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271273
- 上传时间:2022-12-14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1.66KB
小学数学论文文档格式.docx
《小学数学论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论文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一问题激起孩子们更强的好奇感。
经过思考,有学生提出将它捏成长方体,体积就可以求出来了。
第三步,我又追问,如果换成“圆柱体木块”呢,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吗?
木块不能倒,也不能捏,又遇到新的难题,进一步激发学生想获得新知的感觉。
学生思考后.认为可以将它浸入长方体容器的水中,用测量排挤出同体积的水的办法来测知,正当学生思维活跃,为解决了难题而高兴时,我又展示问题的焦点:
假若是电影剧院大门前的圆柱体水泥柱子,你能想办法计算吗?
学生情趣更高涨了,这时我趁热打铁,组织他们讨论,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要解决这个焦点问题,必须从长方体与圆柱体体积的关系中寻找—‘‘个计算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最后,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在学生的探索中“横空出世”了。
由于老师注意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创新能力提供突破口
首先,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
培养以积极的态度注视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
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指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
乐于观察是指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
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加强观察。
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事物的形态、特征,并比较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并将内容引伸至学生生活中,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无意识地认识到不但在课堂中要培养观察的习惯,在平时生活中也同样要培养观察的好习惯。
其次,引导学生确立观察的目的。
目的性是观察力的最显著的特征。
有目的地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锻炼。
反之,如果是无目的地观察,东张西望,对事物熟视无睹,那就锻炼不了学生的观察力。
只有带着目的性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才能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为学生确立观察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然后有所思、有所获。
最后,锻炼学生的认真细致的观察态度。
观察要有认真细致的态度,因为这是深入观察的重要条件。
如果粗枝大叶,匆匆浏览一番,不能在观察的细致性和深刻性上下功夫,那就是很难发现事物包含的隐蔽的和细微的因素。
因此,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锻炼,让学生学会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不为一般人所注意的细微现象,以此来提高学生观察的能力。
三、构建和谐课堂,培养学生敢创新的精神。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
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
设形形色色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促使
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对学生的创新想法要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切实保护学生“想”
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去,激发学生
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提出在长8米、宽6米的房间里铺地毯,商店有宽2米、3米、6米三种型号让学生自由选择。
有的说“买2米拿起来方便”;
有的说“买6米的铺起来美观大方没有接口”;
还有的说“选择3米,这样又方便又省钱,床底下可以不用铺”。
在教学过程中,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
学生质疑问难,无拘无束的思考,创新意识的苞芽得到了保护,将逐步形成敢于创新的意识。
四、引导探究、合作学习,给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
荷兰文学家费赖登塔尔认为,通过自身活动得到的知识与能力比旁人硬塞的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快,同时善于应用。
他还认为:
发现是一种乐趣。
通过“再创造”活动是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
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中,我让学生分组实验,把圆等分成8份、16份、32份、64份,分别拼成长方形的样子,并请学生注意观察,拼成的图形有什么变化。
当学生看到原来的圆弧的弯曲程度愈来愈小之后,这时教师不急于下结论,而是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闭着眼睛,在脑子里想:
将圆等分成128份,256份,512份……的情景。
学生想了2分钟后,一个学生说:
“这样分下后,原来的圆弧就变成一个很小的点了。
另一位学生说:
“那样拼的图形简直就是长方形了。
这样有限的切拼操作活动,无限的想像,达到了最终由曲转为直,化未知为已知的目的,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形象思维能力。
在数学思维中最可贵的品质是创造性思维。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将大有可为。
只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就一定能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为素质教育改革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创造能力提供基础
爱因斯坦说: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
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
学生的创造思维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去刺激、引导,如准备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具(如实物、挂图、教学资料等)以及创造良好课堂氛围。
要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磨擦中,自省自悟。
学生在进行创造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要善于以“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对学生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拔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在矫正误点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自悟,启动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翅膀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充分想象。
心理研究表明,有创造性的孩子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方式偏离通常的模式而感到不安。
他们最初对事物的学习和模仿通常能受到赞扬,但一旦有了“异想天开”的想法和做法以后,教师或家长也许会有不同的反应了。
可能有的教师告诉孩子:
“别再胡闹了”;
也可能有的教师会很高兴:
“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孩子创造的积极性更应该细心加以保护,以便给孩子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勇气,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
其次,教师要及时为学生创造“想象”的机会。
小学生从一个无拘无束的环境突然进入严肃的学校,难免产生压力。
经过长期的校规校纪的教育,他们在思想行为方面也往往不敢“放肆”。
这就无形中给他们的思想套上一把“枷锁”。
因此,教师要及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在各种场合为学生的想象创造机会。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方面将大有可为。
只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就一定能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为素质教育改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国家兴亡在于教育,教育兴亡在于创新”。
创新问题的提出,给整个教育改革的发展带来了新一轮的挑战。
把创新问题摆在教育改革的重要位置,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多年来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做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通过平时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日常教学,深深的懂得:
数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又是思维体操的学科,所以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创新教育,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我们每一个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并且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决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新意识的训练。
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创新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发明和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开始。
牛顿的万有引力的发现离不开对苹果自由落地的好奇,陈景润的歌德巴赫猜想离不开1+2等于3的好奇。
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求源的精神,乐于探索事物的奥妙,发现其中的奇异。
例如:
在教学圆锥体体积公式时,往往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不太注意。
这时我巧设陷阱设置悬念。
让学生进行倒水实验:
用圆锥体容器盛满水倒入圆柱体容器。
过了一会,一个小组倒了水,还没灌满;
而另一小组的同学却大叫:
“水溢出来了!
