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全部教学反思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253999
- 上传时间:2022-12-14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62.31KB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部教学反思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部教学反思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全部教学反思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室里,人声鼎沸。
学生们正在热烈的讨论中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一个人物,为什么。
学生大多都是佩服文中的父亲和蔼、慈祥、深知教子之方,在危急的情况下指挥孩子克服困难,让孩子体会了成功的感受,以给了孩子受益终生的信念和勇气……有的学生甚至感叹自己如果能有这样的的父亲该有多幸运。
当教师感觉讨论得差不多了,宣布说“下面我们开始讨论下一个问题”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自己对刚才的问题还有不同的意见。
教师于是示意他可以继续说出他的想法。
这个同学说:
“我最喜欢的人是那四个小伙伴。
”此语一出,满座哗然。
按一般人的理解,那四个小伙伴应该是大家批评的对象。
因为他们不但嘲笑“我”,还对“我”弃我而去,是哪种缺少同情心的人。
不过,教师还是很有耐心的追问:
“为什么?
你喜欢他们什么呢?
”“我喜欢他们勇敢,他们敢于去爬悬崖;
我喜欢他们为了自己达到目的,敢于舍弃。
”“哦?
他们敢于舍弃什么?
”“老师,我知道,你们都会觉得那四个小孩无情无义,你们会认为他们四个没有同情心,把身体不好的‘我’扔在悬崖上。
但是,老师,你们有没有想过,第一,那四个小伙伴并没有要求‘我’和他们一起去爬悬崖,第二,他们也有自己的任务,就是如何最快的爬过悬崖。
第三,如果他们都去帮助‘我’了,有可能,他们全都会被困在悬崖上,天黑也不能下来。
还有,现在的社会就是弱肉强食,谁没有能力,谁就会被淘汰。
”说着说着,在有一部分学生的不赞同的嘘声中,他越说越小声,但还是十分坚持。
“那你的意思是我们的社会就不需要同情弱者了吗?
”“有必要同情弱者吗?
”“我觉得有,不是每个人每个时候都是强者,所以,要大家一起进步!
”“邓小平爷爷还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呢?
”“并不是富起来就不管别人吧!
”一场辩论赛在教师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拉开了帷幕。
“如果你一天都去管别人了,你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吗?
比如街上这么多乞丐,你再有钱,管得过来吗?
如果你去应聘一个高薪职位,你会不会因为同情别人而把这个位置让给别人?
如果在奥运会上,刘翔看见那个什么逊摔倒了就去把他扶起来,他能得冠军吗?
……”这个同学虽然势单力孤,但一点儿也没有胆怯。
他连续几个棘手的问题把同学问住了,大家一时不知如何作答,都把目光转向了教师。
教师在经过短暂的思考后说:
“我个人是很佩服这位同学的!
一是他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一定的深度。
二是他善于思考生活,你们也听到了他刚才的一番话,如果平时不动脑筋是说不出来的!
”教室里顿时静了下来,大家都在认真听教师的讲话。
“今天,其他同学表现也不错。
在这里,我也不对你们两方的意见做出‘终审判决’,我讲两个故事:
一个是大雁的故事。
说是每一个大雁的雁队中,如果有一只大雁生病或者是受伤,这个雁队一定会有两只健康的大雁留下来照顾它,和它一起越过田野、飞过小溪,对付所有的突发事件和困难,面对所有的困难和危险,直到它痊愈或死去。
第二个故事是一个测验:
一个外国女士到了中国的一所学校,邀请了五位小学生做一个实验,把五个拴着线的小球放进一个瓶口和小球差不多大的瓶里,要求孩子们在30秒以内把自己手上牵着的那个小球拉出来,如果没有拉出来就会被海水淹死。
听完要求以后,其中最大的孩子示意女士等一等,只见他和几个小孩商量了一下,然后再示意女士可以开始了。
女士下了命令以后,只见最小的那个孩子首先奋力一拉,他的小球出来了,5秒,接着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最大的那个孩子最后拉出了他的小球,30秒,刚好完成。
那位女士激动得热泪盈眶,她连声称赞中国小孩了不起。
她说‘我在许多国家都做过这个实验,但其他孩子都是在命令下达后,争先恐后的往外拉,结果全部被淹死了。
只有你们真正完成了这个实验!
