
B.首联中“动经春”表明时光飞逝,春燕已经“两度”衔泥则表明诗人羁留时间之长。
C.颔联采用今昔对比,说燕子如今在远处看着自己,含蓄地表达了对世态炎凉的批评。
D.尾联中燕子在桅杆上呢喃细语后“穿花贴水”而去,诗人触景生情感到寂寞和悲伤。
2.杜甫的诗歌体现了“民胞物与”的思想,即所有的物都是我的朋友,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能体现这种思想的是哪两句?
请结合本诗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1.C
2.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②本诗中“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两句:
燕子居无定所,不停地在人家的屋檐下筑巢,这与诗人漂泊无依的生活非常相似;
杜甫推己及物,对弱小的燕子寄予了关心、同情和怜悯,表现了万物皆可亲近、皆是朋友的思想。
1.C.“含蓄地表达了对世态炎凉的批评”理解错误。
“远看人”既画出了燕子对诗人的同情与疑问,也流露出诗人的无限感慨。
在这烟水渺渺之处,前途茫茫之际,诗人无依无靠,独有燕来相就,倍感身世的凄凉。
然而,燕纵识主,一叶扁舟,终不似昔日故园的有屋可巢,故尔,燕子既欲亲近,又怀疑豫,只是远远看看。
表达作者此时的孤独。
故选C。
2.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所有的物都是我的朋友,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这种大爱思想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两句体现了作者同情百姓的大爱,诗中所有的“寒士”皆是作者的同胞、朋友。
本诗体现这一情感的句子是“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巢居室”是说燕子筑巢于人家,因为南北无定,所以令人可怜。
接着就点破怜燕正是哀己。
诗人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西行,先是举家徙秦州(今甘肃天水)东柯谷,投奔一个叫佐的侄子。
上元元年(760)又往成都去投靠老友严武,卜居浣花溪畔。
大历元年(766)又到夔州,在柏茂琳中丞的帮助下定居西阁。
十年间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实在和燕子的“处处巢居室”没有两样。
如今竟至于无人可依、无地可居,教人叹息。
作者借对燕子的怜悯同情感叹自己身世飘零。
这其中蕴含了万物皆可亲近、皆是朋友的思想。
【样题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注]
刘禹锡
今宵帝城月,一望雪相似。
遥想洛阳城,清光正如此。
知君当此夕,亦望镜湖水。
展转相忆心,月明千万里。
[注]此诗写于大和三年,当时诗人在长安,白居易(字乐天)在洛阳,元镇(字微之)在越州(今浙江绍兴),镜湖是越州境内的一个湖。
A.“一望雪相似”运用比喻手法,描写京城月色明亮,放眼望去,月光皎洁如雪的景象。
B.“遥想”透露出怀人的意味,而“正如此”则真实呈现了洛阳的月光像京城一般洁白。
C.“知君当此夕”两句表明诗人相信友人定会和自己一样,遥望思念远在越州的元微之。
D.末两句写诗人与友人彼此牵挂的缕缕情思,随着皎皎月光绵延至“千万里”的情状。
此题考核诗歌的抒情手法,注意从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史抒怀等角度分析,有时还要注意细节描写、典故、虚实、抑扬、铺垫渲染的运用等角度分析。
2.本诗通俗易懂,如同白话,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
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2.该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①一、二句实写诗人在长安看到如雪的明月;
②中间两联虚写。
三、四句想象友人身处的洛阳城月光与帝都月光一样;
五、六句想象此刻身处越州的友人也正在欣赏月光下的镜湖。
“眼前景”与“想象景”彼此交融,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友人心心相印的情感。
1.B.“‘正如此’则真实呈现了洛阳的月光像京城一般洁白”错,“遥想洛阳城,清光正如此”中“遥想”是虚写,想象洛阳城的月光如长安城一般皎洁,而不是“真实呈现”地去实写。
2.这首月夜咏怀诗的独到之处就在于他能够从对面着笔,写自己思念友人,同时叙写友人也在思念着对方,在浅俗直白的语言中透露出怀人的意味。
诗歌开篇写自己看到长安的明月,是眼前之景,属于实写,暗含作者相信友人之情,是当前真实情感的流露,是实写。
第二、三联由首联的长安之月想到远在洛阳的月光也应该像这样吧,友人也在和现在的我一样欣赏月下之景吧,也在思念着我吧,这些都是作者的想象,属于虚写。
因此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和友人互相深切思念的情感。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五凤楼晚望(六年八月十日作)①
白居易
晴阳晚照湿烟销,五凤楼高天泬寥。
野绿全经朝雨洗,林红半被暮云烧。
龙门②翠黛眉相对,伊水黄金线一条。
自入秋来风景好,就中最好是今朝。
(注)①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八月十日,时任河南尹的白居易登上洛阳俗称“五凤楼”的应天门城楼,有感而发,遂作此诗。
