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研组 工作计划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245949
- 上传时间:2022-12-14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48.96KB
一年级数学教研组 工作计划文档格式.docx
《一年级数学教研组 工作计划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数学教研组 工作计划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开展多样化教研活动,除每月开展一次教研组活动外,还多开展民间活动,以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5、充分利用采用集中学习、教师自学、网络学习的方法,使教师及时了解最前沿的教改信息,扩展教师知识视野,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丰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教研水平。
6、加强对在数学教学中一年级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的课题研究,把“如何培养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的课题研究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中,让一年级的孩子养成一定的审题能力。
7、本学期在6月初安排一次口算、计算比赛,提高学生的口算和计算能力。
8、加强及格率、优生率的监控,找准后进生的后进点,因人制宜制定合理的补差计划。
给后进生多创设机会,品尝成功,树信心。
多与后进生谈心,多做情感交流。
9、争取获得“优秀教研组”的称号,并涌现出多名活动积极分子。
10、收集好教研组的各类资料,做好考勤登记。
四、本期教研活动安排如下:
第一次教研活动
活动时间:
3月14日星期二下午
活动地点:
一年级办公室(3)
参加人员:
陈洁
张丽荣
高晶莹
周民秀
张娟符萍
活动主题:
学习一、二单元教参,深入分析教材。
活动程序:
1、学习本期教研组工作计划,了解本期工作要点。
2、讨论交流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情况,重点分析学困生和优生的情况,争取到达及格率99%,优生率95%的教学目标。
争取做到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3、布置本学期主要工作:
(1)学习课题方案,落实每个人的任务,交齐上期的课题资料。
(2)6月初,对学生开展计算能力的比赛,设计好习题。
(3)丰富网上资源,传课例、论文等。
(4)年级组自行收集,建立了一个错题库,先呈现原题,再呈现学生错题,再分析原因。
一个单元传一次。
(5)每个人交一篇电子教案、一篇心得体会。
(7)二次分配的方案,再讨论,签字。
第二次教研活动
3月21日星期一下午4:
00分----5:
30分
常规教研
1、学习一年级下期一、二单元数学书、教参,促进教师的教学业务的提高。
并安排这一阶段的备课教师对这一教材进行交流,老师也可以谈他们自己在教学中所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
“第一单元位置”介绍
一、教材内容
“上、下”“前、后”“左、右”和“位置”
(用两个数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这些内容以前是作为常识性的知识,没有作为小学数学的正式的教学内容。
现在为了加强空间观念的培养,改变过去少“空间”少“图形”,多计算的做法,拓展几何知识的范围,把这些内容纳入到几何教学的范畴。
“上、下”“前、后”“左、右”这三对方位,正好对应着三维空间的三个方向。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正确地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编排特点
1.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
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顺序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
研究表明:
儿童在掌握空间方位的过程中,首先把不同的方位与自己身体的一定部位相对应,建立起以下的联系:
上边是头,下边是脚,前面是脸,后面是背,左边是左手,右边是右手。
儿童最早分出的是垂直轴的上边的方向,这是由儿童身体的垂直位置决定的;
儿童对垂直轴下边的方向和对水平面两对方向(前和后,左和右)的区分则要晚些,其中对左和右的区分则比较困难一些。
儿童一般在7岁左右,不仅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而且也能以别人为标准辨别左右。
所以教材把有关方位的认识安排在本册。
2.根据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特点,提供丰富的情境,帮助儿童体验空间方位。
儿童对空间方位的确定至少有三种形式:
(1)以自身为中心的确定。
即用主体自身与目标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来标明目标物的具体位置。
如儿童背靠着物体,说物体在他的后面。
(2)以自然标志物为中心的确定。
即用环境中的其他物体与目标物之间的关系来标明目标物的具体位置,如茶几在沙发的前面,电视在柜子的上面。
(3)以抽象的形式的确定。
如用地图来描述目标物的位置。
一年级儿童的思维正处在前运算阶段的末期,他们的判断仍受直觉思维的支配,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情境和活动来进行。
如要确定一个站在对面的人的左右,开始儿童需要亲自站在对方的位置上才能确定,以后才能逐步想像自己处在那人的位置,以此确定其左右。
因此,教材以前两种形式为主,创设了适合学生操作的情境,使他们一方面亲身体验生活中的方位,另一方面又体会到空间方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材说明
由于“上、下”“前、后”学生已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来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儿童6岁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所以教材结合一些情境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让学生去进行两个物体、或三个物体之间的比较。