你们真是好样的!
’”故事刚讲到这里,下课铃声响了。
教师给同学留了一道思考题:
你知道奥运会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吗?
你如何看待竞争与合作互助?
轰轰烈烈的课改实验,风风雨雨中我们已走过了四年,这个课例禁不住又一次让我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
生活中我们学说要尊重别人的意见。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强调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
学生对于语文材料应该有理解一致的地方,否则人际交流就无法进行。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感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作品,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因此,语文教学特别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独创性的理解。
事实上,语文课堂,要充分尊重所有人的意见很不容易,作为老师,习惯了用自己的思维去代替学生的思维,习惯了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
可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社会背景,思想、性格、心理等完全不同,以后从事的职业也不会相同,为什么我们做教师的总是要他们“心往一处想”呢?
反过来说,学校毕竟是教育人的地方,也有必要用生动活泼的学生乐意接受的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我个人认为,潜移默化比较好,如果是生硬的说教是不会有什么好效果的。
这位教师既充分肯定了学生“善于思考生活”的优点,又巧妙地借用故事和课后思考题,引发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新的定位和反思,对学生进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学生乐于接受,才教有所获。
《紫藤萝瀑布》课后反思
前两课时主要从作者的写作背景、字词的认识以及课文的内容、重点语句的分析上来讲解。
前两课时的重点放在对文章的语句分析,从而来解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而第三课时的重点放在对文章的结构、写作特色、写作方法上进行讲解。
因为作为七年级学生即将面临着作文的挑战。
虽然小学的作文有一定的基础,但初中的作文却在量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对一部分学生来说是一个难题。
因此,在开学初就应加强这方面的知道。
这样就可以结合课文作者的写作思路来为学生找到一条写作的路径。
一、写作结构:
这部分主要针对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缺乏条理性而言可以规范学生的写作。
因此我根据《紫藤萝瀑布》的写作方法入手然后再从作者看到盛开的藤萝花引出对文章结构的分析。
通过赏花——忆花——思花的过程来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写作顺序。
在这方面我重点对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指导性的分析,主要让学生知道每一段落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自己在写作中应怎样安排自己的文章段落。
二、在写作特色上重点对文章的写作方法以及语言特色上进行分析。
通过讲解借物抒情这一表现手法以及让学生找出由景入情的语句的分析让学生可以感受到文章的写作可以通过眼前的物或景铺开场面的。
可以丰富他们的写作技巧。
三、修辞方法:
这篇文章在修辞的运用方面也比较有特色。
是初中学生转变写作技巧的最好的教材。
我就利用它的分析来扩展他们的练句水平。
可以丰富语句的生动性。
通过对文章的阅读,结合三方面的分析即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又把学生的写作结合。
这样为他们的文章的写作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童趣》教学反思
一.我这次采用的教学方式依然是以老师的讲授为主。
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大家已经有目共睹,但还是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式在实行,这与新课改的精神是违背的,也是不科学的。
在课堂是我问同学们:
“你们觉得文言文好学吗?
喜欢学吗?
”结果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告诉我“不好学,不喜欢”。
我想这是学生心里真正的呼声,但是我们教师却是经常忽略了他们的心声,依然按照我们自己的意念来教学。
这里面可能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但是我觉得如何让学生爱上文言文才是最关键的,要让他们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这样我们的教学就算是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在课堂上,我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导语的设计,图片的展示,提出一些问题,讲一些故事,对学生的回答积极肯定等等。
但还是觉得这样不够,因为一旦涉及到知识点的时候,我就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因为我无法让知识点的讲授变得更为生动,更为形象,我想这是我个人的问题。
二.这是一篇充满趣味和想象的文章,应该可以让学生成为主角,让学生去体验文章里面的乐趣,因为他们才刚刚度过自己的童年,对于自己童年时的一些趣事还是记忆犹新的。
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趣事谈谈童年的一些感受,再让他们去体验作者当年的乐趣,或许效果会更好。
但是实际上这堂课我们大都是在传授文言知识,而忽视了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觉。
这实际上也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
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
所以我们的课堂应该尽量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发挥教师主导的作用。
《综合性学习·
这就是我》教学反思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基于这一理念,教材将以往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三个系统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它既是课改的一个亮点,又是一个难点。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要提高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性,必须注重两个环节。
一是组织、指导工作。
初一的新生活在活动中时时会发问:
这也是语文学习?
