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知识大全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273115
- 上传时间:2022-12-14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6.23KB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文档格式.docx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戏曲知识大全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相隔千万里,跨越若干年,都可通过幕、场变换集中在舞台上展现。
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
“幕”指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
“一幕”可分为几场,“一场”指一幕中发生空间变换或时间隔开的情节。
剧本一般要求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太多,场景也不能过多地转换。
初学改编短小的课本剧,最好是写成精短的独幕剧。
2、矛盾冲突的尖锐性
各种文学作品都要表现社会的矛盾冲突,而戏剧则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反映的矛盾冲突更加尖锐突出。
因为戏剧这种文学形式是为了集中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所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
又因为剧本受篇幅和演出时间的限制,所以对剧情中反映的现实生活必须凝缩在适合舞台演出的矛盾冲突中。
3、人物语言的性格化
四、剧本的情节:
剧本的情节结构可分为: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开端:
介绍人物关系和揭示矛盾冲突
发展:
描写情节的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步步把矛盾冲突推向高潮。
高潮:
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并表现出急剧转化的局面
结局:
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矛盾冲突的解决。
尾声:
与序呼应,对剧本的思想内容作些启示,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展望。
五、戏剧的分类:
1、表现形式的不同:
话剧、歌剧、舞剧、诗剧、歌舞剧等。
2、剧情的繁简和结构不同:
多幕剧、独幕剧
3、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
历史剧、现代剧。
4、从情节主题的不同:
悲剧、喜剧、正剧(悲喜剧)。
悲剧:
指描写主人公因和现实环境的冲突,或因本身的过错而失败、受难以致毁灭的一种戏剧。
悲剧的主人公大多是正面人物,或英雄人物。
悲剧的戏剧冲突表现为:
正面主人公所追求的进步理想或所从事的正义事业,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为强大的现实势力阻挠而不能实现,最后以主人公的失败、受难或毁灭告终;
或主人公虽不是英雄人物,甚至有严重缺点,但他要实现的某种希望还有合理因素,却因受到恶势力的打击而失败、受难或毁灭。
喜剧:
一般以讽刺和嘲笑丑恶落后现象,从而肯定美好的进步的现实和理想为其主要内容。
喜剧的矛盾冲突包括先进、美好的同落后、丑恶的事物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也包括丑恶与丑恶之间、先进与先进之间的某种冲突。
喜剧的本质是对旧事物的讽刺和否定,对新事物的歌颂、赞美和肯定。
如莫里哀的《伪君子》、果戈理的《钦差大臣》等。
正剧:
因兼有悲剧和喜剧的因素,也叫悲喜剧。
正剧由于兼有悲剧和喜剧的特点,能够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扩大和增强了戏剧反映生活的广泛性和深刻性。
如《白毛女》、《丹心谱》、《西安事变》等。
5、地域色彩不同:
京剧(北京)、沪剧(上海))、豫剧(河南)、吕剧(山东江苏)、川剧、汉剧(湖北)、楚剧(湖北江西)、晋剧(山西)、黄梅戏(安徽)等
6、演出场合的不同:
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
六、元杂剧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约公元1229年―1241年),大都(今北京)人,号“已斋叟”,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代表作有《倩女离魂》《周公摄政》《翰林风月》等。
马致远(约1251-1321),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字“千里”,晚号“东篱”,代表作有《汉宫秋》《岳阳楼》《青衫泪》等。