”这是什么缘故呢?
学生们议论纷纷。
这一设计让他们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既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思维更趋于活跃,充分激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
构建和谐课堂,使学生敢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对学生的创新想法要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去,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提出在长6米、宽4米的房间里铺地毯,商店有宽1米、2米、4米三种型号让学生自由选择。
有的说“买1米拿起来方便”;
有的说“买4米的铺起来美观大方没有接口”;
还有的说“选择2米,这样又方便又省钱,床底下可以不用铺”。
三、
引导探究学习,给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测量圆的周长时,我先问学生:
“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
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
”请大家实验一下。
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我用这种方法,你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
尔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
我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
接着利用媒体显示:
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
“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
有什么关系?
”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周率。
这种教师点拨下的学生动手自行操作、自行探究,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情趣盎然,自主研究活动扎实,思维得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协作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久而久之,创新意识也随之逐步形成。
四、
体验成功快乐,让学生爱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推动力。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盛。
当他们正确回答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难题后,都会从心底升起一股兴奋感。
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满足的机会,进而产生学习成功感,引发积极探索的兴趣和动机。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力求营造氛围,激励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展示自己的闪光点。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猜想提出“个位是0、3、6、9的数能被3整除。
”我引导学生举例先初步验证,再用实验验证,通过用小圆珠摆一摆、算一算,接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在这样的环境中听不到呵斥和叹息的声音,看不到苦恼、僵持的状态。
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增强了创新意识。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潜心启迪和培养,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学生身上点点“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利用各种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将创造性思维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一定得到充分的发展,一代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就会脱颖而出。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来源于生活。
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
因此,教师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一种自然、亲切、真实感。
如:
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借助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
开始让学生仔细观察、接着猜测谁跑最快,然后媒体演示赛跑过程。
结束时,让学生讨论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
使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
教学中还可以联系实际解决简单问题,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激发得越强烈,就越能对学过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就越能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产生创新的火花。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以尝试、创新的空间,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伟大的教育家孔于曾经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能够动手操作的要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
同时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尝试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愉快,多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宽畅的思维空间中展开多角度思维,使各方面的能力、技能都得到发展,使学生的创新天性得到开发和培育,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
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在学生很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思维已激活时,教师不是机械讲解,可以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合作探研究,先让学生每人剪出两个梯形纸板(要求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当学生剪出后,教师设问:
看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纸板,把它们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
学生开始拼摆(有的小组用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
当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拼法后,教师设问:
“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和面积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和面积有什么关系?
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能否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各小组的同学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就会很快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样在教师点拨下的学生动手自行操作、自行探究,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情趣盎然,学得主动、认真,思维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三.在开放性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所谓开放性问题,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标淮答案,也就是答案不是唯一的。
既然答案不是唯一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甚至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这样的提问,激发的正是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正是想象力。
它不像传统教学的提问方式,一问一答,一答一个准,只提供一种可能答案,一种解决途径,结果堵塞了学生的思路。
在这种开放式的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
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在产生大量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为了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教师出示这样一个长方形,提出的问题是:
谁能看着这个长方形,说一句有关分数的话?
听了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不仅体现了红、蓝、黄色部分各占长方形的几分之几,还体现了三部分之间的关系。
学生的这些巧妙回答,只有在开放式提问的特定条件下才能产生。
这种提问考察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真正理解,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随着教学的创新,新的教育观念的形成。
出现了更多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只要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强烈的创新意识,旺盛的创造能力日益成为构筑人的素质、形成人的力量的根本要素。
在未来社会中,一个完全没有创造力的人其生存质量是不理想的。
知识创新的基础在教育,教育是否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人,是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
江泽民同志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从小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如何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呢?
我的体会是:
1.创设情景,培养创新意识
创设情景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
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也就形成了学习的内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及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创设情景,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景,不断激发思维的热情和情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
除了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
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学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我在引导学生探求体积公式时,有步骤地创设了如下的问题情况激发学生期盼获得新知的好奇感觉。
2.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创新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
“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
”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较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计算方法,很好地进行练习,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具,并且在教学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性格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感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指导他们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数学知识。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
“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
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
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
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
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
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
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
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
”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
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是会逐步形成的。
例如,教“三角形面积”时,我引导学生参与操作活动,让学生取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桉“取”(两个直角三个形)——比(看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完全一样)——拼(拼出已学过的图形)的步骤操作。
学生运用拼合、旋转、平移的方法拼出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