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244220
- 上传时间:2022-12-14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7.09KB
思修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
《思修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修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
二.信念: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
三.理想信念的作用:
1.引导人生的奋斗目标
2.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3.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对大学生的作用:
1.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
2.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
3.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一.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1.在新的起点上既往开来
2.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
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挑战;
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
我国改革发展新任务的挑战。
二.共产主义的描述:
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共产主义是一种理想、一种学说、一种制度,更是一种实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中国梦: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梦想。
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一个中国人的。
五.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实质上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理想层面上的反映。
个人与社会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发展。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
第一节
一.爱国主义的内涵: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同意。
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二.爱国主义的要求:
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4.爱自己的国家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3.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一.国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
二.经济全球化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1.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
2.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
3.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三.民族精神的概念:
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四.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五.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
六.为什么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1.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2.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3.改革创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七.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第三节
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1.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承担对国家应尽的义务。
2.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3.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如何维护祖国统一
1.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我们要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
3.我们要努力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
4.我们要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图谋。
三.国家安全观
新的国家安全观包括:
政治安全、国防安全、经济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等。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一.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心的总和。
二.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人生观主要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三.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们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人生目的的作用:
1.决定人生道路
2.决定人生态度
3.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五.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
认知、情感、意志是起主要作用的三种心理要素。
六.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
七.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一.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在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二.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
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
三.劳动和贡献的尺度作为社会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尺度,正式对人生价值评价根本尺度的一种具体化。
四.人生价值的评价
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4.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五.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
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2.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六.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
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2.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
3.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做贡献。
4.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一.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要有健康的生理,还要有良好的心理,即所谓“身心健康”。
协调身心关系以及身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保证人自身系统的健康和活力,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环节。
一个人自觉地调试心理,保持心理健康,能够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自我环境。
二.大学生自觉地调适心理、保持心理健康是现实的迫切需要: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3.合理调控情绪。
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三.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的原则:
平等原则;
诚信原则;
宽容原则;
互助原则。
四.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P84浏览)
五.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1.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
2.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
3.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
4.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关系。
第四章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
一.道德的起源:
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其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二.人类最初的道德以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
三.道德的本质:
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
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四.道德的主要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
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到的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和能力。
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是道德调节所赖以发挥作用的力量。
五.道德的历史发展:
原始社会道德、奴隶社会道德、封建社会道德、资本主义社会道德、社会主义社会道德。
一.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主要内容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求。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题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二.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观点:
虚无论、复古论。
三.为什么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道德建设的核心,即道德建设的灵魂,它决定并体现着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并制约着道德领域中的种种道德现象。
道德建设核心的问题,实质上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
四.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
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2.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第四节
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应在重要环节上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
一是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产生认知和认同,全面掌握其内容和要求;
二是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作为行为标准,正确进行道德判断和作出道德选择;
三是积极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得到陶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提高。
三.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四.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辱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原则、规范的体现和表达。
五.对大学生的道德要求
1.学思并重
2.省察克制
3.慎独自律
4.积善成德
5.知行统一
第五章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
一.法律的一般含义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法律区别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风俗习惯、社会礼仪、职业规范等其他社会规范的首要之处在于,它是由国家创制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二.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方式主要有:
1.制定。
国家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程序,制定、补充、修改、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
2.认可。
