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赵孟古意绘画思想的认识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236783
- 上传时间:2022-12-14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0.77KB
对赵孟古意绘画思想的认识Word文档格式.docx
《对赵孟古意绘画思想的认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赵孟古意绘画思想的认识Word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魏晋隋唐以后,至五代北宋都在赵孟?
\效仿之列,以求古意。
\在元代画坛中,无论在画艺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居于领导地位。
他提倡古意之说,主要是因南宋晚年,画风过于浮薄,他从古画中吸取古人写真实人物山水的精神,然后再创新画风。
他有不少与古人极为相近的作品,从《幼舆丘壑体图》卷到《鹊?
A秋色图》卷,再到《水村图》卷,这三件作品代表了他的三个创作阶段,从六朝到唐五代的传统中,创作出了一种新的风格,以《水村图》卷为代表,影响到元代晚期的画家,并开明清绘画的先河。
\南来北往,当然有机会接触到不少名人古作,于是经常模仿。
早期以模仿晋唐人的风格为主,如《幼舆丘壑体图》卷(现藏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仿唐韩幌为主的《人骑图》卷(现藏于北京故宫)、《赵氏三世人马图》首段(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以唐王维及南唐董源为楷模的《鹊华秋色图》卷(现藏于台北故宫)、以北宋李成、郭熙为准的《重江叠嶂图》卷(现藏于台北故宫)。
1301年在他的自跋的画卷中云。
作画贵有古意。
若无古意,虽工无益。
今人但知用笔纤细,敷色浓艳,便自以为能手。
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
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
此可为知者道,不可为不知者说也。
大德五年三月十日赵孟?
\识。
在这一段文字中,赵孟?
\对古意的看法,阐述得十分明了。
二、对“古意”绘画思想的理解
\提出的“古意”,在当时评论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追求古意即为复古,在绘画史上属于倒退的观点,起着促退的作用,应当批判;
另一种认为,追求古意是师古问题,是在绘画技法上崇尚唐人。
\这一理论,在元初让人耳目一新。
一般来说,对“古意”的强调,在元代是很自然的。
像中国这么一个古老的国家,凡是古旧的东西都会引起人们的敬意。
在米芾的《画史》中“古意”有时是“高古”,常用来称许画家或者美术作品。
从那个时候起,“古意”便成为文人画评中不可或缺的词汇。
\提出的“古意”绘画思想,从他所画的山水、马、人物的实践证明,他不是脱离现实的复古派。
他讲的师古是师法古人的技法风格,并不影响他反映现实。
三、《鹊华秋色图》
《鹊华秋色图》是赵孟?
\于1295年在吴兴创作,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
这幅画的题款由小楷体书成,字迹工整,笔墨颇纤细。
每笔都是小心翼翼,笔画分明,但一气而成。
\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小楷书法家,这篇杰出的题款应出自这位名家之手。
题字之末“赵子昂氏”方印一个。
此印常见于其作品上。
我们虽然找不到赵孟?
\其他的题字或印章,但这两点证据已足够确定赵孟?