1.上、下
(1)两两比
(2)三者比
对于两个物体来说,上下位置关系是固定的;
而对于三个物体,由于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也会不同。
要求学生说出参照物来。
(3)下面有什么
根据上面的比较关系,学生可以自己去比较。
2.前、后
排队上车图
两个人比,三个人比。
(2)站牌图:
教学资源
比较关系同上、下。
排队可以根据脸的朝向判断前后,而站牌中各站前后的判断要难一些,离终点或目标物越近的是前面的。
做一做中的小狗游泳比赛图也是这样。
3.左、右
(1)建立左、右标准
对于“左、右”方位的建立,儿童有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有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判断左、右的根据是身体的左、右两半,后来有人证明在左、右分化中起绝对优势作用的不是身体,而是手。
也就是说,儿童建立左、右的过程是:
先将左、右同自己的左、右手建立起联系,然后再与自己身体的两边对应起来,最后以自身为标准来进行判断。
教材教学左、右概念时,就是按这样的顺序来编排的。
例1让老师背对着学生,学生模仿老师举右手,观察自己的左、右手,再让学生说明左、右两只手的习惯性分工,将左、右与自己的左、右手对应起来;
接着通过“做一做”第1题,初步感知身体的左、右;
再通过“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以自身为中心确定物体的位置,但要判断的不是自己身体上的,而是自身周围的。
逐步建立左、右的概念。
(2)相对性
例2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对于左、右的相对性,儿童也有自己的认知规律。
心理学研究表明:
6岁左右有儿童在判断物体的位置时,是由以自身为标准逐步过渡到以他人为标准来进行判断的(要确定一个站在对面的人的左右,开始儿童需要真正站在对方的位置上才能确定,以后才能逐步想象自己处在那人的位置上,以此确定其左右)。
所以我们在编排时,分两个层次:
第一,两个同学面对面互相握一握右手,引起认知冲突:
虽然伸出的都是右手,
但从一方的角度看两只手却不在同一个方向,这时还可以转到对方同学的位置感受一下,以此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体会右的相对性。
同样体会左的相对性。
第二,两个同学相对而坐,一个同学判断另一个同学桌面上的东西在哪一边,
加深对左右相对性的认识。
左右的相对性较难理解,可以先观察自己的左右,再站到对面同学的位置上验证一下,再过渡到想像自己站到对方位置,来判断其左右。
学习左、右的相对性,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在判断方位时,到底以谁为标准?
这是实验过程中,老师们提出来的。
我认为以谁为标准,不是绝对的,要看具体情况。
如当我们与他人交谈时,要给对方指明方位,就要以对方为标准。
如要让对面的人把在他左手边的东西递给我,这时就以对方为标准。
而当我们看一幅图片时,往往是以自身为标准,来说明图片中物体的方位,当然你说“我要以图片中的物体为标准”,也未尚不可。
对于以谁为标准,平时我们说话交流问题不大,稍加勾通就明确了。
那么考试时,有两种可能时,为了明确可以注明以谁为标准。
(3)左、右在生活中的应用
生活中按照左右制定规则的事例很多,如车辆、行人靠右行。
教材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一方面知道左右在生活中的应用,加强对左右的认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另一方面从小培养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了解一些生活常识,如走路时靠右行,过马路时先看左边,再看右边。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如车到十字路口中,向左右拐,向前行。
4.位置
作用:
实际生活需要:
学生座位、影院。
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渗透坐标思想。
编排:
从座位引入,通过根据第几组第几个(或第几排)来确定自己或别人在教室里的位置这一学生最熟悉的活动,使学生能够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做一做”安排了确定动物卡片位置的活动,巩固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时,可以从三方面来教学:
(1)谁在几组第几个
(2)第几组第几个是谁(3)比较前后或左右同学是组相同还是个数相同。
用两个数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一些感性认识,因此,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座位引出位置,使学生认识到用两个数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非常简明,从另一个角度感受数学的作用。
这部分内容,教学的重点应是使学生初步掌握用两个数表示一个物体的平面位置,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重点就应放在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上。
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多种活动(正、反两方面的活动都应设计,如指定一个物体,用行、列说出它的位置,或给出行、列去找对应的物体),这方面通过前面的实验,老师创造了很多好的经验,如有位老师教学时,先让学生用前后、左右说明同学的位置。
再按教室的座位介绍好朋友的位置。
接着每个学生写出自己的位置。
再打乱座位卡,重新找座位。
然后按照教材设计的活动,帮助小朋友在电影院找座位,在方格纸上找位置,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每一项活动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逐步深入。
并且对教材上的有些活动加以改进,如第7题,教材让学生回答这些爷爷、奶奶……各住在哪里,老师将这个活动改造得非常巧妙,她把这个活动设计成送信游戏,把其中几人先遮起来(用纸做了两扇窗户),让学生根据信上的指令送信如“把信送给第二门第三层的老奶奶”,送到后,让学生打开窗户看一看是不是送给一位奶奶的。