白朴(1226――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代表作有《墙头马上》《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汉高祖斩白蛇》等。
七、中国戏曲的四大行当:
1、生:
戏曲表演行当之一,扮演男性人物,根据所扮演人物的年龄、性格、身份的不同,又划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
2、旦:
戏曲表演行当之一,女性角色之统称,根据所扮演人物的年龄,性格,身份的不同,
又划分为正旦(青衣),花旦,老旦,武旦等。
3、净:
戏曲表演行当之一,俗称花脸,以面部化装运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为突出标志,常扮演威武,豪爽,粗旷等性格特殊的男性人物。
4、丑:
戏曲表演行当之一,由于面部化装时用白粉在鼻梁眼窝间勾画小块脸谱,又称“小花脸”,丑重念白、重插科打回,嗓音要求结实清脆。
八、京剧四大名旦:
四大名旦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四位杰出的旦角表演艺术家,他们是20世纪20年代起在京剧舞台上异军突起的四位艺术明星,他们以各自的风格特色,各自的代表剧目,形成了“四大流派”,即梅派、荀派、程派和尚派,改变了老生唱主角的一统天下,形成了旦角挑班唱戏的新局面,创造了京剧舞台争奇斗艳、绚丽多姿的鼎盛年华。
梅兰芳的表演以庄重深邃,气势非凡,简洁凝练而艺压群芳,塑造了《宇宙锋》的赵艳容,《霸王别姬》的虞姬,《贵妃醉酒》的杨玉环,《凤还巢》的程雪娥等形象。
最为可贵的是他不以奇特取巧,而在平淡中见神采,成为京剧旦角的楷模,被誉为一代宗师。
程砚秋的表演以文武昆乱无不精湛的艺术造诣而赢得观众。
他的青衣戏《武家坡》、花旦戏《闹学》、刀马旦戏《穆柯寨》、武旦戏《沈云英》、昆腔戏《思凡》和《费宫人》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变声后,嗓音所限,为露巧藏拙,在唱腔上独辟蹊径,终以低回委婉、俏丽华美的“程腔”演出了《三击掌》、《骂殿》、《荒山泪》、《窦娥冤》等戏,为旦角的唱腔开辟了新天地。
尚小云的表演以神完气足,明快俏丽,美媚柔脆和文戏武唱为特点,他创造《汉明妃》的昭君,《福寿镜》的胡氏,《双阳公主》的公主,《摩登伽女》的钵吉帝等艺术形象,不但显示了他深厚的、文武全能的功力,而且都有标新立异之处,给人耳目清明之感。
荀慧生的表演,无论唱、念、做、打,均在细微之处见神韵,见精巧。
很注意从情感投入到唱、念、做、打中去刻画人物形象。
使人物的神态深入人心。
所以在唱念表演中绝无矫揉造作之感,而能神到,意到,一唱一动挥洒自如。
他演的《杜十娘》、《红娘》、《勘玉钏》、《大英杰烈》、《荀灌娘》都有各自准确的个性和特点,极其生动、逼真。
九、中外著名戏剧作品:
中国古典戏曲四大悲剧:
关汉卿《窦娥冤》、汤显祖《牡丹亭》、王实甫《西厢记》和孔尚任《桃花扇》。
现代著名戏剧作品有:
老舍《茶馆》《龙须沟》、曹禺《雷雨》《日出》、田汉《关汉卿》《文成公主》、郭沫若《屈原》等。
英国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奥塞罗》《李尔王》《麦克白》;
四大喜剧:
《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
第二篇范文:
戏剧的基本常识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
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
中文戏剧一词的字源来自于“南戏北剧”的合称,戏指的是戏文,剧指的是杂剧,是在元代以前在中国南方与北方不同的政局与文化环境下,所形成的不同表演艺术,将两者合称则是明代以后才出现的用法。
戏剧是中国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以集汉族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一是男扮女(越剧中则常见为女扮男);
二是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三是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
四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
五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
中国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
、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
戏剧是演员将某个故事或情境,以对话、歌唱或动作等方式表演出来的艺术。
戏剧有四个元素,包括了“演员”、“故事(情境)”、“舞台(表演场地)”和“观众”。
“演员”是四者当中最重要的元素,他是角色的代言人,必须具备扮演的能力,戏剧与其它艺术类最大的不同之处便在于扮演了,通过演员的扮演,剧本中的角色才得以伸张,如果抛弃了演员的扮演,那么所演出的便不再是戏剧。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别,不同文化所产生戏剧形式往往拥有独特的传统和程式,比如西方戏剧、中国戏曲、印度梵剧、日本能乐、歌舞伎等。
现代的戏剧观念强调舞台上下所有演出元素统一表现以实现综合的艺术效果。