国家机关赋予某些既存社会规范以法律效力,或者赋予先前的判例以法律效力的活动。
三.法律的定义: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规定权利和义务,以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四.法律的发展历史:
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资本主义法律,社会主义法律。
一.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一)法律的规范作用
1.指引作用。
也是法律最重要的作用。
主要通过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义务性规范三种规范形式实现。
与之相应的指引形式分别为授权性指引、禁止性指引、义务性指引。
2.预测作用。
3.评价作用
4.强制作用
5.教育作用
(二)社会主义法律的社会作用
1.确立和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2.确立和维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3.确立和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4.推动社会改革与进步。
二.法律运行的过程:
法律制定(立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法律遵守(守法)等
三.法律制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过偶家立法权。
国务院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
国务院各部门可以根据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部门规章。
立法大体包括:
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表决,法律的公布。
四.在我国,司法机关是指国家监察机关和审判机关。
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权,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
司法的基本要求是:
正确、合法、合理、几时。
司法原则主要有:
1.司法公正;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4.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五.依法办事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依法享有并行使权力,二是依法承担并履行义务。
一.宪法的特征
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
2.在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我国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面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不是与会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而普通法律则只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二.宪法的基本原则
1.党的领导原则。
2.人民主权原则。
3.人权保障原则。
4.法治原则。
5.民主集中制原则。
三.我国的国家制度主要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等
四.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
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1.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2.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4.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六.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关系,体现了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七.基本经济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八.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成宪法权利)
1.平等权。
2.政治权利和自由: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政治自由。
3.宗教信仰自由。
4.人身自由权。
包括狭义和广义两方面:
狭义的人身自由主要指公民的身体不受非凡侵犯;
广义的人身自由包括狭义人身自由相关联的人格尊严、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等公民个人生活有关的权利和自由。
5.监督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
6.社会经济权。
财产权、劳动权、休息权、物质帮助权。
7.文化教育权。
8.特定主体权利。
九.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也称宪法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
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依法纳税。
6.其他义务。
(计划生育、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赡养扶助父母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
1.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体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3.体现结构内在统一而又多层次的国情要求
4.体现继承中国法治传统和借鉴人类法治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
5.体现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三.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合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遵循民事主体地位平等、意思自治、公平、诚实信用等基本原则。
四.商法调整商事主体之间的商事关系,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则,同事兼承保障商事交易自由、等价有偿、便捷安全等原则。
五.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
我国刑法确立了:
1.罪刑法定;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罪刑相适应等基本原则。
我国刑法明确规定:
1.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
2.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3.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4.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六.刑罚的种类
主刑:
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附加刑:
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针对外国人)。
第六章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
一.法治理念是理性化的法治观念,是指导人们进行法治实践的思想基础、基本原则和价值追求。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1.依法治国
2.执法为民
3.公平正义
4.服务大局
5.党的领导(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领导主要是思想领导、政治领导、组织领导)
三.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P156)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关系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法治思想的关系
3.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4.服务大局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四.法治思维方式是人们按照法治的理念、原则和标准判断、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
其特征是:
1.法律至上
2.权力制约
3.人权保障
4.正当程序
五.正确理解法治思维方式
1.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2.权利与权力的关系
3.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4.自由与平等的关系
5.实体与程序的关系
六.培养法治思维方式的途径
1.学习法律知识
2.掌握法律方法
3.参与法律实践
七.法律权威是就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指法律的不可违抗性。
八.努力成为法律权威的坚定维护者
1.树立法律信仰
2.引导他人尊重法律权威
3.敢于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第七章遵守行为规范锤炼高尚品格
一.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2.活动内容的公开性
3.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4.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二.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如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
三.公共生活中得到的规范,即社会公德: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务、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四.治安管理处罚法,其基本原则有:
治安管理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
实施治安管理处罚,应当公开、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
办理治安案件应当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五.治安管理处罚种类有:
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限期出境、驱逐出境等
六.集会游行示威法,其基本原则有:
1.政府依法保障原则;
2.权利义务一致原则;
3.和平进行原则。
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必须依照集会游行示威法的规定向主管机关(举行地的市、县公安局,城市公安分局)提出申请(提前5天)并获得许可。
游行、示威路线经过两个以上区、县的,主管机关为所经过区、县的公安机关的共同上一级公安机关。
公民不得在居住地以外的城市发动、组织、参与当地的集会、游行。
七.道路交通安全法(P177)
八.环境保护法(P178)
九.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其基本原则有:
1.促进网络发展与加强监管相结合的原则;
2.信息自由与社会公共利益有机结合的原则;
3.与现代网络发展相适应、与传统法律规范相协调的原则。
一十.职业道德: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奉献社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最高层次的要求,其余几项都体现了奉献社会的精神。
一十一.劳动合同法规定:
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
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自合同签订之日起生效,劳动合同须经鉴证或公证的,自鉴证或公证之日起生效。
一十二.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也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
一十三.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1.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
2.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
3.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4.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
5.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
6.要提高创业能力。
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恋爱中的道德规范
1.尊重人格平等
2.自觉承担责任
3.文明相亲相爱
二.婚姻是指由法律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家庭是指在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
三.家庭美德: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四.婚姻法基本原则:
1.婚姻自由。
婚姻当事人按照法律的规定在婚姻问题上所享有的充分自主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强制干涉。
2.一夫一妻。
一男一女结为夫妻的婚姻制度。
3.男女平等。
4.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
5.计划生育。
五.婚姻法禁止性规定:
1.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
2.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3.禁止重婚
4.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5.禁止家庭暴力
6.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
六.结婚的条件和程序。
结婚是指男女双方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立夫妻关系的法律行为。
其含义有:
1.必须是男女两性的结合;
2.结婚必须符合法定条件并遵守法定程序;
3.结婚是男女双方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