因为“综合”的范围包括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的第一个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确立大语文的概念──“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本次活动要打造的自我形象也是全方位的,学生对自我的肯定不仅仅来自学习,所以我们的活动搭建了一个生活的舞台,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其中找到自我的亮点。
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活动中的指导作用。
首先体现在活动方案的设计上。
自我介绍、推荐自己、模拟面试,这三个活动既独立又相关联,每一项活动的目的不同,同是自我介绍,说话人要根据不同的目的调整说话的内容和方式,另外,教师也要参与活动,充当其中的角色,引领着活动有序开展,力求做到“活而不乱”。
二是要有完善的评价机制。
首先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重点考察学生参与的态度,提出问题的研究价值、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根据小组各个同学的表现,评出活动的优胜者,让他们在活跃气氛中张扬个性。
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特长,甚至让他们做小组的领头人,以活动来激发他们学语文的积极性,来肯定他们综合素质中优秀的一面。
综合性学习是一片全新的领域。
它不但可以充分张扬每个学生的个性,而且易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和兴趣,使学生真正把写作当作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种包袱。
《理想》教学反思
《理想》是一篇诗歌,听前辈们讲在中考时这类文章一般是无足轻重的,不用多费笔墨和口舌。
的确,诗歌这一独特文体,较难出题,尤其对于初中层面的学生来说,能通过朗诵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情感就已达到目标了。
然而,这篇课文的教案我却重备了两次。
第一次,因为不够重视,翻阅了点资料就草草了事了,自以为是能够胜任的。
还好,上新课前去听了师父的课,才猛然醒悟,原来诗歌还可以这样上。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讲此诗的各章节,老师再稍作总结和强调。
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老师上课也倍觉轻松。
我不得不颠覆自己原先的教学设计。
这样放手让学生去做、去讲解的课文,实际上对老师以及老师的备课要求更高。
没有充分而全面的备课,预设不出学生讲解时会出现的情况及解决方案,是难以架驭课堂的。
这对我是一种挑战。
但还好,初中的教材较浅,似乎也有章可寻。
今天,拿着重新备好的课走上讲台,40分钟的课似乎转瞬即逝。
但还是有欠缺的地方。
虽然此课备了两次,又提前去听了课,但第二遍备课的时间较短,总觉得准备不够充分。
在讲解一些知识点时不能完全脱离教案,有时甚至语言不畅,产生了较多局限性。
另外,如阿娇所说,在教态方面,有时过于随意,也是应注意的一点
《行道树》教学反思
通过解读新课标,我感到首要改革的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从这里引发出来这样几点思索:
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习惯。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有导读,有教参评点,有各种辅助参考资料。
但作为教师要勇于打破这些先入为主的框框,第一个身份应是一个普通的阅读者。
要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注意从三个维度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作者人生经历与写作经历,以及作者写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独立思维,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独特的阅读体验。
《行道树》一文作者张晓风,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作品迷人的地方,一则在总是微笑轻柔的姿态,永远善意的呈现事与人之间的关系,甜美中不失条理。
二则擅于将身旁切近实际的经验,由小见大,亦由杂乱中理出天地自然造物者的灵机与训诫。
行道树是在与环境的和睦相处中求得共生,求得精神的娱乐和心灵的满足,那么我们为什么单单只将它看成一个奉献者呢?