这题这样一改,就活了,学生争先恐后地想参与。
因此老师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四、教学建议
这一单元教学内容比较新,在教学方式上需要老师们进行有益的探索,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两点:
1.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认识上下前后不会有什么问题,难点在于认识左右。
因此,可以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认识上下前后;
而左右的认识,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从以自身为中心逐步过渡到以自然标志物为中心进行辨别(如教室里什么在什么的左右、前后)。
2.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如对左、右的相对性只要求学生通过活动初步感知,不要求进行抽象的判断,而对位置只要求学生能够用行、列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不要求用数对来描述。
)
本单元内容不要求学生用抽象的形式确定物体的方位,只是通过活动和直观演示来确定物体的方位,尤其是左右的认识,应允许暂时有困难的学生逐步认识。
左右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生活中的数学中的内容仅供学生了解,不作教学要求。
位置的教学不要求学生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
3.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本单元内容的特点之一是活动性强,比较联系生活实际。
因此,教学时要注意联系学校、家庭、社会等学生比较熟悉的各种情境,创设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并注意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的方位。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介绍
一、教学内容
主要包括:
20以内的退位加法、解决问题。
1.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教材说明
知识结构表:
与原通用教材相比,这部分内容的结构有很大变化。
原通用教材是按照十几减9、十几减8、十几减7、十几减6、十几减5、4、3、2的顺序编排的,在算法上主要教学“想加算减”的方法。
实验教材将此部分教学内容简化为:
十几减9、十几减几两部分,并在此基础上教学解决问题。
这部分内容计算的编排同20以内的进位加法类似。
结合具体情境,教学计算知识。
在探索计算方法时,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
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一样,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的计算和其他知识的重要基础。
这部分内容要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并通过适当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学会计算并能运用于实际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对理解运算的意义,体会数学的作用,加强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因此,问题解决这部分内容也很重要,教材在编排上把计算和问题解决既有结合编排又有分散编排。
四、具体编排
1.十几减9。
(1)主题图。
从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提倡学生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教科书第10~11页,这里呈现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园情境,有四个小情境,让学生在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材以“卖气球”为例,提出15-9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决。
教材呈现了点数结果、想加算减两种计算方法。
这幅主题图还为学生学习十几减9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套图游戏”通过学生的对话引出了条件和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初步参与14-9的学习。
“卖风车”“猜字谜”提供了背景资料,为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计算问题,探讨计算方法准备了丰富的材料。
(2)例1。
教学十几减9的算理和算法。
计算十几减9的算法很多,这里呈现了两种“想加算减”和“破十法”。
其他方法通过学生问:
“还可以怎样计算?
”来呈现。
以此体现允许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的编写意图。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知识基础,其他方法容易理解,这里重点教学“想加算减”和“破十法”。
与原通用教材相同,先利用风车的实物图显示“想加算减”和“破十法”的计算过程,并通过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加深对两种方法算理的理解。
与义务教材相比,降低了说理要求,不再给出“想”思考的过程。
例1应与主题图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不要单独讲操作,应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3)
例2。
教学十几减几。
由“小猫观鱼图”,从不同角度观察,引出13-8、13-5两个算式,让学生将“十几减9”的思维方法,迁移、类推到这里。
教材呈现了两种方法,还通过“你还可以怎样算?