\是《鹊华秋色图》的作者。
创作背景:
由于做官,他在山东济南住了十年,这段经历让他意识到要从南宋画风中解放出来,唐代和北宋成为他心中新的一股动力,改变他整个艺术方向。
\就是在这样的文化和艺术背景下画成了《鹊华秋色图》,成为元代不论在题材上,还是在风格和意境上都独树一帜,有创新性的画作。
从他的题款“公瑾”二字中,看出是周密的字。
周密是宋末元初的画家鉴赏家,是其父的挚交。
周密生于1232年,北宋灭亡后,他的整个家族移居到南方。
周密因为年事已高,又忠于南宋,所以退隐不出,专心于文学艺术的研究,他没有还乡的机会。
\是年轻的一辈,又是元朝的官员,他有机会在北方游历学习,重返到故居吴兴时候,他将自己所见所闻用画笔表现出来,为周密画出这幅《鹊华秋色图》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这幅画中的鹊山在济南城北大约二十公里,华不注山在城东北约十五里。
\把两座山的景象直接画出来,来为好友周密描述故乡风景。
画中的景象描述的是忧郁的秋天的景象,带着一种淡淡的思乡之情。
而对于周密本人来说,这幅画所表达的是他隐退的心情,画中农夫鱼叟的简朴生活,也象征他远离了政治斗争。
画面内容:
这幅画是短小的横卷,纵28.4厘米,横93.2厘米。
纸本水墨设色。
由于年代久远,纸呈浅褐色,画卷各处亦产生不少裂痕。
画中的景物因为是浅色的纸作背景,无论是墨画还是设色,都清楚分明。
画中是一片辽阔的泽地和河水,从近景直伸到远景。
整个画面看过去,最重要的是两座山,右边凸起来的是三角形,双峰笔直的华不注山。
左边的是鹊山,形状像面包一样,又像水牛的脊背。
整个画面的主题就是这两座山,两座山之间,树木繁多,疏落散布,在画的左侧有四五只山羊,几所简陋的茅庐,还有正在干活的鱼叟。
整个画面描绘的是秋天的景色,有一份淡淡的忧伤,一个“愁”字在意境中隐含出来。
从构图看,《鹊华秋色图》(如图1所示)画面分成了三段。
右起第一段为华不注山,山为近景,从地面突起,其尖峭高耸的气势看起来一派庄严。
从近景看,可见到三丛树木,以第一丛最大,在山脚下成一列,约30棵,全部是稚松。
深绿的树木和青绿的山呼应,树的垂直加强了山坡的动力。
与之相对应的是两小组杂树,一组只有两株,另一组则有三株,树枝不是光秃,但只剩黄叶数片,左右弯曲的姿势和远处沼泽上的芦苇相呼应。
第二段的中心点转移到近景,以一大丛树木为主,背景是一望无际的沼泽,树木都是干粗枝短,叶子有的是绿色的,有的是火红、黄色的。
这几棵树形态各不相同,给人一种交错的感觉。
树的种类虽然很多,然而树干却大致一样。
树木的直线和沼泽地的横线相互平衡,连绵不绝的芦苇又把整个部分的韵律都连起来了。
第三段最为复杂,这时候把焦点转回远处的鹊山,但因为此山不大,山形不突出,看起来没有华不注山那么重要,为了弥补这些不足作画者增加了其他景物。
其实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到中国画三步深入从近到远的画法。
远处独立的山,中景有三所茅庐,四周围绕着树木,与第二部分的树木相同。
这里有山羊五头,都是鲜黄色。
此外,还有一排渔网,一个农夫。
近景是四棵巨大的柳树,我们看到,一所茅庐半隐于柳树后,在柳树前侧,渔翁正在从水中提渔网,树丛和远处的山遥相呼应,每所茅庐的外形,重复着同样的韵律。
在这三段中,看着像各自分开,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山与山相互衬托,每一个树的转折都很巧妙,整个画面非常和谐。
从色调上来看,整个画面中的两座山都是深蓝色,中间的小岛是淡蓝色,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深浅不一的色调。
除了蓝色以外,红、黄和褐色是一个调和的要素,从鲜红的屋顶起,暖色逐渐散布到树干,再向外散发,西洋画中最重要的是补色,对比强烈,而这幅画恰恰相反,淡蓝色和深褐色差不多容为一体。
从画中的笔法来看,达到和谐的原因是用了皴笔。
这幅画并不是只用一支笔来完成整幅画作的,可以辨认出,他用三四支笔来完成此画。
他大概用最粗的笔来画第一段和第三段的山、松、皴纹。
其次,可能用一支中锋笔来画大部分的树木和茅庐,刻画出细微的地方,再其次,他用一支短锋笔来画精细的东西,如芦苇、小舟、人物、渔网,可以看出,他的笔法相当的成熟,变化层出不穷,细节表现非常精巧,反映出他画出自然真相的努力。
整个画面中物体的比例和排列,由此及彼,相辅相成,分段的间隔,物体的形状,都是画者企图把自然现象变成心中景象的方法。
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宁静安逸的感觉,又使全画达到一种“古朴”的感觉。
《鹊华秋色图》给人的感觉就是身临其境,画中自然童趣,毫不矫饰,整幅画都是真景的体验和心中构图及对古人的怀念。
四、《鹊华秋色图》中所体现的“古意”
(一)从王维的《辋川图》分析《鹊华秋色图》所体现的古意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苏轼评价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幅画为石刻本。
从风格上来看,这两幅画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首先,从各种迹象上看,王维把辋川的风景画出来,这幅画的内容篇幅有点属于全景。
而赵孟?
