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及考前复习12页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273592
- 上传时间:2022-12-14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40.26KB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及考前复习12页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及考前复习12页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及考前复习12页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富裕
11、两大历史任务的关系P17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1、对中国的侵略有哪些?
(1)军事侵略
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勒索赔款,抢夺财富
(2)政治控制
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镇压中国人民的放抗
扶植、收买代理人
(3)经济掠夺
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实行商品推销和资本输出
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4)文化渗透
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第二节地域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2、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饶的反侵略斗争。
第三节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3、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社会制度的腐败(根本原因)
经济技术的落后
4、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林则徐。
5、魏源的《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6、中国早期维新思想家:
马建忠、王韬、郑观应等。
7、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最早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8、中国人民族意识觉醒开始普遍觉醒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9、严复在《救亡决论》中最先喊出“救亡”口号。
10、孙中山在兴中会成立时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本章重点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历史过程、纲领、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2、洋务运动的历史过程、历史作用、失败原因。
3、戊戌维新运动历史过程、历史意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本章提示
注意三种早期探索运动所分别代表阶级基础和性质。
注意比较这些运动与日后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第三章的内容)的不同。
重要考点讲
基本概念和判断解
1、金田起义:
1851年1月,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定都天京: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太平天国首都。
3、《天朝田亩制度》:
1853年颁布,是天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和社会改革方案。
4、《资政新篇》:
1859年颁布,洪仁玕拟定的带有资本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为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5、1864年6月,洪秀全病故。
7月,天京被湘军攻破,天平天国起义失败。
6、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天平天国起义时期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它和其他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7、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1)中外反动势力的共同绞杀
(2)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换言之,缺乏先进的阶级的领导。
(3)洪秀全个人的局限性
8、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为挽救政治危机,由洋务官员发起,引进、修造西方武器装备,虚席西方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的运动
9、洋务派及综理洋务的中央机构:
奕是首领,还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1861年成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10、洋务运动的内容
(1)兴办近代企业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曾国藩、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
(2)建立新式海陆军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1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在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2)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3)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1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首先,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其次,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再次,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正因为如此,洋务运动不可能为中国摆脱贫弱找到出路,也不可能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
13、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
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
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14、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康有为(旗手)、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15、维新派与守旧派辩论的问题及其实质:
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16、百日维新的内容P52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军事方面
文化教育方面
17、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一,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第二,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第三,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18、失败的原因
客观方面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守旧势力的反对
主观方面把自己实行改革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
局限性: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
19、守旧派的代表人物:
洋务派官僚张之洞,写有《劝学篇》是对抗维新变法的代表作。
20、“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未开始标志,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为结束标志。
21、“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第三章 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活动(成立政党、宣传与辩论、组织武装起义等)
2、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
3、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4、北洋军阀的统治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本章提示
注意比较资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改良的区别,理解革命是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的最好途径和手段。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1901~1095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2、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
3、1905年,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并确定了革命纲领。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4、三民主义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概括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一是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政府,二是最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
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5、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1)民族主义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的对象。
(2)民权主义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
(3)民生主义的土地纲领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需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6、三民主义的历史意义
(1)初步描绘出中国海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2)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3)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地影响
8、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内容及意义:
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
(论战的焦点)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要不要社会革命
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的四iang,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9、革命的思想宣传家及其代表作:
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
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10、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
11、保路风潮:
1911年,反对清政府出卖粤汉、川汉铁路路权给帝国主义的运动。
四川省最为激烈,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索。
12、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随即全国响应,从此掀起辛亥革命的高潮。
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13、中华民国: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孙中山为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它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内容P66
1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一,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通知,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第二,结束了同孩子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确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
第三,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16、北洋军阀:
中国近代史上的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军事政治集团。
1912年到1928年为其统治期。
17、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6年元旦,袁世凯称洪宪皇帝。
在人民的反对声中,于83天后取消。
18、“二次革命”:
1913年因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而起,因战场主要在九江和南京而被称作“赣宁之役”,又称“二次革命”(相对于辛亥革命而言)。
19、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因为辛亥革命侵犯了他们的在华利益,于是他们需要扶植新的代理人来夺取政权,进而勾结封建旧势力,从内外绞杀这场革命
主观原因: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们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核心
中编综述
1、在国民党全国通知建立以后的一个时期内,中国主要是美、英、日等国互相争夺的对象,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取代了日本在中国的地位(P84)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那些阻碍?