②龙门,即龙门山。
龙门山地处伊河之滨,伊河东岸为香山,西岸为龙门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诗题,交代了晚望的时间、地点。
雨后天晴,水雾消散,天空更显澄净。
B.颔联“烧”字用得奇巧,既表现了晚霞的红艳,又写出林木在晚霞照映下的形态。
C.《琵琶行》中也有秋景的描写,相较本诗。
选取的意象有别。
表达的感情也不同。
D.尾联为本诗的诗眼,诗人直抒胸脑,表达登高晚望的感受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2.请赏析“龙门翠黛眉相对,伊水黄金线一条”两句的精妙之处。
2.①龙门山与香山夹江相对,像一对青黑色的画眉,夕阳斜照,伊河金光闪闪,就像一条黄金线。
②运用比喻手法,把山比作画眉,把夹在两山间的伊河比作黄金线,形象生动,色彩明艳。
③表现了龙门山水景致之秀美,表达了诗人对龙门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1.D.“尾联……表达登高晚望的感受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望”错误。
尾联并未表达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期望之意,全诗写的是眼前景,抒的是当时情。
自从进入秋天,洛阳的风景就特别美,“最好”的景致就是今天五凤楼登高晚望所看到的景致。
2.颈联“龙门翠黛眉相对,伊水黄金线一条”意思是:
眺望龙门山色如美女黛眉,远看伊水波光似黄金一条。
首先从诗句的修辞手法分析,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龙门山与香山夹江相对,作者把龙门山与香山比作美女黛眉,将伊水的波光比作黄金线一条,更加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登高远望目之所及的美景。
其次从表达情感作用上分析,更加突出表现了作者登高看到美景的喜悦。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送张直公归南郑①拜省
岑参
夫子思何速,世人皆叹奇。
万言不加点,七步犹嫌迟。
对酒落日后,还家飞雪时。
北堂②应久待,乡梦促征期。
(注)①南郑:
地名,今属陕西省汉中市。
②北堂:
古指士大夫家主妇居室,后代称母亲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交代了诗歌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岑参为送别友人归家探望父母所作。
B.诗人写送别,却不落俗套,从极力赞美友人开始,语言富有盛唐的豪迈。
C.颈联虚实结合,第五句实写两人分别,第六句想象友人回家路途的情形。
D.尾联写母亲对友人的思念,但友人来不及陪伴母亲,又要踏上边疆征程。
4.诗歌前四句是如何赞美友人文思敏捷的?
【答案】3.D
4.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首联通过世人的赞叹来侧面描写,颔联正面写友人写文章一气呵成;
②夸张。
第三句写友人虽下笔万言,但瞬间一挥而就,无须修改;
③用典,对比。
第四句使用曹植七步诗的典故,并将友人和曹植进行比较,赞美了友人的才华。
3.D.“又要踏上边疆征程”理解有误,“征期”是指“远行的日期”,这里指亲人对友人思盼和思归,这种思乡之情促使友人想要早日返乡归家。
4.本题题干要求解答“诗歌前四句是如何赞美友人文思敏捷的”,考查指向的是诗歌手法,可以从修辞手法,描写和抒情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答题。
从修辞手法来看,有夸张和用典的手法。
“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
这里表示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
“万言不加点”中“万言”有夸张的成分。
“七步犹嫌迟”,“七步”使用了曹植七步诗的典故。
从表现手法来看,此“七步犹嫌迟”一句将友人和曹植进行对比,表示曹植七步成诗已是才华横溢,而友人“犹嫌迟”,进一步突出友人文采。
从描写手法来看,首联“世人皆叹奇”一句,通过世人的赞叹来侧面描写,颔联正面写友人写文章一气呵成,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从而赞美友人文思敏捷。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送卢侍御赴河北
刘长卿
谪居为别倍伤情,何事从戎独远行。
千里按图收故地,三军罢战及春耕。
江天渺渺鸿初去,漳水悠悠草欲生。
莫学仲连逃海上[注],田单空愧取聊城。
(注)鲁仲连,战国时期齐国人,助田单夺取聊城,齐王欲封其爵位,坚辞不受,逃隐海上。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谪居”“别”“从戎”等词语,交代双方当时的境况,层层铺叙,加深伤感之情。
B.颈联选用“江天”“鸿雁”“漳水”“春草”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战后祥和、安宁的景象。
C.中间两联叙事和描写相结合,由人及景,由虚到实,境界阔大;
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D.尾联写田单在鲁仲连帮助下收复聊城,因为无法回报鲁仲连而内心充满愧疚遗憾。
6.这首诗除了写离情之外还抒发了家国情怀,作者是如何抒发“家国情怀”的?