它也可以是一个理想的追求者,或者说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求者。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
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
那么也就是说,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点就是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的问题。
无可否认,教学参考资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大节省了我们查阅资料的时间,帮助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相关资料的补充。
但我们应当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参考就不能是标准,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实际教学的指挥棒,更不能将之奉为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论的文字的摆弄,而疏于对文章本身的独立思维。
正确运用教学参考资料,应是在教师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价值,体味出作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观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选择地使用,见解不同或是考虑不周的地方,进一步的思考,触发新思维,得到新教训,也可以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内容提出预设,再考虑教学,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
《张晓风散文论》中说她“涵天负地般的广阔胸襟,以寥廓思维空间为背景的对生命价值的沉思。
”那么《行道树》一文的主旨如能更广阔地定位于“生命价值”,不就比一个概念性的“奉献者”让学生自主探究思维的范围更大些么?
这就是说,如果我们把看教学参考资料当作是与教学参考资料的编者、作者合作探究,互补互启,那么教师才会真正理解新的教学方式的深刻意义,及优秀教材和学生人文体验过程中教师的关键与枢纽作用。
《第一次真好》反思
这是一篇自渎课文,内容不难,学生完全可以自学。
老师的重点主要放在:
1、第一次真的好吗?
2、学生对第一次的体验,让学生写出自己第一次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让学生在阅读中仿照课文,自己也写一篇《第一次的感觉真
》,将阅读、模仿、写作结合起来,即节约了课堂时间,有让学生得到实际的写作训练。
至于朗读这不是一篇典范的朗读课文,不一定非要强调学生大声朗读,只要理解文意就可以了,关键让学生有感悟。
《人生寓言之<
白兔和月亮>
》教学反思
准确把握学生的兴趣激活点
寓言主要是通过故事的形式讲述一些哲理。
虽然学生是第一次正式接触这种体裁,但其实在小学阶段他们已经读过许多寓言。
因此在课文导入中,我就从学生接触过的寓言开始引入,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自然转入文体介绍。
初一学生好动活泼,因此在文章整体感知的环节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虽然准备仓促,但他们的热情被极大地调动,更重要的是深深地感染了作为观众的同学,在看完表演后,整个班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因此我认为,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并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才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注重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挖掘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依附于课文载体实现的。
它的实现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通过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关注教学对象的情感体验,并抓住了课文与学生的情感契合点。
在学生学完了这篇寓言的寓意后,我设计了问题:
你是否有过患得患失的现象?
你今天学习了这篇寓言,你的人生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变化?
畅所欲言,有同学提到面对成绩时应该有平和心态,有同学开始正确认识与好朋友交往的问题,还有同学提到了独生子女如何面对父母的爱等,这些问题正是青少年普遍遭遇着的烦恼,在这堂语文课中,这些颇有共鸣的困扰竟被意外地迎刃而解了,而且是学生自己感悟出来的。
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改中提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是停留在中心思想、主题的归纳上,而应面向生活,走进社会,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地展现自己的喜怒哀乐。
有效互动,积极评价,营造民主氛围
在这堂课上,我与学生一直处于“对话”的状态,只有在师生的有效互动中,真正的民主课堂才能建立,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
当学生思考“有无得失之患”这道题时,刚开始十分困难,我提出了变换角色的假设,如以“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进行启发;
当学生联系自身谈得失之患时,我也说了同是独生子女的自己的感受和故事,并积极启发他们,最后还把自己找到的金玉良言送给学生,彼此共同领悟,共同进步!
我还十分注重倾听,然后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
如在品味词句的环节,有些同学在分析时暴露出对部分修辞手法还没掌握,认为“有仿佛就是比喻”之类的情况,我即时给予纠正。
每堂课的前五分钟演讲,我总是让学生对演讲者积极评价,帮助学生建立信心;
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前一个学生介绍罗嗦,但我更关注于她的优点———用了很多课本中的词语,并给予充分的肯定;
回顾生字词时,学生们完成得十分出色,我笑说:
大家是否已经知道我的正确答案了?
怎么那么正确的!