演出元素包括演员、舞台、道具、灯光、音效、服装、化妆,以及剧本、导演等的一切总称,也包括台上演出与台下互动的关系(一般称为“观演关系”)。
在中国台湾地区,戏剧是一个范围较广的词语,如舞台剧、电视剧、电影等以剧本为核心进行表演的演剧形式都统称为戏剧。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或称之为剧本。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人物语言:
也叫台词。
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
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
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
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
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舞台说明:
又叫舞台提示。
它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
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
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括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戏曲(traditionalopera)戏曲是我国特有的民族艺术,历史上也称戏剧。
中国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门传统艺术。
中国戏曲虽然产生的比希腊、印度晚一些,但是早在汉代就有了百戏的记载,在13世纪已进入成熟期,其鼎盛时期是在清代。
新中国成立之初,已经发展到300多个剧种,剧目更是难以数计。
世界上把它和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戏曲始终扎根于中国民间,为人民喜闻乐见。
而在其中,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依次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2-3]其它各种地方剧种都有其自己的观众对象。
远离故土家乡的人甚至把听、看民族戏曲作为思念故乡的一种表现。
戏剧中的多种艺术因素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它们在综合整体中的地位不是对等的。
在戏剧综合体中,演员的表演艺术居于中心、主导地位,它是戏剧艺术的本体。
表演艺术的手段――形体动作和台词,是戏剧艺术的基本手段。
其他艺术因素,都被本体所融化。
剧本是戏剧演出的基础,直接决定了戏剧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它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虽然可以像小说那样供人阅读,但它的基本价值在于可演性,不能演出的剧本,不是好的戏剧作品。
戏剧演出中的音乐成分,无论是插曲、配乐还是音响,其价值主要在于对演员塑造舞台形象的协同作用。
戏剧演出中的造型艺术成分,如布景、灯光、道具、服装、化妆,也是从不同的角度为演员塑造舞台形象起特定辅助作用的。
以演员表演艺术为本体,对多种艺术成分进行吸收与融化,构成了戏剧艺术的外在形态。
先秦时期→汉魏时期→唐宋金时期→元朝→元末明清时期→近代
元代兴盛:
元杂剧剧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1曲词2宾白3科范4宫调
1曲词:
配曲的唱词。
2宾白:
指古代戏曲中的道白。
3科范:
指戏曲程式动作。
4宫调:
乐曲曲调。
中国戏剧在元代兴盛,形成了一个艺术上的高峰。
原因何在呢?
首先,从宋杂剧到金院本,再到元杂剧的诞生,遵循了艺术的内在发展规律。
经过长期的艺术积累,终于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为特征的戏剧表演形式。
其中,散曲对杂剧结构的最后定型起了重要作用。
就音乐而言,元杂剧每一宫调中选用的曲牌比之诸宫调要丰富得多,可以充分地表演一段情节,符合戏剧冲突从形成到发展、到高潮、再到解决的结构。
其次,城市空前繁荣,游乐场所增多,特别是出现了大量的瓦舍勾栏。
早在宋代,勾栏中就有“书会”的组织,一般由下层读书人和有经验的老艺人组成,专为勾栏中的各种演出形式提供脚本。
元杂剧的成熟,客观上提高了对书会的要求,急需读书人为他们竞制新篇,以满足广大观众的欣赏需求。
这样促成了更多的戏剧作品产生。
再次,元代
统治者不设科举,使读书人失却晋身之阶,于是他们在瓦舍勾栏找到安身立命之所。
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仁甫、郑德辉等优秀杂剧作家,都是在生计没有着落的情况下,真正深入到社会的下层。
那些底层人们特别是倡优的遭遇、觉醒和反抗,深深地感染着他们,所以在他们笔下才敷演出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
有人说,元杂剧是愤怒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为过。