首先,是外国资本的压迫其次,是官僚资本主义的排挤再次,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舒服最后,是军阀官僚政府的压榨。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本章重点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2、新文化运动及其意义。
3、五四运动及其意义。
4、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5、第一次国合作的形成、成果及其失败的原因
理解为什么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基本概念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1、北洋军阀:
是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起来的封建的买办的反动政治武装集团。
他们以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作为自己的主要社会支柱,以外国帝国主义作为自己的主要靠山。
2、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旗帜:
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3、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民主和科学:
民主(德先生)主要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
科学(赛先生)主要指自然科学,提倡以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
4、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1)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是切中时弊的。
(2)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并没有因为批判孔学就否定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
他们批判孔学的是为了指明它在根本上已经不适于现代生活,是为了反对孔学对人们的思想禁锢,是为了动摇孔学的绝对权威的地位,从而使人民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去进行独立思考,以求得“真实合理的信仰”。
(3)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5、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推动中国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李大钊最先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李大钊于1918年7月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同年11月、12月发表《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1919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并且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
6、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索:
巴黎和会和中国的外交失败。
7、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第二,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第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8、中国旧民主主义终结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
五四运动。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9、中国最早接受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三类人:
首先,是五四之前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
其次,五四运动中的左翼骨干
再次,一部分原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
10、1920年9月,陈独秀发表《谈政治》,这表明他站到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来了。
11、中国第一个《共产党宣言》的中文全译本:
1920年3月,由陈望道翻译出版。
12、早期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
第一,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划清与第二国际的界限;
第二,主义从中国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三,开始提出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现结合。
13、李大钊在1919年8月发表《再谈问题与主义》,各地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创办了一批专门供工人阅读的进行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刊物。
如上海《劳动界》、北京《劳动音》、《工人月刊》、济南《济南劳动月刊》。
14、中国第一个地方党组织:
上海小组,1920年8月成立,是党的发起组和联络中心。
15、1920年11月,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成立。
16、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举行,出席会议的还有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
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17、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失败为终点。
18、中国共产党二大:
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
通过的大会宣言中,强调了一大提出的最高纲领,首次针对对本殖民地半封建国情的分析,提出了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最低纲领。
解决了个革命的对象和动力,分清了敌我。
19、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孙中山主持下在广州举行。
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同孩子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
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24、中国共产党三大:
1923年在广州召开。
会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孙中山的国民党,确立了建立个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
25、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因为大会对新三民主义做了新的解释,成为合作的政治基础。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实质和中国共产党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斗争的正义性。
2、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新道路的艰辛实践和理论,“左”倾教条主义的表现、根源和危害。
3、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意义。
4、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
本章提示
注意了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探索中国革命规律的理论创新精神。
1、东北易帜:
张学良1928年12月29日宣布东北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北洋军阀时代结束,国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自己的统治.
2、《训政纲领》:
1928年颁布的规定国民党一党专政独裁统治的文件。
3、官僚资本:
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国家垄断资本。
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密切地结合着,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
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
7、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中央紧急会议。
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是大革命失败到土地战争兴起的历史转折点。
8、“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毛泽东在八七会议的发言。
9、八一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领导,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10、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与南昌起义不同的两个特点: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发动湘赣秋收起义。
特点:
首次使用工农革命军旗帜和名号;
首次吸收数量众多的工农参加。
11、大革命失败后的三大起义:
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12、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本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13、工农武装割据的三个方面:
土地革命为内容、武装斗争为形式、根据地建设为依托。
1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提出了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15、《反对本本主义》:
毛泽东1930年5月发表。
主要针对党内盛行的吧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坚持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16、中央根据的三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
1930年10月至1931年7月,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和朱德等指挥下,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围剿”,连接了赣南闽西,形成了中央根据地。
17、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的原则性改正:
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18、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1931年11月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19、三次“左”倾错误:
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盲动主义错误;
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
20、赣南会议:
1931年11月召开的中央苏区党组织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次会议对取消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央根据地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21、反“罗明路线”的斗争:
对坚持贯彻毛泽东的路线的福建省党的领导人罗明进行了错误的批判。
22、长征的开始和结束: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中央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2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两次失败与两次崛起:
从大革命的失败到人民军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红军长征的胜利。
此后,中国共产党达到政治上的成熟期。
24、遵义会议的内容
25、遵义会议的意义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战争及其野蛮性。
2、国共第二次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作用。
3、国民党的对日作战方针及其战场和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
4、中国共产党的抗日路线、作战方针;
中国共产党坚持和维抗日统一战线的政策和行动;
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发展情况。
5、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意义和经验。
基本概念
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1、日本“东方会议”: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东方会议”,会议制定了《对华政策纲领》,声称: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
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2、九一八事变:
1931年日本在东北沈阳制造借口而发动。
日本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阶段由此开始。
3、华北事变:
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了一系列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这一系列事件被称作“华北事变”。
是进一步侵华的事变。
4、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驻丰台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炮轰宛平城,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驻军奋起反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全民族抗战的新阶段。
5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
日本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和在中国部分地区的殖民统治,犯下了空前严重的罪行,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灾难首先,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其次,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
再次,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6、南京大屠杀:
1938年12月发生,我国遇害者达30万以上。
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近现代史 纲要 复习资料 考前 复习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