当然,在某些题目的处理上,我认为还有欠完善的地方,值得推敲;
在讲课时,感情的投入与感染能力还有待加强,同时,在整个备课过程中,备课组成员的相互启发使得这堂课更为完善生动。
我认为只要坚持“享受语文,感受生活”的教学观念不动摇,终有一天,语文也会成为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的科目。
我将为此而继续努力!
《落难的王子》教学反思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产生学习动力,激发主体意识的前提。
为了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我就设计了让学生表演课本剧的方式,用形象的肢体语言来再现文章的主要内容。
采取这种方式,一是,寓言本身故事性强,情节简单,适合学生表演;
二是,让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进行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三是,可以通过形象的语言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正确的理解寓意;
四是,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是,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
在课前我布置女同学完成这个教学环节,同学们就在科代表的主持之下,精心策划,分工合作,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她们采取哑剧的形式,还准备了道具,表演很成功,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作为初一的学生这是很难得的,而且学生很有兴趣上台表演。
从课堂上其他同学的反应来看,学生都比较喜欢这种形式。
因此师生就在一种轻松、融洽的气氛中开始了课堂学习。
因为这则寓言故事情节简单,寓意不难理解,在“整体感知”这个环节中设计了两个小题目,训练学生用简单语言概括故事的内容,培养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的语句并能分析提炼出寓意。
我抓住了“凡是”这个关键词语让学生认识到遇到厄运具有普遍的意义,因此我们要对自己遭遇苦难有足够的精神准备,切不可怀侥幸心理,认为苦难只会落在别人头上。
这个教学环节进行得很顺利。
《我的信念》教学反思
《我的信念》讲完了,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不知是自己被自己感动了,还是自己被居里的伟大人格魅力所折服了。
这位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竟然把自己看得如此平凡。
读这篇文章,不仅要用眼读,更要用心读,用你的心去贴近那颗伟大的水晶般的心!
在教学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做得不好。
一、学生“梳理”课文的时间不太充分。
这篇课文篇幅相对来说比较长,这就给“梳理”课文带来一定的难度。
学生必须对课文经过一番梳理才能到达融会贯通,但我给学生的时间比较少,致使学生在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上比较费劲,最后经过了老师的点拨才说出了以下三个方面:
①科学工作者的宗旨是探讨真理,而不是谋求物质上的利益。
②科学工作需要自由、需要宁静、需要时间。
③科学研究需要奉献精神。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尤其是这种篇幅较长的课文,需再给学生较长的时间,哪怕用一课时来读,也要读透彻。
只有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才不会那么吃力。
二、对于“献身”的理解还需加强。
献身精神是全文核心,是居里夫人思想品质的根本,把握这一点,才能融会贯通。
学生理解的不透彻。
他们只看到了居里的研究环境非常恶劣,并没有理解到她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什么。
一种信念,一种对科学的执着。
让学生真正理解:
既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
这句话所体现出来的真正东西非常重要。
居里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
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和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的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没被美誉所累。
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
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的释放。
爱因斯坦说:
“在所有的世界知名人物中,玛丽·
居里是惟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她淡淡的生活,静静的思考,执着的进取,直到智慧的高点。
这都需要学生去认真理解,体会“献身”的真正含义。
而我在教学中这方面点拨的不够,应该让学生有一种敬畏-对这位竖立在智慧高地上的伟人!
这才是教学所需的效果。
《论语》十则教学反思
有人说:
“不读《老子》,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智慧;
不读《论语》,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文化。
”而智慧来源于丰厚的文化功底,所以追根溯源,架起文化发展桥梁的是《论语》。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走进孔子,去追寻中国文化的根,并汲取营养。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师生共同合作,开发课程资源。
于是让学生课前阅读与《论语》有关的资料。
结果,学生从网上、图书馆、阅览室、书店获得知识信息,远远超过老师一言堂所介绍的内容。
这就是课程改革,不改不知道,一改吓一跳。
弟子未必不如师!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一个语文能力强的学生,询问其诀窍,均是得益于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学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上册 全部 教学 反思 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