【答案】5.B
6.①运用反问,表达诗人因战事未息、国家不宁而产生的忧国情怀;
②通过想象收复故地、停战春耕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国泰民安的期待;
③借用典故,勉励卢侍御为国效力、建功立业,表达了诗人国家至上的思想。
5.B.“描绘了一幅战后祥和、安宁的景象”错,这是诗人想象中的画面,是对卢侍御此去的期待,并非真的已经停战。
6.首联“何事从戎独远行”是反问,卢侍御因“从戎”而“远行”,是为国家守护国土,使边境安宁,其中蕴含着诗人因战事未息、国家不宁而产生的忧国情怀;
颔联和颈联是想象收复失地、停战春耕的情景。
“千里按图收故地”,是想象卢侍御不远千里奔赴战场,按照原来的版图收复失地;
而“三军罢战及春耕”则是想象停战之后还来得及春耕,诗人眼前仿佛展现出一幅停战后百姓在田野忙碌的和平安宁的画面,表达了对国泰民安的期待;
“江天渺渺鸿初去,漳水悠悠草欲生”是借景抒情,大江东去,漳水悠悠,鸿雁在高天越飞越远,江边春草在时光中渐渐铺展开;
“渺渺”和“悠悠”给人时光漫长的悠长闲适之感。
这是想象停战后和平安宁的美好画面。
而尾联“莫学仲连逃海上,田单空愧取聊城”借用鲁仲连助田单夺取聊城的典故,勉励卢侍御也要学卢忠莲,运用才华为国效力、建功立业。
表达了诗人国家至上的思想。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惊蛰二月节
元稹
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
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
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
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初”字,意味着孟春初来早,道出了诗人对于惊蛰节气的喜爱。
B.诗的第二句从大处着笔写美丽的春光弥漫大地,更显现了季节的美好。
C.领联实写“桃花”“春鸠”,表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突显春意的浓烈。
D.诗的尾联由自然写到田间忙碌的人们,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由衷的赞美。
8.诗的颈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蕴含着什么哲理?
【答案】7.D
8.①使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春日时光催促、草木争相按节令萌发的生机勃勃的景象,②蕴含着世间万物的生长都是有规律的,(或者:
世间万物都应因时而动)我们人类也应该顺应之的道理。
7.D.“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由衷的赞美”错误,尾联通过对田间忙碌的人们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8.翻译:
冬至之后,阳气上升,刚到惊蛰,韶光显现,弥漫大地。
看那桃花,就像蜀锦,多姿多彩,绚丽绽放。
天空翱翔的老鹰,知趣地离开,取而代之的是树梢上飞来的春鸠。
春日美好的时光,争相催促着万事万物。
草木已开始萌芽,甚至树芽儿也似乎按着一定的规则修剪成长。
人们为了生计,走进田间地头耕种,处处可见他们忙碌的身影。
颈联“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充满生机与禅意。
这时候,万事万物都拼命生长,我们也应该按照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现象,来看待处理我们身边的问题。
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
草木有萌发,就会有枯萎。
所以,这样一个催迫万物生长的季节,给予我们新的哲学概念。
而无数文人墨客,也在这变化之中,期待着生命里的一场浪漫之旅。
事实上,萌发的岂止是草木,更有一颗颗渴望自由的心灵。
当诗人看到这些萌芽儿,一个个都长得整整齐齐,仿佛在互相打招呼,一切就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五、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9-10题。
题阳关图二首
(其一)
断肠声里无形影,画出无声亦断肠。
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
(其二)
人事好乖当语离,龙眠[注]貌出断肠诗。
渭城柳色关何事?
自是离人作许悲。
[注] 龙眠:
指龙眠居士,是画家李公麟的号。
《阳关图》是李公麟依据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创作出的诗意图。
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首两句重在传神,写出画意:
龙眠居士的画,虽不能发出断肠之声,却能够使人肠断。
B.其二首句化用陶渊明的“人事好乖,便当语离”,阐明了离别是人生中诸多不顺利的一种。
C.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略有不同,王诗重在抒情,黄诗情与理并重,并且音调和谐,语言平易。
D.这两首诗不仅吟出王维的诗情,而且用工笔手法以极为细腻的笔触展现出《阳关图》所描绘的画意。
10.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表情达意时运用的手法的异同。
【答案】9.D
10.同:
两者都由《阳关图》中的景物引起,通过移情于景的艺术手法,阐释离情之苦。
异:
第一首三、四句运用虚写,借助想象,写送行人也会心随友人一起见到塞外风物的情景,充满了感染力。
第二首三、四句运用设问手法,诗人借助画中的柳树发问,深化情感:
离人将悲情加于柳树之上,便使那原本不关别情的柳树也变得蕴含别情,产生了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9.D.“用工笔手法以极为细腻的笔触展现出《阳关图》所描绘的画意”错误。
黄庭坚这两首诗基本上没有运用工笔手法。
第一首诗先是用概括性语言写出了画面的主要内容,接着是虚写,写想象之景;
第二首诗以议论为主。
10.第一首诗写离别之悲。
第一句写在这使人悲痛欲绝的离歌声中,行者踏上征途远去,他的身影最终还是消失了,好不令人伤感!
第二句承上深叹,李龙眠之图,虽不能发出断肠之声,却也足够使人肠断。
这两句重在传神,写出画意。
三、四句由“无形影”联想,想象行人去处,行人去到那“阳关更西路”,见到塞外风物如此异于以前生活的地方,必将哀感流涕,而送行者的心紧随那行者,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04 诗歌鉴赏高考语文考题解密+样题导做+强化训练新高考地区专用解析版 专题 04 诗歌 鉴赏 高考 语文 考题 解密 样题导做 强化 训练 新高 地区 专用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