\的画是短小的横幅,收入眼底。
但二者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人清楚明确地看到所画的一景一物,见过当地真景的人来说,便立刻能认得出来。
第二点,两个画作写实的方法居多,赵孟?
\多运用比例手法,虽然较为巧妙,但是与唐代画风的一般法则仍然是一致的。
第三点处理空间远近的方法有很多相同点,二者都出现一种使地面微微向前倾的趋势,给观画者一个有利的地位,看清全景。
第四点,两个图都有题字来标明不同的地域,由此可见,画者力求达到真实的效果,王维是效法前人,在每一个景物或地方上加上名称,而赵孟?
\则运用巧妙的方法在画上的题字中道出这幅画的目的,并标出地名,也和整个画面的构图有关,这一点就是元代绘画的一种新发展。
(二)从北宋传统山水卷分析《鹊华秋色图》所体现的古意
《江山雪霁图》,近景是狭长的河景,一片宁静的河水,背后是连绵的远山。
在处理远近的方面,一步步有次序地过来,一道远山可以看出三步深入空间的发展,表现出独立的近中远三景。
二者相同的地方是都有微微向前倾的地面和水。
前景种类不同的树和中景清一色的松树间明确分隔,以直线和横线为主的结构以及画中戏剧性的发展过程。
第二两幅画都有用皴法画成的石头,但是《江山雪霁图》,是唐人真迹。
这幅画显出赵孟?
\恢复唐代画法的企图,而《鹊华秋色图》显示出了画者希望重法唐体的愿望。
两幅画都能反映出宋画进一步的发展。
《潇湘卧游图》和《江山雪霁图》风格相似,如果把二者联系在一起,可以视为同一时代的作品。
\《鹊华秋色》里面的一些构图就是受《潇湘卧游图》的影响,他摒弃了南宋的绘画在山水画中的设色,烟云的气氛用皴笔代替渲染,他画出高山树木房屋等细节,而不计较全部效果,露出他和唐代的密切关系。
《疏林夕照》,这幅画融合了两种传统,一是范宽一脉相承的北宋画风,二是南宋初期的画风。
这些画的比较,作为我们对北宋与元初绘画发展过程的认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赵孟?
\这幅画在历史上的地位,由于他对元代以前中国画都有认识,这幅作品自然而然地折射出某种折中思想。
这是说唐代、北宋,甚至南宋的某些因素促成了他个人风格的建立,他的目的并不是继续那时的北方画那么简单,而是往更古远的唐代探求新的风格。
在这探索中,他摒弃了院体画家的南宋画风,甚至不顾《潇湘卧游图》长卷以及北宋末的画风,而借着自己的个性倾向把握唐代,达到一个融合古今的新高度。
(三)从董源的绘画方式分析《鹊华秋色图》所体现的古意
《鹊华秋色图》在董源所绘画的作品中找到了不少灵感,比如《寒林重汀》,可以见到两者的相似之处。
为了保留古风,与南宋画法对峙,画中的空间安排在一片辽阔的中景地?
В?
而没有前景或远景。
\采用董源的方式,描绘地面的线层层堆积,波折起伏的笔画一道又一道排列,仿佛整个地面横越沙渚绵延到远方。
地面的线条都是随性而至,主要以虚实错落有致为主,画中的空间并不连贯,地面由一段跳到下一段,末了后方还高高翘起,一点也没有一气呵成的连续性。
大小比例不对称,中央的一丛树大得十分古怪,但是右边邻近两个画面里有常见的舟中渔人,则是依“远”山而定大小。
左边的鹊山山脚附近有屋舍树木大得夸张,相比之下,鹊山突然变小了。
对于赵孟?
\这样一位技艺非凡的画家,这些情形只能解释为返璞归真,有反写实倾向,他企图回到尚未解决的空间统一、比例适当的早期山水画阶段。
五、结语
《鹊华秋色图》中“古意”的体现,表现了赵孟?
\对于传统绘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提出的“作画贵有古意”,改变了南宋的浓艳画风,并反对北宋墨戏的绘画态度,使元代绘画走向了简率之风。
笔者以《鹊华秋色图》为例,分析赵孟?
\的风格,以及他的“古意”绘画思想。
\一生对于“古意”的艺术追求,也成了元代绘画的审美标准。
(温州大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意 绘画 思想 认识