”启发学生想出其他的算法。
由于学生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已比较熟练,前面又有了“想加算减”的基础,再加上“想加算减”比较快捷,又能同时算出两道算式的结果,所以教材在保证学生自主选择的前提下,重视引导学生“想加算减”的方法。
这一编排意图在“做一做”和综合练习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2.用数学
这里安排的解决问题的内容,引导学生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这里和前面有所不同,前面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一般都是直观呈现的,也就是说都是可以数出来的,所求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数来解决。
在这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有的没有直观呈现,只通过文字来给出(举例),因此对于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能通过数来解决,只能通过分析数量关系,结合加、减法的意义来解答。
五、教学建议
1.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习计算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首先,应结合具体情境进行计算教学,可以从两方面来体现。
一要注意从具体情境中引出计算内容,二要用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不仅可以巩固计算知识,而且使学生体会到计算不只是写在纸上的一个个算式,而是蕴藏在生活中的一个个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其次,要通过多种活动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说、动脑想等学习活动掌握计算方法。
2.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提倡算法多样化,其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潜能。
所以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算法。
如本单元,如果让学生展开思路,可能会出现“破十法”“想加算减”甚至“连续减”“点数”等方法,虽然有些方法不很简捷,但是都是学生思考的结果,都应给以肯定,保护学生思维的火花。
但学习还有社会性的一面,应通过交流、比较,吸取别人的“长处”,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
因此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体验,反思,不断地优化自己的方法。
3.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按《课程标准》P56评价建议中提出的相关目标,到学期末学生应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8~10题。
这个目标不是轻易而举就能达到了,需要老师们想办法,挤时间,组织有计划、有效的练习才有可能达到。
这方面老师都有经验,相信经过老师们的努力,是能够达到这个目标的。
2、加强课例研究,每位教师每学月听本组教师至少两节,相互间进行交流研究,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并积极的写出一些深刻的反思或感悟,积极上传网站和实验苑投稿等。
3、将自己所备的教案内容进行再次的整理,最好能完善编成电子教案,上传。
4、根据一年级组数学的教学目标,再次对本组教师达标情况的再次分配方案进行调整,并进行签字。
5、布置下次活动的准备工作:
第三次教研活动
4月4日星期一下午4:
活动主题
认真学习三、四、五单元的教材、教参。
1、认真学习三、四、五单元的教材、教参。
“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介绍
一、教学内容
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感知所学图形间的关系。
1.
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所学的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1.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
例1,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三角形由三条边组成等。
2.感知图形间的关系。
(1)平面图形间的关系。
例2、做一做(第28页上),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关系。
教材还安排了一些手工活动,如做风车、折飞机,把折纸的每一步都画了出来,让学生照着折,从中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关系。
(2)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例3
(3)感知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做一做(第28页下),用长方形的纸让学生一卷就做成一个圆柱。
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
这一单元的内容比较简单,关键是把握好教学要求,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又不能拔高教学要求。
上学期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也有拼摆,但那时只是用所学的形状拼搭一些有趣的图案和事物,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从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体会图形的显著特征。
如,在拼搭活动中,学生一般不怎么用球,因为球容易滚动,呆不住长方体、正方体不容易滚动等。
而本单元“图形的拼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的关系,在这里长方形、正方形角的特征、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不要求掌握。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介绍
“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教学:
但由于数的范围扩大,100以内数的认识与20以内的数又有所不同。
首先数数的难度增加了。
学生虽然大部分都有口头数数的经验。
但这种数数大多属于唱数的水平,学生要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也不太容易,往往漏数或跳数。
因此这里要指导学生手口一致地准确数数,使学生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同时了解计算单位“十”。
前面10以内的数是以“个”为计数单位,以“十”为计算单位,在11~20以内数的认识里初步认识过,但由于数目较小,有一定的局限性,认识计算单位“十”主要在这一单元完成。
这部分内容涉及了数概念的基本内容,如数位,比较数的基本方法等,所以它是认识多位数的基础。
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的数的大小。
2.
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能够正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年级数学教研组 工作计划 一年级 数学 教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