北京市京剧北方昆曲西路评剧北京曲剧河北省河北梆子、评剧、丝弦、保定老调、哈哈腔、河北乱弹、武安平调、武安落子、西调、隆尧秧歌、唐剧、深泽坠子戏、安国老调、保定上四调、保定皮影、保定贤寓调、保定碰板调、十不闲莲花落、固义傩戏、海兴南锣、北方昆曲、定州秧歌戏、蔚州梆子、高腔、唐山皮影、冀南皮影戏、张家口赛戏、临漳西狄邱落子、西路蹦蹦、莲花落子、河间南辛庄木偶戏、新颖调、涿州横歧调、张家口东路二人台、保定诗赋弦、邢台弦子腔、邢台坠子戏、邢台淮调、邢台西调、肃宁武术戏、怀安软秧歌、肥乡罗戏山西省晋剧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锣鼓杂戏耍孩儿灵邱罗罗上党皮黄上党落子永济道情洪洞道情临县道情晋北道情襄武秧歌壶关秧歌沁源秧歌祁太秧歌繁峙秧歌朔县秧歌孝义碗碗腔曲沃碗碗腔弦子腔凤台小戏河曲二人台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大秧歌二人台漫瀚剧辽宁省海城喇叭戏辽南影调戏蒙古剧彩扮莲花落二人转吉林省二人转吉剧新城戏黄龙戏黑龙江省龙江剧陕西省秦腔汉调二黄阿宫腔合阳跳戏合阳线腔眉户腔陕西碗碗腔陕西老腔陕南端公戏陕西道情弦板腔陕南花鼓戏安康弦子戏陕南汉调桄桄甘肃省陇剧高山剧影子腔甘南藏戏青海省青海藏戏青海平弦戏河南省豫剧河南越调南阳梆子大平调怀梆大弦戏罗戏卷戏河南曲剧河南道情豫南花鼓戏乐腔五调腔宛梆二夹弦新疆新疆曲子戏山东省山东梆子枣梆莱芜梆子东路梆子柳子戏大弦子戏罗子戏吕剧茂腔柳腔五音戏柳琴戏两夹弦四平调灯腔东路肘鼓子坠剧渔鼓戏八仙戏蓝关戏江苏省昆曲淮剧扬剧通剧锡剧苏剧淮海戏丹剧丁丁腔海门山歌剧淮红剧苏州评弹安徽省黄梅戏徽剧青阳腔沙河调岳西高腔安徽目连戏安徽傩戏庐剧安徽端公戏泗洲戏宿州坠子戏含弓戏芜湖梨簧戏文南词皖南花鼓戏凤阳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推剧嗨字戏洪山戏上海市越剧沪剧滑稽戏奉贤山歌剧浙江省越剧婺剧绍剧新昌高腔宁海平调松阳高腔醒感戏温州昆曲金华昆腔戏黄岩乱弹诸暨乱弹瓯剧和剧杭剧甬剧湖剧姚剧睦剧江西省赣剧弋阳腔盱河戏东河戏宁河戏瑞河戏宜黄戏南昌采茶戏赣南采茶戏萍乡采茶戏万载花灯戏抚州采茶戏吉安采茶戏宁都采茶戏赣东采茶戏九江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武宁采茶戏高安采茶戏福建省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平讲戏闽剧庶民戏词明戏大腔戏闽西汉剧北路戏梅林戏右词南剑调小腔戏三角戏闽西采茶戏南词戏闽西山歌戏芗剧打城戏竹马戏游春戏肩膀戏台湾省歌仔戏布袋戏广东省粤剧潮剧正字戏白字戏广东汉剧西秦戏花朝戏粤北采茶戏乐昌花鼓戏雷剧粤西白戏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剧邕剧丝弦戏广西师公戏彩调牛娘剧桂南采茶戏壮剧苗戏侗戏海南省琼剧临剧湖南省湘剧祁剧常德汉剧衡阳湘剧巴陵戏辰河戏湘昆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湘西花灯戏湘西阳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师道戏湘西苗戏新晃侗族傩戏湖北省汉剧荆河戏南剧湖北越调山二黄湖北高腔楚剧东路花鼓戏黄梅采茶戏阳新采茶戏远安花鼓戏襄阳花鼓戏荆州花鼓戏梁山调郧阳花鼓戏随县花鼓戏堂戏文曲戏鄂西柳子戏四川省川剧四川灯戏四川曲艺剧秀山花灯戏变脸云南省滇剧云南花灯戏昆明曲剧关索剧傣剧白剧彝剧云南壮剧贵州省贵州戏剧种类中首推黔东铜仁的傩戏黔剧贵州本地梆子贵州花灯剧贵州侗戏贵州布依戏贵州苗戏安顺地戏“世界傩戏在中国,中国傩戏在贵州,贵州傩戏在德江。
”这是曲六乙等国内外傩戏研究专家的一致看法。
据专家考证,德江傩文化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戏种。
开红山(头钉铁钉)、口含红铁、脚踩红铧、手下油锅、上刀山等傩技表演,堪称中国一绝。
近20年来,德江县着力发掘、整理、保护和抢救傩堂戏。
其傩堂戏和傩面具先后在贵阳、北京、深圳、重庆等城市以及德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展出,并通过《人民日报》、《人民中国》、《中国建设》、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外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后,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1993年,文化部命名德江县为全世界惟一的“傩戏之乡”。
西藏自治区藏戏
按容量大小,戏剧文学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和小品;
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诗剧、舞剧、戏曲等;
按题材,可分为神话剧、历史剧、传奇剧、市民剧、社会剧、家庭剧、科学幻想剧等;
按戏剧冲突的性质及效果,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不过最基本、使用最多的分类是悲剧、喜剧和正剧,其中悲剧出现的时间早于喜剧,正剧也称为悲喜剧。
悲剧:
冲突的实质:
“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
悲剧的审美价值:
“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喜剧:
审美价值:
“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正剧:
将悲剧和喜剧“调解成为一个新的整体的较深刻的方式”。
第三篇范文:
戏曲知识汇总
1、元曲:
元代杂剧和散曲的合称。
其曲文形式与词相近,用长短句,但格律较自由,多用口语,便于直率地表达感情,“元曲”得与唐待、宋词并称,在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其中尤以剧曲(即杂剧)成就更高,故通常把“元曲”作为元杂剧的同义语。
如《元曲选》实际上是元杂剧集。
同时,把剧称为“曲”,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戏剧中的曲的重视。
“元曲”均用北方流行的曲凋,故又称“北曲”。
2、杂剧:
戏曲名词。
我国戏剧史上有多种以杂剧为名的表演形式,其特点各有不同。
此处指元杂剧。
元杂剧是一种用北曲演唱的,把唱、念、科、舞有机结合起来表现完整故事的综合性的戏曲形式,它是融合了前代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
元杂剧代表着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3、院本:
金元时戏曲艺人的居处称行院。
行院演出所用的脚本即称院本。
院本体裁与宋杂剧相同。
元代陶宗仪《辍耕录》云:
“院本、杂剧其实一也。
”
4、北曲:
宋金元时期北方戏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总称,与“南曲”相对。
大都渊源于北方民间曲调和唐宋大曲、宋词,也受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影响,用韵以《中原音韵》为准。
无入声。
主要以弦乐器伴奏。
凡套数每套用同一宫调的若于曲牌组成。
《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所收北曲曲牌有581个。
元杂剧都用北曲,明清传奇部分用北曲。
5、宫调:
古代音乐调名的统称。
我国历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
凡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则称“调”,统称“宫调”、以七声配十二律,理论上可得八十四宫调,但实际并不全用。
如隋唐燕乐根据琵琶的四根弦,作为宫、商、角、徵、羽四声,每弦上构成七调,得二十八宫凋;
南宋词音乐只用七宫十一调;
元代北曲用六宫十一调;
明清以来南曲只有五宫八调;
而南北曲最常用者过五宫四调,合称九宫。
6、南戏: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
原来是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的地方戏,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约产生于北宋末南宋初。
其形式有别于北方杂剧,唱腔轻柔婉转,音乐属南曲系统,为南方群众所喜爱,元灭南宋后,它一度衰微,元代后期杂剧衰落后,它又兴盛起来,形式也趋向成熟和定型,后来发展为明清的传奇。
7、散曲:
曲的―种体式。
元明两代盛行,有别于“剧曲”。
多用于抒情、状物、写景,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
无宾白科介,只能清唱。
分小令与套数两种。
8、小令:
①词中的短小者。
明人曾以58字以内者为小令(见明刻本《类编草堂诗余》),实则并不绝对。
②散曲中的只曲,与“套数”相对:
一般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
但也有例外,如“带过曲”、“集曲”、“重头”、“换头”等都是小令的特殊形式。
9、套数:
古代剧曲或散曲(小令除外)中,用多种曲牌互相连贯,有首有尾成为一套的,名“套数”。
又叫“套曲”。
―般由两支以上同一宫调的曲牌相联。
如宫调虽异,但管色相同者也可互借入套,称为“借宫”或“犯调”。
散曲的套数义称“散套”,必须首尾―韵。
10、诸宫调:
宋金元说唱艺术的一种。
形式是把同一个宫调中的许多曲子联成一套,再把若干不同宫调的套曲连在一起演唱故事。
表演时讲唱相间,以唱为主。
因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亦称“掐弹词”。
据宋王灼《碧鸡漫志》等书记载,诸宫调的唱法是北宋民间艺人孔三传创造的。
完整留传至今的诸宫调作品,惟有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1种。
诸宫调对元杂剧曲牌联套的体制有直接影响。
11、宋元话本:
话本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种样式。
它始于唐,盛于宋元,是当时“说话”艺人讲演故事所用的
底本,主要有“小说”、“讲史’’两种。
前者篇幅较短,多反映市民的生活和思想;
后者篇幅较长,多讲说历代兴废之事。
话本在思想内容、艺术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戏曲 知识 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